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laob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风柔柔地吹着,催促着百花竞相绽放,在烟霞般的春色中,时光被模糊了。而母校的春色依旧绚烂,那承载我美好青春的校园依旧美好如初……
  我的母校中国农业大学(简称“中农大”)拥有百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05年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正是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源头,它生来就肩负着振兴我国农业的使命。
  每当想起母校的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时,我就感到很自豪。屈原在《离骚》中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话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我国的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民生之多艰”是我国的农情,也是我国的国情,中国农业大学以农立校,国富民殷、强农为本是它的追求。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以“解”代“哀”,以此为己任的大气取代了屈原原话中的悲戚之气,表现了中国农业大学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性。一直以来,中农大心怀社稷,忧患苍生,谱写了一曲科技兴农、强农报国的稼穑之歌。
  虽然中国农业大学顶着“985工程”、“211工程”的头衔,也享有“中国第一农业类高校”的美誉,但它始终以谦逊的姿态将目光深深地望向地面,肩负着“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使命,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创造了难以尽数的“第一”和“之最”:开创我国最早的植物生理学、兽医寄生虫病学、农药科学、农业经济学等诸多学科理论体系;培育出我国第一批抗锈小麦良种;参与制造我国第一台拖拉机;育成我国利用时间最长的玉米杂交品种“中单2号”和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农大108”;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例体细胞克隆绵羊……在荒芜贫瘠的黄淮海平原盐碱地上,由中农大专家主持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重大项目使得五千万亩盐碱地变成了米粮仓,彻底改写了我国“南粮北运”的历史。
  一入农大门,一生农大人。“农科大学”四个大字传承着历史,传递着信念,传达着希望。从入学走老校门、佩戴校徽、合唱校歌开始,我们的求学生涯便与这洁白无瑕的大理石校门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它则默默地注视着岁月流逝、时代更迭,注视着莘莘学子在这里学习科研,你来我往……新旧交替轮回,校园早已物是人非,唯有百年名校的光辉一次次绽放,时刻呼唤着我们作为农大学子的一颗赤诚之心。
  古老的东西似乎都在传递一种信仰,老校门伫立在那里,虽然不再供人通行,但它仍然是一届又一届校友重返母校的通途。坐落在校园中心的体育馆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的比赛用馆,它自建成以来逐渐成为中农大的标志性建筑。初入校园的开学典礼、告别母校的毕业典礼,和体育馆有关的记忆虽然不多,但是它承载着我们最初的誓言以及离别的泪水。任时光荏苒,体育馆西侧广场上的风依旧能唤醒我们关于这个校园的每一段回忆,飘扬的旗帜依旧指引着农大学子人生的方向。
  光阴流转,风光交替。图书馆陪伴我们从青涩到成熟,从幼稚到独立,无论是万物复苏的春日、凉风习习的夏夜,还是金桂飘香的金秋、白雪皑皑的冬日,走进图书馆,时光便静止于知识的海洋,走出图书馆,眼前便展开了关于明天的锦绣画卷。我们看过的书、写过的字、思考过的每一个问题,最终都让我们满腹经纶,满心拼搏,满怀收获。
  初升的太阳承载着一天的希望,霞光万里,映照着草木葱郁,伴随着书声琅琅,开启了一个又一个求学路上的清晨。多年以后,重返校园,我们还能清晰地辨认出那个回荡过自己朗朗读书声的角落。
  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想必,每一个农大学子都愿意成为这样一个关心粮食和蔬菜的幸福的人。学在农大,干农活自然必不可少,抓蚯蚓、挖土、做酸奶等这些一般大学生无法体验的事,在农大都不是新鲜事。在实验室待累了,我们还可以到坐落在圆明园风景区的西校区,在农田里施肥、挖菜,感受干农活的喜悦。
  东校区即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的旧址,地处高校林立的五道口,这为广大学霸蹭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走出校园,我们既可以到清华北大感受最强高校的学术氛围,又可以到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的其他高校学习鉴定宝石、外语、攀岩等课程。
  北京五道口的学校里不乏学霸,也从不缺“玩咖”。便利的交通和开放的氛围使得农大人的生活丰富多彩,包容性极强的北京几乎拥有一切,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各种需要的资源。文艺青年去鼓楼听民谣,话剧迷到后海看话剧,潮人去三里屯,历史控去国家图书馆和琉璃厂,追求“高大上”的同学还可以去国家大剧院……一个人在北京就像一滴落在大海里的水,也许會感到自己很渺小,但我们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蓝天白云辉映着绿树红花,母校最初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面目就如这般。弹指一挥间,就算离别,仍能把纯真美好的初心铭记,把努力耕耘的硕果收获,这大概就是农大赋予我们的情怀:怀抱最绚烂的梦想,拥抱最朴实的生活。
其他文献
当孩子在学校遭受了欺凌,回去跟父母说时,父母说:“你不会打回去吗?怎么那么没用?” 或是 “你躲ta远点,别惹ta,ta就不会欺负你了。”当学生跟老师说自己被欺凌,老师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同学间开玩笑有点儿过分了,你别说得那么严重。当这件事闹到学校时,学校的回应是:“只是偶发事件,不足以构成校园欺凌。”在这其中能够确认的是:被欺凌者的感受才是真实的。  什么是霸凌或者欺凌?  霸凌行为(
期刊
我认为校园欺凌分为暴力和冷暴力,两个我都接触过。初中时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些高中和职校,周边环境不好,出去被劫钱是常事,校园里大大小小的“老大”作威作福,欺负同学逼着交保护费,太平常了。我们班恰巧没有这么一个“老大”,于是就成了各路人马欺负的对象,大家也都敢怒不敢言。有一次有一个小老大又来我们班欺负人,我实在忍不住了在桌子里掏出个坏掉的木桌腿,狠狠抽到他脑袋上,桌腿是空心的,很轻,我力气又小,只在他脑
期刊
我读小学那会儿梦幻西游就很火了,我和班上两个好朋友一起选了一个区,三个人不约而同选择了剑侠客这个角色,原因就一个字,帅。  他们俩一个叫飞天小剑侠,一个叫飞天小剑仙,他们一定要让我取名飞天小剑神,我果断拒绝了。开玩笑,这么low的名字岂能入我法眼,我取了逍遥剑客008这个自认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可就是因为这件事,他们拒绝和我一起组队扫塔,我一气之下自己和自己玩,自己爬游戏里的大雁塔,结果在第五
期刊
食物未来的变化  食物在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听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实际上,BBC的纪录片《食物的未来》已经为我们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一副未来的图景。说是未来,其实一点都不遥远,一些我们闻所未闻的食物并不是空想,它们不是已经量产,就是在等待量产。就像纪录片的开头讲的,一定会改变你对于食物和食品产业的看法。  吃得越来越健康。  比如,百事可乐宣布不再使用具有较高致癌风险的阿斯巴甜作为产品成分,会找
期刊
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越来越多的有文化、有技术、有理想的大学毕业生和有志青年都选择投身到广袤的热土中,他们务农兴农、创业兴业。这其中,一个个青年励志样本也是一部部新农民诞生记。  我叫郑志瑶,满族,2015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现在我是90后新农民大军中的一员,田间地头就是我挥洒青春热情的广阔舞台。我清楚地记得毕业那年的7月1日,辽宁省灯塔市大河南镇新光村农
期刊
我算比较有个性的那种人,虽然身材瘦小,但是也不会太自卑。在小学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但是上了初中,却是我最黑暗的一段日子。  那时候被老师安排和班级里最顽皮的男生做了同桌,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得罪了他,他就想了一个非常有羞辱意味的外号来称呼我。一开始只是在他的小圈子里传播,后来像病毒一样扩散到了全班范围。所有人都用那个外号称呼我。甚至我的好朋友,在和我吵架的时候也会冷冷的丢下一句那个外号。大家狂欢一
期刊
我第一次打耳洞的时候是十五岁。  那时我的成绩是班上前列的,好像不是很用功也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成绩。课堂上有时喜欢跟老师叫板,自己懂了的内容就不听,然后在抽屉里做其他科目的练习题。放假回家也跟爸妈吵架。总觉得整个世界都不理解自己。  傍晚的时候我会在跑道上一圈又一圈地走,看一些面目暧昧的人的脸在夕光中渐渐隐下去。对未来生活的未知与少女特有的伤春悲秋袭击了我。据说人一辈子都在思考的问题就是,我是谁,我
期刊
初中三年,校园暴力在我们学校很常见。那三年对于我来说是相当黑暗的記忆,后来看各种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我甚至觉得新闻中的曝光是幸运的,至少可以引起暂时的注意让问题得到解决或缓解。很多人质疑只是孩子而已能闹到哪去,我反而觉得这是最冲动、不计后果、不成熟、最危险的年龄。  对于那些加害者,我用地头蛇这个很形象的词语吧。那些地头蛇们有家里有钱或者有权的、有个性强的、有家里不怎么管的。比较出头的地头蛇,下面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简称“华中农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南湖狮子山,校园三面环湖(南湖、野芷湖),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建筑楼群鳞次栉比,教学科研园地集中连片。学校的科技园是科技部、教育部首批认定的2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的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夕阳如照,晚霞似锦,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此乃校园天地造化之美景;湖畔池杉,苍翠如屏,常有白鹭群集其间,最富自然生态祥和宁静之美;竹影婆娑
期刊
“校园暴力”,或是现在流行称之为“欺凌”、“霸凌”,确实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广泛见诸于从小学到中学的学生之间,从言语到肢体的施暴,再到金钱财物的掠夺侵占,相信很多同学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或轻或重的亲身经历,抑或亲眼所见的故事。  学校本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但是当种种欺凌行为不断伤害到我们的身心之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些欺凌者变得如此暴戾?而当我们遇到“欺凌”的时候,该如何保护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