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垃圾桶值得关注的不是去留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l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家住郑州北区的市民发现,郑州市惠济区的英才街上,有约一公里的路段(花园北路至银通路)一个垃圾桶也没有,尤其是公交站牌处,也没见垃圾桶。有的市民随手将垃圾扔到旁边共享单车的车篓里。英才街其余路段(银通路至文化路)虽然有的地方有,但设置也不是很科学,人少的地方有,人多处以及公交站牌处很多都没有垃圾桶。
   各种城市公共设施里面,街头垃圾桶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虽然街头垃圾桶随处可见,但存在感往往很低,以至于时常令人忽略了它的存在,但它却总在人们需要的时候,让人感觉“待到用时方恨少”。其实,这也正是街头垃圾桶的价值所在——既应该尽可能和谐地融入公共生活,不因造型突兀破坏街头整体环境,也应该尽可能为市民提供方便,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
   坦白说,这样的技术要求其实并不低。和谐融入环境不难做到,现在的很多街头垃圾桶,无论从款式还是从配色来说,都能给人以美感,有些甚至充满了艺术气息,俨然街头的一道风景线。相比起造型,街头垃圾桶能否发挥实际作用,显然更值得关注,杜绝随意丢弃垃圾现象,更不是街头摆上几个垃圾桶所能解决的。究其原因,城市管理自当以方便市民为己任,但是,公共管理中的“方便”毕竟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也没必要处处与人方便、时时与人方便。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能否忍一时不便,考验着个人的文明素养和公共意识。
   一公里的路段,说长不算长,说短其实也不算短。关键在于,选取什么为参照物。坐在车上,一公里一闪而过;走在路上,一公里起码也要走上十几分钟。而街头垃圾桶最大的作用,就在于方便行人。以此来看,这个没有街头垃圾桶的路段,虽然谈不上什么大问题,但多多少少也会给人带来一些小麻烦。与之相类似,在街头垃圾桶配置不尽合理的路段,也难免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提起街头垃圾桶,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日本和韩国,因为那里的街头都没有垃圾桶,但卫生却保持得很干净。我在日本旅游的时候,确实有过找了一路垃圾桶,最终把垃圾带回酒店的经历。正是因为那一次经历,我发现日本街头几乎没有人一边走路一边吃东西,而我无处丢弃的垃圾,正是一张吃过东西后擦嘴的纸巾。换句话说,日本街头没有垃圾桶的前提,是日本人很少在街头吃东西——这正是产生流动垃圾的主要原因。但在习惯于拎着包子、豆浆赶公交车的国内城市,完全取消街头垃圾桶几乎是无法想象的——难道要大家把包装袋和纸巾都带到单位去?
   做这样的比较,并不是为了论证什么道理,只是想阐述一个基本的事实:在公共管理中,不仅应追求效率,更应该兼顾公众的生活习惯与本地实际情况,这才是决定管理效果的关键所在。方便与否,更多是一种个人感受,对于习惯了随身携带垃圾袋的日本人来说,即使街道上没有一个垃圾桶,他们或许也感受不到“不便”。但对于习惯了随手抛弃垃圾的人来说,多走上几步,或许就足以令其感到不悦。现实生活中,街头垃圾桶旁边,往往是城市污染的“重灾区”,不少垃圾桶旁边,都醒目地遗留有各种垃圾。当有些人连扔垃圾都做不到垃圾入桶的时候,如果全部取消街头垃圾桶,又将会是怎样的一副模样?
   实际上,虽然韩国也经常被引用为取消街头垃圾桶的典范,但在近年来,韩国首都首尔已经在街头重新放置了垃圾桶。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走回头路”,而是一种综合考量之后的现实抉择,如果取消街头垃圾桶带来的是巨大不便,甚至因此造成了乱扔垃圾现象的蔓延,难免会意味着城市管理成本大大增加,作出相应调整自然是在情理之中。说到底,城市管理追求的不只是“美观”,同时还有“方便”,而且在某些时候,如果“方便”需求得不到满足,市容市貌往往會更不“美观”。
   关于街头垃圾桶,《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有清晰的技术要求,《郑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也有明确的责任划分。问题是,这些标准和规定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如何呢?那些残破不堪,甚至垃圾满溢、污水横流的街头垃圾桶,以触目惊心的形象告诉大家,在某些路段,街头垃圾桶的健康状况着实堪忧。相比起维护街头垃圾桶的健康,全面取消街头垃圾桶似乎“一了百了”,但如果公众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得不到根本性扭转,如此做法难免会后患无穷。
   从长远来看,全面取消街头垃圾桶或许是一种趋势,但仅就当下而言,这一步显然不应该迈得太大。保持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不仅需要每一个人都努力提高文明素养和卫生习惯,同时也需要城市管理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相比起街头垃圾桶的去留,如何科学设置,引导市民分类投放,更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
其他文献
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所有“关系”,几乎都在微信群里得到展现。几年前,我有个保存群的毛病,今天翻开看,群聊90个,再加上有些没保存的,我微信上至少有上百个群。   这里有学习群、团购群、二手货转卖群、福利群、秒杀群、夸夸群、表情包交流群;还有班级群、年级群、校友群、小区群、家长群以及终身会员的亲友群;再加上某次饭局、某个活动面对面建的群,小红点争先恐后地蹦到眼前,让你感觉与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期刊
近日,一位被钱塘江涨潮意外卷走失去性命的杭漂女孩,因被冠以“现实樊胜美”而上了热搜。在一档电视调解节目中,其父母要求其生前的公司追加补偿,以便拿补偿款为儿子支付买房首付。这个逻辑引发了全网愤怒,而视频所呈现出的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之痛”,更是戳中了众多女性的泪点。   “女性独立”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也在影视作品中频频出现,但讨论大多着眼于已婚女性,着眼于夫妻关系、养育责任,还很少有未婚但已经济
期刊
近段时间,有两部热播电视连续剧引发公众关注。一部是以扫黑除恶为背景的检察题材电视连续剧《巡回检察组》,另一部是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的当代题材电视连续剧《大江大河2》。两部电视剧虽然题材不同、背景不同、演绎手法不同,但都涉及领导干部“后院”失火的内容,反映了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巡回检察组》中,省政法委书记张友成因为工作忙碌,对妻子郑双雪经商阻止不力,导致不法商人黄雨虹想通过郑
期刊
一年多來的搬除文山会海,基层颇有获得感,成绩显著不宜低估。不过,问题仍多不容无视,倾向突出不可忽视。   新华社记者日前下区县机关调查,亲耳听到一句吐槽——“咱们这个单位,七八个领导还不够呢!”   “七八个领导还不够”,“不够”什么呢?原来是不够应付各式各样林林总总的会!可不是吗,市里几套班子几十个领导,人人要召集会议,个个要下达指示,这么多的“会”,得有人去开;横向几十个委办局,条条要开会
期刊
0—6岁天天晒、一二年级经常晒、三年级偶尔晒、四年级数月晒一次、五年级不晒了、六年级完全消失,什么话都不说了,就像没生过孩子一样……前不久,亲子育儿专家杨樾的一段文字引发不少家长的共鸣,在新浪微博上“朋友圈不再晒娃的原因”话题迅速登上热搜,阅读量達1.9亿,讨论数达2.9万。(1月25日《中国青年报》)   从天天“晒娃”的兴致勃勃到不再“晒娃”的销声匿迹,家长渐趋倦怠的“晒娃”热情与孩子渐渐增
期刊
今天,充斥着男女对立的互联网,不仅让我们时时看到男女两性的互撕,也让我们不由得深思网络男女互撕的背后,延展进现实世界中,性别之间的你争我夺与彼此接纳。   男女平等,解放的不只是女性的自我,还有男性的经济压力。平等只是起点,不是终点。人类的终极理想也不是平等,而是彼此联结、彼此接纳,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爱,因为孤立的平等事实上毫无意义。  撕裂   前段时间,脱口秀演员杨笠在《脱口秀反跨年》里再次
期刊
一个9岁男孩,学书法已有两年,参加考级,也获得过不错的等级,还曾参加过南通市小学生书法展。一日,培训班老师对他父亲说:“你儿子在我这里已不可能学到什么了,应该为他再找一位老师。”朋友给我讲了这个“故事”后,我说:“不管这个培训老师的水平如何,就凭他说出了这一句话,他就是一个好老师。”后来,在朋友的穿针引线下,由我试着教小男孩继续学书法。辅导了两次之后的一个早上,男孩的父亲发来两张孩子在家的练习,尽
期刊
在前不久全国创建文明城市的评选活动中,南方某市万万没有想到竟然因超市、大商场门前购物车有乱摆、乱弃的现象被扣分。个别顾客甚至把购物车都丢弃在花丛中,扔在停车场的两个汽车之间。检查组给出的结论很“严重”:市民的文明素质有待提升,这个城市原来最担心的卫生、环保等大事反倒得分很高。   因购物车被扣分,“创城办”的同志不服气,这么一件小事儿好整改,于是告诉超市、大商场再增加2名购物车管理人员不就行了吗
期刊
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是党对各级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干事创业的重要保障。然而,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基层一些机关和单位中存在一批“我不会”干部:他们不仅不以避事为耻,反而常将“不会”挂在嘴边,理直气壮推诿卸责。(半月谈网2月1日)   制订方案说不会、解决问题说不会、落实任务说不会,甚至连打印个材料也说“我不会”,真不知道这样的干部到底会干什么。按理说,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自己应该抓紧学习才是。可一些干
期刊
是個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