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注重提高学生动手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从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及分类出发,对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加以探讨,旨在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运用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口头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主动投入并参与到教学中来。而探究性学习的观念则呼之欲出,成了新课程最核心的教育理念。
  一、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及分类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施瓦布首先提倡了探究性学习这一教学模式,明确提出将“探究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探究性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或主题活动设计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界定问题情景或确定任务、提出假说或方案,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实验等形式解释和验证假说或方案,然后通过表达和交流,修正自己的解释或改进自己的作品。在学习活动的最后阶段,学生还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体验。根据探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符号探究、心理探究、实践探究和科学探究。根据探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发现型探究、应用型探究、表达型探究和训练型探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探究活动的目的一般包括四个方面:让学生发现知识、解决问题、表达观念或描述事物、培养学生某种特定的技能。根据探究问题的性质,可分为结构良好问题的探究和结构不良问题的探究。
  二、语文教学中具备探究性学习意义的内容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基于已有的知识、技能,主动提出或接受问题,进而利用新旧知识、技能,生成新的问题解决规则或思维产品的过程。它既不同于以记忆为基础的学习,也不同于以模仿为基础的学习,而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建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讲授语文本中的《黄河小浪底工程截流成功》、《我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新闻课文时,可让学生总结归纳这几篇新闻共有的文本结构特征。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可以发现新闻的共同结构与特点,然后根据这些共有结构与特点写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报道。他们通过认真观察,写出自己亲自调查的新闻文章,并进而了解新闻的结构与特点。新闻的结构知识如果不应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应是学生自己通过比较得出的。这就带有浓厚的探究性学习的色彩。这类活动属于发现型探究。而人物传记,由于学生手头缺乏某位人物的相关信息,需要搜集、整理相关材料,才能完成任务。这类活动属于表达型或应用型探究,属于结构不良问题,由于其较为复杂和困难的特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极具探究价值。
  三、语文教师如何捕捉适用探究性学习的教材内容
  探究内容是实现探究目标的载体,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同时,探究内容是选择学习材料、安排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的依据,它为设计探究性学习指明了方向。因此,老师完全有必要提前分析哪些内容适于探究活动。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探究内容并非指学科知识体系,而是指从科学知识体系内选择的符合目标要求、适合某一认知水平的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对象。
  首先,适用探究性学习的教材内容,应当具备能够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发学生思考的特性。只有使学生发生认知上的冲突,才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其展开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些内容并不具备这个特点。如约定俗成的习语、应用某一或某些规则的练习题等。而结构不良问题则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结构不良的现实问题与课本中多数结构良好的问题有五个方面的区别:第一,在最初的情景中缺乏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学生甚至对问题的实质也很难作出明确界定;需要补充的额外信息对问题的界定和解决起关键性作用。第二,单一的问题方法不能澄清问题的构成,需要探讨多个问题解决途径。第三,随着新信息的收集,对问题的界定会发生变化,有时需要提炼乃至转换视角重新界定。第四,学生不能完全确定他们在几个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中选择正确的方案,因为所收集的材料还不够,有些信息之间甚至有冲突。第五,这些问题几乎都需要跨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
  其次,其学习内容必须具备探究的可能性。许多知识本身对学生可能会构成问题,学生无法通过探究来掌握。例如我们学生平常碰到的拼音、注解等。因为它们本身是约定俗成的,教师或学生自己去查字典即可知道。但是,让学生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点,则属于发现型探究。
  再次,适用探究性学习的教材内容还应具备现实的意义,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专业类型,现有的学习环境等。例如学生学习《谈谈记忆》一文,如果让学生研究从人脑的内部结构去探讨记忆是怎么产生的,这样的问题就不具备现实条件。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探究内容的复杂程度,即适度问题。当然,探究的内容也不能过于简单。过于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失去了探究的兴趣。一般不宜选择规模较大、涉及因素较多、周期较长的复杂内容,而应选择切入口小、周期短、便于学生获取材料的内容。因此,探究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书本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四、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探究类型——或发现型,或应用型,或表达型,或训练型,或是某几种的综合。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初期,最好选择一种类型组织教学。当然,同一个探究内容可以设计出多种类型的探究活动。例如,在教峻青的《长城赋》一文时,教师结合课文,将学生分为三组,让其调查长城的历史,调查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调查吴三桂投降清军主动献出山海关的卖国史实,发掘上述几个问题反映的实质与意义,以及把调查报告、发现的结论表达清楚,以此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长城与山海关“不攻自破”的历史事实与教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一系列活动具备了探究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在学生完成教师所交代的任务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进行了发现型、表达型、应用型探究,不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雄关”的真正含义,产生对与课文相关问题进行探究的兴趣,同时还使学生受到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课堂教育,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又如,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在实施传统阅读教学基础上加以创新,要求学生分组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两个问题:一是清华大学的历史,二是朱自清在清华园的生活经历。在课堂上,让每组学生选出代表充当解说员,分别介绍清华大学的历史,介绍朱自清在清华园的生活经历。并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评论各个解说员在介绍过程中语态、语音、语意等的表达。最后由学生评出最佳解说员,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更深一层地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其发言能力,口头解说等方面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模式,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注重提高学生动手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教师应认识到进行探究性学习应符合教学的目标及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既要注重现象也要关注本质,注重形式的同时还需注重实质,协调好认知与情感、能动与受动、抽象与具体,个体与群体等因素,切勿急功近利、盲目开展,否则教学的效果将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赵文亚,史彬茹.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
  [2]韩林孝.语文探究性学习例谈.发展,2008.
其他文献
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史,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化,可以这样说:汉语言文字是华夏人类文明的奇迹,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核心力量,在这个力量的推动下,中华民族闪耀
精液中HBV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两对半)测定文献报道甚少.本文从1999-08~2002-10收集不孕男性精液395份进行HBV标志物测定,同时与血清、精子HBV标志物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