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往年此时,位于中国重要产粮区的长江中下游诸多省市,早已进入汛期。今夏,上述地区却被一场特大干旱打乱了阵脚,这场“建国以来最重旱灾”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不容小觑,粮食减产已属必然,由此可能触发的基层矛盾与冲突,更暗流涌动。
截至6月1日,湖北、湖南等省依然还没有出现能够大幅度缓解旱灾的持续性大范围降雨。
据气象和农业部门调查分析,“冬春夏”三季连旱、降水比往年同期大大偏少,是导致本次多省遭致夏旱的最重要原因。
以江汉平原的重要粮食产区湖北省洪湖市为例:今年1月至5月28日8时,全市累计降雨量为206.2毫米,为有记录以来最少的年份,比2010年同期717.7毫米的降雨量少511.5毫米,比大旱之年的2000年同期479.4毫米的降雨量还要少273.2毫米。
因为降水稀少,“洪湖水、浪打浪”的美景不复存在。在洪湖围堤上,已看不到接天的碧水,触目皆是因湖水干涸裸露出来的枯黄湖底。大量渔船搁浅,渔民以少量救济勉强度日。同样的景象,也在湖南洞庭湖区、江西鄱阳湖等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淡水湖区不同程度地出现。
在湖水及河水均补给不足的地区,农业生产的节奏已经被彻底打乱。作为秋粮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稻,在位于江汉平原的湖北省洪湖、监利、仙桃等重要的产粮县市区内的种植已经被推迟甚至彻底取消。在受旱灾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已有农民将田地弃耕或者改种芝麻、黄豆等其他非粮作物。
对于少量继续种植水稻的农民来说,已经无法保证今年还能有余粮出售。
他们选择在延误了农时的情况下继续种植,是因为预期今年秋粮涨价,希望能够保证自己的口粮不必从市场中购买。
江汉平原河网密布,长江、汉江等诸多河流流经于此,湖北更是有着“千湖之省”的美誉。但调查显示,各地因多年多排涝、少抗旱所导致的应对经验、措施不足,在抗旱时因为缺乏协调产生的各自为政所导致的水资源分配不均匀,以及农村基层水利设施的瘫痪,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旱情后果的进一步恶化。
“有库无水,有水无泵,有泵无渠,有渠不通”,这是湖北不少地方抗旱时的尴尬。
更让人担忧的是,旱情未除,隐忧又至:对于长江沿岸的防汛部门来说,目前最大的担心,已经转移到了今年是否会像去年夏天那样,下成“坨子雨”。这种降雨在时间和地域上非常集中,往往一夜之间就会造成严重内涝,损失极大。
减产之忧
湖北是重要的水稻产区,而影响水稻生产最大的天灾就是干旱。在湖北省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有关水稻种植的俗谚:“不种满月秧。”而在洪湖市万全镇,因为农业用水缺乏无法改种到大田中,在秧田里栽种的水稻秧苗,有的已经超过了四五十天。
万全镇是洪湖市(县级)辖区内人口及耕地规模最大的一个镇,农业人口7万余人,耕地面积12万亩左右。主要的灌溉河流为东荆河以及洪排河,前者是汉江的支流,后者的水源头为洪湖,自1974年人工开挖形成以来,从未断流过。
目前,这两条河流均已断流,与其相连的镇内河道也已经基本干涸。镇上为了抗旱,投入了近400万元购买设备和支付电费,用以从这两条河流河床较深的地方抽取存水。但这也仅仅只能够保证大约三分之一田地的基本用水情况,剩下约三分之二的土地,要么以刚刚打出来的地下水进行灌溉,要么彻底靠天吃饭,撂荒或者积极改种其他旱田作物。
对于并没有太多抗旱经验的湖北省来说,多年来灌溉用水基本都是以河水等活水作为基本来源。使用地下水,隐含着不少弊端。“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打井师傅都得从山东、河北等地请来,一时还找不到那么多的人,造成了打井不及时。”当地一位农民说。
以打一口直径为75毫米、深度为35米到50米的水井为例,成本达到3500元左右,这还没有算上用电或者柴油抽水灌溉的后续支出。由于该地政府财政困难,无力给予农民进行补贴,所以这些成本均由农民自己负担。
该地已经出水的地下水井数量已经达到了1500多口。经过当地测算,每口井不间断地抽水48小时,才能基本满足一亩水田的需水量。和几万亩等待灌溉的田地比较起来,指望地下水解决旱情,无异干杯水车薪。
此外,当地的农民通过观察还发现:用地下水灌溉的秧苗,在转移到大田之后,返青的速度明显慢于用河水等活水进行灌溉的秧苗。
不仅如此,因为地下水的大量抽取,该地的地下水位已经下降了十多米深。继续下降的话,以往打得较浅的水井,将面临无法继续使用的窘境。
万全镇镇长易重兵表示,目前镇上对于农民自己打井抗旱,态度是不鼓励也不反对。因为灾情实在太过于严重,害怕农民们在投入大量资金之后依然难以抵抗旱情造成巨大损失。对于养鱼的农民来说,由于进出之间差距较大,为了减少损失,有比较大的积极性进行打井。
因为灌溉用水供应的不及时,往年此时节水田里的中稻长势喜人的情景,今年已然无法出现。
在没有得到足够灌溉用水的大片田地,现在依然保持着小麦、油菜收购后的样子,尚且没有进行新一轮耕种的迹象。而因为今年初期的持续旱情,这些粮油作物的实际收获量,也已经出现了不小幅度的减产。
眼下田里仅有的绿色,大多是已经超过栽种时节的水稻秧苗。它们在秧田中已经开始分蘖,即便是在移植到大田中之后,也已经无法再继续分蘖。如果种植这种秧苗,将会对作为秋粮重点之一的中、晚稻的产量造成较大影响。
据了解,因为旱情严重导致的各地农民出去打工,从而使土地撂荒的现象,已经在湖北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
从湖北省的种植结构来看,中稻种植的季节已经错过,即便是现在开始大量降水,也已经于事无补。而现在各地种植部门无奈之下的普遍态度是,鼓励农民将中稻改种晚稻,或者将水田彻底改种其他农作物。
根据农业部种植业司的数据显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粮食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1%和13%左右,早稻和双季晚稻面积、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3%、55.7%。它们的水稻产量如何,对于全国的秋粮收成影响非常巨大。
受持续性旱情的影响,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省份的粮食产地,今年粮食产量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据基层农业人士介绍,根据水稻生长的规律,“秧好一半谷”。由于下田的秧苗抽穗季节是固定的,栽插和移栽时间每推后lO天,亩产粮食大概就要减少50公斤到100公斤。
按照湖北省粮食产量第一的大县监利一位农民的估算,以前亩产1300(市)斤的,今年恐怕只有800斤左右。万全镇的测算数字与之相差不远:以前每亩1400斤左右的产量,今年至少要减产600斤。
目前,有一些农民选择了不再等待雨水,而是将这些秧苗移植到大田里。无奈之下,有科技人员建议他们:“尽量 能种植得密集一点就密集一点吧。”
而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选择将秧苗播种下去的农民们,有的已经在秧田的周围铺上塑料薄膜。
他们之所以没有将田地撂荒,是“害怕今年粮食价格太高,要保证自己的口粮,到时不必去市场中购买。”陈庄村的一位村民说。
抢水与自保
在湖北,县镇一级基层政府的抗旱工作大致可划分为三类:积极找水,组织提水灌溉;指导农民在旱情严重时进行科学生产;安抚农民情绪,维稳、保平安。
以万全镇为例,因为河流地理分布原因,全镇能够用上镇政府从东荆河、排洪河积存的水洼中抽取来的水源,只有少数村子,大约4万亩农田。剩下的大多数农田,如果采地下水不及时或者因为成本高放弃采水,就根本没有苗情,或者苗情十分不理想。
在同一个乡镇的几十个村子中间,不同的田间苗情差别如此明显,已经招致了种种龃龉泛起。
据悉,数日之前,当地某镇镇政府招牌在深夜被部分不满的抢水群众砸烂。截至记者发稿,镇政府的牌子依然没有来得及重新赶制并挂上。
该镇镇长坦承,不少村子的村民认为地方在抗旱时没有把一碗水端平,不满情绪明显。此外,偷取抗旱设备、以流氓黑社会人员打头阵抢水等现象,都已经开始出现。
“维稳的压力比抗旱的压力还大。”这位镇长表示,仅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让全镇的所有地区都保证灌溉。
这种情形并非孤例。洪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5月28日的《抗旱工作情况汇报》中也指出,因为旱情,目前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群众情绪不稳的情况:“部分村民因为取水问题互相争斗、攻击基层干部现象时有发生;洪湖渔民长时间被困,环境恶化,生活不便,社会矛盾十分突出。”
除了各地内部自身因用水分配不均所造成的矛盾,各地为了保全各自的生产生活用水,彼此之间出现的种种杯葛,亦并不少见。
根据国家防总办、长江防总办的调度,作为汉江源头重要调蓄水库的丹江口水库从5月24日起开始加大泄流。数据显示,下泄流量由原来的每秒508立方米增至每秒650立方米。
为了增加下游的水流量,从5月27日23时30分开始,该水库又将供水量增加到了每秒钟800立方米,其中有30立方米的流量是为保证作为汉江支流的东荆河不断流所特地增加的。
东荆河位于江汉平原腹部,上从潜江市境内龙头拐接入汉江,下至武汉市汉南区境内联通长江,河流曲长170余公里,是汉江下游唯一的天然分流河道,也是下游潜江、监利、仙桃、洪湖、武汉数百万亩农田的重要灌溉引水河道。
在上游放水整整三天之后,位于东荆河下游的洪湖市,依然没有等来任何补给而来的水源。截至5月底,东荆河下游已经断流十余天。
据洪湖市水利系统的一位人士称,下游之所以没水,是因为东荆河的上游截水截得太狠。“光仙桃一个市,为了存水,就在河上建了七道坝。沿河这么多的城市层层截留之下,下游怎么可能还用得上水?”这位人士称。
而洪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工程师魏昌华也认为,在旱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在协调水资源问题上,各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并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作为东荆河下游城市洪湖的旱情。”他说。
为了自救,各地均开始纷纷采取各项措施。除人工增雨、挖井提取地下水,一项多地均采用的措施,就是不计成本地从长江、汉江中筑坝进行多级提水。此一情形,十数年来尚属首次。
以地处东荆河南岸的“隔北灌区”的湖北省汉水为例,由于东荆河断流无法取水,当地政府遂调配大量人力、物力开始从60多公里外的长江沿岸取水,提水注入主干渠之后,再用提灌设备一级一级地分到各个乡镇和村落。据介绍,仅从长江提水一项的成本,就高达每立方米1毛多钱。
对于习惯采用免费的河水进行灌溉的农民来说,这个价格已经堪称“奢侈”。
截至目前,各地在抗旱时为了取水所付出的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还没有具体的埋单人。而从惯例上看,除了各地预备的部分资金和临时调拨外,中央给予一定的抗旱救灾补助也应只是时间问题。
习涝不习旱
分析今夏严重旱灾,多位受访人士表示,此次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极端的干旱天气,而让灾情加重的,则是面临灾情时一系列的准备不足。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异常天气的频率增加,中国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水的时空分布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以湖北省为例,全年降水总量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是降水分布呈现出了“短时间、小区域、高强度”的新趋势,其结果是洪涝与干旱交错出现频率加快,这一气候的新变化让南方地区越来越频繁遭遇洪灾与干旱交互威胁。
而对于多年来已经习惯了应对排涝的南方各地来说,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似乎并没有做好应对水旱双重灾害的考验。“在应对这次旱情的时候,过去只注重排涝不注重抗旱传统思维的弊端,就充分显露出来了。”洪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工程师魏昌华说。
以武汉市为例,目前沿长江、汉江及7条支流上,单机75千瓦以上灌溉泵站有105座,但因长江水位低于泵站设计使用水位,目前有30多座无法正常抽水。不少地方不得不通过筑坝抬高水位等解决取水难题。在泵站建成后,这种不能取水的现象,在2000年前从来没有发生过。
除此之外,因为人类大量围湖造田所造成的河流湖泊之间的自然调蓄能力下降,在此次旱情中,也时有被提及。
在洪湖丰收渠边设有渔场专卖鱼苗的易军,则对政府在抗旱时采取措施滞后持有保留意见。往年同期,到她家买鱼苗的客户能够排成长队,销售额能够达到几十万元,今年的客户则是寥寥无几,销售额只有几万元。
“如果政府早从长江中抽水半个月,整个洪湖的情况就不会像今天这么糟糕。”她说。
而同样也在近期才开始决定抽取河水进行灌溉的万全镇镇长易重兵则解释了作为农业县市财政困难的苦衷:抗旱是需要成本的。如果过早地抽调资金购买设备,万一下雨旱情缓解了,这些钱就算是“打了水漂了”。不仅如此,积存的河水一旦抽完,购置的抽水设备,一样再也派不上什么用场。
据了解,截至目前,作为预算外投资,万全镇所有的抗旱工程,都是由镇借钱或者是先暂时拖欠工程款来维持运转。镇上除了获得了上级政府的10万元贷款之外,并没有获得来自上级政府的任何资金资助,也没有在抗旱结束之后能够获得相应转移支付资金的迹象。
此次严重旱情,还暴露了以往农村水利设施陈旧、老化、不足等诸多问题。在许多旱灾严重的地区,其实离长江水并不遥远,水库堰塘里也有存水,但就是由于缺少提灌设施,河、塘内的水没办法抽灌。
其实,在当地人看来,眼下正是改造农田水利的好时机,因为干旱造成了河道见底,使挖掘机等工程设施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作业,大致能够减少30%的成本。而这些地区的河道和沟渠如果能够进行深挖与拓宽,可以积蓄更多的水源,无论是防洪还是抗旱,都大有好处。但是因为缺少资金,这些工作目前都还无法大规模进行。
作为市一级的洪湖市,也面临着抗旱资金不足导致捉襟见肘的窘境。据悉,目前洪湖市向湖北省委、省政府提请的抗旱资金总数大约为4000万元。在上报材料当中,亦多处提到了资金短缺、地方实在无力解决等问题。
5月30日,《财经》记者在洪湖市区的荷花广场新堤老闸长江水取水处发现,该取水处设在长江堤内,通过建在河道内水坝上的13台水泵向河道内取水。
现场的一位负责人员表示,之所以不选择直接在长江沿岸筑坝抽水,就是因为要向江中投掷大量石块后才可能建坝筑堤,这样做成本实在是太高了。采用目前的这种折中方法,筑坝的成本只有3000元左右,而且几台推土机作业,一个下午就可以将堤坝建好。
但是,如果长江水位继续下降,这个建在长江堤内的取水口,就会面临无水可取的窘境。
根据长江《水情日报》显示,5月29日,长江在宜昌、沙市、监利、洪湖新堤老闸外的水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数值分别是0.10米、0.16米、0.02米以及0.05米。
而对于和长江紧密连成一个水系的洪湖来说,干旱和长江水位过低,是导致其干涸的主要原因。但除此之外,今年春旱发生后,由于周边抗旱需要,抢抽湖水,也加速了洪湖水位的下降。
目前,洪湖80多万的水产养殖面积中,有一半以上的鱼塘及圈养区处于低水位状态,40万亩鱼塘及圈养区已干涸,鱼、虾、蟹大量死亡。其中不乏洪湖的特有珍稀种类。
一位洪湖水利系统的人士对此感慨颇深,他认为为了抗旱不管不顾地将洪湖水抽走,其实是非常短视的行为。“‘洪湖美’的三分之一是用眼睛看的,剩下三分之二的‘美’,则是要用嘴巴去品尝。”
经过这场旱灾之后,洪湖之“美”,可能要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部分恢复。
截至6月1日,湖北、湖南等省依然还没有出现能够大幅度缓解旱灾的持续性大范围降雨。
据气象和农业部门调查分析,“冬春夏”三季连旱、降水比往年同期大大偏少,是导致本次多省遭致夏旱的最重要原因。
以江汉平原的重要粮食产区湖北省洪湖市为例:今年1月至5月28日8时,全市累计降雨量为206.2毫米,为有记录以来最少的年份,比2010年同期717.7毫米的降雨量少511.5毫米,比大旱之年的2000年同期479.4毫米的降雨量还要少273.2毫米。
因为降水稀少,“洪湖水、浪打浪”的美景不复存在。在洪湖围堤上,已看不到接天的碧水,触目皆是因湖水干涸裸露出来的枯黄湖底。大量渔船搁浅,渔民以少量救济勉强度日。同样的景象,也在湖南洞庭湖区、江西鄱阳湖等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淡水湖区不同程度地出现。
在湖水及河水均补给不足的地区,农业生产的节奏已经被彻底打乱。作为秋粮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稻,在位于江汉平原的湖北省洪湖、监利、仙桃等重要的产粮县市区内的种植已经被推迟甚至彻底取消。在受旱灾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已有农民将田地弃耕或者改种芝麻、黄豆等其他非粮作物。
对于少量继续种植水稻的农民来说,已经无法保证今年还能有余粮出售。
他们选择在延误了农时的情况下继续种植,是因为预期今年秋粮涨价,希望能够保证自己的口粮不必从市场中购买。
江汉平原河网密布,长江、汉江等诸多河流流经于此,湖北更是有着“千湖之省”的美誉。但调查显示,各地因多年多排涝、少抗旱所导致的应对经验、措施不足,在抗旱时因为缺乏协调产生的各自为政所导致的水资源分配不均匀,以及农村基层水利设施的瘫痪,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旱情后果的进一步恶化。
“有库无水,有水无泵,有泵无渠,有渠不通”,这是湖北不少地方抗旱时的尴尬。
更让人担忧的是,旱情未除,隐忧又至:对于长江沿岸的防汛部门来说,目前最大的担心,已经转移到了今年是否会像去年夏天那样,下成“坨子雨”。这种降雨在时间和地域上非常集中,往往一夜之间就会造成严重内涝,损失极大。
减产之忧
湖北是重要的水稻产区,而影响水稻生产最大的天灾就是干旱。在湖北省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有关水稻种植的俗谚:“不种满月秧。”而在洪湖市万全镇,因为农业用水缺乏无法改种到大田中,在秧田里栽种的水稻秧苗,有的已经超过了四五十天。
万全镇是洪湖市(县级)辖区内人口及耕地规模最大的一个镇,农业人口7万余人,耕地面积12万亩左右。主要的灌溉河流为东荆河以及洪排河,前者是汉江的支流,后者的水源头为洪湖,自1974年人工开挖形成以来,从未断流过。
目前,这两条河流均已断流,与其相连的镇内河道也已经基本干涸。镇上为了抗旱,投入了近400万元购买设备和支付电费,用以从这两条河流河床较深的地方抽取存水。但这也仅仅只能够保证大约三分之一田地的基本用水情况,剩下约三分之二的土地,要么以刚刚打出来的地下水进行灌溉,要么彻底靠天吃饭,撂荒或者积极改种其他旱田作物。
对于并没有太多抗旱经验的湖北省来说,多年来灌溉用水基本都是以河水等活水作为基本来源。使用地下水,隐含着不少弊端。“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打井师傅都得从山东、河北等地请来,一时还找不到那么多的人,造成了打井不及时。”当地一位农民说。
以打一口直径为75毫米、深度为35米到50米的水井为例,成本达到3500元左右,这还没有算上用电或者柴油抽水灌溉的后续支出。由于该地政府财政困难,无力给予农民进行补贴,所以这些成本均由农民自己负担。
该地已经出水的地下水井数量已经达到了1500多口。经过当地测算,每口井不间断地抽水48小时,才能基本满足一亩水田的需水量。和几万亩等待灌溉的田地比较起来,指望地下水解决旱情,无异干杯水车薪。
此外,当地的农民通过观察还发现:用地下水灌溉的秧苗,在转移到大田之后,返青的速度明显慢于用河水等活水进行灌溉的秧苗。
不仅如此,因为地下水的大量抽取,该地的地下水位已经下降了十多米深。继续下降的话,以往打得较浅的水井,将面临无法继续使用的窘境。
万全镇镇长易重兵表示,目前镇上对于农民自己打井抗旱,态度是不鼓励也不反对。因为灾情实在太过于严重,害怕农民们在投入大量资金之后依然难以抵抗旱情造成巨大损失。对于养鱼的农民来说,由于进出之间差距较大,为了减少损失,有比较大的积极性进行打井。
因为灌溉用水供应的不及时,往年此时节水田里的中稻长势喜人的情景,今年已然无法出现。
在没有得到足够灌溉用水的大片田地,现在依然保持着小麦、油菜收购后的样子,尚且没有进行新一轮耕种的迹象。而因为今年初期的持续旱情,这些粮油作物的实际收获量,也已经出现了不小幅度的减产。
眼下田里仅有的绿色,大多是已经超过栽种时节的水稻秧苗。它们在秧田中已经开始分蘖,即便是在移植到大田中之后,也已经无法再继续分蘖。如果种植这种秧苗,将会对作为秋粮重点之一的中、晚稻的产量造成较大影响。
据了解,因为旱情严重导致的各地农民出去打工,从而使土地撂荒的现象,已经在湖北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
从湖北省的种植结构来看,中稻种植的季节已经错过,即便是现在开始大量降水,也已经于事无补。而现在各地种植部门无奈之下的普遍态度是,鼓励农民将中稻改种晚稻,或者将水田彻底改种其他农作物。
根据农业部种植业司的数据显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粮食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1%和13%左右,早稻和双季晚稻面积、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3%、55.7%。它们的水稻产量如何,对于全国的秋粮收成影响非常巨大。
受持续性旱情的影响,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省份的粮食产地,今年粮食产量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据基层农业人士介绍,根据水稻生长的规律,“秧好一半谷”。由于下田的秧苗抽穗季节是固定的,栽插和移栽时间每推后lO天,亩产粮食大概就要减少50公斤到100公斤。
按照湖北省粮食产量第一的大县监利一位农民的估算,以前亩产1300(市)斤的,今年恐怕只有800斤左右。万全镇的测算数字与之相差不远:以前每亩1400斤左右的产量,今年至少要减产600斤。
目前,有一些农民选择了不再等待雨水,而是将这些秧苗移植到大田里。无奈之下,有科技人员建议他们:“尽量 能种植得密集一点就密集一点吧。”
而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选择将秧苗播种下去的农民们,有的已经在秧田的周围铺上塑料薄膜。
他们之所以没有将田地撂荒,是“害怕今年粮食价格太高,要保证自己的口粮,到时不必去市场中购买。”陈庄村的一位村民说。
抢水与自保
在湖北,县镇一级基层政府的抗旱工作大致可划分为三类:积极找水,组织提水灌溉;指导农民在旱情严重时进行科学生产;安抚农民情绪,维稳、保平安。
以万全镇为例,因为河流地理分布原因,全镇能够用上镇政府从东荆河、排洪河积存的水洼中抽取来的水源,只有少数村子,大约4万亩农田。剩下的大多数农田,如果采地下水不及时或者因为成本高放弃采水,就根本没有苗情,或者苗情十分不理想。
在同一个乡镇的几十个村子中间,不同的田间苗情差别如此明显,已经招致了种种龃龉泛起。
据悉,数日之前,当地某镇镇政府招牌在深夜被部分不满的抢水群众砸烂。截至记者发稿,镇政府的牌子依然没有来得及重新赶制并挂上。
该镇镇长坦承,不少村子的村民认为地方在抗旱时没有把一碗水端平,不满情绪明显。此外,偷取抗旱设备、以流氓黑社会人员打头阵抢水等现象,都已经开始出现。
“维稳的压力比抗旱的压力还大。”这位镇长表示,仅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让全镇的所有地区都保证灌溉。
这种情形并非孤例。洪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5月28日的《抗旱工作情况汇报》中也指出,因为旱情,目前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群众情绪不稳的情况:“部分村民因为取水问题互相争斗、攻击基层干部现象时有发生;洪湖渔民长时间被困,环境恶化,生活不便,社会矛盾十分突出。”
除了各地内部自身因用水分配不均所造成的矛盾,各地为了保全各自的生产生活用水,彼此之间出现的种种杯葛,亦并不少见。
根据国家防总办、长江防总办的调度,作为汉江源头重要调蓄水库的丹江口水库从5月24日起开始加大泄流。数据显示,下泄流量由原来的每秒508立方米增至每秒650立方米。
为了增加下游的水流量,从5月27日23时30分开始,该水库又将供水量增加到了每秒钟800立方米,其中有30立方米的流量是为保证作为汉江支流的东荆河不断流所特地增加的。
东荆河位于江汉平原腹部,上从潜江市境内龙头拐接入汉江,下至武汉市汉南区境内联通长江,河流曲长170余公里,是汉江下游唯一的天然分流河道,也是下游潜江、监利、仙桃、洪湖、武汉数百万亩农田的重要灌溉引水河道。
在上游放水整整三天之后,位于东荆河下游的洪湖市,依然没有等来任何补给而来的水源。截至5月底,东荆河下游已经断流十余天。
据洪湖市水利系统的一位人士称,下游之所以没水,是因为东荆河的上游截水截得太狠。“光仙桃一个市,为了存水,就在河上建了七道坝。沿河这么多的城市层层截留之下,下游怎么可能还用得上水?”这位人士称。
而洪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工程师魏昌华也认为,在旱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在协调水资源问题上,各地政府之间的合作并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作为东荆河下游城市洪湖的旱情。”他说。
为了自救,各地均开始纷纷采取各项措施。除人工增雨、挖井提取地下水,一项多地均采用的措施,就是不计成本地从长江、汉江中筑坝进行多级提水。此一情形,十数年来尚属首次。
以地处东荆河南岸的“隔北灌区”的湖北省汉水为例,由于东荆河断流无法取水,当地政府遂调配大量人力、物力开始从60多公里外的长江沿岸取水,提水注入主干渠之后,再用提灌设备一级一级地分到各个乡镇和村落。据介绍,仅从长江提水一项的成本,就高达每立方米1毛多钱。
对于习惯采用免费的河水进行灌溉的农民来说,这个价格已经堪称“奢侈”。
截至目前,各地在抗旱时为了取水所付出的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还没有具体的埋单人。而从惯例上看,除了各地预备的部分资金和临时调拨外,中央给予一定的抗旱救灾补助也应只是时间问题。
习涝不习旱
分析今夏严重旱灾,多位受访人士表示,此次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极端的干旱天气,而让灾情加重的,则是面临灾情时一系列的准备不足。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异常天气的频率增加,中国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水的时空分布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以湖北省为例,全年降水总量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是降水分布呈现出了“短时间、小区域、高强度”的新趋势,其结果是洪涝与干旱交错出现频率加快,这一气候的新变化让南方地区越来越频繁遭遇洪灾与干旱交互威胁。
而对于多年来已经习惯了应对排涝的南方各地来说,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似乎并没有做好应对水旱双重灾害的考验。“在应对这次旱情的时候,过去只注重排涝不注重抗旱传统思维的弊端,就充分显露出来了。”洪湖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总工程师魏昌华说。
以武汉市为例,目前沿长江、汉江及7条支流上,单机75千瓦以上灌溉泵站有105座,但因长江水位低于泵站设计使用水位,目前有30多座无法正常抽水。不少地方不得不通过筑坝抬高水位等解决取水难题。在泵站建成后,这种不能取水的现象,在2000年前从来没有发生过。
除此之外,因为人类大量围湖造田所造成的河流湖泊之间的自然调蓄能力下降,在此次旱情中,也时有被提及。
在洪湖丰收渠边设有渔场专卖鱼苗的易军,则对政府在抗旱时采取措施滞后持有保留意见。往年同期,到她家买鱼苗的客户能够排成长队,销售额能够达到几十万元,今年的客户则是寥寥无几,销售额只有几万元。
“如果政府早从长江中抽水半个月,整个洪湖的情况就不会像今天这么糟糕。”她说。
而同样也在近期才开始决定抽取河水进行灌溉的万全镇镇长易重兵则解释了作为农业县市财政困难的苦衷:抗旱是需要成本的。如果过早地抽调资金购买设备,万一下雨旱情缓解了,这些钱就算是“打了水漂了”。不仅如此,积存的河水一旦抽完,购置的抽水设备,一样再也派不上什么用场。
据了解,截至目前,作为预算外投资,万全镇所有的抗旱工程,都是由镇借钱或者是先暂时拖欠工程款来维持运转。镇上除了获得了上级政府的10万元贷款之外,并没有获得来自上级政府的任何资金资助,也没有在抗旱结束之后能够获得相应转移支付资金的迹象。
此次严重旱情,还暴露了以往农村水利设施陈旧、老化、不足等诸多问题。在许多旱灾严重的地区,其实离长江水并不遥远,水库堰塘里也有存水,但就是由于缺少提灌设施,河、塘内的水没办法抽灌。
其实,在当地人看来,眼下正是改造农田水利的好时机,因为干旱造成了河道见底,使挖掘机等工程设施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作业,大致能够减少30%的成本。而这些地区的河道和沟渠如果能够进行深挖与拓宽,可以积蓄更多的水源,无论是防洪还是抗旱,都大有好处。但是因为缺少资金,这些工作目前都还无法大规模进行。
作为市一级的洪湖市,也面临着抗旱资金不足导致捉襟见肘的窘境。据悉,目前洪湖市向湖北省委、省政府提请的抗旱资金总数大约为4000万元。在上报材料当中,亦多处提到了资金短缺、地方实在无力解决等问题。
5月30日,《财经》记者在洪湖市区的荷花广场新堤老闸长江水取水处发现,该取水处设在长江堤内,通过建在河道内水坝上的13台水泵向河道内取水。
现场的一位负责人员表示,之所以不选择直接在长江沿岸筑坝抽水,就是因为要向江中投掷大量石块后才可能建坝筑堤,这样做成本实在是太高了。采用目前的这种折中方法,筑坝的成本只有3000元左右,而且几台推土机作业,一个下午就可以将堤坝建好。
但是,如果长江水位继续下降,这个建在长江堤内的取水口,就会面临无水可取的窘境。
根据长江《水情日报》显示,5月29日,长江在宜昌、沙市、监利、洪湖新堤老闸外的水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数值分别是0.10米、0.16米、0.02米以及0.05米。
而对于和长江紧密连成一个水系的洪湖来说,干旱和长江水位过低,是导致其干涸的主要原因。但除此之外,今年春旱发生后,由于周边抗旱需要,抢抽湖水,也加速了洪湖水位的下降。
目前,洪湖80多万的水产养殖面积中,有一半以上的鱼塘及圈养区处于低水位状态,40万亩鱼塘及圈养区已干涸,鱼、虾、蟹大量死亡。其中不乏洪湖的特有珍稀种类。
一位洪湖水利系统的人士对此感慨颇深,他认为为了抗旱不管不顾地将洪湖水抽走,其实是非常短视的行为。“‘洪湖美’的三分之一是用眼睛看的,剩下三分之二的‘美’,则是要用嘴巴去品尝。”
经过这场旱灾之后,洪湖之“美”,可能要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部分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