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教学往往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学生难以产生丰富的联想,难以完成从实验现象到物理规律的转化,甚至有些实验根本无法实现(如物理学中的一些微观现象)。如果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物理实验教学,就能起到直观形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动静变化、快慢可调、重复再现等作用,上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对实验加以改进、完善或模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进行直观的、有序的辅助分析,揭示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本质,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几点体会。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活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像、动画等功能,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绪论》教学时,可先演示几个小实验(如鸡蛋的浮沉等),再播放一些物理知识的科教影视片,如液氮下的几个实验、人造彩虹、卫星绕地球的运转、静电现象等。这样通过神奇而又非常实际的物理现象一下子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恨不得马上自己能够做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诱导着学习物理。
利用多媒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自主探究性
新课程的理念中,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让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体验科学探究,亲历“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并且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物理教学的—个重要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手段一般是教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观察,听教师讲解,是单向传播信息,学生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发挥。在实验方面,由于好多实验比较单调,实验现象不易观察,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动力,难以掌握实验本质。因此课堂要适时转变,学生要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参与探究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多媒体技术由于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在实验教学中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获得动态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人仿真实验技术(特别是电学),放手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独立或相互协作完成有关的模拟实验,并尝试各种可能性(包括电路故障)的模拟实验。这不仅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利用多媒体弥补实验不足,增强实验效果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些仪器可见度小,实验效果差。如在学习螺旋测微器、电流表、电压表等的使用方法及读数时,虽然学校能保证每位学生手中都有这些仪器,但由于这些仪器刻度比较小,教师讲解示范起来非常吃力。教师可以将这些仪器利用实物投影进行观察、演示,也可以做成课件,来进行练习读数的教学。
还有些实验只能在平而上做,可见度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观察掌握。如在玻璃板上用铁屑演示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情况时,老师在讲台上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到实验现象。老师捧着玻璃板走下去,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好。如果把这个实验放在投影仪上做,演示时只需把磁体放在实物投影平台上,磁体上再放一块玻璃板,在玻璃板上撒些铁粉,轻轻振动玻璃板,即可以在银幕上清楚地看到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利用实物投影或多媒体课件的放大作用,将实验现象直接放大在银幕上,让全班同学都能够详细、全面地观察到具体的操作过程和读数方法,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效果。
利用多媒体重复实验过程及现象,缩短或延迟实验过程
在教学中重复物理实验的过程和现象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物理学中的原理、规律的普遍适用性加深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原理、规律的理解、掌握。但实际教学中不少实验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际实验的可重复性可能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或时间的影响,致使无法重复实验,这时,多媒体在教学上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利用多媒体,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自然界中无法更改的过程随意地加快或减慢,将一闪即逝的物理过程变成慢速的连续重放,同时,还可以就实验中的某一步骤进行反复的播放,以加强对该步骤的重点强调。帮助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力还十分有限的中学生更好地形成感性认识。
例如“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在传统的教学中是先讲解,然后学生分组组装小型电动机,再让电动机转动起来。但由于电动机转动太快,学生不能清晰地观察换向器所起的作用。如果将电动机转动的情景用摄影机拍下来,然后在电脑上慢速地连续播放,学生便可从银幕上清楚地观察到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换向器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虚拟实验,展现宏观和微观世界
物理学所研究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如原子、电子等,大到宏观世界的自然规律,用普通的办法无法向学生演示,虽然可以用挂图等来描述,但原理解释上总欠细腻清楚,且不能反映其动态的变化规律,虽能说清“其然”,却难以描述“其所以然”,常会造成一种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在模模糊糊的状态中学习的不良现象。在这方面多媒体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通过电脑课件动画模拟实验内容,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难以解释清楚的实验,纤毫毕现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逐层分析,深入讨论、讲解,使之形象化、直观化。
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时,日食、月食的形成及三球的运动情况教师不易讲清楚。若通过电脑,把月球绕地球转、同时地球绕太阳转及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则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
再如,在学习原子核的核式模型时,可利用多媒体模拟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及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电子。将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情景用动画的形式显现出来,并可使高速旋转的电子速度减缓,使学生目睹其微观过程,获得第一手感性认识材料,进而加深对实验现象、结论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使抽象内容形象化,突破和解决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利用动态的图像演示可以将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将复杂的事物简化,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为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铺平道路。
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在分组实验时,烛焰所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物体在三个位置(两倍焦距以外,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以内)的成像特点理解有困难。这时在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再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凸透镜的焦距给定后,由学生用鼠标拖动“物体”,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那么,成像的虚实,放大与缩小,倒立与正立等特点及像、物的位置关系会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
总之,在应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时,要突出重点,重在表现那些抽象的和不易观察的现象。这可以弥补实验器材本身的不足及实验条件的限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拓宽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应注意多媒体不能完全替代演示实验甚至学生实验,物理实验是发现物理规律的重要基础,它能真实地再现科学家们的发明、发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动手能力,所以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几点体会。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活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像、动画等功能,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绪论》教学时,可先演示几个小实验(如鸡蛋的浮沉等),再播放一些物理知识的科教影视片,如液氮下的几个实验、人造彩虹、卫星绕地球的运转、静电现象等。这样通过神奇而又非常实际的物理现象一下子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恨不得马上自己能够做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诱导着学习物理。
利用多媒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自主探究性
新课程的理念中,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让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体验科学探究,亲历“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并且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物理教学的—个重要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手段一般是教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观察,听教师讲解,是单向传播信息,学生被动接受,不能主动发挥。在实验方面,由于好多实验比较单调,实验现象不易观察,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动力,难以掌握实验本质。因此课堂要适时转变,学生要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参与探究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多媒体技术由于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在实验教学中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获得动态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人仿真实验技术(特别是电学),放手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独立或相互协作完成有关的模拟实验,并尝试各种可能性(包括电路故障)的模拟实验。这不仅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利用多媒体弥补实验不足,增强实验效果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些仪器可见度小,实验效果差。如在学习螺旋测微器、电流表、电压表等的使用方法及读数时,虽然学校能保证每位学生手中都有这些仪器,但由于这些仪器刻度比较小,教师讲解示范起来非常吃力。教师可以将这些仪器利用实物投影进行观察、演示,也可以做成课件,来进行练习读数的教学。
还有些实验只能在平而上做,可见度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观察掌握。如在玻璃板上用铁屑演示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情况时,老师在讲台上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到实验现象。老师捧着玻璃板走下去,既浪费时间,效果又不好。如果把这个实验放在投影仪上做,演示时只需把磁体放在实物投影平台上,磁体上再放一块玻璃板,在玻璃板上撒些铁粉,轻轻振动玻璃板,即可以在银幕上清楚地看到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利用实物投影或多媒体课件的放大作用,将实验现象直接放大在银幕上,让全班同学都能够详细、全面地观察到具体的操作过程和读数方法,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效果。
利用多媒体重复实验过程及现象,缩短或延迟实验过程
在教学中重复物理实验的过程和现象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物理学中的原理、规律的普遍适用性加深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原理、规律的理解、掌握。但实际教学中不少实验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际实验的可重复性可能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或时间的影响,致使无法重复实验,这时,多媒体在教学上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利用多媒体,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自然界中无法更改的过程随意地加快或减慢,将一闪即逝的物理过程变成慢速的连续重放,同时,还可以就实验中的某一步骤进行反复的播放,以加强对该步骤的重点强调。帮助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力还十分有限的中学生更好地形成感性认识。
例如“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在传统的教学中是先讲解,然后学生分组组装小型电动机,再让电动机转动起来。但由于电动机转动太快,学生不能清晰地观察换向器所起的作用。如果将电动机转动的情景用摄影机拍下来,然后在电脑上慢速地连续播放,学生便可从银幕上清楚地观察到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换向器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虚拟实验,展现宏观和微观世界
物理学所研究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如原子、电子等,大到宏观世界的自然规律,用普通的办法无法向学生演示,虽然可以用挂图等来描述,但原理解释上总欠细腻清楚,且不能反映其动态的变化规律,虽能说清“其然”,却难以描述“其所以然”,常会造成一种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在模模糊糊的状态中学习的不良现象。在这方面多媒体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通过电脑课件动画模拟实验内容,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难以解释清楚的实验,纤毫毕现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逐层分析,深入讨论、讲解,使之形象化、直观化。
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时,日食、月食的形成及三球的运动情况教师不易讲清楚。若通过电脑,把月球绕地球转、同时地球绕太阳转及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则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
再如,在学习原子核的核式模型时,可利用多媒体模拟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及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电子。将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情景用动画的形式显现出来,并可使高速旋转的电子速度减缓,使学生目睹其微观过程,获得第一手感性认识材料,进而加深对实验现象、结论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使抽象内容形象化,突破和解决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利用动态的图像演示可以将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将复杂的事物简化,使学生能一目了然,为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铺平道路。
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在分组实验时,烛焰所成的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物体在三个位置(两倍焦距以外,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以内)的成像特点理解有困难。这时在学生分组实验的基础再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凸透镜的焦距给定后,由学生用鼠标拖动“物体”,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那么,成像的虚实,放大与缩小,倒立与正立等特点及像、物的位置关系会一览无余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
总之,在应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时,要突出重点,重在表现那些抽象的和不易观察的现象。这可以弥补实验器材本身的不足及实验条件的限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拓宽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应注意多媒体不能完全替代演示实验甚至学生实验,物理实验是发现物理规律的重要基础,它能真实地再现科学家们的发明、发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动手能力,所以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