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正处于一个大的变革之中。新课程改革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我们教育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它的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下面就谈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的一些尝试。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角度定义了语文课的性质,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已提升到重要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认为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是教材中那闪烁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是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感、独立人格等方面的内容。从教师角度来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并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所谓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就是努力挖掘作为人文应用学科的语文教材中的教育资源,以全体的人性完善为最高教学目标,体现主要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让儿童从小就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交际、学会生存,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能力,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
(一)暗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越大。我们把这种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心灵之路的基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我们不能采用思想教育的警示与训诫的方式,而是采用调动无意识的最有效手段——暗示教育。
怎样对学生进行暗示教育呢?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和控制各种暗示信息,使其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以此达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如《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在教学时,教师只要用语重心长的语调暗示,学生就能受到情的感染;只要通过“人民”“缺点”“批评指出”几个词语的重音暗示,学生就会受到义的启发。这种暗示教学,可以摒弃直陈道理的琐碎分析,让学生在暗示中潜移默化地进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
其次,积极营造暗示教育环境,让学生从教材资源和教学环境中获得人文精神信息。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以利用插图,让学生在看图中联想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进行热爱锦绣河山的人文教育。
(二)内心感悟
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不是政治灌输或道德说教,它是一种人文熏陶。它不仅要有外部的“暗示”,还要依靠学生内心的“感悟”与“体验”起作用。感悟不是通过老师讲解达到的,而是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书中的情是读出来、诵出来、品出来、赏出来的。品读《桃花心木》中作者看到种树人的做法感到奇怪时的所想,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时的所感,指导学生一边读一遍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和变化,从而体会到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才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进而让学生明白独立自主的重要性,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入感悟境界。
(三)情感体验
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的现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最好的方式是体验。因为体验是强调人的内心感受,是学习者自己亲历的体验,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如学习古诗《游子吟》,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是“以人为本”,从“人文”精神出发,确定“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首先,让学生自由练读,自悟情感,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工具书,课文注释及所查资料,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义→悟诗情的顺序学习本首诗。抓住母亲给游子缝衣这个细节,从这一细节中体会母亲与游子之间那份纯真的感情。随着对诗句的感悟,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最后,通过欣赏《献给母亲的诗》、歌曲《懂你》进行创造性体验,让学生把从诗中接受到的综合信息重新组织、调整、创造,与个人的感情体验融合,建构起人文精神。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角度定义了语文课的性质,这意味着“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已提升到重要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准》在字里行间有意突出了“人文”一词,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个信号:要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
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认为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是教材中那闪烁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是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感、独立人格等方面的内容。从教师角度来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并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气息,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和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所谓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就是努力挖掘作为人文应用学科的语文教材中的教育资源,以全体的人性完善为最高教学目标,体现主要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让儿童从小就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交际、学会生存,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能力,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
(一)暗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越大。我们把这种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心灵之路的基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我们不能采用思想教育的警示与训诫的方式,而是采用调动无意识的最有效手段——暗示教育。
怎样对学生进行暗示教育呢?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和控制各种暗示信息,使其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目标,以此达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如《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在教学时,教师只要用语重心长的语调暗示,学生就能受到情的感染;只要通过“人民”“缺点”“批评指出”几个词语的重音暗示,学生就会受到义的启发。这种暗示教学,可以摒弃直陈道理的琐碎分析,让学生在暗示中潜移默化地进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
其次,积极营造暗示教育环境,让学生从教材资源和教学环境中获得人文精神信息。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以利用插图,让学生在看图中联想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进行热爱锦绣河山的人文教育。
(二)内心感悟
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不是政治灌输或道德说教,它是一种人文熏陶。它不仅要有外部的“暗示”,还要依靠学生内心的“感悟”与“体验”起作用。感悟不是通过老师讲解达到的,而是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书中的情是读出来、诵出来、品出来、赏出来的。品读《桃花心木》中作者看到种树人的做法感到奇怪时的所想,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时的所感,指导学生一边读一遍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和变化,从而体会到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才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进而让学生明白独立自主的重要性,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入感悟境界。
(三)情感体验
体验是一种情绪、情感的现象,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最好的方式是体验。因为体验是强调人的内心感受,是学习者自己亲历的体验,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如学习古诗《游子吟》,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是“以人为本”,从“人文”精神出发,确定“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首先,让学生自由练读,自悟情感,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其次,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工具书,课文注释及所查资料,按照解诗题→知诗人→明诗义→悟诗情的顺序学习本首诗。抓住母亲给游子缝衣这个细节,从这一细节中体会母亲与游子之间那份纯真的感情。随着对诗句的感悟,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最后,通过欣赏《献给母亲的诗》、歌曲《懂你》进行创造性体验,让学生把从诗中接受到的综合信息重新组织、调整、创造,与个人的感情体验融合,建构起人文精神。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