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你先拿起文章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如果有读不懂的,先在小组里交流解决。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请小组里书写比较快的同学记录下来。(生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学习习惯非常好,一边读书,一边用笔勾画,还把自然段的序号标了出来。其他同学也可以学一学,用一用。
(教师指导学生读书交流,学生到黑板前贴上读书时产生的问题)
师:问题都准备好了?你们在小组里解决了哪些问题?
生:我们组解决的是第11自然段“似冥非冥”的意思。
师:你说说看。
生:“冥”是“明亮”的“明”,所以“似冥非冥”表示“似亮非亮”的意思。
师:“冥”是“明亮”的“明”吗?我们再想想。
生:我认为这是在一个落雪的黄昏,“冥”就是“暗”的意思。
师:你联系了上下文来理解。这位同学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了。“似冥非冥”的“冥”这里当“昏暗”的意思讲。一联系上下文,我们就理解了,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其他小组还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生:我们小组解决了“灯穗”的“穗”是什么意思,“穗”是灯笼下面的那些红线。
师:很准确。
生:第3自然段“这盏灯就是月亮了”,这个“月亮”我们一开始都以为要加双引号,可是我们后来发现,双引号的作用第一个是“强调”,第二个是“引用”,第三个是“特殊含义”,而它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师:你们还查了双引号的作用,觉得问题已经被解决掉了。其他同学听清了吗?他们读书很细致,把标点符号都读到了。还有吗?
生:我们组还解决了为什么“灯祭”只占了文章的第9~12自然段,我们觉得前面写的,都是为了衬托最后要写“灯祭”,要祭拜父亲,前面写的是父亲给他的灯多么重要。
师:你把文章的中心都总结了,读书很全面。
生:我们小组解决了课文为什么用“灯祭”作为文章的题目。因为父亲在作者小时候过年时经常送她一些非常精致美丽的灯,而这一次,是作者第一次送灯给父亲的,所以她用“灯祭”作为文章的题目。
师:以灯为祭,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呢?有两位同学都提到了“妖娆迷人”是什么意思。我们来分析一下,你认为“妖娆迷人”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妖娆迷人”一般指女孩子长得漂亮。在这里,指作者每天都很想过年,她对年产生了一种兴趣,每当年到来时,她都会很开心。
师:你对“妖娆迷人”的理解很深刻。“妖娆迷人”可以形容女孩子很漂亮,还可以形容美丽的景物,比如柳树啊,花朵啊,都可以。在这里,“妖娆迷人”是形容年的,是作者用错了吗?刚才有的同学提到了,想衬托什么。咱们把这一段再大声地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不光读得很准确,还读出了味道,感情也孕育在里面了。我们看这三句话,不仅把“妖娆迷人”和年联系在了一起,还和谁联系在了一起?
生:我觉得还和父亲联系在了一起。
生:和父亲送给我的灯联系在了一起。
生:和日子有联系,因为他说日子有盼头了。
师:“妖娆迷人”不光和“年”联系在一起,还和“父亲”联系在一起,更和父亲的“灯”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像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过年就有盼头了。过年的心情怎样?
生:很激动。
生:很欣喜。
生:很期待。
生:我感觉福气来了,财源滚滚。
师:小孩子盼望财源滚滚吗?我感觉不是,你们感兴趣的东西多了去。作者在童年因为有父亲,因为有父亲的灯,她过得多么幸福、美满啊!带着你的幸福,带着你的美满,读读这三句话。(生读)
师:怎么样?体会出来了吗?这下理解作者为什么用“妖娆迷人”形容年了吗?因为她的日子是幸福的,是美满的,是多姿多彩的。多棒的年啊!多棒的灯啊!这盏灯真的有那么好吗?有同学了解灯是怎么做的了,说说看。
生:我从第2自然段看出灯是如何做出来的。他先用罐头瓶当灯罩,然后做灯的底座,用铁丝绕上一圈,就大功告成了。
师:按你说的,我来画一画,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教师画简笔画)
生:是。
师:这个灯其实很简单,可是作者写得很详细。这说明至今她对这盏灯仍记忆犹新。这盏灯带给他“妖娆迷人”的生活、日子、童年。
【评析】一、 目标:再“语文”一点。教学目标是每堂课的方向。教者设定目标时,往往容易弱化或忽视与“语文”的深度对话,这样做就谈不上学生语文素养目标的高效落实与达成。语文就是语文,要探讨语文本身特质的东西,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它的独当之任。李长浩老师具有鲜明的语文意识,执教《灯祭》一文时,扎扎实实地做语文的事,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灯祭》一文中“妖娆迷人”是一个有“生长力”的词,李老师把“妖娆迷人”放在文章的大背景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品析文本,将“年——灯——父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在与“妖娆迷人”的对话中,咬文嚼字,体会其丰富内涵,把品析词语和理解课文、认识世界结合起来,言意兼得。李老师有意识地将文本的语言推至学生注意的中心,引领他们品味其中的意蕴,感知语言的“质地”和“芳香”,并藉此来提高学生的言语品位,使学生心灵的丰富与语文的学习同步。
二、 阅读:再“真实”一点。大量的阅读教学课堂,教师采用的实际上是一种学生“被阅读”的教学方式,我们常常看不到学生真学,听不到真疑,感受不到真思。教师的理解覆盖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鲜有自己的声音,鲜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李老师教学《灯祭》,当学生解释了题目后,即提出“同学们,请你先拿起文章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如果有读不懂的,先在小组里交流解决。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请小组里书写比较快的同学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延长了问题的解答距离,把学生放在文本言语的广漠原野上。这也是一个大胆的提问,在赛课的特殊情形下,更显得难能可贵。自主发问的前提是学生充分阅读,李老师把“阅读权”还给学生,实际上就是重视学生真实阅读、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不是走捷径的教学,而是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发现。这一真实阅读的过程无疑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为此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付出代价的。无论我们教孩子多少语文的知识、技能,无论我们提供了多少阅读策略,如果不让孩子自己真正去阅读,他还是学不会。李老师充分保障学生的阅读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下与文本主动对话,积极建构自己的意义,让阅读过程更具有探索性。
三、 方法:再“学生”一点。教师的第一教学意识,应当是“学生意识”,简言之,就是“目中有人(学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当充分考虑以下问题:学生解读文本时会存在哪些困难?需要什么支持和帮助?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对本班学生是否适用?……李老师就是这样的老师,备课时充分与学生对话,分析学情,制定相应教学策略。
在课堂上,即使先出现课文内容还是作者迟子健这样一个小的细节,李老师也都征求学生的意见。交流“为什么这盏灯是不寻常的”,学生提到了与主题有关的话题,教师即顺势而为地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剖析课文主题,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作者的爱。当探讨这盏灯的制作过程时,学生边读,教师边画,立刻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这盏灯的完整的制作过程。教师极其善于捕捉学生读书方法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点拨:“一边读书,一边用笔勾画”“一联系上下文,我们就理解了”“读书很细致,把标点符号都读到了”等。教师的“教”是为“学”服务的,从学生的世界出发,为学生的成长有所为有所不为。课堂教学的聚焦点要从短期指标回到人的发展,这已成为共识。学生意识,是教学的起点:以学生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的状态为状态;以学生的发展为发展,这是对学生生命的自觉关注。
(本课教学实录由李林钟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江和平节选)
(李长浩,河北省石家庄市金马小学青年教师;江和平,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师:同学们,请你先拿起文章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如果有读不懂的,先在小组里交流解决。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请小组里书写比较快的同学记录下来。(生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学习习惯非常好,一边读书,一边用笔勾画,还把自然段的序号标了出来。其他同学也可以学一学,用一用。
(教师指导学生读书交流,学生到黑板前贴上读书时产生的问题)
师:问题都准备好了?你们在小组里解决了哪些问题?
生:我们组解决的是第11自然段“似冥非冥”的意思。
师:你说说看。
生:“冥”是“明亮”的“明”,所以“似冥非冥”表示“似亮非亮”的意思。
师:“冥”是“明亮”的“明”吗?我们再想想。
生:我认为这是在一个落雪的黄昏,“冥”就是“暗”的意思。
师:你联系了上下文来理解。这位同学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了。“似冥非冥”的“冥”这里当“昏暗”的意思讲。一联系上下文,我们就理解了,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其他小组还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生:我们小组解决了“灯穗”的“穗”是什么意思,“穗”是灯笼下面的那些红线。
师:很准确。
生:第3自然段“这盏灯就是月亮了”,这个“月亮”我们一开始都以为要加双引号,可是我们后来发现,双引号的作用第一个是“强调”,第二个是“引用”,第三个是“特殊含义”,而它用的是比喻的手法。
师:你们还查了双引号的作用,觉得问题已经被解决掉了。其他同学听清了吗?他们读书很细致,把标点符号都读到了。还有吗?
生:我们组还解决了为什么“灯祭”只占了文章的第9~12自然段,我们觉得前面写的,都是为了衬托最后要写“灯祭”,要祭拜父亲,前面写的是父亲给他的灯多么重要。
师:你把文章的中心都总结了,读书很全面。
生:我们小组解决了课文为什么用“灯祭”作为文章的题目。因为父亲在作者小时候过年时经常送她一些非常精致美丽的灯,而这一次,是作者第一次送灯给父亲的,所以她用“灯祭”作为文章的题目。
师:以灯为祭,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呢?有两位同学都提到了“妖娆迷人”是什么意思。我们来分析一下,你认为“妖娆迷人”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妖娆迷人”一般指女孩子长得漂亮。在这里,指作者每天都很想过年,她对年产生了一种兴趣,每当年到来时,她都会很开心。
师:你对“妖娆迷人”的理解很深刻。“妖娆迷人”可以形容女孩子很漂亮,还可以形容美丽的景物,比如柳树啊,花朵啊,都可以。在这里,“妖娆迷人”是形容年的,是作者用错了吗?刚才有的同学提到了,想衬托什么。咱们把这一段再大声地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不光读得很准确,还读出了味道,感情也孕育在里面了。我们看这三句话,不仅把“妖娆迷人”和年联系在了一起,还和谁联系在了一起?
生:我觉得还和父亲联系在了一起。
生:和父亲送给我的灯联系在了一起。
生:和日子有联系,因为他说日子有盼头了。
师:“妖娆迷人”不光和“年”联系在一起,还和“父亲”联系在一起,更和父亲的“灯”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像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过年就有盼头了。过年的心情怎样?
生:很激动。
生:很欣喜。
生:很期待。
生:我感觉福气来了,财源滚滚。
师:小孩子盼望财源滚滚吗?我感觉不是,你们感兴趣的东西多了去。作者在童年因为有父亲,因为有父亲的灯,她过得多么幸福、美满啊!带着你的幸福,带着你的美满,读读这三句话。(生读)
师:怎么样?体会出来了吗?这下理解作者为什么用“妖娆迷人”形容年了吗?因为她的日子是幸福的,是美满的,是多姿多彩的。多棒的年啊!多棒的灯啊!这盏灯真的有那么好吗?有同学了解灯是怎么做的了,说说看。
生:我从第2自然段看出灯是如何做出来的。他先用罐头瓶当灯罩,然后做灯的底座,用铁丝绕上一圈,就大功告成了。
师:按你说的,我来画一画,看看是不是这个意思。(教师画简笔画)
生:是。
师:这个灯其实很简单,可是作者写得很详细。这说明至今她对这盏灯仍记忆犹新。这盏灯带给他“妖娆迷人”的生活、日子、童年。
【评析】一、 目标:再“语文”一点。教学目标是每堂课的方向。教者设定目标时,往往容易弱化或忽视与“语文”的深度对话,这样做就谈不上学生语文素养目标的高效落实与达成。语文就是语文,要探讨语文本身特质的东西,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它的独当之任。李长浩老师具有鲜明的语文意识,执教《灯祭》一文时,扎扎实实地做语文的事,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灯祭》一文中“妖娆迷人”是一个有“生长力”的词,李老师把“妖娆迷人”放在文章的大背景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品析文本,将“年——灯——父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在与“妖娆迷人”的对话中,咬文嚼字,体会其丰富内涵,把品析词语和理解课文、认识世界结合起来,言意兼得。李老师有意识地将文本的语言推至学生注意的中心,引领他们品味其中的意蕴,感知语言的“质地”和“芳香”,并藉此来提高学生的言语品位,使学生心灵的丰富与语文的学习同步。
二、 阅读:再“真实”一点。大量的阅读教学课堂,教师采用的实际上是一种学生“被阅读”的教学方式,我们常常看不到学生真学,听不到真疑,感受不到真思。教师的理解覆盖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鲜有自己的声音,鲜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李老师教学《灯祭》,当学生解释了题目后,即提出“同学们,请你先拿起文章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如果有读不懂的,先在小组里交流解决。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请小组里书写比较快的同学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延长了问题的解答距离,把学生放在文本言语的广漠原野上。这也是一个大胆的提问,在赛课的特殊情形下,更显得难能可贵。自主发问的前提是学生充分阅读,李老师把“阅读权”还给学生,实际上就是重视学生真实阅读、自主学习的过程,这不是走捷径的教学,而是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发现。这一真实阅读的过程无疑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为此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付出代价的。无论我们教孩子多少语文的知识、技能,无论我们提供了多少阅读策略,如果不让孩子自己真正去阅读,他还是学不会。李老师充分保障学生的阅读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下与文本主动对话,积极建构自己的意义,让阅读过程更具有探索性。
三、 方法:再“学生”一点。教师的第一教学意识,应当是“学生意识”,简言之,就是“目中有人(学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当充分考虑以下问题:学生解读文本时会存在哪些困难?需要什么支持和帮助?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对本班学生是否适用?……李老师就是这样的老师,备课时充分与学生对话,分析学情,制定相应教学策略。
在课堂上,即使先出现课文内容还是作者迟子健这样一个小的细节,李老师也都征求学生的意见。交流“为什么这盏灯是不寻常的”,学生提到了与主题有关的话题,教师即顺势而为地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剖析课文主题,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对作者的爱。当探讨这盏灯的制作过程时,学生边读,教师边画,立刻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这盏灯的完整的制作过程。教师极其善于捕捉学生读书方法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点拨:“一边读书,一边用笔勾画”“一联系上下文,我们就理解了”“读书很细致,把标点符号都读到了”等。教师的“教”是为“学”服务的,从学生的世界出发,为学生的成长有所为有所不为。课堂教学的聚焦点要从短期指标回到人的发展,这已成为共识。学生意识,是教学的起点:以学生的起点为起点;以学生的状态为状态;以学生的发展为发展,这是对学生生命的自觉关注。
(本课教学实录由李林钟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江和平节选)
(李长浩,河北省石家庄市金马小学青年教师;江和平,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