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在中波广播发射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qads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技术是当下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智能化、高效化等特性能有效地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可以说,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彻底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广播行业,可以有效的进行数据化调整,对广播中心的发射台进行智能化监控。同时还可以打破我国传统的广播中波发射方式,带动我国广播行业更加高效发展。因此怎么样结合先进的计算机电子技术对于中波广播发射方式进行改善,是当下相关部门主要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监控系统
  计算机技术是当下的主要新型技术手段,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广播行业中,主要是应用在中波广播发射系统的监控系统工作上,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及时的分析與监控,可以有效的提高广播发射的效率。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形式的监控系统,二是集散式系统,三是现场总线式网络系统。通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形成了当前我国的健全的广播体系。
  (一)传统形式的监控系统
  传统的监控系统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它没有引用新兴的电子智能化技术,而主要是使用一些工具进行辅助,如单片机、工控机等设备,在传统的监控系统中,单片机是主要的监控工具,当中波发射过程中开关控制盒产生超负荷等问题时,单片机能及时的发出警报,从而由相关的人员进行设备的检测修复。单片机进入我国的年份稍晚,近年来随着我国的不断进步,单片机才被大量的生产及引用,有效的提高了监控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二)集散式系统
  集散式系统是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中波广播发射过程中的重要突破,它通过对发射现场多点位进行精密的计算,按照相关的结果进行布置,加大对于通信微处理机器的布置水平,保证信号的发射与接收效率,加大信息处理能力。但是在进行集散式系统的布置过程中,由于通信微处理机是系统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要重点关注通信微处理机之间的连接方式,避免出现连接错误的情况,导致信号难以发射,加强对于中波发射机的监控力度。
  (三)现场总线式网络系统
  现场总线式网络系统是当下计算机技术的重大体现,也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广播行业中的主要形式,使中波广播信号的发射更加的具有保障。该技术主要是彻底的利用现场的总线,加大了发射的效率,同时能够有效的强化信息传播的质量。现场总线式网络系统具有以下的优势,首先该系统能够及时的将信息进行整合,将中波发射过程中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功能有效的进行融合,使其能呈现在仪表中,方便现场人员直观的查看,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加大了风险防控能力。其次它高效的运用了当下的数字化技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于信息进行传播,提高了编程能力,不仅仅使用二进制、八进制,更是结合了十六进制,完善了数据编程水平,提高了我国当下广播业的水平。同时,现场具有极强的可控性,在现场上层站台和底层元件控制当前都可以借助计算机实现连接,从而有效的实现数据转化。最后,提高了整个监控系统的互相操作性。中波广播的发射监控系统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因此对于相互操作性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现场的有序性,中波广播发射的高效性,应当有效的降系统进行整合,对各厂家生产的现场总线进行互联,保证其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更是方便了信息的快速传递。
  二、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具体应用
  (一)可以对发射机运行情况予以监测
  发射机是中波广播发射的主要使用设备,结合当下的计算机技术,能够加强发射机的发射效率。计算机技术最重要的是能更有效快捷的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因此它可以快速的对发射机的参数进行采集,从而对发射机的开关机时间等进行制定,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地了解机器的运行时间,考察机器是否存在超负荷等状况,当机械运行的数值出现超标等情况时,发射机设备就可以及时的发出警报,相关修理人员可以及时的修复,并且可以进行数据参考,有效的找到故障的所在,节约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在发射机的运行期间,计算机能够实现智能化管理,对于一直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整合,同时将数据进行保留,为人们提供参考,当出现类似的问题时,工作人员能够参考管理日志进行修复和调节,提高发射效率。发射机还可以记录温度湿度、电压电流数等,保证机器的有效运行。
  (二)监控系统报警及故障诊断
  报警及故障诊断是中波广播发射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当前监控系统引用了计算机技术,实现了全面的智能化管理技术,能全天24小时的对于整个系统进行监控,当出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进行提醒,当出现故障的时候,相关监控设备能准确的找到设备故障的原因所在,并且对于故障原因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判断其对中波广播发射是否存影响,及时的进行调整。同时,当下计算机报警系统还能有效的使用声音及光线等多样化的形式予以警示处理,提高了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发射水平。
  (三)提高自动处理水平
  自动处理水平也相当于机械设备的自动处理能力,人工操作难免存在不足,且不具备及时性。当前计算机技术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因此发射系统在进行中波发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故障时,系统可以自动的进行一定程度的修复,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如当整个发射系统遭遇停机故障时,系统可以自动的进行备用设备的连接与使用。加强检测系统的水平也是提高自动处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检测系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发射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准备工作、期间的数据参数等各项工作进行整理与分析,相关设备人员将系统的正常数值进行录入,智能化检测系统按照标准的数据时刻进行比照,并作出相应的判定,有效的保证了发射机的运行状态。加强了远程网络监听与数字化音频监听水平,加大了对于音频的处理力度,更加高效的利用压缩处理器进行信号及其它编码的压缩,提高发射工作的质量。
  (四)智能化控制
  中波广播发射的智能化已经成为了当下广播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广播行业重要的转型契机。计算机技术的高效使用,实现了远程管理,相关工作人员不需要实时的在现场,而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时的控制住整个发射系统。同时,当设备等出现故障时,可以及时的利用远程系统向相关专家进行求助,减少损失。远程系统还可以实现多画面分割器信号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将其向网络进行传输,对面的客户端可以及时的进行接收,并进行监控。其次,智能化控制可以定时开关机,可以严格的控制发射机的启用时间,保证发射任务的按时完成。智能化操作只需要将相关的数据参数进行编程,输入到系统中,通常来说,实现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只需要进行一次参数的设定就可以,在之后的投入过程中不需要进行频繁地大量的更改,极大的提高了便捷程度。最后,可以智能化的记录相关修护人员根据中波广播发射系统实施干预或日常维护所作的维护记录工作,有效的为后期的使用和修复提供绝对可靠的数据参考,同时更有利于责任的追查。
  三、结语
  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当下带动社会发展的主要技术,在中波广播发射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广播发射工作较为繁琐,引入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发射系统的智能化与自动化管理,加大了发射系统的风险防控能力,当出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方便相关修复人员找到故障原因,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直接带动了我国广播产业的发展。因此,应不断完善与推广计算机技术在中波广播发射中的应用,带动我国广播行业更上一层楼。
其他文献
首先对SOLAS公约的发展历史和修正程序作了简要回顾,然后着重对该公约的内容、构成、性质以及监控机制等方面的重要发展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和研究。SOLAS公约的内容已从船舶
乐山市柏杨小学创建于2001年,是由村小发展起来的一所新兴城市小学。如今,柏杨小学有40个教学班,2500多名学生,已经成为乐山市新城区一颗教育的明珠。
以矿命名,工业立县。自1952年设县以来,石棉县就与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立县之初的石棉矿经济,到以“木头、石头、水头”为主的“三头”经济,再到以水电产业为基础发展载能产业,石棉县拥有十分深厚的工业底蕴。作为典型的山区县,石棉立足本县资源,顺利实现了从老工业到新兴工业的成功转型。  近年来,按照四川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雅安市委的决策部署,石棉县按照“融入成都、依托攀西、链接康藏、辐射周边”的发展
根据上海近年来的住宅建筑用能状况和“十五”期间发展趋势,参照新颁布的《上海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十五”期间住宅建筑发展规划,结合新的节能电器发展态势,估算了上海
他,在学校是机手的好“师父”,一到田间,就成了帮农民排忧解难的好“师傅”。
随着我国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国家财政对农业的反哺力度也不断加强,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的规模不断增加,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保障了粮食安全生
针对传统装配线工艺优化中优化单一目标而忽略其他重要因素的缺陷,构建以产能最大化、负载均衡化、成本最低化为目标的乘用车发动机装配线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根据乘用车发动机
2010年11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学各期刊的领导、编辑等一行近50人到上海海事大学交流,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黄有方及杂志总社社长袁林新、副社长楼进等热情接待了来宾.  副校长黄有方对上海交通大学各期刊的到访交流表示热烈欢迎,并向来宾简要介绍上海海事大学各方面的发展情况,指出当前学校已进入强调内涵发展的新阶段,而期刊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对期刊的工作十分重视.他希望上海海事大学各期
上海市科技期刊学会聘请我校杂志总社袁林新编审任该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青年编辑工作委员会顾问,聘请我校《水运管理》副主编徐卫东编辑任该学会青年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聘请我校《计算机辅助工程》编辑于杰任该学会数字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
刚刚过去的4月,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为关键词。  《中国信息化》本期封面报道特地采访了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网络应用分会副理事长陆倜教授、国家超算济南中心主任张云泉等多位专家,帮助我们从多角度了解中国自主关键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困惑与期待。  刚刚过去的4月,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为关键词。  4月20日,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本次会议上,中共中央總书记、国家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