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娱乐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然而曾经引以为豪的北侗民歌当下却鲜有人传唱,南侗侗族大歌却至今蜚声海外,走向世界。一个民族的延伸出来的两种传统民乐的传承为何会有如此的差异,从地理位置、政府的重视、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重视程度方面来思考,城市化背景下北侗民歌传承推广的困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正因为民族的独特性才得以丰富多彩,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从一代又一代人中抹去,那么这个民族将会是可悲的。为了重新树立民族独特性的意识,当下北侗民歌的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
关键词:城市化 北侗 传承 困境
一、南北侗和天柱县高酿镇概况
侗族聚居地分南、北两大方言区,但其先民主体均来自古越地区,南侗、北侗是同源同宗的一个少数民族。由于两地先民的迁徙方式不同,与古越母文化的联系条件不同,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导致了其生活习俗和社会内部组织结构的不同,因而两地的民歌形态出现差异,由于社会内部形态的不同,其传承和发展道路的不同也是必然的。
北侗的民歌种类亦题材可归为:玩山歌、婚俗歌、酒歌、丧事歌等。玩山歌最具有代表性,其艺术价值、流行面和享誉程度等均类似南侗“大歌”。“玩山”是北侗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主要方式。凡侗族异姓青年,不论婚否,在节日聚会期间,在走亲访友或者赶集路上,如果男女双方有缘认识,便互相邀约,到山上去唱歌玩耍,倾吐爱慕之情,对于未婚男女来说,“玩山”的目的是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二、城市化冲击下北侗民歌发展的现状
(1)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淡薄
从地理位置来说,高酿镇本身就是一个交通枢纽站,连结邻县和另一个乡镇。所以这里交通便利,村民的思想比较开放,人们的视野也不只是局限于村寨。在这样开放的环境当中,北侗习俗文化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甚至会和外来文化发生融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高酿就有许多村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前往沿海打工,于是这里的侗寨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酿镇是整个天柱县侗族人口最为密集,唱侗歌最普遍的一个地方,但是至今还会唱侗歌的人多数是中年一辈,许多人已经不会唱了。20世纪初,属于北侗传统民歌的传承问题并没有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包括侗乡里面的村民,只是把侗歌当作是一种娱乐方式,并没有把它当作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进行考量。所以北侗侗歌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长期属于三体缺位的状态,从政府到社会到村民。
(2)北侗侗歌传承方式的单一
北侗传承侗歌的方式非常的单一,随意和自由。并没有固定的老师和学习时间,完全凭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浓郁的民俗氛围。有人形容侗族是“歌的世界,银色的海洋”,侗族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侗族无字传歌声”。[]由于侗族本身就是没有文字,所以歌声只能用沿袭传唱的方式来传承。当外来文化冲击着侗族文化时,这样一种学习侗歌的团体就会解体,传统而又难学的侗歌就变得愈发的难以为继。北侗民歌有一部分的功能是寻找中意的人,然后以对歌的形式来试探对方的心意。当下的村镇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年轻人选择另一半多数看对方的经济实力,而非是通过唱歌来选择自己中意的人,所以侗歌的某些功能正在退化甚至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人甚至会怀疑北侗民歌的存在的意义,甚至一度把外来文化奉为最先进文化,所以侗歌的传承问题变得非常的棘手。
三、保护、传承和发展北侗民歌的举措
(1)南侗民歌传承发展的借鉴
南侗民歌特别是大歌的传承方式是有组织的正规的系统训练,由歌师传歌。其组織形式是以房族为单位,每个房族都建有自己的一座鼓楼。族人按年龄和性别组成歌队。五、六岁的小孩便开始向父母亲学歌,八、九岁便组成小歌班由歌师传歌。十四、五岁为中班,十六至二十岁为大班,从中班起便按性别分别组成女声大歌队和男生大歌队。歌队中优秀歌手大都成为下一代歌师,自觉的承担起传歌的任务。就这样代代相传,从不间断,即使在“文革”十年浩劫期间也偷偷传唱下来。由于有民间的专业训练,所以歌手们的音准感节奏感都很好。只要有四人以上在一起唱歌,张口就会有声部的纵向结合,而且是无伴奏合唱,其音准程度不亚于专业演员。北侗民歌没有专门的歌班组织,其民歌产生并依存于生活习俗和“玩山”活动之中。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互相学习模仿唱,谁唱的好就像谁学习。因此北侗民歌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都变现出高度的自由行和开放性。[]
(2)政府尝试的举措
近些年来,天柱县侗歌传承保护协会会员为侗歌的传承和保护绞尽脑汁。许多侗歌傳承人联合政府来举办很多的节日活动,以节日为载体来进行侗歌传唱的比赛。自从天柱县的四十八寨侗歌节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天柱县举办的侗歌比赛节目比以前增加了许多,这些比赛的举办也促进了各地民歌的弘扬和传唱,并且形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政府在文化宣传上也着力打造侗歌文化,在县城也营造一种爱护民歌文化的氛围。
从采访的过程中也发现,政府也在重视歌师的发展。州级传承人开始以汉字谐音记录北侗民歌,避免了侗歌断代的局面,创新了侗歌传承的方式,有利于北侗民歌的保护。
本次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发现在城市化下北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的方式都有许多创新之处,对于过往忽视民族文化传承上的一些问题上都得以解决。在调研中发现政府、社会和个人对民歌保护形成的一股合力,使得侗歌的传承和发展变得似乎不再是一个难题。本文对北侗民歌发展状况的描述和记录对于其他地区北侗民歌发展和继承也有些许可借鉴的价值,侗族歌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重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王俊《一个民族两种不同的音乐文化现象探源》
【2】王俊《一个民族两种不同的音乐文化现象探源》
关键词:城市化 北侗 传承 困境
一、南北侗和天柱县高酿镇概况
侗族聚居地分南、北两大方言区,但其先民主体均来自古越地区,南侗、北侗是同源同宗的一个少数民族。由于两地先民的迁徙方式不同,与古越母文化的联系条件不同,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导致了其生活习俗和社会内部组织结构的不同,因而两地的民歌形态出现差异,由于社会内部形态的不同,其传承和发展道路的不同也是必然的。
北侗的民歌种类亦题材可归为:玩山歌、婚俗歌、酒歌、丧事歌等。玩山歌最具有代表性,其艺术价值、流行面和享誉程度等均类似南侗“大歌”。“玩山”是北侗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主要方式。凡侗族异姓青年,不论婚否,在节日聚会期间,在走亲访友或者赶集路上,如果男女双方有缘认识,便互相邀约,到山上去唱歌玩耍,倾吐爱慕之情,对于未婚男女来说,“玩山”的目的是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二、城市化冲击下北侗民歌发展的现状
(1)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淡薄
从地理位置来说,高酿镇本身就是一个交通枢纽站,连结邻县和另一个乡镇。所以这里交通便利,村民的思想比较开放,人们的视野也不只是局限于村寨。在这样开放的环境当中,北侗习俗文化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甚至会和外来文化发生融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高酿就有许多村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前往沿海打工,于是这里的侗寨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酿镇是整个天柱县侗族人口最为密集,唱侗歌最普遍的一个地方,但是至今还会唱侗歌的人多数是中年一辈,许多人已经不会唱了。20世纪初,属于北侗传统民歌的传承问题并没有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包括侗乡里面的村民,只是把侗歌当作是一种娱乐方式,并没有把它当作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进行考量。所以北侗侗歌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长期属于三体缺位的状态,从政府到社会到村民。
(2)北侗侗歌传承方式的单一
北侗传承侗歌的方式非常的单一,随意和自由。并没有固定的老师和学习时间,完全凭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浓郁的民俗氛围。有人形容侗族是“歌的世界,银色的海洋”,侗族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侗族无字传歌声”。[]由于侗族本身就是没有文字,所以歌声只能用沿袭传唱的方式来传承。当外来文化冲击着侗族文化时,这样一种学习侗歌的团体就会解体,传统而又难学的侗歌就变得愈发的难以为继。北侗民歌有一部分的功能是寻找中意的人,然后以对歌的形式来试探对方的心意。当下的村镇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年轻人选择另一半多数看对方的经济实力,而非是通过唱歌来选择自己中意的人,所以侗歌的某些功能正在退化甚至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人甚至会怀疑北侗民歌的存在的意义,甚至一度把外来文化奉为最先进文化,所以侗歌的传承问题变得非常的棘手。
三、保护、传承和发展北侗民歌的举措
(1)南侗民歌传承发展的借鉴
南侗民歌特别是大歌的传承方式是有组织的正规的系统训练,由歌师传歌。其组織形式是以房族为单位,每个房族都建有自己的一座鼓楼。族人按年龄和性别组成歌队。五、六岁的小孩便开始向父母亲学歌,八、九岁便组成小歌班由歌师传歌。十四、五岁为中班,十六至二十岁为大班,从中班起便按性别分别组成女声大歌队和男生大歌队。歌队中优秀歌手大都成为下一代歌师,自觉的承担起传歌的任务。就这样代代相传,从不间断,即使在“文革”十年浩劫期间也偷偷传唱下来。由于有民间的专业训练,所以歌手们的音准感节奏感都很好。只要有四人以上在一起唱歌,张口就会有声部的纵向结合,而且是无伴奏合唱,其音准程度不亚于专业演员。北侗民歌没有专门的歌班组织,其民歌产生并依存于生活习俗和“玩山”活动之中。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互相学习模仿唱,谁唱的好就像谁学习。因此北侗民歌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都变现出高度的自由行和开放性。[]
(2)政府尝试的举措
近些年来,天柱县侗歌传承保护协会会员为侗歌的传承和保护绞尽脑汁。许多侗歌傳承人联合政府来举办很多的节日活动,以节日为载体来进行侗歌传唱的比赛。自从天柱县的四十八寨侗歌节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天柱县举办的侗歌比赛节目比以前增加了许多,这些比赛的举办也促进了各地民歌的弘扬和传唱,并且形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政府在文化宣传上也着力打造侗歌文化,在县城也营造一种爱护民歌文化的氛围。
从采访的过程中也发现,政府也在重视歌师的发展。州级传承人开始以汉字谐音记录北侗民歌,避免了侗歌断代的局面,创新了侗歌传承的方式,有利于北侗民歌的保护。
本次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发现在城市化下北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的方式都有许多创新之处,对于过往忽视民族文化传承上的一些问题上都得以解决。在调研中发现政府、社会和个人对民歌保护形成的一股合力,使得侗歌的传承和发展变得似乎不再是一个难题。本文对北侗民歌发展状况的描述和记录对于其他地区北侗民歌发展和继承也有些许可借鉴的价值,侗族歌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重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王俊《一个民族两种不同的音乐文化现象探源》
【2】王俊《一个民族两种不同的音乐文化现象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