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议利用PPI回升的时机,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争取实现持续改善行业效益、促进行业发展、提高监管水平与完善价格机制的目标
自2016年9月中国PPI同比由负转正以来,涨幅快速上扬,对改善相关行业盈利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预计2017年PPI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PPI快速回升的主要特点
2017年一季度,中国PPI同比上涨7.4%,其中,2月份PPI同比涨幅为7.8%,创下8年多的新高,3月份仍达到7.6%。
1.生产资料价格明显反弹对PPI快速回升的贡献最大。2017年3月,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0.1%,拉动PPI上涨约7.4个百分点。其中,采掘业价格同比涨幅最高,为33.7%,环比涨幅也连续7个月达到或超过0.6%;原材料工业同比上涨14.9%,环比则保持了1年多的正增长。从不同行业来看,2017年3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同比涨幅居于首位,高达68.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9.6%和36.8%。相比而言,生活资料价格涨幅较小,2017年3月,同比上涨0.7%,环比持平。
2.PPI短期快速回升是由供给增长减缓推动。2016年8月以来,制造业PMI稳定在扩张区间,特别是新订单指数波动上扬,反映出短期需求有所回暖。但是,与前一轮PPI上涨不同的是,本次PPI转正上行并不是受需求拉动,而是去产能带来的供给增长减缓的结果。2016年的重点行业去过剩产能的力度很大,如钢铁行业压减粗钢产能4500万吨,2016年粗钢产量增速比“十二五”时期平均增速下降了3.8个百分点。另外,环保督查等手段也促使一批违法违规、落后产能关闭退出,使得相关产品的供给有所减少。
3.PPI短期快速回升还是原油、钢铁等重要商品价格持续大跌甚至创出多年新低背景下的回升。从国际上看,原油、铁矿石价格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深度探底,国际原油现货价格在2016年初不足30美元/桶,处于12年来的最低,国际铁矿石价格在2015年底接近40美元/公吨,为近8年的谷底,此后均呈明显回升趋势。2017年3月,国际原油、铁矿石价格分别达到50.9美元/桶、87.2美元/公吨,同比上涨36.3%和54.2%,由此对国内相关行业PPI产生较大的输入性影响。
PPI快速回升的主要影响和趋势判断
1.PPI短期快速回升的影响总体上利大于弊。本次PPI的回升是在持续近5年负增长情况下的回升,也是去产能取得积极成效的反映,有利于解决部分行业面临的负债率过高等问题,综合判断利大于弊。一方面,有利于改善重化工业盈利状况,为去杠杆创造条件。煤炭、钢铁等既是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重化工行业,也是资产负债率最高的行业。受益于PPI的显著回升,上述行业利润开始大幅提升。2017年1-2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360.2亿元,同比增长2109.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扭亏為盈,实现利润438亿元。但是,这些行业负债率高的状况尚未改变,面临的风险仍然较大。2017年前2个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9.4%、67%,明显超过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债务包袱较为沉重。因此,PPI的回升有利于这些行业企业效益的持续改善,为逐步解决负债率过高等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将会增大继续去产能的难度。2016年,中国钢产量维持在8亿多吨、原煤产量为33.6亿吨,去产能进程尚需进一步推进。在当前短期需求回暖、PPI快速反弹的情形下,市场对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预期不断增强,促使补库存的动作有所增加。价格回升在很大程度上会弱化地方政府和一些劣势企业主动去产能的意愿,还可能会带来部分高成本、高污染产能的重新复产,从而抵消去产能的实际效果。
2.2017年PPI总体上波动回升,呈现“前高后低”走势。本次PPI回升并不是典型的需求拉动,而是部分行业供给偏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传导所引发的。因此,在有效需求难以明显改善、去产能目标略低于2016年的情况下,预计2017年PPI同比上涨4%左右,其中,一季度PPI同比涨幅较高,之后受翘尾因素减弱以及价格上扬带来富裕产能投产的影响,PPI涨幅将逐步趋缓。考虑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美国页岩油产量增加等因素,国际油价持续大幅反弹的空间较小,未来一段时期PPI的输入性影响也将减轻。只要国内供给能够灵活适应需求变化,PPI持续上扬的可能性不大。
由于目前PPI快速回升更多集中在中上游的采掘、原材料行业,与CPI走势联系紧密的生活资料价格涨幅很小,耐用消费品价格仍在小幅下跌,预计2017年二季度及2017年PPI上涨对CPI的传导效应相对有限。
政策建议
第一,在去产能中更好地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合力。目前,中国钢铁、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压力相比于过去2年有所减轻,随着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推进和市场形势的新变化,需要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在去产能中应从行政管控转向强化质量、环保、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充分利用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综合标准的门槛,促进这些行业企业的优胜劣汰,让市场力量更好适应需求面的波动,避免出现供给瓶颈和由此带来的价格过快上涨。
第二,将“去产能”与“去杠杆”、提高实体产业供给质量相结合。中国重化工业部分行业集中度低,有一部分企业污染较重,为此,需要抓住2017年PPI回升的有利时机,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推动相关行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企业,促进优势企业发展。对于竞争力强、认可度高的企业,在鼓励合理的银行信贷需求之外,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鼓励绿色金融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创新,在抑制产能过剩的同时,逐步降低高负债行业的负债率,提升供给质量与效率。
第三,增强价格调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价格水平的变动是供求关系变化、货币政策调整和输入性影响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完善价格管理机制需要综合考虑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在继续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要更加重视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收费定价机制,保持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基本稳定,加强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跟踪,做好应对预案,防范和化解潜在的输入性影响。
(作者单位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
自2016年9月中国PPI同比由负转正以来,涨幅快速上扬,对改善相关行业盈利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预计2017年PPI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PPI快速回升的主要特点
2017年一季度,中国PPI同比上涨7.4%,其中,2月份PPI同比涨幅为7.8%,创下8年多的新高,3月份仍达到7.6%。
1.生产资料价格明显反弹对PPI快速回升的贡献最大。2017年3月,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0.1%,拉动PPI上涨约7.4个百分点。其中,采掘业价格同比涨幅最高,为33.7%,环比涨幅也连续7个月达到或超过0.6%;原材料工业同比上涨14.9%,环比则保持了1年多的正增长。从不同行业来看,2017年3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同比涨幅居于首位,高达68.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9.6%和36.8%。相比而言,生活资料价格涨幅较小,2017年3月,同比上涨0.7%,环比持平。
2.PPI短期快速回升是由供给增长减缓推动。2016年8月以来,制造业PMI稳定在扩张区间,特别是新订单指数波动上扬,反映出短期需求有所回暖。但是,与前一轮PPI上涨不同的是,本次PPI转正上行并不是受需求拉动,而是去产能带来的供给增长减缓的结果。2016年的重点行业去过剩产能的力度很大,如钢铁行业压减粗钢产能4500万吨,2016年粗钢产量增速比“十二五”时期平均增速下降了3.8个百分点。另外,环保督查等手段也促使一批违法违规、落后产能关闭退出,使得相关产品的供给有所减少。
3.PPI短期快速回升还是原油、钢铁等重要商品价格持续大跌甚至创出多年新低背景下的回升。从国际上看,原油、铁矿石价格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深度探底,国际原油现货价格在2016年初不足30美元/桶,处于12年来的最低,国际铁矿石价格在2015年底接近40美元/公吨,为近8年的谷底,此后均呈明显回升趋势。2017年3月,国际原油、铁矿石价格分别达到50.9美元/桶、87.2美元/公吨,同比上涨36.3%和54.2%,由此对国内相关行业PPI产生较大的输入性影响。
PPI快速回升的主要影响和趋势判断
1.PPI短期快速回升的影响总体上利大于弊。本次PPI的回升是在持续近5年负增长情况下的回升,也是去产能取得积极成效的反映,有利于解决部分行业面临的负债率过高等问题,综合判断利大于弊。一方面,有利于改善重化工业盈利状况,为去杠杆创造条件。煤炭、钢铁等既是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重化工行业,也是资产负债率最高的行业。受益于PPI的显著回升,上述行业利润开始大幅提升。2017年1-2月,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360.2亿元,同比增长2109.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扭亏為盈,实现利润438亿元。但是,这些行业负债率高的状况尚未改变,面临的风险仍然较大。2017年前2个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9.4%、67%,明显超过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债务包袱较为沉重。因此,PPI的回升有利于这些行业企业效益的持续改善,为逐步解决负债率过高等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将会增大继续去产能的难度。2016年,中国钢产量维持在8亿多吨、原煤产量为33.6亿吨,去产能进程尚需进一步推进。在当前短期需求回暖、PPI快速反弹的情形下,市场对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预期不断增强,促使补库存的动作有所增加。价格回升在很大程度上会弱化地方政府和一些劣势企业主动去产能的意愿,还可能会带来部分高成本、高污染产能的重新复产,从而抵消去产能的实际效果。
2.2017年PPI总体上波动回升,呈现“前高后低”走势。本次PPI回升并不是典型的需求拉动,而是部分行业供给偏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传导所引发的。因此,在有效需求难以明显改善、去产能目标略低于2016年的情况下,预计2017年PPI同比上涨4%左右,其中,一季度PPI同比涨幅较高,之后受翘尾因素减弱以及价格上扬带来富裕产能投产的影响,PPI涨幅将逐步趋缓。考虑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美国页岩油产量增加等因素,国际油价持续大幅反弹的空间较小,未来一段时期PPI的输入性影响也将减轻。只要国内供给能够灵活适应需求变化,PPI持续上扬的可能性不大。
由于目前PPI快速回升更多集中在中上游的采掘、原材料行业,与CPI走势联系紧密的生活资料价格涨幅很小,耐用消费品价格仍在小幅下跌,预计2017年二季度及2017年PPI上涨对CPI的传导效应相对有限。
政策建议
第一,在去产能中更好地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合力。目前,中国钢铁、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压力相比于过去2年有所减轻,随着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推进和市场形势的新变化,需要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在去产能中应从行政管控转向强化质量、环保、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充分利用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综合标准的门槛,促进这些行业企业的优胜劣汰,让市场力量更好适应需求面的波动,避免出现供给瓶颈和由此带来的价格过快上涨。
第二,将“去产能”与“去杠杆”、提高实体产业供给质量相结合。中国重化工业部分行业集中度低,有一部分企业污染较重,为此,需要抓住2017年PPI回升的有利时机,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推动相关行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企业,促进优势企业发展。对于竞争力强、认可度高的企业,在鼓励合理的银行信贷需求之外,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鼓励绿色金融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创新,在抑制产能过剩的同时,逐步降低高负债行业的负债率,提升供给质量与效率。
第三,增强价格调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价格水平的变动是供求关系变化、货币政策调整和输入性影响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完善价格管理机制需要综合考虑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在继续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要更加重视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收费定价机制,保持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基本稳定,加强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跟踪,做好应对预案,防范和化解潜在的输入性影响。
(作者单位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