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珊瑚宝串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j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珠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蕴含着极其多样的文化。远古的珠饰里包含着先民们美化自己,崇拜自然,模仿图腾神像的理念,而进入阶级的社会后,珠饰作为社会范畴的标识,被赋予了等级与宗教的意义。藏民族的珠饰从象雄时期就表现出明显的阶层特征,贵贱有别,并为之立制。佛教传入后,珠饰则多了一层佛教的象征寓意,由此经千年的演变,时至今日,珠饰又还原了她原本的价值,既美化人的形象与生活,也作为精神与物质的财富存在。
  从古代西藏到现在,珠佩也被视为财富,这不是象征的价值,而是实实在在的商品价值。在历史的每个时代,珠子与牛羊、粮食、日用品之间,都有等价的交换值。游牧民(或农耕人群)在需要时,都可以用珠子来交换生活必需品。在藏地人看来,珠子比货币更值得信任,这种普遍的价值观,在习惯了货币交易的内地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藏民族的珠饰多是外来品,而非本土产出,很长的时间里,珠子甚至替代了货币。
  在广袤的青藏高原,人们喜爱佩戴红珊瑚为装饰品,从康区一直到阿里,色彩浓艳的珊瑚配饰款式各异,多姿多彩。西藏的珊瑚饰品,让热爱西藏的我们惊艳于其生命般鲜艳的红色。那些珊瑚项链,珊瑚头饰,还有耳环与戒指,从海洋来到世界的屋脊,最后得到了藏人的万般宠爱。
  “芝玛”入藏
  珊瑚的英文名称为Coral来自拉丁语,藏人称为“芝玛”。
  古代的西藏是欧亚大陆的聚宝盆。盛产黄金,麝香,羊绒的西藏,用无尽的财富换来了欧亚大陆的各色珠宝,西藏的珊瑚来源是多方位的,克什米尔,亚美尼亚,俄罗斯、尼泊尔……等。商人们穿越喜马拉雅,把产自地中海的珊瑚运输至日喀则、西宁的贸易中心,再分散至西藏各地。
  而更高级的珊瑚则多来自中央政府的赐予。蒙古也有珊瑚输入西藏,有史料记载,西蒙古的卡尔梅克人曾将珊瑚运输到西藏,蒙古贵族藩王对西藏寺庙的供奉里,珊瑚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藏民族佩戴红珊瑚的历史可追溯到吐蕃时期。藏人认为珊瑚具有防止灾祸、给人智慧、止血和驱热的功能,所以常把红珊瑚枝挂在小孩的脖子上,使红珊瑚蒙上一层神秘的神话色彩。珊瑚也是战士的护身符。藏民族崇尚红色,把珊瑚火红的颜色与太阳相联系。
  红珊瑚在藏民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对红珊瑚的喜爱不但是出于审美的需要,世俗生活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藏族人民豪放的文化精神和宗教信仰。同时,红珊瑚在藏族服饰的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藏民族具有深远的宗教和文化联系。
  藏族女子的珊瑚配饰,由桶型珊瑚珠串成,间隔绿松石,玛瑙,杂色为串,色彩搭配浓烈,再配上装有佛像,佛经的小银噶屋,华丽高贵,女子平时戴一串(约有30颗珠宝),节日盛装时戴2至8串,男子则喜戴大珊瑚珠子,环绕胸前,英雄气十足。
  红珊瑚还是是唐卡绘制中价格昂贵的颜料,将珊瑚磨制成粉末再用胶融合,便成了绘画唐卡不可或缺的红色颜料。
  在西藏还有山珊瑚的说法,特指一种在牧区出土的,红艳多虫眼的古代珊瑚,相传产自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是远古时期的珊瑚化石。事实上,西藏并不存在山珊瑚,这只是一个误传,西藏所有的珊瑚都来自深海,没有使用远古珊瑚化石的现象。西藏有世间所有的珍宝都会回归地下的传说,而山珊瑚的说法,可能来自这种传说吧。
  珊瑚的佩戴
  西藏的珊瑚珠子多出自明清两代,形状为圆筒形,尺寸从几毫米到五六厘米不等。不同于现代的珊瑚珠子,古代珊瑚珠子的孔道大,由于长时间绳子的摩擦,孔道呈现水滴形状。那种色泽粉红的珊瑚,是明清两代的流行色,从北京的皇室到蒙藏牧民,都喜欢这种柔和的珊瑚,俗称为孩儿面。
  历史上,西藏贵族的珊瑚饰品都是用高级别的红珊瑚制成,色彩纯正,形状工整,尺寸大,没有虫眼和白斑。这种高级别的珊瑚,在哪个时代就是价格惊人的奇珍异宝,多由中央政府,蒙古藩王赐予,世代在大家族中流传,很少出现在民间。作为西藏古代珊瑚的收藏者,能收集到旧时贵族的珊瑚珠,珊瑚枝饰品,也很不容易。
  康藏地区的康巴服饰与配饰中,男装饰品有金银镶边的红珊瑚大耳环,珊瑚、玛瑙、琥珀等珠宝项链;康巴女装则是佩戴由银和金铸造中间镶嵌红珊瑚的“梅朵”头饰,都体现出藏民偏爱红珊瑚的强烈民族情感。
  历史上,红珊瑚与佛教关系密切,珊瑚与金、银、珍珠、玛瑙、琥珀、琉璃并列称为“佛教七宝”。印度和西藏人视珊瑚为如来佛的化身,会用珊瑚用来做佛珠,但普通的修行者无法使用这种价格昂贵的佛珠,只有喇嘛高僧才会持有红珊瑚所制的念珠。珊瑚佛珠是藏地佛教的珍惜法物,在清宫旧藏里,有馈赠与西藏大喇嘛的珊瑚佛珠,皆由正圆的珊瑚珠串成,色泽纯美,工整漂亮,藏人与信仰的虔诚,赋予老珊瑚佛珠温润的光泽,数辈大德恳切的吟念真言,让珠子有了奇妙的灵气,修持或者禅定中,老珊瑚佛珠有如良师,在默化里引导菩提慧根。
  400多年前,医药大师李时珍先生在经典名著《本草纲目》中记载珊瑚有:“去翳明目,安神镇惊。目生翳障,惊痫,鼻巾丑”等功效。珊瑚石有止呕吐、止泻、止血、治腰痛、小儿惊风、清热解毒、化痰止咳、排汗利尿等作用。
  珊瑚的医用价值是其自身魅力之一,在汉藏地区,人们都用珊瑚来配治疗疾病的药物,在藏医里有珊瑚七十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等珍贵藏药。
  五世达赖对西藏贵族服饰的改革与制定,规定了贵族佩戴珊瑚珠的款式,如,清代《西藏图考》记载,右耳垂珊瑚坠,用大珊瑚两颗,上下金镶,名,工工。在贵族服饰珠饰里珊瑚与蜜蜡等珠子被誉为神珠宝。
  十七世纪,噶厦政府正式规定了官员贵族穿戴的宝饰装款式,这种在大法会,藏历新年初二的庆典中穿着的高贵服饰中,硕大红润的珊瑚项链极为醒目。今天我们在藏地牧区节日里看到的,牧民们穿戴的耀眼珠饰,就是对旧时贵族宝饰装的模仿。
  古代西藏民间的珊瑚饰品,要简单很多,就是几颗小珊瑚珠儿随意地串在绳子上,然而就这几颗珊瑚,也是牧民几辈子的积攒,嫁自家女儿时,作为隆重的陪嫁,万分珍惜,但在需要供奉菩萨时,却也会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珊瑚奉献出去,让它成为寺庙里菩萨佛像的璎珞挂饰。   珊瑚的鉴别
  在西藏,真伪珊瑚的辨别方法很简单,藏人会用珊瑚轻轻敲击牙齿,从细微的硬度来区分珊瑚和塑料仿品,这是感觉上的辨别方式,对珊瑚缺乏了解的人会很难理解,如何用牙齿辨认真伪。
  在城市的我们只需要将珊瑚送至专门的地质矿场部门鉴定就可以了。
  仿制珊瑚与真珊瑚价格差距很大,低仿的塑料制品,很容易分辨。最难分辨的是十八世纪的料器(赛璐璐)仿珊瑚,那时制作的假珊瑚,色泽逼真,纹理自然,还有人为的虫眼,为了重量会在料器(赛璐璐)里填充铅,极难分辨,对西藏古代珠子经验丰富的康巴商人有时都会买错。还有一种,就是残破珊瑚的再次拼贴,也要注意。
  对真伪的鉴别,只有多看真的,多摸真的,自然就会对假的有排斥。流传的一些鉴别方式都不是绝对的,还是要告诫喜爱珊瑚的朋友们,多看真的,才会认知假的。
  海竹有的也称为象牙珊瑚,以有竹节状为特征,通常为白色、土黄色等。树枝状,沿树枝常有纵向纹理,横截面有同心环和放射状纹理,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市场上销售通常都进行染色,多为红色,仅附着在表面,切磨后露出本色。大多作为项链、念珠、摆件等。
  海竹染色是近来常见的假冒珊瑚,它和珊瑚的区别在于海竹染色有明显的纵纹理、颜色均匀,给人以呆死涩的感觉,没有珊瑚细腻的纹理的特征,海竹被普遍的用于替代真品珊瑚,但容易分辨。
  白珊瑚的染色,也很普遍,商家将价格比较低的白珊瑚进行再次的染色,冒充红珊瑚,染色的珊瑚,色泽不自然,呈现一种干枯的红色,但这种染过色的珊瑚,若是久经佩戴,便几乎无法分辨。
  有时,价格是辨别珊瑚真伪的最有效的方法,珊瑚作为一种价格贵重的有机宝石,绝不会很便宜的出现在市场上。
  珊瑚的保养
  珊瑚饰品怕酸,怕热,怕和硬物碰撞,接触香水、酒精、油污,化妆品会影响其光泽,甚至受腐蚀导致珊瑚变色,破裂。所以,在洗浴时,一定要将珊瑚饰品取下,不要让珊瑚沾染清洁用品。珊瑚很怕长时间的汗液侵蚀,贴身佩戴时间久了,珊瑚表面会变的干涩无光,特别是易出汗的夏天,可以在佩戴后用清水冲洗,再用干净的布擦干,涂上一点点的橄榄油。
  珊瑚收藏与市场
  红珊瑚把海洋的沉静和火的强烈这两种极端的个性完美地融于一体,它是有生命的宝石。红珊瑚在中国自古以来就象征着“尊贵、吉祥和生命的永恒”。
  红珊瑚主要生长在海底200到2000米的深海造礁岩上,生长速度极为缓慢。珊瑚虫需要生长10至12年才能繁殖后代,珊瑚虫群体一般每年生长不超过1厘米,成活7年以上的群体,其主干也不足1厘米粗,这也是为何尺寸大一点的红珊瑚价格极高的原因,物以稀为贵,色泽红艳,形状工整的大尺寸珊瑚,在藏地价比黄金的十数倍,也极难见到。
  珊瑚的收藏,可划分为古代珊瑚收藏与现代珊瑚收藏,西藏古代珊瑚珠,存世量虽然不小,而数百年的佩戴容易让珊瑚珠子有断裂,残缺,故老珊瑚完美者极少,一旦寻觅到色泽纯正,完美无缺者,便是珍品。有形状工整,色为纯红,牛血红,尺寸大的古代珊瑚珠,每克目前的市场价可达到数千元,至于旧贵族,高僧大德使用的极品珊瑚,那便是世间无价的至宝了。
  今天,西藏珊瑚新饰品,旅游纪念品的来源,已是汉地的沿海城市,比如义乌的饰品批发市场,成色不一,真假混杂。而收藏级别的珊瑚自古都是昂贵的。
  只看色泽,不看年份也是目前珊瑚收藏的一个观点,收藏古代的西藏珊瑚,有其文化与宗教的情感,老的珊瑚又有它特有的柔美包浆,透过老的珊瑚,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西藏的神秘故事,它的价值就不单单是珊瑚本身了。
  世界上深海红珊瑚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一个是中国台湾海域、日本南部岛,包括琉球群岛;一个是夏威夷群岛周边海域及中途岛海域;还有一个就是地中海沿岸,以意大利半岛南部海域为主。而中国台湾海域的珊瑚储量占到世界的80%。上述三个地区都是世界上火山地震活动的高发区,其中包括附近海底的火山活动。海底火山活动的发育,给海水提供了大量的铁、锰、镁等常量元素,这就为红珊瑚的形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质条件。珊瑚虫骨骼在钙化和受压过程中,大量吸附铁、锰、镁等红色元素,最终经过大自然的洗礼,形成了十分名贵的红珊瑚。其开采属于破坏性开采,已被国际社会禁止。
  在中国,珊瑚是吉祥富有的象征。清代皇帝在行朝日礼仪中,经常戴红珊瑚制成的朝珠。珊瑚还有养颜美容、活血明目的功效,是中药名贵药材。由此,新珊瑚的收藏,其市场价值的未来提升是显著的。
  近两年,红珊瑚成为升值最迅速的收藏品种之一,顶级红珊瑚的价格在一年的时间内甚至涨了一倍,一个红珊瑚挂件,去年售价2000元,今年就涨至6000元。而顶级红珊瑚的价格从去年每克6000元至8000元涨到了现在的1.8万元至2万元,普通红珊瑚也从去年的2000元至3000元涨到了现在的6000元至8000元 。
  新一代的西藏青年已不再热衷于继承先人的珠饰,转而追求城市文明。数字电视与互联网的普及,也让西藏的孩子们悄然发生着变化。也许很快,先祖的珠珠串串,藏人的传统服饰与珠佩,就会成为陈旧的过去式,我们只能透过影像来记载珊瑚那遥远的惊艳。
其他文献
报春花科报春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短,具粗长须根。叶鳞茎状,鳞片卵形,叶披针形至倒披针形,先端锐尖,边缘具撕裂状牙齿,下面被黄绿色粉或近于无粉,柄具阔翅,花葶近顶端疏被粉;伞形花序1轮,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花冠淡黄色或乳白色,稀白色或淡红色,冠檐扩展成钟状,裂片阔倒卵形至圆形,冠筒稍长于花萼,花药稍高出花萼,蒴果与花萼等长或略长于花萼。5—6月开花。  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北部和毗邻的西藏东部
几千年来,在藏族先民与青藏高原的和谐相处中,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藏文化中“自然与人”的关系密不可分,是藏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次仁切阿”就源自喜马拉雅山脉的神秘传说。  西藏次仁切阿雪山博物馆,就以传说中的珠峰五仙女首领福寿仙女的藏文名“扎西次仁玛”取名,象征着对自然变化的敬畏与对祥和生活的祝福。珠穆朗玛峰古称“绒布冈”,据《绒布杂圣志》记载,五位仙女的化身就是珠峰附近五座七千
今年是昌都解放70周年,昌都市邀请部分老18军后代参加庆祝活动,我被选中成为代表团中的一员。第一站是川藏兵站部,这个兵站部与西藏军区有着紧密联系,过去驻藏部队的各类军用物资靠该部组织调运。我们在兵站军史馆还了解到汽车十七团除长期担负进藏运输任务外,还因其军事技术过硬被多次派往国外执行联合国全球维和任务!许多藏二代在十七团当过兵!  节日期间道路拥挤不堪,直到晚八点三十分我们才到康定,甘孜州委和甘孜
这部电影以首位获奥运奖牌的藏族选手切阳什姐为原型,于2013年上映,该片由柯克执导,赵宁宇、德姬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位身心受挫的汉族教练,一个曾经怀揣奥运梦想的長跑者,在经历了伤痛和失败之后,来到了西部草原放逐自己。除了空旷壮美的金银滩草原,映入他眼帘的是一场马背上的角逐。他惊喜的发现一个九岁的“假小子”,跌落马背却又奋起直追的不屈,依稀点亮了他内心已覆灭的火种,他仿佛看到了有过梦想的自己。从
羊胛骨作为藏民族一种非常古老的传播工具和书写材料,在吐蕃时期,用羊胛骨占卜吉凶的书写文本已非常成熟,行文于吐蕃时期的敦煌出土法藏PT1047号《吐蕃羊骨卜辞》和英藏ITJ763号《羊胛骨卜》古藏文写本是一篇成系统的羊胛骨占卜文书,具有吐蕃官方已经规范化的卜辞公文特征。诸如此类书写有古藏文的羊胛骨,在新疆若羌以及青海省乌兰县等地出土过。其中在新疆若羌县米兰吐蕃戍堡出土的古藏文胛骨较为完整,上面的古藏
2019年,比如县在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少数民族广场舞比赛中荣获特等奖,被称为广场舞之乡,或许正是源自诸多非遗歌舞的积淀和传承。  传统文化是祖先留下的财富,而文化遗产抢救工作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比如縣在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少数民族广场舞比赛中荣获特等奖,被称为广场舞之乡,或许正是源自诸多非遗歌舞的积淀和传承。  比如县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有独特的民歌和舞蹈:锅庄舞曲、打夯歌、对歌、
在去钟措沟以前,我已去过巴松措景区的新措沟,体验过在牧场、原始森林上欢快奔跑的感觉,当得知在措高古村之上还有一条美丽的钟措沟时,依旧抵挡不住高山湖泊的诱惑。据当地村民介绍,钟措沟雪山、牧场、花海、激流、湖泊、瀑布和绝壁相间,一路上迎着杰青那拉嘎布雪山骑行,是一种难得的户外体验。坐上摩托车游钟措  撰文/罗洪忠  在游客眼里,钟措沟除沟口与措高村相联地段较为开阔外,里面较为陡窄,其中某些北侧的山壁有
西藏,一片难以形容的人类居住之地,精神沃土。她有如此宏大而跌宕起伏的历史叙事,却更加充满人类不可思议的坚毅及柔情;她被一般观念理解为边远与闭塞,然而却拥有无比宽广包容的心态胸怀,也因此创造出了诸多绝无仅有、灿烂辉煌的成就与文明。无论是在寂寥空阔的阿里高原,抑或朝圣者涌动的圣城拉萨;在雄伟的布达拉宫、殊胜的大昭寺,还是游人如织的博物馆、罗布林卡……随着一件件国宝的不断呈现,一些时代的历史浮出水面;一
在日喀则一个叫卡嘎的小村里,顿珠是这个祖传六代的皮匠家族中最后一位皮匠。他十岁开始跟着父亲学手工皮艺,今年二十八岁,铺子门口坐着六岁的女儿和四岁的儿子。  顿珠说,儿子长大后说啥也不让他当皮匠了,要让他好好念书,出去干点别的。顿珠说,小时候他也不愿意做这个,父亲硬逼着他学,没办法。做皮子很累,也挣不着多少钱。他们家做了一百多年皮子,还呆在这个旧房子里,结婚都没盖一间新房子。  顿珠的母亲有七十多岁
身着盛装的妇女男人,优雅地摊开双手以骑马状的舞步精彩亮相,潇洒优美腾空的身姿环绕糌粑堆旋转舞动,抓住的钱和着白色的糌粑粉飘洒在科迦寺庙小广场上的夜空,退场的男女礼节适宜,志得意满,以此博得观众热烈喝彩。普兰“兑羌”节历史悠久精彩纷呈    普兰县吉让居委会地处普兰县城所在地,辖章杰、贡嘎、马布、曲龙、加兴、多萨、苏孜、塔亚和红旗九个组。吉让居委会的村民们至今保留沿袭着普兰民俗活动:过“兑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