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把增创生态发展新优势作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积极探索符合省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重大举措,成为全国典范。在深入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就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面统筹规划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福建全面把握发展优势和生态承载能力,着力从内陆和沿海、生活和生产、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类型等方面统筹建立省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探索实行“多规合一”,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能源资源节约
福建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和用地用海用林预审,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种植业、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推动农业朝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壮大林产业和油茶、竹业、花卉、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等产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健康及养老、会展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和修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区、重要湿地区、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生态脆弱区域的有效保护;重点实施对江河源头森林植被、典型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关键区域的抢救性保护。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及海洋公园。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培训机构教育计划。依托森林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等,打造了漳州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等一批重点项目。二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福建制定完善了最严格的耕地、林地保护制度、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和监管制度、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度,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三是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财力支持机制,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四、调研建议
(一)依托理念先行。青海生态地位独特,是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最响亮的品牌。因此,坚持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是重中之重。一是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就是发展全省社会经济的思想,强化地方党政机关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责任,全面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二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运用好、发挥好政府引导和社会舆论引导的作用,发挥好政府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公众等社会力量共同融入、参与建设。三是转变领导和干部的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真正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四是本着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抓好国家公园体制、主体功能区、新型城镇化、生态县等国家级试点工作。
(二)依托规划引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立足实际的科学规划。一要创新规划设计。在生态建设规划方面要继续创新和扩大涉及范围和领域,积极融入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生态建设大格局。二要统筹抓好规划。把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化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利用规划等有机结合,形成“一盘棋”。三要加强实施评估。对生态领域的规划实施要适时进行综合性评估,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三)依托制度改革。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机遇。一是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等约束和规范环境行为的法律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二是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改革环保收费与环境价格政策,完善绿色金融、绿色贸易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作者单位:省委政研室)
一、全面统筹规划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福建全面把握发展优势和生态承载能力,着力从内陆和沿海、生活和生产、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类型等方面统筹建立省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探索实行“多规合一”,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能源资源节约
福建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严格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和用地用海用林预审,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种植业、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推动农业朝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壮大林产业和油茶、竹业、花卉、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等产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业、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健康及养老、会展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
三、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和修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区、重要湿地区、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生态脆弱区域的有效保护;重点实施对江河源头森林植被、典型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关键区域的抢救性保护。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及海洋公园。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培训机构教育计划。依托森林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等,打造了漳州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等一批重点项目。二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福建制定完善了最严格的耕地、林地保护制度、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和监管制度、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度,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三是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财力支持机制,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四、调研建议
(一)依托理念先行。青海生态地位独特,是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最响亮的品牌。因此,坚持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是重中之重。一是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就是发展全省社会经济的思想,强化地方党政机关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责任,全面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二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运用好、发挥好政府引导和社会舆论引导的作用,发挥好政府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公众等社会力量共同融入、参与建设。三是转变领导和干部的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真正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四是本着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抓好国家公园体制、主体功能区、新型城镇化、生态县等国家级试点工作。
(二)依托规划引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立足实际的科学规划。一要创新规划设计。在生态建设规划方面要继续创新和扩大涉及范围和领域,积极融入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生态建设大格局。二要统筹抓好规划。把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城镇化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利用规划等有机结合,形成“一盘棋”。三要加强实施评估。对生态领域的规划实施要适时进行综合性评估,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三)依托制度改革。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机遇。一是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等约束和规范环境行为的法律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二是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改革环保收费与环境价格政策,完善绿色金融、绿色贸易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作者单位:省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