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报导相对少发的有偏侧不自主运动样的腔隙性脑梗死的病例,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方法:对15例有偏侧不自主运动样的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老年发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有手足徐动症、偏身投掷运动、舞蹈症的症状和体征;头CT检查可证实存在与神经功能缺失一致的病灶。结论:本病预后良好,多在2—3个月明显恢复,死亡率和致残率较低,复发率较高。治疗上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诊断明确,应该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预防疾病的复发。
【关键词】不自主运动;腔隙性脑梗死;腔隙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60-01
腔隙性腦梗死是长期高血压引起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穿通动脉病变和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腔隙。腔隙性脑梗死约占脑梗死的20%。Fisher自1965年以来,通过大量病理学和临床研究归纳出21种腔隙综合征,有偏侧不自主运动样的腔隙性脑梗死临床少见,症状、体征较难描述,易被误诊。2004年—2013年,我院收治了15例有偏侧不自主运动样表现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51—80岁,平均年龄66.7岁。并发高血压病13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10例, 1次以上脑梗死发作史9例。
1.2 临床表现 15例患者均在安静状态下突然发病。首发症状出现一侧肢体不自主运动10例,为不完全偏瘫第三天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5例。不自主运动位于面部并一侧肢体者7例,位于左侧肢体5例,位于右侧肢体3例。面部不自主运动表现为吐舌、努嘴动作,肢体不自主运动表现为肢体近端粗大的无规律投掷样动作,及转颈、耸肩、手指间断性屈伸、摆手、伸臂的舞蹈样动作。患侧肌张力偏低15例,患侧腱反射下降12例,患侧腱反射升高3例,肌力Ⅰ—Ⅱ级6例,Ⅲ—Ⅳ9例,病理征(+)15例,15例均无明显感觉障碍。
1.3 影象学检查 1 5例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9例阴性患者行MRI检查,所有患者均发现单个或多个基底节区低密度腔隙性梗死灶,最多达3个。病灶在丘脑的9例,病灶在尾状核3例,病灶在壳核3例。
1.4 治疗及预后 全部病例均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予改善脑血液循环、抗凝、脑保护剂及对症支持疗法。15例患者偏侧不自主运动症状均在10-21天内完全消失,28天后肌力恢复至Ⅴ级12例,肌力恢复至Ⅳ级3例。
2 讨论
脑梗死性偏侧不自主运动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方面均属于腔隙综合征的一种类型,以梗塞灶为多见。腔隙性梗塞是由持续性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起源于直径为100—400微米的深穿支闭塞而产生的微梗塞。偏侧不自主运动是由于微梗塞损害了基底节区的相应区域,尾状核受损可出现手足徐动症,壳核受损可出现舞蹈症样动作,丘脑低核受损可出现偏身投掷运动。
治疗上与其他腔隙综合征一样。①有效控制高血压。②应用扩血管药增加脑组织血液供应,改善脑血液循环,降低腔隙性脑梗塞的复发率。③控制吸烟、高血糖、高脂血症等可干预危险因素。本病预后良好,多在2—3个月明显恢复,死亡率和致残率较低,复发率较高。
识别腔隙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很重要,因为其可完全或近于完全恢复。这一组病例,因描述不自主运动体征的困难和相对少发的缘故,很少被记述,临床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应该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丁则昱 黄颜 崔丽英.《不自主运动50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7卷3期 299-300页.
[2] 胡维明,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师700问》2000年5月第二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60—165页。
【关键词】不自主运动;腔隙性脑梗死;腔隙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60-01
腔隙性腦梗死是长期高血压引起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穿通动脉病变和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腔隙。腔隙性脑梗死约占脑梗死的20%。Fisher自1965年以来,通过大量病理学和临床研究归纳出21种腔隙综合征,有偏侧不自主运动样的腔隙性脑梗死临床少见,症状、体征较难描述,易被误诊。2004年—2013年,我院收治了15例有偏侧不自主运动样表现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51—80岁,平均年龄66.7岁。并发高血压病13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症10例, 1次以上脑梗死发作史9例。
1.2 临床表现 15例患者均在安静状态下突然发病。首发症状出现一侧肢体不自主运动10例,为不完全偏瘫第三天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5例。不自主运动位于面部并一侧肢体者7例,位于左侧肢体5例,位于右侧肢体3例。面部不自主运动表现为吐舌、努嘴动作,肢体不自主运动表现为肢体近端粗大的无规律投掷样动作,及转颈、耸肩、手指间断性屈伸、摆手、伸臂的舞蹈样动作。患侧肌张力偏低15例,患侧腱反射下降12例,患侧腱反射升高3例,肌力Ⅰ—Ⅱ级6例,Ⅲ—Ⅳ9例,病理征(+)15例,15例均无明显感觉障碍。
1.3 影象学检查 1 5例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9例阴性患者行MRI检查,所有患者均发现单个或多个基底节区低密度腔隙性梗死灶,最多达3个。病灶在丘脑的9例,病灶在尾状核3例,病灶在壳核3例。
1.4 治疗及预后 全部病例均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予改善脑血液循环、抗凝、脑保护剂及对症支持疗法。15例患者偏侧不自主运动症状均在10-21天内完全消失,28天后肌力恢复至Ⅴ级12例,肌力恢复至Ⅳ级3例。
2 讨论
脑梗死性偏侧不自主运动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方面均属于腔隙综合征的一种类型,以梗塞灶为多见。腔隙性梗塞是由持续性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起源于直径为100—400微米的深穿支闭塞而产生的微梗塞。偏侧不自主运动是由于微梗塞损害了基底节区的相应区域,尾状核受损可出现手足徐动症,壳核受损可出现舞蹈症样动作,丘脑低核受损可出现偏身投掷运动。
治疗上与其他腔隙综合征一样。①有效控制高血压。②应用扩血管药增加脑组织血液供应,改善脑血液循环,降低腔隙性脑梗塞的复发率。③控制吸烟、高血糖、高脂血症等可干预危险因素。本病预后良好,多在2—3个月明显恢复,死亡率和致残率较低,复发率较高。
识别腔隙综合征的症状和体征很重要,因为其可完全或近于完全恢复。这一组病例,因描述不自主运动体征的困难和相对少发的缘故,很少被记述,临床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应该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丁则昱 黄颜 崔丽英.《不自主运动50天》.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年7卷3期 299-300页.
[2] 胡维明,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师700问》2000年5月第二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60—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