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金在朝鲜前线,留下了许多感人的照片。在众多的照片中,摄影家李书良拍摄的巴金在志愿军六十五军的三张照片特别引人注目。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这些照片记录的不仅仅是瞬间的历史,更是战争年代独特的叙述和情感,是对人民军队征战细节的揭秘与展示。
■
照片之《巴金采访战斗英雄范鼠儿》
■
60多年过去了,照片《巴金采访战斗英雄范鼠儿》上的许多人已经不在了,但是当人们叙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真实的说服力往往是文字无法比拟的。
2012年,笔者找到了照片上的幸存者,时年91岁的剧作家胡可。胡可一看到这张照片,就认出了巴金和战斗英雄范鼠儿。回忆起这张照片拍摄的前后经过,胡可印象深刻,热情健谈:“1952年5月,志愿军总部为了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特意邀请从祖国来的作家巴金、黄谷柳、李蕤、田间,画家罗工柳,音乐家王莘等人到开城参加纪念活动。活动从5月21日到29日,24日休会一天。恰恰这一天休会,媒体记者随巴金、罗工柳等人一起走访了前沿阵地。所去的部队,正是巴金深入生活的十九兵团六十五军一九五师五八三团。在五八三团,战士们见到巴金来了非常高兴,围着他说说笑笑,一点也不陌生。这张《巴金采访战斗英雄范鼠儿》的照片,就是在那一天拍摄的。”
巴金亲切地询问范鼠儿佛国山防御战的战斗经过。范鼠儿坐在巴金对面,低着头,搓着两只手,不好意思说自己,可是一说起打敌人,范鼠儿说得有声有色。
1951年5月3日至9日,美军为了攻克佛国山,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五八三团九连在没有坚固工事的佛国山上奉命坚守,伤亡很大。连长刘文牺牲后,指导员赫玉忠指挥,硬是打退美军一次次疯狂的进攻,英勇顽强,坚守了七昼夜。
为了表彰佛国山防御战的勇士,志愿军十九兵团为九连指导员赫玉忠、副连长范海亭、通信员赵纪才、机枪手范鼠儿四人各记一等功,为九连集体记一等功并授予“佛国山英雄连”荣誉称号。
巴金在笔记本上,认真记下了范鼠儿的名字。
在朝鲜前线,巴金和许多普普通通的战士结下了友情,战士们对巴金有说不完的话。巴金把许多志愿军战士的名字都记在他的笔记本上,写进了他的文章里。
胡可告诉笔者,他没见到巴金之前,就看过巴金的作品,对巴金非常尊敬,可是在朝鲜见到巴金后,却发现巴金和战士说话时一点儿架子都没有,和蔼可亲。无论走到哪个连队,巴金总是说:“我是来学习的!”无论是对战士还是干部,巴金都一样尊重,即使通信员给巴金端个杯倒碗水,巴金也会亲切地道声“谢谢”。战士们见到巴金,尊敬地称“巴金老师”“巴金作家”“巴作家”。后来渐渐熟悉了,有的小战士就干脆管巴金叫“老巴”,巴金笑笑也不在乎。
1954年春,巴金在朝鲜战场采写的文集《英雄的故事》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了。巴金首先想到了那些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他拿起笔,在书的扉页上一一亲手写上“赠×××同志”。
许多志愿军战士都收到了巴金赠送的《英雄的故事》。读过巴金《英雄的故事》的人深受震撼,但巴金总是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用作品来表达我的感情。
巴金成了战士们一个战壕里的亲密战友。
■
照片之《巴金在掩体里写日记》
■
巴金喜欢记日记。他的许多日记都是优美的散文,更具史料价值。在朝鲜战场艰苦的环境里,巴金照样写日记,把每天遇到的和听到的感人故事记在本子上。
文中左边这张照片反映的就是巴金和黄谷柳在掩体里聚精会神地写日记。
掩体里整洁、干净,由罐头箱子改成的矮桌上面铺了一块布。
笔者好奇地询问当年拍摄这张照片的六十五军随军摄影记者、解放军报社原高级记者李书良:“桌上铺的布,是不是为了画面效果,特意盖上的?”
现已80多岁的李书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坦然地告诉笔者:那天下连队,并不是刻意要去摆设,而是希望能拍出生动感人的画面。
巴金到朝鲜前线那年已经48岁了,他穿着一身合体的普通的志愿军军服,走在战士们中间。
按军部规定,巴金作为著名作家,连队专门为他开了个小灶。可是第一天,巴金就把小灶给撤了,自己拿着饭盆自觉来到食堂,和普通战士一样排队打饭打菜。
为了让巴金在掩体里住得舒适,五八三团三营营长、教导员把他们的住所让出来,营参谋长特意把住所收拾得干干净净,把罐头箱子改成了矮桌,几个小木凳摆得整整齐齐。
巴金看见战士们一镐一镐硬凿出来的掩体,砂石壁上满是一道道的凿打的印迹,满心感激,笑着幽默地说:这像佛龛。不过,巴金并不满足“佛龛”里的生活,坚决要求到阵地走访。
在战士们中间,巴金和艺术家们有一个共同的强烈感受:不管遇着什么人,都能从战士们的脸上,看到对祖国的爱;不管在什么时候,战士们都准备随时为了这种爱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巴金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每一个战士,都争取接受最艰苦的任务,谁也不愿意为着自己去损害集体的利益。在需要谁牺牲生命保卫集体利益的时候,大家都把这个任务当作最大的光荣,带着幸福的笑容去接受它。”
■
照片之《阵地俱乐部》
■
《阵地俱乐部》这张照片同样是那天下连队拍摄的。
巴金在阵地俱乐部里看得非常仔细,看战士们自制的墙报,看战士们书写的决心书。墙报栏上,画了一个非常醒目的大五角星,在墙报栏下的小方桌上,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笛子、棋盘和棋子。
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战士们的业余生活照样丰富多彩。
这张照片,无论是用光还是写意,都表达得恰到好处。
坑道里的生活,对李书良来说,实在太动人了。每当敌人打炮,战士们就在坑道里隐蔽,等敌人一上山头,战士们就勇敢地冲出洞口消灭敌人。战士们把坑道建设成了能攻能守的阵地之家。这里既有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又有悦耳动情的歌声。坑道里设有图书馆、浴池,还有利用废弹壳制作的文娱器材。战斗间隙,坑道里充满了战士们乐观向上的欢笑声。这些促使李书良快速按下相机快门,他要把前线坑道火热的生活迅速告诉全国人民。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巴金曾两次亲临朝鲜战场。巴金说:“每天我都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推动我,有一种感情在激励我,有一种爱在我的心中燃烧。”在《朝鲜战地的春夜》一文中,巴金深情地写道:“朝鲜山上的春夜相当冷,可是我的心很热,我激动得厉害,我需要唱出这一个半月来堆积在我心里的爱,我需要写出这一个半月来堆积在我心里的爱,不是为我自己,是为了祖国的人民。”■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这些照片记录的不仅仅是瞬间的历史,更是战争年代独特的叙述和情感,是对人民军队征战细节的揭秘与展示。
■
照片之《巴金采访战斗英雄范鼠儿》
■
60多年过去了,照片《巴金采访战斗英雄范鼠儿》上的许多人已经不在了,但是当人们叙述历史的时候,照片真实的说服力往往是文字无法比拟的。
2012年,笔者找到了照片上的幸存者,时年91岁的剧作家胡可。胡可一看到这张照片,就认出了巴金和战斗英雄范鼠儿。回忆起这张照片拍摄的前后经过,胡可印象深刻,热情健谈:“1952年5月,志愿军总部为了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特意邀请从祖国来的作家巴金、黄谷柳、李蕤、田间,画家罗工柳,音乐家王莘等人到开城参加纪念活动。活动从5月21日到29日,24日休会一天。恰恰这一天休会,媒体记者随巴金、罗工柳等人一起走访了前沿阵地。所去的部队,正是巴金深入生活的十九兵团六十五军一九五师五八三团。在五八三团,战士们见到巴金来了非常高兴,围着他说说笑笑,一点也不陌生。这张《巴金采访战斗英雄范鼠儿》的照片,就是在那一天拍摄的。”
巴金亲切地询问范鼠儿佛国山防御战的战斗经过。范鼠儿坐在巴金对面,低着头,搓着两只手,不好意思说自己,可是一说起打敌人,范鼠儿说得有声有色。
1951年5月3日至9日,美军为了攻克佛国山,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五八三团九连在没有坚固工事的佛国山上奉命坚守,伤亡很大。连长刘文牺牲后,指导员赫玉忠指挥,硬是打退美军一次次疯狂的进攻,英勇顽强,坚守了七昼夜。
为了表彰佛国山防御战的勇士,志愿军十九兵团为九连指导员赫玉忠、副连长范海亭、通信员赵纪才、机枪手范鼠儿四人各记一等功,为九连集体记一等功并授予“佛国山英雄连”荣誉称号。
巴金在笔记本上,认真记下了范鼠儿的名字。
在朝鲜前线,巴金和许多普普通通的战士结下了友情,战士们对巴金有说不完的话。巴金把许多志愿军战士的名字都记在他的笔记本上,写进了他的文章里。
胡可告诉笔者,他没见到巴金之前,就看过巴金的作品,对巴金非常尊敬,可是在朝鲜见到巴金后,却发现巴金和战士说话时一点儿架子都没有,和蔼可亲。无论走到哪个连队,巴金总是说:“我是来学习的!”无论是对战士还是干部,巴金都一样尊重,即使通信员给巴金端个杯倒碗水,巴金也会亲切地道声“谢谢”。战士们见到巴金,尊敬地称“巴金老师”“巴金作家”“巴作家”。后来渐渐熟悉了,有的小战士就干脆管巴金叫“老巴”,巴金笑笑也不在乎。
1954年春,巴金在朝鲜战场采写的文集《英雄的故事》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了。巴金首先想到了那些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他拿起笔,在书的扉页上一一亲手写上“赠×××同志”。
许多志愿军战士都收到了巴金赠送的《英雄的故事》。读过巴金《英雄的故事》的人深受震撼,但巴金总是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用作品来表达我的感情。
巴金成了战士们一个战壕里的亲密战友。
■
照片之《巴金在掩体里写日记》
■
巴金喜欢记日记。他的许多日记都是优美的散文,更具史料价值。在朝鲜战场艰苦的环境里,巴金照样写日记,把每天遇到的和听到的感人故事记在本子上。
文中左边这张照片反映的就是巴金和黄谷柳在掩体里聚精会神地写日记。
掩体里整洁、干净,由罐头箱子改成的矮桌上面铺了一块布。
笔者好奇地询问当年拍摄这张照片的六十五军随军摄影记者、解放军报社原高级记者李书良:“桌上铺的布,是不是为了画面效果,特意盖上的?”
现已80多岁的李书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坦然地告诉笔者:那天下连队,并不是刻意要去摆设,而是希望能拍出生动感人的画面。
巴金到朝鲜前线那年已经48岁了,他穿着一身合体的普通的志愿军军服,走在战士们中间。
按军部规定,巴金作为著名作家,连队专门为他开了个小灶。可是第一天,巴金就把小灶给撤了,自己拿着饭盆自觉来到食堂,和普通战士一样排队打饭打菜。
为了让巴金在掩体里住得舒适,五八三团三营营长、教导员把他们的住所让出来,营参谋长特意把住所收拾得干干净净,把罐头箱子改成了矮桌,几个小木凳摆得整整齐齐。
巴金看见战士们一镐一镐硬凿出来的掩体,砂石壁上满是一道道的凿打的印迹,满心感激,笑着幽默地说:这像佛龛。不过,巴金并不满足“佛龛”里的生活,坚决要求到阵地走访。
在战士们中间,巴金和艺术家们有一个共同的强烈感受:不管遇着什么人,都能从战士们的脸上,看到对祖国的爱;不管在什么时候,战士们都准备随时为了这种爱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巴金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每一个战士,都争取接受最艰苦的任务,谁也不愿意为着自己去损害集体的利益。在需要谁牺牲生命保卫集体利益的时候,大家都把这个任务当作最大的光荣,带着幸福的笑容去接受它。”
■
照片之《阵地俱乐部》
■
《阵地俱乐部》这张照片同样是那天下连队拍摄的。
巴金在阵地俱乐部里看得非常仔细,看战士们自制的墙报,看战士们书写的决心书。墙报栏上,画了一个非常醒目的大五角星,在墙报栏下的小方桌上,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笛子、棋盘和棋子。
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战士们的业余生活照样丰富多彩。
这张照片,无论是用光还是写意,都表达得恰到好处。
坑道里的生活,对李书良来说,实在太动人了。每当敌人打炮,战士们就在坑道里隐蔽,等敌人一上山头,战士们就勇敢地冲出洞口消灭敌人。战士们把坑道建设成了能攻能守的阵地之家。这里既有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又有悦耳动情的歌声。坑道里设有图书馆、浴池,还有利用废弹壳制作的文娱器材。战斗间隙,坑道里充满了战士们乐观向上的欢笑声。这些促使李书良快速按下相机快门,他要把前线坑道火热的生活迅速告诉全国人民。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巴金曾两次亲临朝鲜战场。巴金说:“每天我都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推动我,有一种感情在激励我,有一种爱在我的心中燃烧。”在《朝鲜战地的春夜》一文中,巴金深情地写道:“朝鲜山上的春夜相当冷,可是我的心很热,我激动得厉害,我需要唱出这一个半月来堆积在我心里的爱,我需要写出这一个半月来堆积在我心里的爱,不是为我自己,是为了祖国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