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有了想象,才能对现有的事物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当今,我国在培养高级人才时,都特别注重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国的教育也正在向这个方向转变,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引路人,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首先自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下面我就根据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巧导入、促创新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才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对于五光十色的世界,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由此产生“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等问题。这种好奇心是推动他们主动积极观察客观世界,展开创造思维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制造悬念,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巧妙的导入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顺利开展教学的前提。
1.设悬念、以疑引趣
在教学《小猫咪穿鞋子》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你们脚上穿的是什么呀?你们见过小动物穿鞋子吗?有一只可爱的小猫咪它也穿上了鞋子。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好吗?设置这样的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期待,一种渴望,使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好奇走进文本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
2.讲故事、以情激趣
《静夜思》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针对这一点,我在导课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你们听过“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吗?故事里讲了唐朝时有一个小朋友,他特别贪玩。有一天,他在玩耍时,看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个很粗的铁棍。小朋友问老奶奶,这是在做什么,老奶奶告诉这个小朋友,她是在磨一根绣花针,孩子很惊讶的问,这么粗的铁棍要磨成绣花针,要磨到什么时候啊,老奶奶告诉孩子做事情只要不怕难,只要有恒心、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办到。从此,这个孩子奋发图强,成了唐朝著名的诗人,他就是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创作的一首诗,好吗?这样设计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故事使学生产生联想,产生对李白的敬意之情,从而引申到积极主动,渴求学习古诗的热情。
3.用格言、以理促趣
引用格言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爱美的情感,促进学习的兴趣。在《桂林山水》一课导言中,我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么令人陶醉。就让我们乘上漓江的小舟,让作者做向导去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秀美风光吧!
二、重实效、求创新
儿童是极富创造力的群体,教师要真正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创设情境、激发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欲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萌发创新意识,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坐井观天》一课,我让学生排练课本剧,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以大胆创新,学生通过自制道具,对课本内容加以创新,创造性地表演了小鸟和青蛙的对话,深化了课堂教學。此环节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和表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创造性的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质疑问难、善于创新
科学始于问题,而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新往往就是从疑问开始的。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有学生提出:乌鸦的羽毛并不漂亮,嗓子也不好,可狐狸为什么还要夸它?狐狸在说谎话。对于这个问题,我肯定了狐狸说谎的说法,接着抛出一个问题给学生,“为什么狐狸要说谎话呢?”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当时狐狸的动机,从而明白了狐狸为了吃到肉,而说谎话哄骗乌鸦,用好听的话使乌鸦上当。这样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3.给足空间、鼓励创新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最美的?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写一写,学生写出了自己对美的理解,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4.精心设计、加强创新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学主线,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步人学习的佳境,产生创造的欲望。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依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了以音乐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心理上与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产生共鸣,欣赏着《月光曲》那优美舒畅的旋律,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同时音乐也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他们从跳动的音符中仿佛看到了大海、月光和波浪,用手中的笔创造性地把这些景象一一描绘出来。如此教学,达到了以文寄情、以文激趣、以文育人的宗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内心深刻的思索。
实践证明,儿童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创造资源,需要我们去引导,去开发,语文课正是开发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沃土,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宝贵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引路人,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首先自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下面我就根据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巧导入、促创新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才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对于五光十色的世界,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由此产生“这是什么”、“那是为什么”等问题。这种好奇心是推动他们主动积极观察客观世界,展开创造思维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制造悬念,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巧妙的导入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顺利开展教学的前提。
1.设悬念、以疑引趣
在教学《小猫咪穿鞋子》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同学们,你们脚上穿的是什么呀?你们见过小动物穿鞋子吗?有一只可爱的小猫咪它也穿上了鞋子。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好吗?设置这样的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期待,一种渴望,使学生带着疑问,带着好奇走进文本去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
2.讲故事、以情激趣
《静夜思》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针对这一点,我在导课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你们听过“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吗?故事里讲了唐朝时有一个小朋友,他特别贪玩。有一天,他在玩耍时,看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个很粗的铁棍。小朋友问老奶奶,这是在做什么,老奶奶告诉这个小朋友,她是在磨一根绣花针,孩子很惊讶的问,这么粗的铁棍要磨成绣花针,要磨到什么时候啊,老奶奶告诉孩子做事情只要不怕难,只要有恒心、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办到。从此,这个孩子奋发图强,成了唐朝著名的诗人,他就是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创作的一首诗,好吗?这样设计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故事使学生产生联想,产生对李白的敬意之情,从而引申到积极主动,渴求学习古诗的热情。
3.用格言、以理促趣
引用格言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爱美的情感,促进学习的兴趣。在《桂林山水》一课导言中,我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么令人陶醉。就让我们乘上漓江的小舟,让作者做向导去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秀美风光吧!
二、重实效、求创新
儿童是极富创造力的群体,教师要真正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创设情境、激发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欲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萌发创新意识,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坐井观天》一课,我让学生排练课本剧,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以大胆创新,学生通过自制道具,对课本内容加以创新,创造性地表演了小鸟和青蛙的对话,深化了课堂教學。此环节的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和表演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创造性的表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质疑问难、善于创新
科学始于问题,而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新往往就是从疑问开始的。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有学生提出:乌鸦的羽毛并不漂亮,嗓子也不好,可狐狸为什么还要夸它?狐狸在说谎话。对于这个问题,我肯定了狐狸说谎的说法,接着抛出一个问题给学生,“为什么狐狸要说谎话呢?”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了解当时狐狸的动机,从而明白了狐狸为了吃到肉,而说谎话哄骗乌鸦,用好听的话使乌鸦上当。这样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3.给足空间、鼓励创新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最美的?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写一写,学生写出了自己对美的理解,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4.精心设计、加强创新
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学主线,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步人学习的佳境,产生创造的欲望。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依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了以音乐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心理上与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产生共鸣,欣赏着《月光曲》那优美舒畅的旋律,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同时音乐也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他们从跳动的音符中仿佛看到了大海、月光和波浪,用手中的笔创造性地把这些景象一一描绘出来。如此教学,达到了以文寄情、以文激趣、以文育人的宗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唤起学生内心深刻的思索。
实践证明,儿童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创造资源,需要我们去引导,去开发,语文课正是开发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沃土,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宝贵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