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仅仅是一个过程,关键是通过评价,促进校长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校长评价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评价,使校长的思想水准、管理能力、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使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让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校长的作用日益显现。校长评价作为校长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校长评价是对校长的综合素质、工作表现、工作业绩进行判断和评定的过程。实施中小学校长评价,是构建督导评估机制,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提高校长素质与管理水平的制度保障,是对校长进行监督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对中小学校长的评价一直未能制定出符合中小学校长特点的评价标准,校长评价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不足。只有完善包括科学的校长评价机制在内的校长管理制度,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小学校长,才能办好基础教育,才能顺利推进素质教育。
中小学校长评价方式调查
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是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校长、教师、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校的整体评价,其目的在于激励校长和教师的改革热情,加快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使学校的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评价一个校长实质上就是评价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一名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校长可以带出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就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那么,如何评价一个校长呢?笔者随机抽样调查了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评价方式的看法,如下图所示: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对校长的评价,认可度最高的是办学业绩指标,尤其是家长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要求最高,也是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最直接的标准。可以看得出,虽然对校长的评价是多维度进行,但是考试这个无形的指挥棒依然左右着校长的工作,教育行政部门依然主要用学生成绩、上高一级重点学校的人数来评价学校和校长。其直接后果是校长对教师采取同样的方法考核,教师也只能用“时间加汗水”来换取考试的优胜。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校是否有特色逐渐成为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依据。调查显示,办学是否有特色占校长评价标准的30%左右。从调查结果来看,对校长的评价方式依然比较单一,缺少多维度的评价。
就目前来说,对中小学校长评价的主要方式是年终考核,主要目的在于决定校长的奖励和惩戒。随着绩效工资的实施,考核结果也直接和绩效工资挂钩。对校长的评价行政主管部门评价的权力过大,使得评价不能向符合校长专业发展规律的方向进行。学校的工作不同于一般行政管理工作,校长工作也和行政人员工作有明显区别。因此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应去掉浓重的行政化色彩,注重发挥校长自身、学校内部、社会对校长的评价作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中小学校长评价现状调查
1 中小学校长评价依据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评价主要依据的是199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规定的:“按照干部德才兼备的原则,全面考核校长的德、能、勤、绩。”在具体制定评价指标的过程中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本区域的评价标准、方法和内容。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一些地区对于校长的评价逐渐由单一转向多元。办学理念、工作绩效、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办学特色等逐渐被纳入评价体系。这样评价比较全面,更侧重于校长个性发展,突出个人特点、学校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由于校长的办学理念、个人特点等评价指标比较抽象,在评价时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可以衡量,所以这方面的评价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有专家认为,我国校长的角色定位已从职务校长开始转化为职业校长,专业化的校长发展有其自身的专业标准要求。专业化的校长发展要求校长评价要把立足点放在被评价者的未来发展方面,而不是放在奖惩方面,评价制度不再是奖励或惩罚被评价者,而是作为促进被评价者发展的一种手段,成为促进学校未来发展的一种措施。校长评价要重视校长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励被评校长不断进取;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校长工作,对于校长工作上和学业上的任何一点进取,都应通过评价加以肯定,以激励他们前进;对评价效果不理想的校长,应给他们改进的机会,鼓励他们尽快赶上,使他们对评价有信任感,评价也才能成为校长发展的需要和动力。
2 校长评价的主体
调查显示,目前校长评价的主体主要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内部、校长自己三个方面,而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价所占的分量相当大。使得评价不能向符合校长专业发展规律的方向进行。
因此,目前对校长实行的是奖惩性评价。通过评价的结果对校长做出奖惩:续聘或解聘、升级或降级、经济奖励等。绝大多数操作都依据校长已有的工作表现得出评价结果并划分等级,根据等级让评价结果直接与奖惩挂钩。因为评价主要是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从这一角度看,评价主要是为了证明校长的优劣,为升、降、去、留提供依据,因此他们关心的是评价结果而非过程,重视的是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非改进与激励功能。这种单一的评价目的使校长评价变成了教育行政部门行政的管理工具。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考评校长时,有时仅仅依靠校长的个人述职报告,这不能反映其平时的真实工作状况。因为上级行政领导不能长驻学校,无法全面看到校长的生活和工作,仅以定期的学校评价结果对校长进行评价,很多时候仅看到校长表面的工作,甚至是“突击”出来的工作成果。现在校长基本上还是由行政机关任命,这就导致有些校长只对上级负责,缺少对教师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意识,以上级的意志为工作的方向。这样的评价机制诞生的“好校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校长。
随着《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颁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同时,必须积极推进校长选拔与评价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由教师、家长委员会和政府多方参与的校长遴选机制的建立。真正的好校长是不可能完全用死标准压出来的,只有每个学校的当事人参考校长专业标准,用他们的心去度量,才可能迅速有效提高校长的质量和水平。
评价仅仅是一个过程,关键是通过评价,促进校长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校长评价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评价,使校长的思想水准、管理能力、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使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让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校长评价是给广大校长一个目标,一个学校管理的路径,让校长通过这个路径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及时地进行鞭策和引导。
(责任编校:张文杰)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校长的作用日益显现。校长评价作为校长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校长评价是对校长的综合素质、工作表现、工作业绩进行判断和评定的过程。实施中小学校长评价,是构建督导评估机制,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提高校长素质与管理水平的制度保障,是对校长进行监督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对中小学校长的评价一直未能制定出符合中小学校长特点的评价标准,校长评价工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不足。只有完善包括科学的校长评价机制在内的校长管理制度,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小学校长,才能办好基础教育,才能顺利推进素质教育。
中小学校长评价方式调查
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是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校长、教师、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学校的整体评价,其目的在于激励校长和教师的改革热情,加快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使学校的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俗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
评价一个校长实质上就是评价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一名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校长可以带出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就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那么,如何评价一个校长呢?笔者随机抽样调查了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评价方式的看法,如下图所示: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对校长的评价,认可度最高的是办学业绩指标,尤其是家长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要求最高,也是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最直接的标准。可以看得出,虽然对校长的评价是多维度进行,但是考试这个无形的指挥棒依然左右着校长的工作,教育行政部门依然主要用学生成绩、上高一级重点学校的人数来评价学校和校长。其直接后果是校长对教师采取同样的方法考核,教师也只能用“时间加汗水”来换取考试的优胜。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学校是否有特色逐渐成为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依据。调查显示,办学是否有特色占校长评价标准的30%左右。从调查结果来看,对校长的评价方式依然比较单一,缺少多维度的评价。
就目前来说,对中小学校长评价的主要方式是年终考核,主要目的在于决定校长的奖励和惩戒。随着绩效工资的实施,考核结果也直接和绩效工资挂钩。对校长的评价行政主管部门评价的权力过大,使得评价不能向符合校长专业发展规律的方向进行。学校的工作不同于一般行政管理工作,校长工作也和行政人员工作有明显区别。因此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应去掉浓重的行政化色彩,注重发挥校长自身、学校内部、社会对校长的评价作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中小学校长评价现状调查
1 中小学校长评价依据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评价主要依据的是199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教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规定的:“按照干部德才兼备的原则,全面考核校长的德、能、勤、绩。”在具体制定评价指标的过程中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本区域的评价标准、方法和内容。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一些地区对于校长的评价逐渐由单一转向多元。办学理念、工作绩效、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办学特色等逐渐被纳入评价体系。这样评价比较全面,更侧重于校长个性发展,突出个人特点、学校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由于校长的办学理念、个人特点等评价指标比较抽象,在评价时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可以衡量,所以这方面的评价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有专家认为,我国校长的角色定位已从职务校长开始转化为职业校长,专业化的校长发展有其自身的专业标准要求。专业化的校长发展要求校长评价要把立足点放在被评价者的未来发展方面,而不是放在奖惩方面,评价制度不再是奖励或惩罚被评价者,而是作为促进被评价者发展的一种手段,成为促进学校未来发展的一种措施。校长评价要重视校长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励被评校长不断进取;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校长工作,对于校长工作上和学业上的任何一点进取,都应通过评价加以肯定,以激励他们前进;对评价效果不理想的校长,应给他们改进的机会,鼓励他们尽快赶上,使他们对评价有信任感,评价也才能成为校长发展的需要和动力。
2 校长评价的主体
调查显示,目前校长评价的主体主要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内部、校长自己三个方面,而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评价所占的分量相当大。使得评价不能向符合校长专业发展规律的方向进行。
因此,目前对校长实行的是奖惩性评价。通过评价的结果对校长做出奖惩:续聘或解聘、升级或降级、经济奖励等。绝大多数操作都依据校长已有的工作表现得出评价结果并划分等级,根据等级让评价结果直接与奖惩挂钩。因为评价主要是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从这一角度看,评价主要是为了证明校长的优劣,为升、降、去、留提供依据,因此他们关心的是评价结果而非过程,重视的是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非改进与激励功能。这种单一的评价目的使校长评价变成了教育行政部门行政的管理工具。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考评校长时,有时仅仅依靠校长的个人述职报告,这不能反映其平时的真实工作状况。因为上级行政领导不能长驻学校,无法全面看到校长的生活和工作,仅以定期的学校评价结果对校长进行评价,很多时候仅看到校长表面的工作,甚至是“突击”出来的工作成果。现在校长基本上还是由行政机关任命,这就导致有些校长只对上级负责,缺少对教师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意识,以上级的意志为工作的方向。这样的评价机制诞生的“好校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校长。
随着《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颁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同时,必须积极推进校长选拔与评价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由教师、家长委员会和政府多方参与的校长遴选机制的建立。真正的好校长是不可能完全用死标准压出来的,只有每个学校的当事人参考校长专业标准,用他们的心去度量,才可能迅速有效提高校长的质量和水平。
评价仅仅是一个过程,关键是通过评价,促进校长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校长评价的目的应该是,通过评价,使校长的思想水准、管理能力、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使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让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校长评价是给广大校长一个目标,一个学校管理的路径,让校长通过这个路径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及时地进行鞭策和引导。
(责任编校:张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