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课成功与否,首先决定于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追求。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追求和期待,才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情,设立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精彩的教学环节,一节课才有了成功的基础和可能。换言之,教师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境界,就会想方设法去设计这样的课堂,努力呈现出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的样子。所以,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追求和期待越高,才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期待,才有可能出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说,一个教师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决定了他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也决定了自身教学职业的成长。
如果用猜谜语来打比方,我以为课堂教学的境界有以下几重。
第一重境界,教师自己在备课时,通过查阅资料,自主解读文本,找到了文本的谜底,欣喜之余,一到课堂上,就把谜底揭示给学生,而且大讲特讲这谜底是怎么来的。这样的课堂,教师只顾自己讲,学生只有听的份,从头到尾充满了教师抽象的讲解和分析,教师唾沫横飞,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语文课最是无聊,它没有发挥出语文学科的特色和该有的价值,更没有让学生领略到语文该有的美和生机。这样上课的老师,心里只有教师自己,而没有学生,更不会去思考我该教给学生什么,该怎样教。换言之,心里不会去思考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师只追求我是否完成了任务,其他的一概不管不问。这样的课堂,不会去思考教学目标,也不会去设计教学环节,更不会去管教学效果,一个字,讲,讲完了万事大吉。这是最没有追求和期待地课堂教学境界,也是最低等的境界。
第二重境界,教师把谜底藏好,到了课堂上,教师走在学生的前面,带着学生一步步找到谜底。这样的课堂,要求学生必须跟着老师,目不斜视,不能有好奇心和自己的想法,一步步找到谜底。学生在课堂上也许知道了找到谜底的途径和方法,但这途径和方法只能是老师的,不是学生想出来的,屏蔽了其他的一切可能。如此上课的教师,同样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学生和学情。教师设计了教学目标,那就是呈现出教师心里的答案;也设计了教学环节,那就是怎样得出结论的步骤,但却没有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情,是否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于教师都没思考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满是教师抽象的分析和讲解,学生也只有听的份,课堂没有任何的生成和创造,更别谈什么课堂民主。有的只是按部就班的讲解和题目训练,因为这样的教师,他所追求的是有步骤、按步骤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其他一概不论。
第三重境界,教师把自己的谜底藏好,引导学生去寻找谜底。学生能自主尝试,教师站在边上看,做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课堂热闹,学生也能自主探究,但教师只要发现学生走的路径、所用的方法与自己不同,就会马上指导规范,你要这么走才能通向我的那个答案,你那么做是错误的。或者学生不小心自己有了不一样的答案,教师马上分析讲解,你的答案是不对的,应该是这样的。在课前,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了教学环节,教师思考了教什么和怎样教,更是紧跟当下潮流,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意识,设计了学生活动。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呈现讨论结果,教师点评、讲解和总结。这样的课堂,有学生合作、探究的活动环节,很是热闹,避免了老师一个人抽象的分析和讲解,也有了课堂民主的意思,这是一大进步,也是当下最流行、最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但这样的课堂有几个问题,一是学生活动的结果是教师预先设定好的,不是课堂学生自主生成的,甚至于活动的环节都是教师预设的;二是活动的形式是教师规定好的,为分组而分组,为讨论而讨论,却不思考适不适合分组讨论、分组讨论的效果如何,久而久之,整个课堂会陷入呆板和僵化,没有灵动之美;三是课堂活动种类单一,只有分组讨论,且小组都是固定不变的,这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四是容易形成话语霸权,小组讨论后呈现结果,永远是那几位学生,她们是“明星”,教师却忽视了其他大部分没有发言的学生,这恰恰违背了课堂教学民主的原则。这种时下流行的课堂教学追求,教师已经有了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和“民主”意识,但操作容易陷入僵化,流于为形式而形式的表面,损害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有“民主”,但只有“民主”的形式而没有“民主”的效果;有合作探究,但是教师控制和预设下的合作探究;有“学生主体”,但这主体却是教师为形式而形式的“主体”;有热闹,但热闹是小部分学生的,大部分学生什么都没有;有活动,但这活动是一成不变的单调乏味,毫无吸引力。
我们发现,追求这样课堂教学境界的教师,有了意识和理念上的进步,却容易因为这理念和意识把课堂带进死胡同,带进另一种僵化。
第四重境界,教师有自己的谜底,且藏在心里,他不拿出来,也不告诉学生藏在哪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心中的谜底。走哪条路,不限定;怎么走,不限定;最终的结果一定要和老师一样吗,不一定。课堂教学有这样的追求,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有自己的结果和方法,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结果和方法,师生共同展现,共同交流,共同评判谁的方法最优,谁的结果更好,没有教师权威的虚伪,有真正平等的交流;有这样的追求,课堂教学是生成的、有创造力的、有想象力的,没有一言堂,没有唯一的结果,也没有终极的方法,有的是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的相互竞争和思想的相互碰撞;有这样的追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和谐的,时时让师生间、生生间发现彼此的惊喜和相互欣赏,时时充满未知的精彩和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有这样的追求,课前教师有最充分的准备,目标明确合理、环节精彩灵动(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制定),但目的不是给学生展示教师的备课内容,也不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预设好的结果,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教师不是全程介入,也不是完全游离等着学生讨论的结果,而是出现在学生需要的时间和地点,给以思维的点拨,做平等民主的交流。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合作探究方式的民主,但都不是虚假的和流于形式的。
这是我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这是我所期待地课堂教学境界。我知道实现它很难,它只是一种理想的美好,但有了理想的期许和美好的追求,才会从意识上提醒自己,不要做一个平庸的老师,不要上平庸无趣的科,不要辜负了语文的美和价值。有了这美好的境界在前,才会时时勉励自身,提醒自己,我该上出什么样的课。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说明,追求和期待的价值恰恰在于过程本身,而不在是否达成结果。以此自勉。
如果用猜谜语来打比方,我以为课堂教学的境界有以下几重。
第一重境界,教师自己在备课时,通过查阅资料,自主解读文本,找到了文本的谜底,欣喜之余,一到课堂上,就把谜底揭示给学生,而且大讲特讲这谜底是怎么来的。这样的课堂,教师只顾自己讲,学生只有听的份,从头到尾充满了教师抽象的讲解和分析,教师唾沫横飞,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语文课最是无聊,它没有发挥出语文学科的特色和该有的价值,更没有让学生领略到语文该有的美和生机。这样上课的老师,心里只有教师自己,而没有学生,更不会去思考我该教给学生什么,该怎样教。换言之,心里不会去思考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师只追求我是否完成了任务,其他的一概不管不问。这样的课堂,不会去思考教学目标,也不会去设计教学环节,更不会去管教学效果,一个字,讲,讲完了万事大吉。这是最没有追求和期待地课堂教学境界,也是最低等的境界。
第二重境界,教师把谜底藏好,到了课堂上,教师走在学生的前面,带着学生一步步找到谜底。这样的课堂,要求学生必须跟着老师,目不斜视,不能有好奇心和自己的想法,一步步找到谜底。学生在课堂上也许知道了找到谜底的途径和方法,但这途径和方法只能是老师的,不是学生想出来的,屏蔽了其他的一切可能。如此上课的教师,同样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学生和学情。教师设计了教学目标,那就是呈现出教师心里的答案;也设计了教学环节,那就是怎样得出结论的步骤,但却没有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情,是否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甚至于教师都没思考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满是教师抽象的分析和讲解,学生也只有听的份,课堂没有任何的生成和创造,更别谈什么课堂民主。有的只是按部就班的讲解和题目训练,因为这样的教师,他所追求的是有步骤、按步骤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其他一概不论。
第三重境界,教师把自己的谜底藏好,引导学生去寻找谜底。学生能自主尝试,教师站在边上看,做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课堂热闹,学生也能自主探究,但教师只要发现学生走的路径、所用的方法与自己不同,就会马上指导规范,你要这么走才能通向我的那个答案,你那么做是错误的。或者学生不小心自己有了不一样的答案,教师马上分析讲解,你的答案是不对的,应该是这样的。在课前,教师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了教学环节,教师思考了教什么和怎样教,更是紧跟当下潮流,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意识,设计了学生活动。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呈现讨论结果,教师点评、讲解和总结。这样的课堂,有学生合作、探究的活动环节,很是热闹,避免了老师一个人抽象的分析和讲解,也有了课堂民主的意思,这是一大进步,也是当下最流行、最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但这样的课堂有几个问题,一是学生活动的结果是教师预先设定好的,不是课堂学生自主生成的,甚至于活动的环节都是教师预设的;二是活动的形式是教师规定好的,为分组而分组,为讨论而讨论,却不思考适不适合分组讨论、分组讨论的效果如何,久而久之,整个课堂会陷入呆板和僵化,没有灵动之美;三是课堂活动种类单一,只有分组讨论,且小组都是固定不变的,这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四是容易形成话语霸权,小组讨论后呈现结果,永远是那几位学生,她们是“明星”,教师却忽视了其他大部分没有发言的学生,这恰恰违背了课堂教学民主的原则。这种时下流行的课堂教学追求,教师已经有了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和“民主”意识,但操作容易陷入僵化,流于为形式而形式的表面,损害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有“民主”,但只有“民主”的形式而没有“民主”的效果;有合作探究,但是教师控制和预设下的合作探究;有“学生主体”,但这主体却是教师为形式而形式的“主体”;有热闹,但热闹是小部分学生的,大部分学生什么都没有;有活动,但这活动是一成不变的单调乏味,毫无吸引力。
我们发现,追求这样课堂教学境界的教师,有了意识和理念上的进步,却容易因为这理念和意识把课堂带进死胡同,带进另一种僵化。
第四重境界,教师有自己的谜底,且藏在心里,他不拿出来,也不告诉学生藏在哪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心中的谜底。走哪条路,不限定;怎么走,不限定;最终的结果一定要和老师一样吗,不一定。课堂教学有这样的追求,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有自己的结果和方法,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结果和方法,师生共同展现,共同交流,共同评判谁的方法最优,谁的结果更好,没有教师权威的虚伪,有真正平等的交流;有这样的追求,课堂教学是生成的、有创造力的、有想象力的,没有一言堂,没有唯一的结果,也没有终极的方法,有的是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的相互竞争和思想的相互碰撞;有这样的追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和谐的,时时让师生间、生生间发现彼此的惊喜和相互欣赏,时时充满未知的精彩和蓬勃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有这样的追求,课前教师有最充分的准备,目标明确合理、环节精彩灵动(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制定),但目的不是给学生展示教师的备课内容,也不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预设好的结果,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教师不是全程介入,也不是完全游离等着学生讨论的结果,而是出现在学生需要的时间和地点,给以思维的点拨,做平等民主的交流。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合作探究方式的民主,但都不是虚假的和流于形式的。
这是我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这是我所期待地课堂教学境界。我知道实现它很难,它只是一种理想的美好,但有了理想的期许和美好的追求,才会从意识上提醒自己,不要做一个平庸的老师,不要上平庸无趣的科,不要辜负了语文的美和价值。有了这美好的境界在前,才会时时勉励自身,提醒自己,我该上出什么样的课。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说明,追求和期待的价值恰恰在于过程本身,而不在是否达成结果。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