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洋是沈阳一家德资企业的翻译,因为德英双语皆优,一直受到外方老板的器重。杨洋今年30岁,结婚四年。爱人方梓文在一家港资百货策划部做部门主管。他们是网上同城阅读小组的成员。周末,小组在一家私人小书店举行读书会。有咖啡和书香的午后,轻松愉悦。第一次聚会,他们就发现,彼此对作品的理解与评论,竟然惊人地相似。
杨洋开玩笑地说,我们就是“臭味相投”。
事实上,他们在别人眼里,常常是让人无法理解的一对儿。比如在许多人无比看重的婚礼,他们完全没有举行,而借着漫长悠闲的婚假加年假,去开车自驾游。家人对他们没办婚礼至今意见挺大,没有酒席,没有闹洞房,那还叫结婚吗?
可杨洋却说,结婚是我们两个人的事,为什么要花掉几万块,找一群人来消遣自己?其实我们这样很好。去了一直想去又没时间去的地方。婆婆起初有点不太满意,但是谈到费用,她也就接受了。因为所有的开销加在一起,也比婚礼预算少一半。
有关房子,杨洋则遭受到老妈的抵制。论起收入,她和方梓文都不错,可以买更大更豪华的房子。但俩人只买了一套实用的两室一厅。杨洋算了一笔账。选老妈挑中的那套150平的大房,首付按揭,每月要背上千块的房债。可是她看好的90平,两个人,紧一紧,一次就可以付清。
老妈说,房子要买就买大一点。将来万一你们要分开,也可以多拿点。
杨洋却说,我还没结呢,您怎么就想着分啊?您不觉得刚结婚就背一身债,我们的婚姻更难过得长吗?
杨洋总是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生活的理念。她相信,人过于贪慕物质带来的快感,就会无法节制心中虚荣的欲望。钱,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只有钱。
2011年底,杨洋的述职报告做得十分漂亮。德籍老板Eberhard推荐她去上海总部带薪培训学习6个月。对杨洋来说,这是一段十分愉快的体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与时尚的前沿,整个城市都像一座高速运转的机器。就连街上路人的步伐,似乎都比别的城市快一倍。杨洋很喜欢公司人性化的培训方式。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高超的悟性。杨洋的成绩和能力,在培训中脱颖而出。总部的人力资源总监注意到了她出色的表演,在培训结束之时,邀请她调进总部工作。
杨洋只考虑3秒钟,就给出了答案。她说,对不起,我不想离开沈阳。
总监十分不解她面对更加优越,更加有挑战性的职位,为什么会选择拒绝。
杨洋却半开玩笑地说:因为我和上海这座城市气场不合。
杨洋回到沈阳之后,许多同事都听到了从总部传来的八卦消息。大家都说她傻。竟然放掉了这么好的工作机会。就连Eberhard也不明白。
在一次会议的间隙,他打趣地问杨洋说:“你为什么要拒绝总部的职位。难道你是爱上我了吗?”
杨洋却给他讲了一个故事,那是她在大学时代看到的,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渔夫悠然自得地躺在沙滩上小憩,却被一位从城里来的游客吵醒了。游客非常惋惜地告诉他,没有趁着天气好多打些鱼意味着错过一笔收入。
渔夫说,那又怎样呢?
游客说,你不要小瞧这一笔收入哦。接下来,游客开始喋喋不休地帮渔夫算起账来,一年规划,三年规划,十年规划,到最后,这笔被渔夫错失的收入,竟然逐渐发展成大型捕鲸公司。只是当游客为自己宏伟的策划感到无比自豪的时候,渔夫却反问他,我开这么大的公司干什么呢?
游客说,可以赚很多钱啊。
渔夫又问,那有了那么多钱之后再干什么呢?
游客说,唉,你真够傻的,到时候你就可以什么也不干,舒舒服服地躺在海边,无忧无虑地晒太阳。
渔夫笑了,他说,我现在不就是舒舒服服地躺在海边晒太阳吗?
Eberhard听完这个故事,哈哈笑了。他说:“洋,你应该去给法国人干活儿。”
其实,这个在大学图书馆里读到的故事,一直是杨洋的处世信条。身处“急”之国,她相信唯有“慢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因为“慢”,才有时间去思考和欣赏身边的人与事。
杨洋说,人生这么短,很快就走完了。到那个时候,你再回想自己的一生,除了工作赚钱,从没有好好体味过亲情,爱情和友情。不会觉得,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吗?
像上海那样快节奏的城市,的确有它独有的魅力。但对杨洋来说,她更喜欢沈阳这样温和安静的老城。没有高涨到不可触摸的房价,没有一碗面22块的夸张。事实上,疯狂的赚钱和毫无节制的过度消费,只能带来一时的感官刺激,留下的,往往是精神上空虚和颓靡。真正的快乐,来自于低成本生活。人可以追求事业,但一定要留给自己一个舒展和呼吸的余地。否则,将会失去本该紧攥在手中的幸福。
从上海回来,杨洋和方子文在沈阳远郊租了一间平房和几亩地。这一举动又遭到了亲友的一致质疑,杨洋和方子文却乐在其中。平时,他们把地托管给邻居,每逢周末,便会一起去那里打理一番。站在阳光普照的土地上,身边是自己种出的生菜与黄瓜,那种返璞归真的气息,总能净化心里那些从城市中带来的阴霾。
杨洋说,也许有一天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了,她会毫不犹豫地搬到平房里生活,种些蔬菜粮食,自给自足。像海边那位渔民一样生活,也是件很美的事。
杨洋开玩笑地说,我们就是“臭味相投”。
事实上,他们在别人眼里,常常是让人无法理解的一对儿。比如在许多人无比看重的婚礼,他们完全没有举行,而借着漫长悠闲的婚假加年假,去开车自驾游。家人对他们没办婚礼至今意见挺大,没有酒席,没有闹洞房,那还叫结婚吗?
可杨洋却说,结婚是我们两个人的事,为什么要花掉几万块,找一群人来消遣自己?其实我们这样很好。去了一直想去又没时间去的地方。婆婆起初有点不太满意,但是谈到费用,她也就接受了。因为所有的开销加在一起,也比婚礼预算少一半。
有关房子,杨洋则遭受到老妈的抵制。论起收入,她和方梓文都不错,可以买更大更豪华的房子。但俩人只买了一套实用的两室一厅。杨洋算了一笔账。选老妈挑中的那套150平的大房,首付按揭,每月要背上千块的房债。可是她看好的90平,两个人,紧一紧,一次就可以付清。
老妈说,房子要买就买大一点。将来万一你们要分开,也可以多拿点。
杨洋却说,我还没结呢,您怎么就想着分啊?您不觉得刚结婚就背一身债,我们的婚姻更难过得长吗?
杨洋总是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生活的理念。她相信,人过于贪慕物质带来的快感,就会无法节制心中虚荣的欲望。钱,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只有钱。
2011年底,杨洋的述职报告做得十分漂亮。德籍老板Eberhard推荐她去上海总部带薪培训学习6个月。对杨洋来说,这是一段十分愉快的体验。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与时尚的前沿,整个城市都像一座高速运转的机器。就连街上路人的步伐,似乎都比别的城市快一倍。杨洋很喜欢公司人性化的培训方式。凭着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高超的悟性。杨洋的成绩和能力,在培训中脱颖而出。总部的人力资源总监注意到了她出色的表演,在培训结束之时,邀请她调进总部工作。
杨洋只考虑3秒钟,就给出了答案。她说,对不起,我不想离开沈阳。
总监十分不解她面对更加优越,更加有挑战性的职位,为什么会选择拒绝。
杨洋却半开玩笑地说:因为我和上海这座城市气场不合。
杨洋回到沈阳之后,许多同事都听到了从总部传来的八卦消息。大家都说她傻。竟然放掉了这么好的工作机会。就连Eberhard也不明白。
在一次会议的间隙,他打趣地问杨洋说:“你为什么要拒绝总部的职位。难道你是爱上我了吗?”
杨洋却给他讲了一个故事,那是她在大学时代看到的,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渔夫悠然自得地躺在沙滩上小憩,却被一位从城里来的游客吵醒了。游客非常惋惜地告诉他,没有趁着天气好多打些鱼意味着错过一笔收入。
渔夫说,那又怎样呢?
游客说,你不要小瞧这一笔收入哦。接下来,游客开始喋喋不休地帮渔夫算起账来,一年规划,三年规划,十年规划,到最后,这笔被渔夫错失的收入,竟然逐渐发展成大型捕鲸公司。只是当游客为自己宏伟的策划感到无比自豪的时候,渔夫却反问他,我开这么大的公司干什么呢?
游客说,可以赚很多钱啊。
渔夫又问,那有了那么多钱之后再干什么呢?
游客说,唉,你真够傻的,到时候你就可以什么也不干,舒舒服服地躺在海边,无忧无虑地晒太阳。
渔夫笑了,他说,我现在不就是舒舒服服地躺在海边晒太阳吗?
Eberhard听完这个故事,哈哈笑了。他说:“洋,你应该去给法国人干活儿。”
其实,这个在大学图书馆里读到的故事,一直是杨洋的处世信条。身处“急”之国,她相信唯有“慢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因为“慢”,才有时间去思考和欣赏身边的人与事。
杨洋说,人生这么短,很快就走完了。到那个时候,你再回想自己的一生,除了工作赚钱,从没有好好体味过亲情,爱情和友情。不会觉得,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吗?
像上海那样快节奏的城市,的确有它独有的魅力。但对杨洋来说,她更喜欢沈阳这样温和安静的老城。没有高涨到不可触摸的房价,没有一碗面22块的夸张。事实上,疯狂的赚钱和毫无节制的过度消费,只能带来一时的感官刺激,留下的,往往是精神上空虚和颓靡。真正的快乐,来自于低成本生活。人可以追求事业,但一定要留给自己一个舒展和呼吸的余地。否则,将会失去本该紧攥在手中的幸福。
从上海回来,杨洋和方子文在沈阳远郊租了一间平房和几亩地。这一举动又遭到了亲友的一致质疑,杨洋和方子文却乐在其中。平时,他们把地托管给邻居,每逢周末,便会一起去那里打理一番。站在阳光普照的土地上,身边是自己种出的生菜与黄瓜,那种返璞归真的气息,总能净化心里那些从城市中带来的阴霾。
杨洋说,也许有一天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了,她会毫不犹豫地搬到平房里生活,种些蔬菜粮食,自给自足。像海边那位渔民一样生活,也是件很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