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数学活动经验积累,这样才能为促进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基础。数学活动经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教师在课中点滴渗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经验积累。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累数学经验,以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引发思维碰撞,暴露原有经验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需要知道老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或是学生的困惑在哪里?只有找准这些,学习才能真正发生。如何准确发现学生的困惑呢?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现或暴露原有的经验十分重要。
问题情境:用木条做一个长7cm、宽5cm的长方形边框,其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平行四边形,其周长和面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的分歧为:有的认为面积不变,有的认为面積变了。学生思维的分歧暴露了学生原有的一些经验。
观点一:因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相邻两条边相乘,面积没有变。
观点二:有学生认为长方形的周长没变,只是形状变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应该不变。
观点三:也有学生理性地通过底和高的分析,推算出面积变小了。
这个活动让学生暴露了面积计算的一些经验。首先,学生会把这样的经验迁移到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中去;其次,学生对面积变化的判断,还会受到周长的干扰;第三,部分学生已学过公式,但为什么这样做不清楚。基于这些情况,将研究目标设为“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到底变不变”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就帮学生重新积累新的经验。可见,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暴露原有的经验,以原有经验为生长点展开教学,使学生获得新经验。
二、设计探究任务,引发经验生成
当确定问题后,让学生利用原有经验,通过探究生成新的经验,再利用新经验尝试解决问题。
1.研究问题:相邻的两边仍是5 cm和7 cm,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35(cm2)?如果不是,那应是多少?
2.研究方法:数一数,画一画,剪一剪。
3.研究材料:格子图一份、一个平行四边形(选其一)
4.研究流程:独立研究,算出长方形面积→同桌交流,说说各自计算方法→汇报小结。
这一过程,学生就生成了新的经验,把未知的转化成已知的,其转化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所以课堂探究任务设计要回归学生经验,且要利用这些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
三、组织讨论交流,促进经验积累
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新经验,往往是比较零散、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把新经验进行分析、整理,进而清晰、全面。
1.以问引思:你是怎么转化的?面积是多少?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吗?
2.对比分析:下面哪个图形的面积可以用3×4=12平方米来计算面积?
3.变式训练: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哪个算式是正确的?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说说怎么转化的,大部分学生的方法就是沿着顶点画下来的高剪开,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学生讨论,结合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获得新经验。那就是还可以沿着中间的高剪,也可沿着上下底边上的高、左右邻边上的高剪都行。
整个实践过程老师发现,学生虽经历了,但没有积累相应的经验,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多次实践,老师发现经验积累的“一些方法”。
原来反馈设计:学生独立研究→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汇报公式推导过程。
现在反馈设计:学生独立研究→小组讨论交流→讨论转化过程→讨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实践表明,第二种反馈学生在说推导过程时,说得更具体、更准确,且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面积公式的由来。而第一种反馈,只有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能够推导出面积公式,相当一部分学生束手无策。
这节课例让我充分认识到,在“四基”目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关注学生的经验积累十分重要。
一、引发思维碰撞,暴露原有经验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需要知道老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或是学生的困惑在哪里?只有找准这些,学习才能真正发生。如何准确发现学生的困惑呢?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现或暴露原有的经验十分重要。
问题情境:用木条做一个长7cm、宽5cm的长方形边框,其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平行四边形,其周长和面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的分歧为:有的认为面积不变,有的认为面積变了。学生思维的分歧暴露了学生原有的一些经验。
观点一:因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是相邻两条边相乘,面积没有变。
观点二:有学生认为长方形的周长没变,只是形状变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应该不变。
观点三:也有学生理性地通过底和高的分析,推算出面积变小了。
这个活动让学生暴露了面积计算的一些经验。首先,学生会把这样的经验迁移到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中去;其次,学生对面积变化的判断,还会受到周长的干扰;第三,部分学生已学过公式,但为什么这样做不清楚。基于这些情况,将研究目标设为“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到底变不变”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就帮学生重新积累新的经验。可见,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暴露原有的经验,以原有经验为生长点展开教学,使学生获得新经验。
二、设计探究任务,引发经验生成
当确定问题后,让学生利用原有经验,通过探究生成新的经验,再利用新经验尝试解决问题。
1.研究问题:相邻的两边仍是5 cm和7 cm,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35(cm2)?如果不是,那应是多少?
2.研究方法:数一数,画一画,剪一剪。
3.研究材料:格子图一份、一个平行四边形(选其一)
4.研究流程:独立研究,算出长方形面积→同桌交流,说说各自计算方法→汇报小结。
这一过程,学生就生成了新的经验,把未知的转化成已知的,其转化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所以课堂探究任务设计要回归学生经验,且要利用这些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
三、组织讨论交流,促进经验积累
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新经验,往往是比较零散、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把新经验进行分析、整理,进而清晰、全面。
1.以问引思:你是怎么转化的?面积是多少?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吗?
2.对比分析:下面哪个图形的面积可以用3×4=12平方米来计算面积?
3.变式训练: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哪个算式是正确的?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说说怎么转化的,大部分学生的方法就是沿着顶点画下来的高剪开,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学生讨论,结合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获得新经验。那就是还可以沿着中间的高剪,也可沿着上下底边上的高、左右邻边上的高剪都行。
整个实践过程老师发现,学生虽经历了,但没有积累相应的经验,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多次实践,老师发现经验积累的“一些方法”。
原来反馈设计:学生独立研究→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汇报公式推导过程。
现在反馈设计:学生独立研究→小组讨论交流→讨论转化过程→讨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实践表明,第二种反馈学生在说推导过程时,说得更具体、更准确,且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面积公式的由来。而第一种反馈,只有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能够推导出面积公式,相当一部分学生束手无策。
这节课例让我充分认识到,在“四基”目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关注学生的经验积累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