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这是余文森教授对课堂实效性的一种通俗解释。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实效教学”。笔者在广西基础教育网上看到了广大同行在网上热烈讨论这个问题,也心有感触,本文将就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谈谈自己观点,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一、精心设置导入,开启学生心灵之门
在课时紧张和学生基础差、不重视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很多历史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甚至把能力和思想教育作为知识来掌握。从长远看,这应属一种短视行为,甚至会带来恶性循环。反之,如果历史学科的魅力真正被发掘出来,学生即使基础再差,学习历史的热情也会被唤起。初中生兴趣点多,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我常用的导入法有情境导入法、猜谜语导入法、多媒体音像资料导入法、知识竞赛导入法等,利用初中生生性好奇、好胜、求知欲强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有创意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很快地投入对问题的思考。
二、突出课文中心,大胆重组教材内容,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课本的内容精炼、跳跃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中心内容进行确定。如果课堂上面面俱到,主次不明,轻重不分,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当课文中心定下来后,有些课文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性缺乏的缺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放弃形式上的合作,追求课堂讨论之实效
在热热闹闹地实施了一场课堂讨论后,学生激情洋溢地发表了一个又一个的“如果……我就……”诸如此类的言论后,作为教师的我,伴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只能匆匆地说“说得真好”“有创意”就下课了……每当我翻着他们干干净净的几乎没有几个笔记的课本,每当回忆起那貌似热闹的场面,我心里总是涌起一阵阵的思绪:“我到底让孩子们学到了什么?”在走了一段弯路后我意识到,作为初中生,此类讨论课、辩论课,只适合在每个单元的活动课中运用,而不能喧宾夺主,影响教学质量。讨论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它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是它是否需要,我们创造了什么条件来讨论,我们是不是按照所需要的智育和方法来讨论,不然它就是“无效讨论”。同时,学生的讨论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指导学生学习是教师的责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应引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四、深耕课堂,任务驱动,练讲结合,有效互动
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练讲结合模式的着眼点就是指导学生利用其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充分的主动实践,使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步充分到位,从实质上内化为其新的知识结构,并成为以后重新建构、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在认真学习洋思模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历史组认真集体备课研讨,在摸索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教学方法,即练讲评结合授课法。以《民族团结》为例。第一,上课开始听写上一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教师提问题,学生直接写出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3分钟)第二,利用多媒体,投影出本节课要掌握的问题,各组要完成的任务:各学习小组明确分配到的任务;组员分头查找资料,汇集、综合整理成本组意见;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收集成果,并与别的小组共享成果。(20分钟)第三,教师做出必要的点评。(10分钟)第四,课堂巩固训练。(5~7分钟)看起来简单的这个四步法,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一是要熟读课标,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分解或综合为特定的练习。练习设计要针对知识点、重点、难点、理论、方法、思想教育等教学目标分解或综合为特定的练习,以便在练习过程中,围绕目标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再作精讲分析。比如讲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我们要达到如下目标:①落实相关的基础知识。②掌握分析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方法。③掌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就可以把练习设计成问答题:“有同学说,中国汉族人口占了总人口的92%,即使不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中央人民政府一样能统一管理整个民族和国家。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从中你有何认识?”这样就把知识、能力、情感教育目标通过练习融合在一起,使教师讲解和学生接受自然天成,入木三分。
二是练习要服从于讲的体系要求,精讲要突出知识的体系结构。“深耕课堂,向四十分钟要效率”是我们学校历史组成员的口号。这个效率,其实就是从练习和讲里面要。从内容上讲,练习隐含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占一定地位;但从形式上说,练又只是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步骤。二者都要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统筹安排,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就要注意:①练习要依据所讲体系体现出逻辑性、联系性,使讲和练在内容上能密切配合。不能见题就用,强加填塞。②在题型上可多选一些小型灵活的练习,如选择、简答、恰当的材料等,这些题针对性强,比较有利于体系安排。
三是设计练习要有一定的深度,尽量采用有启发性的、生动的新材料,以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
四是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一方面,习题类型要多样化,以便根据需要灵活穿插使用,并注意借助小黑板、讲义、幻灯、录像、电脑等多种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广义的练习不局限于习题,可采用师生问答、辩论、讨论、质疑、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使整个课堂成为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活动。这样看似浪费时间,实际上不仅能产生强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久远的印象。
五、重视课堂讲评,力争讲评到位
一是有的放矢,重点突出。讲评时绝不可不分主次地对答案,必须重点突出,有针对性,才能真正起到讲评作用。
二是分析不足,查找原因。讲评时应结合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答案进行深入分析,使出错学生在较深层次上弄清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三是注重学法的渗透,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仅仅注重如何把历史知识讲清楚、讲明白是不够的,还应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学法的渗透,而这一条的作用和意义更为明显。比如平时让学生在卡片上写历史事件的原因时,可以通过不同的卡片,归纳出历史原因的不同类型,如长远的与近期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必然的与偶然的,主观的与客观的等;有意识地进行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一个具体历史事件原因的分析,引出学习历史和探索历史的路径,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历史原因的类型、性质、作用等,使学生既从认识的角度知晓历史原因的复杂多样,又从方法的角度尝试进行历史原因的分析。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也是学习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学法的渗透能够体现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渗透在解题、讲评过程中。
六、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做学生的好榜样
人们常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教师的这一杯水,是经过日积月累形成的,又要经常更新和补充,不断进行精心地提炼,这样才能使提供给学生的那杯水充满了知识和智慧。历史教师应成为社会尤其是学生的榜样。优秀的教师应该是饱览群书、博学多才的,应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如何发挥教师的自身优势和特长,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因素,是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源头所在。
总之,我们要实现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除了在以上几个方面一定要多下工夫外,还要注意更新理念,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通过大家的努力使历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诸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此我们必须走进新课程,要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精心设置导入,开启学生心灵之门
在课时紧张和学生基础差、不重视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很多历史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死记硬背,甚至把能力和思想教育作为知识来掌握。从长远看,这应属一种短视行为,甚至会带来恶性循环。反之,如果历史学科的魅力真正被发掘出来,学生即使基础再差,学习历史的热情也会被唤起。初中生兴趣点多,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我常用的导入法有情境导入法、猜谜语导入法、多媒体音像资料导入法、知识竞赛导入法等,利用初中生生性好奇、好胜、求知欲强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有创意的导入,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很快地投入对问题的思考。
二、突出课文中心,大胆重组教材内容,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课本的内容精炼、跳跃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中心内容进行确定。如果课堂上面面俱到,主次不明,轻重不分,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当课文中心定下来后,有些课文存在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差、知识系统性缺乏的缺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放弃形式上的合作,追求课堂讨论之实效
在热热闹闹地实施了一场课堂讨论后,学生激情洋溢地发表了一个又一个的“如果……我就……”诸如此类的言论后,作为教师的我,伴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只能匆匆地说“说得真好”“有创意”就下课了……每当我翻着他们干干净净的几乎没有几个笔记的课本,每当回忆起那貌似热闹的场面,我心里总是涌起一阵阵的思绪:“我到底让孩子们学到了什么?”在走了一段弯路后我意识到,作为初中生,此类讨论课、辩论课,只适合在每个单元的活动课中运用,而不能喧宾夺主,影响教学质量。讨论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它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是它是否需要,我们创造了什么条件来讨论,我们是不是按照所需要的智育和方法来讨论,不然它就是“无效讨论”。同时,学生的讨论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指导学生学习是教师的责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应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应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应引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四、深耕课堂,任务驱动,练讲结合,有效互动
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练讲结合模式的着眼点就是指导学生利用其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充分的主动实践,使新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同步充分到位,从实质上内化为其新的知识结构,并成为以后重新建构、不断发展的坚实基础。在认真学习洋思模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历史组认真集体备课研讨,在摸索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教学方法,即练讲评结合授课法。以《民族团结》为例。第一,上课开始听写上一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教师提问题,学生直接写出答案),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3分钟)第二,利用多媒体,投影出本节课要掌握的问题,各组要完成的任务:各学习小组明确分配到的任务;组员分头查找资料,汇集、综合整理成本组意见;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收集成果,并与别的小组共享成果。(20分钟)第三,教师做出必要的点评。(10分钟)第四,课堂巩固训练。(5~7分钟)看起来简单的这个四步法,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一是要熟读课标,把所要达到的目标分解或综合为特定的练习。练习设计要针对知识点、重点、难点、理论、方法、思想教育等教学目标分解或综合为特定的练习,以便在练习过程中,围绕目标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再作精讲分析。比如讲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我们要达到如下目标:①落实相关的基础知识。②掌握分析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方法。③掌握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就可以把练习设计成问答题:“有同学说,中国汉族人口占了总人口的92%,即使不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中央人民政府一样能统一管理整个民族和国家。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从中你有何认识?”这样就把知识、能力、情感教育目标通过练习融合在一起,使教师讲解和学生接受自然天成,入木三分。
二是练习要服从于讲的体系要求,精讲要突出知识的体系结构。“深耕课堂,向四十分钟要效率”是我们学校历史组成员的口号。这个效率,其实就是从练习和讲里面要。从内容上讲,练习隐含着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占一定地位;但从形式上说,练又只是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步骤。二者都要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统筹安排,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就要注意:①练习要依据所讲体系体现出逻辑性、联系性,使讲和练在内容上能密切配合。不能见题就用,强加填塞。②在题型上可多选一些小型灵活的练习,如选择、简答、恰当的材料等,这些题针对性强,比较有利于体系安排。
三是设计练习要有一定的深度,尽量采用有启发性的、生动的新材料,以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
四是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一方面,习题类型要多样化,以便根据需要灵活穿插使用,并注意借助小黑板、讲义、幻灯、录像、电脑等多种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广义的练习不局限于习题,可采用师生问答、辩论、讨论、质疑、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使整个课堂成为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活动。这样看似浪费时间,实际上不仅能产生强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久远的印象。
五、重视课堂讲评,力争讲评到位
一是有的放矢,重点突出。讲评时绝不可不分主次地对答案,必须重点突出,有针对性,才能真正起到讲评作用。
二是分析不足,查找原因。讲评时应结合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答案进行深入分析,使出错学生在较深层次上弄清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三是注重学法的渗透,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仅仅注重如何把历史知识讲清楚、讲明白是不够的,还应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学法的渗透,而这一条的作用和意义更为明显。比如平时让学生在卡片上写历史事件的原因时,可以通过不同的卡片,归纳出历史原因的不同类型,如长远的与近期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必然的与偶然的,主观的与客观的等;有意识地进行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一个具体历史事件原因的分析,引出学习历史和探索历史的路径,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历史原因的类型、性质、作用等,使学生既从认识的角度知晓历史原因的复杂多样,又从方法的角度尝试进行历史原因的分析。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也是学习持续开展的重要保证。学法的渗透能够体现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渗透在解题、讲评过程中。
六、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做学生的好榜样
人们常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教师的这一杯水,是经过日积月累形成的,又要经常更新和补充,不断进行精心地提炼,这样才能使提供给学生的那杯水充满了知识和智慧。历史教师应成为社会尤其是学生的榜样。优秀的教师应该是饱览群书、博学多才的,应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如何发挥教师的自身优势和特长,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因素,是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源头所在。
总之,我们要实现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除了在以上几个方面一定要多下工夫外,还要注意更新理念,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通过大家的努力使历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诸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此我们必须走进新课程,要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