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和开发,已成为当今幼教工作者关心和感兴趣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特别是课程园本化的开发引领,使得幼儿园课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资源越挖越深入。但是,当前幼儿园教材课程呈多样化态势,使得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幼儿园课程活动的实施和评价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性和自由性,导致直接影响总课程目标的实现成效。
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对课程的实施有了明确的说明,为广大幼教工作者关于课程的话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不再流于众说纷纭,笔者试图结合《指南》的学习,区域教材课程的使用,借助本区域教材课程综合调研现状,对目前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等有关话题展开进一步的探索。
当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教材课程五花八门、品种繁多
我区对33所公办幼儿园教材使用情况统一发放表格,作使用现状统计,结果显示:33所幼儿园正在使用的教材一共有9套,所用教材及所占比例分别为:1、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江苏少儿出版社),占总数的52%。2、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占总数的0、15%。3、幼儿园发展课程(新时代出版社),占总数的0、15%。4、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占总数的0、06%。5、幼儿园活动整和课程(南师大出版社),占总数的0、06%。6、多元主题活动课程(未出版),占总数的0、03%。7、生活化、游戏化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占总数的0、03%。8、幼儿园适宜性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占总数的0、03%。9、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占总数的0、03%。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就一个区域,使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品种繁多,属于形式五彩缤纷,内容基本大同小异。更有的幼儿园阶段时间用这个教材,到外面学习或者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后,可能又换一个教材,想通过教材的更新提高教学质量,这种做法不是可取的。因为,要把幼儿园课程落到实处,把课程质量真正地提高上去,我们可能更要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是适宜;二需坚持。
问题二:主题课程建设中各领域内容不平衡
有些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围绕“办园特色” 设置,各领域内容的设置有所侧重,比如:美术特色的某园,在每周课程的设置上,明显加重艺术领域的课程编排。导致该园艺术课程超载,而其他领域课程编排不足,出现各领域内容不平衡的现象。而课程设置和编排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幼教工作者对儿童在各年龄阶段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不清晰或者不明确所致。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和明晰设置和编排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考虑的标准。
问题三:课程内容片面的求新、求异、求创意
幼儿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与教育目标相符合的,有利于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只求新求异,不考虑其发展价值。比如,某幼儿园某班级《认识蚯蚓》就认识了三个月,对此,园领导的评价是:她们老师开发课程的能力强;我个人认为蚯蚓并没有重要到需要我们的孩子花三个月的时间去认识它的程度。随着课程园本化程度的逐渐加大,诸如此类的内容还会有很多很多。一方面教师可以考虑到课程内容与幼儿生活的经验相联系,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考虑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现实意义的理解,做适时的总结拉回,不任由人为的远离。
鉴于以上问题的出现,我们设想从源头入手,依托《指南》精神,找寻切实可用的策略,运用到课程实施实际工作中,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
一、《指南》引领,聚力教材课程内容
《指南》提出:应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
尽管“应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指南中仅仅出现了一次,却需要我们时刻铭记在心,时刻将他作为考虑课程设置的基本出发点。而目前,据我们使用的教材数据调查分析得出,各自均存在领域的偏重,由此,我们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择优选用其中三套教材作为推荐使用教材。各园再根据园所实际、结合原教材沿用实际,选取其中一套教材作为应用教材。由教研室牵头,将三套教材的使用园整合成三个课程联盟,分别针对三套教材形成初步教材分析报告,如研讨哪些内容适合本地本园开展?哪些内容不符合本地幼儿的兴趣、需要?研究改进方法,使课程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幼儿、符合幼儿特点,解决重点核心问题。聚力打造适宜、均衡的教材课程内容。
1、实现“主题”与“领域”的彼此融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材课程再编制过程中,强调以主题的形式安排各年龄段儿童应有的学习经验、教育活动以及环境创设等内容,同时又在每一主题之下的系列教学活动设计中对诸领域均有所侧重,并尝试依据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原则安排各领域内容,以求实现“主题”与“领域”之间切实可行的有效结合,让幼儿园课程体现出横向和纵向的双重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化整合课程体系。
2、完善教材课程的整体构架。以区域游戏课程为例,依据教材文本,以不同的主题为单位架构,每个主题内均有 “游戏资源架构表”和九大区域的具体内容,如:语言区、美工区、音乐区、科学区、数学区、建构区、生活区、运动区、角色区;每个区域文件夹内均包含:A、清晰呈现一份游戏材料。B、部分制作游戏材料时可直接使用的资料。C、展示幼儿操作游戏材料的场景。教师可对照“游戏资源架构表”,逐一找到架构表上的内容。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实现了从概括到具体,从粗略到细化,从模糊到明确,从缺乏可操作性逐渐到具体行动化的转变。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教材课程整体构架。
3、细化教育活动的设计、准备和开展过程,使课程内容的定位更具启蒙性、实践性与行动性。以主题为单位形式的幼儿园课程编排中,我们对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活动内容均予以细化的考虑,从体现幼儿自主探索和情感体验的游戏活动,到体现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儿童日常生活教育与指导,再到幼儿园和班级环境区域创设,甚至延伸到幼儿园之外的家庭亲子活动、社区实践等,都尝试构建起组织形式多样、实施情境和教育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体系,以形成以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为主体结构的自然、动态的课程网络,力求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让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二、运用《指南》,注重课程各领域以及目标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指南》强调:“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针对主题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各领域内容不平衡现象,我区各课程联盟园深化落实“指南”精神,制定细化的园本化课程实施方案,逐步形成地区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念,建构五大领域平衡、适宜的课程,形成具有自主性、实践性、生成性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努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1、全面兼顾。当前幼儿园教材课程在教育内容的体系构建上多依据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类别标准,在此前提下,我们尽力尝试对各领域所包含的教育目标和学习经验进行全面兼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课程设计与编制思路所体现出的课程建构模式,与本地幼儿的接受实际需要相符,建立课程内容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切实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2、合理开放。?高结构的课程方案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低结构的课程方案相对松散而自主,但具有开放而灵活的特点,对于教师业务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高结构的教材提炼了来自实践一线的教学经验,从活动的导入方式到教师在关键环节的提问语和指导语,再到活动结束的小结语等,可为幼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或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较为实用的详细指导和可直接参照的操作范本。然而,本着以园为本、以幼儿实际发展为本的教研意识和课程理念,课程编制需要为课程实施留有足够的余地,以充分鼓励和倡导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因时因地进行自主创新。因此,需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既精密结合,又相对合理开放,以便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补充、完善和调整。
三、实施《指南》,促使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指南》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依据《指南》,我们提倡开展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前提的主题活动,同时,关注主题下各领域目标与经验的内在层次性,渐行渐进推动课程实施质量。
1、契合儿童兴趣与需要,鼓励幼儿在行动中学习。?幼儿是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发展的,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丰富和充实孩子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对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了解,并以幼儿需要和兴趣为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切入口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环境中一切有意义的行动,真正做到行动中学习,实现每个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2、适度改良教材文本,鼓励课程再创造。我们认为,任何一种教材文本仅是为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体系,而决非是实际教学实践的绝对依据和标准版本。每个地区乃至园所,都有其自身特色,因此,课程的实施也决然不是一个简单模仿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幼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自己与幼儿所在幼儿园、所在班级实际情况,发挥主体意识,力求创新,自主决策,以便在课程实施中创生课程,在课程创生中实施课程,实实在在促进幼儿发展,并在关注幼儿发展的同时也关注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这已经成为我区幼儿园课程实施建设中的一种主流趋势。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规范本地区幼儿园课程教材的同时,在实践操作中适度给予引领和帮助,同时,有效检测幼儿园课程实施和评价过程,为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达成提升课程成效目标而努力。当然,在行走的过程中也会有荆棘以及不尽完美之处,但我们始终相信《指南》中提出的:“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始终相信:一切以追求幼儿发展为目标的努力都是被认可的。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
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对课程的实施有了明确的说明,为广大幼教工作者关于课程的话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不再流于众说纷纭,笔者试图结合《指南》的学习,区域教材课程的使用,借助本区域教材课程综合调研现状,对目前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等有关话题展开进一步的探索。
当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教材课程五花八门、品种繁多
我区对33所公办幼儿园教材使用情况统一发放表格,作使用现状统计,结果显示:33所幼儿园正在使用的教材一共有9套,所用教材及所占比例分别为:1、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江苏少儿出版社),占总数的52%。2、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占总数的0、15%。3、幼儿园发展课程(新时代出版社),占总数的0、15%。4、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占总数的0、06%。5、幼儿园活动整和课程(南师大出版社),占总数的0、06%。6、多元主题活动课程(未出版),占总数的0、03%。7、生活化、游戏化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占总数的0、03%。8、幼儿园适宜性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占总数的0、03%。9、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占总数的0、03%。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就一个区域,使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品种繁多,属于形式五彩缤纷,内容基本大同小异。更有的幼儿园阶段时间用这个教材,到外面学习或者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后,可能又换一个教材,想通过教材的更新提高教学质量,这种做法不是可取的。因为,要把幼儿园课程落到实处,把课程质量真正地提高上去,我们可能更要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是适宜;二需坚持。
问题二:主题课程建设中各领域内容不平衡
有些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围绕“办园特色” 设置,各领域内容的设置有所侧重,比如:美术特色的某园,在每周课程的设置上,明显加重艺术领域的课程编排。导致该园艺术课程超载,而其他领域课程编排不足,出现各领域内容不平衡的现象。而课程设置和编排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幼教工作者对儿童在各年龄阶段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不清晰或者不明确所致。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和明晰设置和编排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考虑的标准。
问题三:课程内容片面的求新、求异、求创意
幼儿学习的内容应该是与教育目标相符合的,有利于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只求新求异,不考虑其发展价值。比如,某幼儿园某班级《认识蚯蚓》就认识了三个月,对此,园领导的评价是:她们老师开发课程的能力强;我个人认为蚯蚓并没有重要到需要我们的孩子花三个月的时间去认识它的程度。随着课程园本化程度的逐渐加大,诸如此类的内容还会有很多很多。一方面教师可以考虑到课程内容与幼儿生活的经验相联系,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考虑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现实意义的理解,做适时的总结拉回,不任由人为的远离。
鉴于以上问题的出现,我们设想从源头入手,依托《指南》精神,找寻切实可用的策略,运用到课程实施实际工作中,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
一、《指南》引领,聚力教材课程内容
《指南》提出:应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
尽管“应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在指南中仅仅出现了一次,却需要我们时刻铭记在心,时刻将他作为考虑课程设置的基本出发点。而目前,据我们使用的教材数据调查分析得出,各自均存在领域的偏重,由此,我们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择优选用其中三套教材作为推荐使用教材。各园再根据园所实际、结合原教材沿用实际,选取其中一套教材作为应用教材。由教研室牵头,将三套教材的使用园整合成三个课程联盟,分别针对三套教材形成初步教材分析报告,如研讨哪些内容适合本地本园开展?哪些内容不符合本地幼儿的兴趣、需要?研究改进方法,使课程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幼儿、符合幼儿特点,解决重点核心问题。聚力打造适宜、均衡的教材课程内容。
1、实现“主题”与“领域”的彼此融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材课程再编制过程中,强调以主题的形式安排各年龄段儿童应有的学习经验、教育活动以及环境创设等内容,同时又在每一主题之下的系列教学活动设计中对诸领域均有所侧重,并尝试依据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原则安排各领域内容,以求实现“主题”与“领域”之间切实可行的有效结合,让幼儿园课程体现出横向和纵向的双重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化整合课程体系。
2、完善教材课程的整体构架。以区域游戏课程为例,依据教材文本,以不同的主题为单位架构,每个主题内均有 “游戏资源架构表”和九大区域的具体内容,如:语言区、美工区、音乐区、科学区、数学区、建构区、生活区、运动区、角色区;每个区域文件夹内均包含:A、清晰呈现一份游戏材料。B、部分制作游戏材料时可直接使用的资料。C、展示幼儿操作游戏材料的场景。教师可对照“游戏资源架构表”,逐一找到架构表上的内容。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实现了从概括到具体,从粗略到细化,从模糊到明确,从缺乏可操作性逐渐到具体行动化的转变。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教材课程整体构架。
3、细化教育活动的设计、准备和开展过程,使课程内容的定位更具启蒙性、实践性与行动性。以主题为单位形式的幼儿园课程编排中,我们对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活动内容均予以细化的考虑,从体现幼儿自主探索和情感体验的游戏活动,到体现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儿童日常生活教育与指导,再到幼儿园和班级环境区域创设,甚至延伸到幼儿园之外的家庭亲子活动、社区实践等,都尝试构建起组织形式多样、实施情境和教育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体系,以形成以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为主体结构的自然、动态的课程网络,力求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让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二、运用《指南》,注重课程各领域以及目标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指南》强调:“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针对主题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各领域内容不平衡现象,我区各课程联盟园深化落实“指南”精神,制定细化的园本化课程实施方案,逐步形成地区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念,建构五大领域平衡、适宜的课程,形成具有自主性、实践性、生成性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努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
1、全面兼顾。当前幼儿园教材课程在教育内容的体系构建上多依据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类别标准,在此前提下,我们尽力尝试对各领域所包含的教育目标和学习经验进行全面兼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课程设计与编制思路所体现出的课程建构模式,与本地幼儿的接受实际需要相符,建立课程内容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切实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2、合理开放。?高结构的课程方案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低结构的课程方案相对松散而自主,但具有开放而灵活的特点,对于教师业务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高结构的教材提炼了来自实践一线的教学经验,从活动的导入方式到教师在关键环节的提问语和指导语,再到活动结束的小结语等,可为幼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或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较为实用的详细指导和可直接参照的操作范本。然而,本着以园为本、以幼儿实际发展为本的教研意识和课程理念,课程编制需要为课程实施留有足够的余地,以充分鼓励和倡导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因时因地进行自主创新。因此,需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既精密结合,又相对合理开放,以便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补充、完善和调整。
三、实施《指南》,促使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指南》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依据《指南》,我们提倡开展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前提的主题活动,同时,关注主题下各领域目标与经验的内在层次性,渐行渐进推动课程实施质量。
1、契合儿童兴趣与需要,鼓励幼儿在行动中学习。?幼儿是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发展的,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丰富和充实孩子的心灵与情感世界。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对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了解,并以幼儿需要和兴趣为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切入口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环境中一切有意义的行动,真正做到行动中学习,实现每个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2、适度改良教材文本,鼓励课程再创造。我们认为,任何一种教材文本仅是为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体系,而决非是实际教学实践的绝对依据和标准版本。每个地区乃至园所,都有其自身特色,因此,课程的实施也决然不是一个简单模仿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幼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自己与幼儿所在幼儿园、所在班级实际情况,发挥主体意识,力求创新,自主决策,以便在课程实施中创生课程,在课程创生中实施课程,实实在在促进幼儿发展,并在关注幼儿发展的同时也关注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这已经成为我区幼儿园课程实施建设中的一种主流趋势。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规范本地区幼儿园课程教材的同时,在实践操作中适度给予引领和帮助,同时,有效检测幼儿园课程实施和评价过程,为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达成提升课程成效目标而努力。当然,在行走的过程中也会有荆棘以及不尽完美之处,但我们始终相信《指南》中提出的:“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始终相信:一切以追求幼儿发展为目标的努力都是被认可的。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