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语文教育中提倡“研究性学习法”,并认为“研究性学习法”必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新颁布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过程中“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1.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它可以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传输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积极主动的现代学习方式。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会多一些主动思考发问,少一些单纯被动的接受,就更能自主地运用知识、理解领悟、分析概括,以积极的思维获得真正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2.运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在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由于反对满堂灌、一言堂,语文课中重视了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但不少语文课中只有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却不见学生提问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学生没有真正取得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权力,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得到充分尊重。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与自学出问题来,进行探究,或学生独立自学探究,或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在自学讨论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真正体现这种主导主体的有机结合。
二、如何在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1.教师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
吕叔湘说过:“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老师的问题。”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因此,要真正把“研究性学习”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从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换为学生研究的参与者。在学习中,学生探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作统一的授业解惑,因而应着重指导研究思路、方法和如何收集信息,教会学生学习。例如教《小橘灯》一文时,我先以“我”与小姑娘第一次见面的内容(第3-4节)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圈点批注,理解小姑娘的形象,再让学生自由选择“我”与小姑娘第二次见面的内容(第6-10节),进行理解阅读。这样,学生对小姑娘这一形象的理解评析比以往教师的讲解分析要丰富得多。
2.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要有科学性、计划性。
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有限,不同的学生又各有差异,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要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定,现行的新教材(人教版)中一些思考题给我们指导学生研究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如《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两种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猫》等文章主题的多种理解,都是学生尝试研究性学习的好课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可以先从一词一句入手,再到某一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丰富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书本以外的生活,既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要关注课本知识,更要关注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生活实践、相关学科的联系。初中学生的阅读量有限,生活积累少,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感悟,使语文学习的研究能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延伸,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如本学期在学习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一文时,我让学生课外再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女儿的《母亲》,丰富了学生对居里夫人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新课题,科学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可以达到学生好学、会学、乐学,教师会教、乐教的境界。
三、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会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强化自学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学靠学生自己来学,他们的自学兴趣、需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当今学生学习的主人意识还很淡薄,他们把教师的话当作圣旨,言听计从,对老师的依靠太大,只满足于专心“听讲”,被动接受,甘心做“学习的奴隶”。要想学生取得较为显著的自学效果,首先就要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深化自学指导。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以往传统的教法只重视教师怎样教,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现在指导学生自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进一步强化、突出。况且,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尚须逐步形成、提高,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因此,教师可从语文的角度实行以下做法。
首先,教给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常规要点。例如,《社戏》这篇课文,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其次是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第三是理解本文的层次结构;第四是概括本文的中心;第五是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第六是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等。
其次,根据文体特点,指导阅读方法。例如,阅读说明文:一是初读课文,学会生字,对课文有一个初步认识;二是围绕说明的特征、顺序、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的准确性这些方面的思考题,边读课文边思考,并联系实际与同学探讨,力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指导学习《死海不死》,首先是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并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第二是掌握本文的说明对象,理解课文是怎样说明“死海为什么不死”的;第三是掌握本文的说明,即逻辑顺序;第四是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如作诠释、列数字等;第五是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等。阅读文言文:一是初读课文,学会生字词,力求会读;二是对照课文注释,力求会串解课文;三是思考思考题,看能否自己解题;四是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 2.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拓宽思路,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发现、纠正不正确的思路和解题方法;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呢?
(1)营造一个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因为在这样的氛围里,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都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就大大加强了。
(2)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在教学时间构架上,应该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对学习的关注与参与之中。课堂教学可分三步走:教师导学——学生提问,互相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诱导学生理解。
3.教会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发现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成为研究者、发明者和探索者。”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探索、研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要教会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设计问题有两种方式:
(1)直接提问法。就是用直接提问的形式将脑中的疑问表达出来,如“是什么”“怎么样”。这种提问很直接,当感知的对象与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构成矛盾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地提出问题来,方法简单,易于掌握。这种提问也很迅速,它能快速地捕捉疑问信息,快速用疑问形式表述下来。
(2)间接提问法。就是通过间接的方法将脑中的疑问表述下来。一是比较法,就是通过比较提出问题的方法。将现有的知识跟已有的知识进行一番分析、比较后,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问题来。例如《爱莲说》一文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为何“予独爱莲”?“世人甚爱牡丹”,为何“予独爱莲”?二是逆向法,就是从结论的相反方向提出问题的方法。例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可以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等,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因为有了前面的间接问,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机警、乐观”的特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新世纪语文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语文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和挑战。研究性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新颁布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过程中“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1.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它可以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传输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积极主动的现代学习方式。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会多一些主动思考发问,少一些单纯被动的接受,就更能自主地运用知识、理解领悟、分析概括,以积极的思维获得真正的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2.运用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在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由于反对满堂灌、一言堂,语文课中重视了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但不少语文课中只有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却不见学生提问质疑,主动发现问题。学生没有真正取得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权力,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得到充分尊重。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与自学出问题来,进行探究,或学生独立自学探究,或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在自学讨论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真正体现这种主导主体的有机结合。
二、如何在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1.教师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
吕叔湘说过:“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老师的问题。”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因此,要真正把“研究性学习”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从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换为学生研究的参与者。在学习中,学生探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教师不可能作统一的授业解惑,因而应着重指导研究思路、方法和如何收集信息,教会学生学习。例如教《小橘灯》一文时,我先以“我”与小姑娘第一次见面的内容(第3-4节)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圈点批注,理解小姑娘的形象,再让学生自由选择“我”与小姑娘第二次见面的内容(第6-10节),进行理解阅读。这样,学生对小姑娘这一形象的理解评析比以往教师的讲解分析要丰富得多。
2.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要有科学性、计划性。
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有限,不同的学生又各有差异,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要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定,现行的新教材(人教版)中一些思考题给我们指导学生研究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如《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两种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猫》等文章主题的多种理解,都是学生尝试研究性学习的好课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可以先从一词一句入手,再到某一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丰富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书本以外的生活,既是人生的教科书,也是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因此研究性学习不仅要关注课本知识,更要关注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生活实践、相关学科的联系。初中学生的阅读量有限,生活积累少,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弥补学生知识的不足,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感悟,使语文学习的研究能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延伸,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如本学期在学习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一文时,我让学生课外再阅读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女儿的《母亲》,丰富了学生对居里夫人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新课题,科学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可以达到学生好学、会学、乐学,教师会教、乐教的境界。
三、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会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强化自学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学靠学生自己来学,他们的自学兴趣、需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当今学生学习的主人意识还很淡薄,他们把教师的话当作圣旨,言听计从,对老师的依靠太大,只满足于专心“听讲”,被动接受,甘心做“学习的奴隶”。要想学生取得较为显著的自学效果,首先就要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深化自学指导。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以往传统的教法只重视教师怎样教,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现在指导学生自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进一步强化、突出。况且,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尚须逐步形成、提高,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因此,教师可从语文的角度实行以下做法。
首先,教给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常规要点。例如,《社戏》这篇课文,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其次是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第三是理解本文的层次结构;第四是概括本文的中心;第五是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第六是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等。
其次,根据文体特点,指导阅读方法。例如,阅读说明文:一是初读课文,学会生字,对课文有一个初步认识;二是围绕说明的特征、顺序、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的准确性这些方面的思考题,边读课文边思考,并联系实际与同学探讨,力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如指导学习《死海不死》,首先是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并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第二是掌握本文的说明对象,理解课文是怎样说明“死海为什么不死”的;第三是掌握本文的说明,即逻辑顺序;第四是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如作诠释、列数字等;第五是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等。阅读文言文:一是初读课文,学会生字词,力求会读;二是对照课文注释,力求会串解课文;三是思考思考题,看能否自己解题;四是有表情地朗读全文并背诵。 2.教会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拓宽思路,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发现、纠正不正确的思路和解题方法;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那么,如何进行合作学习呢?
(1)营造一个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因为在这样的氛围里,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都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就大大加强了。
(2)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在教学时间构架上,应该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对学习的关注与参与之中。课堂教学可分三步走:教师导学——学生提问,互相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诱导学生理解。
3.教会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发现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成为研究者、发明者和探索者。”在实施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探索、研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要教会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设计问题有两种方式:
(1)直接提问法。就是用直接提问的形式将脑中的疑问表达出来,如“是什么”“怎么样”。这种提问很直接,当感知的对象与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构成矛盾时,往往会不假思索地提出问题来,方法简单,易于掌握。这种提问也很迅速,它能快速地捕捉疑问信息,快速用疑问形式表述下来。
(2)间接提问法。就是通过间接的方法将脑中的疑问表述下来。一是比较法,就是通过比较提出问题的方法。将现有的知识跟已有的知识进行一番分析、比较后,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问题来。例如《爱莲说》一文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为何“予独爱莲”?“世人甚爱牡丹”,为何“予独爱莲”?二是逆向法,就是从结论的相反方向提出问题的方法。例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可以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等,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因为有了前面的间接问,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机警、乐观”的特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新世纪语文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语文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和挑战。研究性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