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大力提倡量化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分值显示。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会:虽然学校制度、条例及与之相配套的检查等硬性管理手段很齐备,但仅仅是作为被动管理,一旦有所松懈,便会乱作一团,且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斯宾塞在《教育学》中曾指出:“记住你管教的应该是一个能够养成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种软管理的手段,作为对硬管理的一个有效的补充呢?
一、软管理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把握学生的“自然群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因而,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时,适时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家访、谈心、走访学校老师以及适度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当一个新班级形成、运行半学期左右,学生中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自然群落”,包括有些老师谈之色变的“小团体”。其实,如果走到学生中,我们会发现,这些群落往往是根据兴趣爱好、学习成绩、性格脾气或社会关系等因素自然形成。如果能够加强对这些团体的引导,无疑是进行“软管理”的重要环节,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把握每一个“自然群落”的“首领”,并交给他们适合的工作。往往这些“自然群落”的“首领”在客观上都有着一定的管理潜力,让这些同学承担某一职务,就能影响到本群落的其他同学。比如有一个“自然领袖”,他全面发展,在学生中有相当威信,便可委任他为班长;有些“自然领袖”学习纪律等表现不佳,但却有不少人听从他,这类学生可适当引导,让他当值日班长或行政、卫生组长。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苏霍姆林斯基),如果引导的好,以之为契机便能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从而把这些“自然群落”纳入班级的正规管理,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二,把握“自然群落”中有交叉的同学,让他们成为“桥梁”。自然群落中必然会产生交叉,比如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形成一群体,体育爱好者又形成一群体,但其中必然有一部分同学在学习成绩优秀的同时也爱好体育。那么,我们不妨让这些学生成为“桥梁”,使两群体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比班主任强制规定的“一帮一”岂不是强得多?
“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因此班主任只有充分把握每一位学生,承认并合理利用学生中“自然群落”的有利因素,才能使学生的自我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激励是班级管理的阳光
现代量化考核制度,说到底就是扣分制度,违反课堂纪律扣分,卫生不认真扣分。在学生心中,生活在班集体中必须步步小心、时时在意,唯恐做错一件事,被扣了分去。如此一来,整个班级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在这种硬管理模式下,适度地进行“激励”这种“软管理”,无疑如春日的一缕阳光,能温暖人心。
第一,选五个不是班长的“班长”。
在学生心目中,班长真是个不小的“官”,这个职务无疑代表信任、能力、权力、荣誉。但一个班级只有一个班长,尤其是那些调皮学生只能望“长”兴叹。我们不妨在这些学生中选五个值日班长,每天纪律由一人负责,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加强自制力,产生心灵上的激励,又可使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如果能再辅以老师班委的帮助,这些不是班长的“班长”哪能不成气候?
第二,定几条不是奖励的“奖励”。
班级管理不可能永远风和日丽,有奖必有罚,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形式。如某同学忘记打扫卫生,就“奖励他打扫卫生一次”。这是一种充满温情的处罚,是奖给他一个改正错误、赢得大家谅解的机会。若说成“罚他打扫卫生一次”,则带有明显的强制性,易形成对立情绪。在这方面,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做得相当成功,比如把检讨书改成情况说明书就是一个例子。
第三,多写几张鼓励性的评语。
操行评语是对学生一学期来思想品德、学习、劳动等作出的全面总结和评论,一篇好的催人奋进的评语不仅能增进师生间情谊,使学生更信任老师,而且能给学生以信心,为学生指明前进的道路,加快他们前进的步伐。如一位男同学成绩中等、表现平平,学习不刻苦,但是有潜力,我们就可以这样写:“你挺聪明的,虽然你不如班里的尖子生,但这并不表示你比他们笨,而是你没有像他们那样去努力。只要你努力,就会比他们考得更好。我希望你超过他们,加油吧!告诉自己,你能行,期待你的好消息。”当这位同学拿到这样一则充满期望与激励的评语,怎么会不信心百倍努力上进呢?
三、谈心如秋月照亮学生的心灵
量化制度是没有人情味的,在执行过程中,学生势必会出现一些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这时候,谈心作为“软管理”方式的一种,就是必需的了。
第一,直接地面对面地“促膝而谈”。
直接谈心切忌居高临下,应把学生置于与老师同等的地位上,即“促膝而谈”。直接谈心有多种方式,但我认为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谈心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从最低最容易办到的开始,然后一步步提高,就如登山一样,不要盼望一步登天。比如在一次大合唱比赛中,我班获了一等奖,其中某男生的领唱立下汗马功劳。在回家路上,我与踌躇满志的他同行,我对他说:“你能唱得那么有水平,说明你有别人不及的才能。如果你学习上也像唱歌那样肯下功夫,学习成绩一定能得到提高。”这位男生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一要求。此后,我创造一切机会,多次谈心,引导他把精力转到学习上来。从不违反课堂纪律到认真完成作业……如登山一样,一步步往上攀登,一学期来,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第二,通过周记、书信等间接谈心。如若直接谈心,学生无动于衷,仍然我行我素;又如有些问题如早恋等比较敏感,不便于直接谈心。这时间接谈心就可避免些许的尴尬场面,也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从容地作出正确的选择。我碰到过一例高中同学的早恋问题,女学生面子薄,正面直接谈心有所不妥,我就与她进行了五次笔谈,引导这位学生最终走出困境。
要正确运用“软管理”手段,“情感”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在硬管理前提下,我们强调铁面无私,作为班主任这是必须坚持的。但在“软管理”前提下,必须有情感化的思想交流,营造出一种氛围,使学生的性情自然流露。班主任应常常将自己的思维降格到和学生同等地位,进行换位思考,这样得出的结论和采取的措施往往使学生乐于接受,便于实施。只有这种情感化的“软管理”,才可以营造出一个自律、和谐、有凝聚力的“家”──班级。以上是我十年来当班主任的心得,在此与大家交流,望各位同仁指正。
(请本文作者与本刊编辑部联系,特此通告)
斯宾塞在《教育学》中曾指出:“记住你管教的应该是一个能够养成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尝试一种软管理的手段,作为对硬管理的一个有效的补充呢?
一、软管理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把握学生的“自然群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的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因而,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时,适时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家访、谈心、走访学校老师以及适度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当一个新班级形成、运行半学期左右,学生中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些“自然群落”,包括有些老师谈之色变的“小团体”。其实,如果走到学生中,我们会发现,这些群落往往是根据兴趣爱好、学习成绩、性格脾气或社会关系等因素自然形成。如果能够加强对这些团体的引导,无疑是进行“软管理”的重要环节,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把握每一个“自然群落”的“首领”,并交给他们适合的工作。往往这些“自然群落”的“首领”在客观上都有着一定的管理潜力,让这些同学承担某一职务,就能影响到本群落的其他同学。比如有一个“自然领袖”,他全面发展,在学生中有相当威信,便可委任他为班长;有些“自然领袖”学习纪律等表现不佳,但却有不少人听从他,这类学生可适当引导,让他当值日班长或行政、卫生组长。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苏霍姆林斯基),如果引导的好,以之为契机便能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从而把这些“自然群落”纳入班级的正规管理,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二,把握“自然群落”中有交叉的同学,让他们成为“桥梁”。自然群落中必然会产生交叉,比如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形成一群体,体育爱好者又形成一群体,但其中必然有一部分同学在学习成绩优秀的同时也爱好体育。那么,我们不妨让这些学生成为“桥梁”,使两群体的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比班主任强制规定的“一帮一”岂不是强得多?
“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因此班主任只有充分把握每一位学生,承认并合理利用学生中“自然群落”的有利因素,才能使学生的自我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二、激励是班级管理的阳光
现代量化考核制度,说到底就是扣分制度,违反课堂纪律扣分,卫生不认真扣分。在学生心中,生活在班集体中必须步步小心、时时在意,唯恐做错一件事,被扣了分去。如此一来,整个班级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在这种硬管理模式下,适度地进行“激励”这种“软管理”,无疑如春日的一缕阳光,能温暖人心。
第一,选五个不是班长的“班长”。
在学生心目中,班长真是个不小的“官”,这个职务无疑代表信任、能力、权力、荣誉。但一个班级只有一个班长,尤其是那些调皮学生只能望“长”兴叹。我们不妨在这些学生中选五个值日班长,每天纪律由一人负责,这样既可以让他们加强自制力,产生心灵上的激励,又可使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如果能再辅以老师班委的帮助,这些不是班长的“班长”哪能不成气候?
第二,定几条不是奖励的“奖励”。
班级管理不可能永远风和日丽,有奖必有罚,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形式。如某同学忘记打扫卫生,就“奖励他打扫卫生一次”。这是一种充满温情的处罚,是奖给他一个改正错误、赢得大家谅解的机会。若说成“罚他打扫卫生一次”,则带有明显的强制性,易形成对立情绪。在这方面,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做得相当成功,比如把检讨书改成情况说明书就是一个例子。
第三,多写几张鼓励性的评语。
操行评语是对学生一学期来思想品德、学习、劳动等作出的全面总结和评论,一篇好的催人奋进的评语不仅能增进师生间情谊,使学生更信任老师,而且能给学生以信心,为学生指明前进的道路,加快他们前进的步伐。如一位男同学成绩中等、表现平平,学习不刻苦,但是有潜力,我们就可以这样写:“你挺聪明的,虽然你不如班里的尖子生,但这并不表示你比他们笨,而是你没有像他们那样去努力。只要你努力,就会比他们考得更好。我希望你超过他们,加油吧!告诉自己,你能行,期待你的好消息。”当这位同学拿到这样一则充满期望与激励的评语,怎么会不信心百倍努力上进呢?
三、谈心如秋月照亮学生的心灵
量化制度是没有人情味的,在执行过程中,学生势必会出现一些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这时候,谈心作为“软管理”方式的一种,就是必需的了。
第一,直接地面对面地“促膝而谈”。
直接谈心切忌居高临下,应把学生置于与老师同等的地位上,即“促膝而谈”。直接谈心有多种方式,但我认为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谈心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从最低最容易办到的开始,然后一步步提高,就如登山一样,不要盼望一步登天。比如在一次大合唱比赛中,我班获了一等奖,其中某男生的领唱立下汗马功劳。在回家路上,我与踌躇满志的他同行,我对他说:“你能唱得那么有水平,说明你有别人不及的才能。如果你学习上也像唱歌那样肯下功夫,学习成绩一定能得到提高。”这位男生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一要求。此后,我创造一切机会,多次谈心,引导他把精力转到学习上来。从不违反课堂纪律到认真完成作业……如登山一样,一步步往上攀登,一学期来,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第二,通过周记、书信等间接谈心。如若直接谈心,学生无动于衷,仍然我行我素;又如有些问题如早恋等比较敏感,不便于直接谈心。这时间接谈心就可避免些许的尴尬场面,也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从容地作出正确的选择。我碰到过一例高中同学的早恋问题,女学生面子薄,正面直接谈心有所不妥,我就与她进行了五次笔谈,引导这位学生最终走出困境。
要正确运用“软管理”手段,“情感”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在硬管理前提下,我们强调铁面无私,作为班主任这是必须坚持的。但在“软管理”前提下,必须有情感化的思想交流,营造出一种氛围,使学生的性情自然流露。班主任应常常将自己的思维降格到和学生同等地位,进行换位思考,这样得出的结论和采取的措施往往使学生乐于接受,便于实施。只有这种情感化的“软管理”,才可以营造出一个自律、和谐、有凝聚力的“家”──班级。以上是我十年来当班主任的心得,在此与大家交流,望各位同仁指正。
(请本文作者与本刊编辑部联系,特此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