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前,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我见过恬静纯朴的风景,却没有见到塔莎奶奶,一个按自己方式生活在乡间,并不断地将生活中的美好画出来的女人;如今,我在上海却认识了一位如塔莎奶奶一样从容、优雅地生活着的女画家,她叫董蕾。这位1952年毕业于苏州美院的颜文樑先生的女弟子,1987年退休后去日本留学,1991年在国立东京学艺大学“美术教育科”修完研究生课程,独创的彩丝画获日本新洋画会公募展大奖,2003年回到家乡,又从头开始,临颜文樑先生的画,创作肖像系列、云南系列……她说,她要补课,补绘画,也补人生的课。绘画是她从小的梦,她说她梦犹未醒,梦犹未尽。
从青果巷到苏州美院
董蕾曾为自己的出生地画过一幅画:古老狭长的小巷深处,一位小姑娘边走边吹着肥皂泡……1930年,她出生在常州青果巷,父亲是以读书写作为乐的文人,闲来有空,会教女儿读诗、习字。
董蕾从小喜欢画画,相对父亲书桌上那些国画和书法,她更喜欢那种在平面上画出立体感觉的西洋画,无师自通地临摹当时家里那些美国《LIFE》杂志等西方画册里的外国明星,总是画一张被抢走一张,同学们都很喜欢。虽然,父亲并不希望最小也是最受宠爱的女儿离开家,但董蕾中学毕业后还是吹着梦想的泡泡,离开青果巷,去了梦寐以求的苏州美专。
她回忆说,1949年前后,苏州美院走了很多老师,学生又常常参加社会活动,所以也没学到啥。倒是毕业后到了上海,常常去颜先生家讨教。颜先生好客,常有好友和学生相聚在他家,这都是她学习的好机会。
董蕾的工作经历,从最早的上海科影厂、任教上海电影专科学校、上影厂特技车间搞设计,到最后的《上影画报》美术编辑,她说这34年身不由己地被“拨来拨去”,但还是坚持利用业余时间画画。1984年,在上海青年宫举办的“董蕾棉纱线绘画作品展览会”上,恩师颜文樑已92岁高龄 ,但还是坐着轮椅来了。当时的上影厂副厂长、总美术师韩尚义观看了董蕾的画后说:“非常新颖,是一种新的画种”,“既像油画、又像粉画,有的还像水彩画,所以它的味道很浓,有特色”。其实,正像韩尚义说的,担任多年特技设计师的董蕾有着独特的巧思,以“回丝”作“颜料”,立体感很强,所以她的“回丝画”近看耐看,远看有味……
56岁出国留学
1987年,董蕾从上海电影制片厂退休,那时她56岁。对大多数人来说,退休是事业上的一个句号,在董蕾这儿却成了新事业的开始。她行囊空空,带着从来不曾忘记的梦想,远赴日本。先是在一家国际日本语学校读了两年,过了语言关,后来又用两年时间在国立学艺大学美术教育科进修。其间,边学习边画画,并独创了丝彩画,她“以展览会的形式卖画为生,养活了自己同时也给他人送去快乐”。
在日本16年间,董蕾有辉煌也有艰辛。帮她办好所有留学手续的哥哥并不富裕,所以,她首先得考虑养活自己。她帮人画肖像,赚取一些生活费;语言学校的校长介绍她画艺术彩蛋,画一只彩蛋有400日元的收入。她总是特别认真地画,为了那400日元,更为了艺术创作。有了收入后,她开始寻找棉纱材料,继续她之前的“回丝画”。可她发现,商店里的毛线颜色更丰富。于是,她买了一些回来,经过反复尝试,终于独创了“丝彩画”这一画种:以毛线为材料,先剪成细点,再粘贴组成画面,最后用清喷漆固定。这种画用色彩的点并列组成,线和面的感觉较柔和,又加上毛线纤维本身受光后微妙的光反射,有一种特有的柔和温暖感,让人想到女性的温柔。所以,彩丝画尤其受那些有钱的日本家庭主妇喜爱。董蕾举办了30多场展览会,每场至少有一半的画被订购。那些年,她每年卖画的收入可达到600万日元。她的丝彩画被广泛认可,并荣获日本新洋画会公募展大奖。2008年,某工艺大师想把董蕾1997年在日本荣获银奖的丝彩画《幻光》做成乱针绣作品,董蕾支持,但表示要注明她的原创身份。后来,那幅用乱针绣手法完全照搬的作品改名为《汶川的烛光》,得了金奖,董蕾几经催问才收到该工艺大师寄来的获奖证书复印件。之后,这幅作品曾在街上卖,杂志上也刊出采访该临摹者的文章及乱针绣《汶川的烛光》,但原创者董蕾的大名不见了……有人为她抱不平,她只淡淡地说,“别人不要以为我是临摹她的就好。”
只要她愿意,她可以一直生活在日本,因为作为一名受人尊敬的艺术家,董蕾拿到了艺术家终身签证。是当年柯灵先生的一封信,看得她泪如泉涌:“漂泊异邦逾十年,甘苦自知,倦鸟思还,落叶归根,自思善策。谚云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欢迎你及时回来,与家人安度晚年。”她决定回家。
80岁开博,
梦犹未尽的心灵花园
2003年回到上海的她,重新拿起了油画笔,从临颜文樑先生的画开始。现在看来,尽管材质不同,但董蕾的丝彩画还真有点受当年颜文樑先生点彩画的影响。当年,颜先生以点彩画独树一帜,称得上是中国点彩画第一人。不过,此时的她已不求辉煌,也不逐名利,她这样看待自己当下的状态:“很多内容从来没画过,很多技术需要学习。我要补课。补绘画的课,也是补人生的课。”于是,她先是画肖像系列,以成长中的孙女洋洋为模特,用画笔记录下孙女的喜怒哀乐,也用画来完成跟下一代的精神沟通。“我喜欢画孙女,这样能使自己的慢慢老去和孙女的悄悄成长得到心理上的平衡。4年前洋洋5岁时,兴趣来时会自编自舞,有时害羞,只让妈妈一个人看,奶奶悄悄地把她的‘舞姿’录了下来;奶奶兴趣来时,又把她有趣的身影搬上画布,虽然这个过程辛苦忙碌,却是快乐无比。”
最近,她开始画云南系列,“如何用色彩,如何掌握笔触,以前没画过的,都要学”。她觉得自己在进步,“失败是永恒的,进步也是永恒的”。回国后,她参加了苏州美专校友会,也参加了颜文樑先生促进会,她说,那是延续着对母校、对颜先生的热爱。而母校和促进会也给了她很多,开画展、印画册,去年还请她参加了上海艺术博览会。这都让她快乐无比。
为了记录自己的进步,也为了进一步补课,她先是有了自己的网页,老师、同学、校友等一起隔空切磋;2011年,董蕾虽然没有塔莎奶奶那个十万平米的大庄园,身处闹市一隅的她却以80岁高龄特有的智慧与可爱,创建了自己的博客,在一个更大的虚拟空间,经营着她的心灵花园。从此,她被很多人喜爱,也认识了很多美术“局外人”。她喜欢《魂断蓝桥》里克罗宁上尉的那句台词:“只有局外人才懂得美。”她每天会上网,跟各式各样的“局外人”聊天,回复局外人的请教,也总记得感谢局外人对她的赞美。每隔一周或10天,她会传一张新的画作上去,两年了,从不间断。她偶尔也会接受局外人的任务,譬如,帮乒乓运动员丁宁的一位粉丝画一张丁宁的肖像,当这幅肖像画得到丁宁的特别感谢时,董蕾很开心。当儿女们“埋怨”她为不相干的人花钱花精力时,她总说,一直记得颜文樑先生的一句话,画画是自己开心,别人开心,然后自己更加开心的事。
2011年,董蕾生了大病,她在博客上写下这样的内容:“住院割除了结肠内的恶性新生物,感谢各方的关怀和祝福,我恢复良好,并继续油画创作。”董蕾说,退休到现在26年,一直在进步,“我觉得平衡很重要,心态要平衡,身体也要平衡”。手术后,她拒绝了化疗,也基本不吃药,不过,她学着调整自己的饮食,改掉从前爱吃油炸或腌制食物的习惯……
事实上,生命就是一种平衡。就像董蕾画着画,创造着自己的平衡。如塔莎奶奶所说,“只有年少时拥有年轻,是件可惜的事”。那么,对董蕾来说,现在就是她最好的时光。
从青果巷到苏州美院
董蕾曾为自己的出生地画过一幅画:古老狭长的小巷深处,一位小姑娘边走边吹着肥皂泡……1930年,她出生在常州青果巷,父亲是以读书写作为乐的文人,闲来有空,会教女儿读诗、习字。
董蕾从小喜欢画画,相对父亲书桌上那些国画和书法,她更喜欢那种在平面上画出立体感觉的西洋画,无师自通地临摹当时家里那些美国《LIFE》杂志等西方画册里的外国明星,总是画一张被抢走一张,同学们都很喜欢。虽然,父亲并不希望最小也是最受宠爱的女儿离开家,但董蕾中学毕业后还是吹着梦想的泡泡,离开青果巷,去了梦寐以求的苏州美专。
她回忆说,1949年前后,苏州美院走了很多老师,学生又常常参加社会活动,所以也没学到啥。倒是毕业后到了上海,常常去颜先生家讨教。颜先生好客,常有好友和学生相聚在他家,这都是她学习的好机会。
董蕾的工作经历,从最早的上海科影厂、任教上海电影专科学校、上影厂特技车间搞设计,到最后的《上影画报》美术编辑,她说这34年身不由己地被“拨来拨去”,但还是坚持利用业余时间画画。1984年,在上海青年宫举办的“董蕾棉纱线绘画作品展览会”上,恩师颜文樑已92岁高龄 ,但还是坐着轮椅来了。当时的上影厂副厂长、总美术师韩尚义观看了董蕾的画后说:“非常新颖,是一种新的画种”,“既像油画、又像粉画,有的还像水彩画,所以它的味道很浓,有特色”。其实,正像韩尚义说的,担任多年特技设计师的董蕾有着独特的巧思,以“回丝”作“颜料”,立体感很强,所以她的“回丝画”近看耐看,远看有味……
56岁出国留学
1987年,董蕾从上海电影制片厂退休,那时她56岁。对大多数人来说,退休是事业上的一个句号,在董蕾这儿却成了新事业的开始。她行囊空空,带着从来不曾忘记的梦想,远赴日本。先是在一家国际日本语学校读了两年,过了语言关,后来又用两年时间在国立学艺大学美术教育科进修。其间,边学习边画画,并独创了丝彩画,她“以展览会的形式卖画为生,养活了自己同时也给他人送去快乐”。
在日本16年间,董蕾有辉煌也有艰辛。帮她办好所有留学手续的哥哥并不富裕,所以,她首先得考虑养活自己。她帮人画肖像,赚取一些生活费;语言学校的校长介绍她画艺术彩蛋,画一只彩蛋有400日元的收入。她总是特别认真地画,为了那400日元,更为了艺术创作。有了收入后,她开始寻找棉纱材料,继续她之前的“回丝画”。可她发现,商店里的毛线颜色更丰富。于是,她买了一些回来,经过反复尝试,终于独创了“丝彩画”这一画种:以毛线为材料,先剪成细点,再粘贴组成画面,最后用清喷漆固定。这种画用色彩的点并列组成,线和面的感觉较柔和,又加上毛线纤维本身受光后微妙的光反射,有一种特有的柔和温暖感,让人想到女性的温柔。所以,彩丝画尤其受那些有钱的日本家庭主妇喜爱。董蕾举办了30多场展览会,每场至少有一半的画被订购。那些年,她每年卖画的收入可达到600万日元。她的丝彩画被广泛认可,并荣获日本新洋画会公募展大奖。2008年,某工艺大师想把董蕾1997年在日本荣获银奖的丝彩画《幻光》做成乱针绣作品,董蕾支持,但表示要注明她的原创身份。后来,那幅用乱针绣手法完全照搬的作品改名为《汶川的烛光》,得了金奖,董蕾几经催问才收到该工艺大师寄来的获奖证书复印件。之后,这幅作品曾在街上卖,杂志上也刊出采访该临摹者的文章及乱针绣《汶川的烛光》,但原创者董蕾的大名不见了……有人为她抱不平,她只淡淡地说,“别人不要以为我是临摹她的就好。”
只要她愿意,她可以一直生活在日本,因为作为一名受人尊敬的艺术家,董蕾拿到了艺术家终身签证。是当年柯灵先生的一封信,看得她泪如泉涌:“漂泊异邦逾十年,甘苦自知,倦鸟思还,落叶归根,自思善策。谚云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欢迎你及时回来,与家人安度晚年。”她决定回家。
80岁开博,
梦犹未尽的心灵花园
2003年回到上海的她,重新拿起了油画笔,从临颜文樑先生的画开始。现在看来,尽管材质不同,但董蕾的丝彩画还真有点受当年颜文樑先生点彩画的影响。当年,颜先生以点彩画独树一帜,称得上是中国点彩画第一人。不过,此时的她已不求辉煌,也不逐名利,她这样看待自己当下的状态:“很多内容从来没画过,很多技术需要学习。我要补课。补绘画的课,也是补人生的课。”于是,她先是画肖像系列,以成长中的孙女洋洋为模特,用画笔记录下孙女的喜怒哀乐,也用画来完成跟下一代的精神沟通。“我喜欢画孙女,这样能使自己的慢慢老去和孙女的悄悄成长得到心理上的平衡。4年前洋洋5岁时,兴趣来时会自编自舞,有时害羞,只让妈妈一个人看,奶奶悄悄地把她的‘舞姿’录了下来;奶奶兴趣来时,又把她有趣的身影搬上画布,虽然这个过程辛苦忙碌,却是快乐无比。”
最近,她开始画云南系列,“如何用色彩,如何掌握笔触,以前没画过的,都要学”。她觉得自己在进步,“失败是永恒的,进步也是永恒的”。回国后,她参加了苏州美专校友会,也参加了颜文樑先生促进会,她说,那是延续着对母校、对颜先生的热爱。而母校和促进会也给了她很多,开画展、印画册,去年还请她参加了上海艺术博览会。这都让她快乐无比。
为了记录自己的进步,也为了进一步补课,她先是有了自己的网页,老师、同学、校友等一起隔空切磋;2011年,董蕾虽然没有塔莎奶奶那个十万平米的大庄园,身处闹市一隅的她却以80岁高龄特有的智慧与可爱,创建了自己的博客,在一个更大的虚拟空间,经营着她的心灵花园。从此,她被很多人喜爱,也认识了很多美术“局外人”。她喜欢《魂断蓝桥》里克罗宁上尉的那句台词:“只有局外人才懂得美。”她每天会上网,跟各式各样的“局外人”聊天,回复局外人的请教,也总记得感谢局外人对她的赞美。每隔一周或10天,她会传一张新的画作上去,两年了,从不间断。她偶尔也会接受局外人的任务,譬如,帮乒乓运动员丁宁的一位粉丝画一张丁宁的肖像,当这幅肖像画得到丁宁的特别感谢时,董蕾很开心。当儿女们“埋怨”她为不相干的人花钱花精力时,她总说,一直记得颜文樑先生的一句话,画画是自己开心,别人开心,然后自己更加开心的事。
2011年,董蕾生了大病,她在博客上写下这样的内容:“住院割除了结肠内的恶性新生物,感谢各方的关怀和祝福,我恢复良好,并继续油画创作。”董蕾说,退休到现在26年,一直在进步,“我觉得平衡很重要,心态要平衡,身体也要平衡”。手术后,她拒绝了化疗,也基本不吃药,不过,她学着调整自己的饮食,改掉从前爱吃油炸或腌制食物的习惯……
事实上,生命就是一种平衡。就像董蕾画着画,创造着自己的平衡。如塔莎奶奶所说,“只有年少时拥有年轻,是件可惜的事”。那么,对董蕾来说,现在就是她最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