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 第十七次党代会政治报告上第一次提出的“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党中央为什么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扩大循环经济规模,有效控制污染排放,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一个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清新、经济发展、生活富足、社会和谐、处处都盛开文明之花的美好生态家园。
[关键词] 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黄毓哲(1956—),女,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03)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提出并进行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现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到全党同志面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首次提出,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对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也叫环境文明、绿色文明。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所建立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传统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只是一味地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引发的自然灾害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重,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的维护,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危机。而生态文明克服了传统农业和工业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和缺陷,把人类的发展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其基本特征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其科学内涵是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当今社会,生态文明融自然生态圈、社会生态圈、精神生态圈于一体,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构成四位一体的文明建设内容,它们相融并存、相促共荣。从根本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一部分,是实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一种有效载体和必然结果。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过程,贯穿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随后又提出了科学发展、清洁生产、清洁发展等新概念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等新观点。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提出了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后,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新思想、新任务。这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的提出和相关工作的展开,加上国内外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有过的深刻教训,以及为了解决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问题的形势需要,使得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新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事物应运而生。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从全球范围和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在我国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
从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看,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是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内涵的充实、深化和提升,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目标。反映了我们党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更加成熟。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破坏极大,而且还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这些都说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向它的尽头,已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走一条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使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可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到“四位一体”的建设内容;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出并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
按照十七大政治报告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这一目标,遵照十七大的要求,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迄今为止,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在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不少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清,对生态文明的知识了解不够,于是在生产活动中,追求单纯的经济数量的增长,而不惜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致使环境代价太大,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为此,党中央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同时也对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作出部署,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又表明了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我们要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树立生态文明思想,并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中。
2.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人均GDP较快地登上了1000美元的台阶,但发展的代价很大。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5.5%,我们消耗的重要能源和资源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效率也比国际先进平均水平低十个百分点。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油耗、单位建筑材料能耗、机动车油耗等指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高。近年来,汽车、钢铁、机械、煤炭、电力等产业高速发展,造成资源相对短缺的局面比较严重,而且环境问题也非常突出。这都迫切需要我们摒弃粗放型、分散化、高能耗的传统经济模式,按照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3.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扩大循环经济规模
清洁生产是企业通过对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技术管理、生产过程内部循环等环节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最大地减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它将传统经济模式中的“资源消耗—产品工业—污染排放”的物资单向流动的开放式线性过程,转变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闭环型物质能量循环流程,以保持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气,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产业环保。这样,清洁生产不仅是对传统经济中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生产方式的升级和扬弃,更符合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我们要大力引导企业以清洁生产为中心,发展循环式生产的新型企业,扩大循环经济规模,实现生态文明。
4.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可以说,各级政府机关、所有企事业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来积极参加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为此,十七大提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各级政府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努力建设“节约型、效率型政府”,带领全社会做好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科学的政绩观。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各企事业单位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节能环保当作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提升企事业单位社会形象的大事要事,切实抓紧做好。全体公民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受惠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要充分发挥每个家庭、每个公民在践行“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注重生态环保,厉行勤俭节约作为家庭美德建设和创建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坚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食。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生态文明成为十三亿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观和行动准则。通过亿万人民的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一个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清新、经济发展、生活富足、社会和谐、处处都盛开文明之花的美好生态家园。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于幼军.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叶昌红.探析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科技资讯—学术论坛,2007,(1).
[4]沙景华.以循环经济促进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J].当代经济管理,2005,(6).
[责任编辑:李丽娜]
[关键词] 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黄毓哲(1956—),女,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03)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提出并进行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现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到全党同志面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首次提出,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对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也叫环境文明、绿色文明。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所建立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传统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只是一味地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引发的自然灾害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重,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的维护,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危机。而生态文明克服了传统农业和工业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和缺陷,把人类的发展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其基本特征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其科学内涵是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当今社会,生态文明融自然生态圈、社会生态圈、精神生态圈于一体,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构成四位一体的文明建设内容,它们相融并存、相促共荣。从根本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一部分,是实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一种有效载体和必然结果。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过程,贯穿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随后又提出了科学发展、清洁生产、清洁发展等新概念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等新观点。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提出了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后,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新思想、新任务。这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的提出和相关工作的展开,加上国内外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有过的深刻教训,以及为了解决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问题的形势需要,使得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新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事物应运而生。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从全球范围和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其严重后果就是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在我国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
从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看,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是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内涵的充实、深化和提升,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目标。反映了我们党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更加成熟。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破坏极大,而且还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这些都说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向它的尽头,已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走一条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使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可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到“四位一体”的建设内容;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出并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
按照十七大政治报告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这一目标,遵照十七大的要求,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迄今为止,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在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不少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清,对生态文明的知识了解不够,于是在生产活动中,追求单纯的经济数量的增长,而不惜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致使环境代价太大,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为此,党中央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并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同时也对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作出部署,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又表明了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我们要结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观念,树立生态文明思想,并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中。
2.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人均GDP较快地登上了1000美元的台阶,但发展的代价很大。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5.5%,我们消耗的重要能源和资源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效率也比国际先进平均水平低十个百分点。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油耗、单位建筑材料能耗、机动车油耗等指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明显偏高。近年来,汽车、钢铁、机械、煤炭、电力等产业高速发展,造成资源相对短缺的局面比较严重,而且环境问题也非常突出。这都迫切需要我们摒弃粗放型、分散化、高能耗的传统经济模式,按照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3.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扩大循环经济规模
清洁生产是企业通过对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技术管理、生产过程内部循环等环节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最大地减少污染的生产方式。它将传统经济模式中的“资源消耗—产品工业—污染排放”的物资单向流动的开放式线性过程,转变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闭环型物质能量循环流程,以保持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气,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产业环保。这样,清洁生产不仅是对传统经济中的“生产过程末端治理”生产方式的升级和扬弃,更符合循环经济生产模式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我们要大力引导企业以清洁生产为中心,发展循环式生产的新型企业,扩大循环经济规模,实现生态文明。
4.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可以说,各级政府机关、所有企事业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来积极参加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为此,十七大提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各级政府机关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努力建设“节约型、效率型政府”,带领全社会做好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科学的政绩观。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各企事业单位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节能环保当作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提升企事业单位社会形象的大事要事,切实抓紧做好。全体公民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受惠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要充分发挥每个家庭、每个公民在践行“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注重生态环保,厉行勤俭节约作为家庭美德建设和创建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坚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粮食。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生态文明成为十三亿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观和行动准则。通过亿万人民的共同奋斗和不懈努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一个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清新、经济发展、生活富足、社会和谐、处处都盛开文明之花的美好生态家园。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于幼军.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叶昌红.探析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科技资讯—学术论坛,2007,(1).
[4]沙景华.以循环经济促进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J].当代经济管理,2005,(6).
[责任编辑: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