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作弊行为的制度探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55551309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运用制度的相关理论,从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关系角度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演化变迁角度,来对考试作弊行为进行分析,尝试从制度层面对特定空间大量发生的考试作弊现象给出一种合理化解释。
  关键词: 考试作弊 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 探析
  
  一、引言
  
  考试作弊是指不遵守考试规则的行为,即考生通过违背考试规则而期望获取更好的成绩或得分的机会行为[1]。一般而言这种行为的发生和考生个人自控能力、对作弊的认知态度、以往的作弊经验及期望成功的强烈程度等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学者多从考生本体角度来分析考试作弊现象,这可以解释很多零散发生的考试作弊现象,但是无法更好地解释特定空间发生的严重的共同作弊和群体作弊行为以及考生对作弊的普遍的无所谓态度等现象。基于此,本文将制度要素引入分析之中。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2],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3]。目前关于制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主要由科斯、威廉姆森、德姆塞茨和诺斯等人倡导发展起来。本文借用其中的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的关系理论及相关的制度演化变迁理论来分析考试作弊行为,尝试对特定空间下考试作弊行为大量发生以及考生对作弊普遍的无所谓态度等现象进行一定程度的解释。
  
  二、从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关系角度分析
  
  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是制度的两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正式制度在实践中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1.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关系理论主要内容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理论是诺斯制度理论的重要部分之一。其主要内容为:当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要求相一致并都处于有效状态时,可以较好地防止搭便车现象和降低交易费用;反之则机会主义行为、搭便车现象盛行,降低正式制度的效率或使其失效。
  2.作弊行为的大量出现源于考试中的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不一致
  通常考试活动是用相关的行政法、教育法等一些正式的规章条例来进行规范的,目的是使人力资源向更加合理有序的道路上前进,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正式的着眼于长远的制度安排,而考试作弊则是一种违背考试规则、损害考试公平的短期机会主义行为。
  非正式制度通常与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公平正义等的认识相关。在考试中,理想信念、习惯和价值观等属于非正式考试制度,而考生守则、监考守则等属于正式考试制度。根据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关系理论,若在特定的空间内,考试作弊的机会主义行为大量发生,可以认为此时的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一致性不强,考生对这些正式考试制度的实际认同比例不高。
  3.考生认同比例不高的原因
  现阶段考生对正式考试制度认同比例不高的原因主要有:
  (1)长久以来“人治”的政治文化传统。由于“人治”而非“法治”,使得普通大众对刚性的正式制度的信任度不高,在碰到事情时,总是会找关系找熟人,而不是遵从正式的制度规则。
  (2)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对意识形态的撞击所形成的副产品——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的思想。改革以来各地区部门较多地强调竞争和经济发展,制定了很多激励指标,且多侧重于容易考察操作的短期经济类目标,使得着眼于长效激励的非正式考试制度渐渐失去市场,短期机会主义行为盛行。
  (3)目前一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如损公肥私、贪污腐败等向意识形态领域蔓延带来的冲击。当前我国处于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很多正式制度的建设还不是十分完善,给钻制度空子的人很大的获利空间,增加了考生机会主义行为的趋势。
  (4)大部分考生属于青年或少年,恰好处在黑格尔“正反合”的“反”的阶段[4]。此阶段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稳定,但是已经有很多个人相对成型的思想观念,易蔑视权威,做出很多违背正式制度的事情。
  (5)相对单一僵化的人才评价选拔模式。在没有其他比考试更为公平的人才评价选拔形式出现前,考分依然承载着超过自身的指示人才信息的作用。持“唯分论”、“考试崇拜论”者在考生中大量存在,为了获取更多得分而违反正式考试制度。
  当人们的经验与其思想不相符时,他们就会改变其意识观点[5]。考生在与实践的不断交互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原先非正式考试制度中的价值观念。这样的考生越多,对考试作弊无所谓的人也越多,特定空间内考试作弊大量发生将不可避免。
  
  三、从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特点及演化变迁的角度分析
  
  上一部分给出了造成考试作弊大量发生的一种制度理论上的原因及对此进行说明的五种现实因素,本部分则从各制度本身的特点及演化变迁角度深入分析。
  1.非正式考试制度的特点及演化变迁方面
  一般说来,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通常都有持久的生命力[6],即考试中的一些非正式制度的变化很缓慢,有的甚至是凝固的。这个既是目前治理考试作弊比较棘手的地方,也是理解特定空间考试作弊较以往大量发生的关键之一。
  青年人具有最大可能违反正式制度的事实以及我国传统文化中“成王败寇”式的不注重长效制度规则的意识形态的现实,再加上相对单一的人才评价激励模式的实际,为考生形成作弊的共同心智模式奠定了基础。心智模式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7],一旦考生之间形成了这种与正式考试制度不相一致的共同心智模式,会使现有的正式考试制度效率降低甚至失效,由于心智模式的路径依赖特性,考生不愿考虑其他可能性,进一步丧失不断克服学习中困难的信念和决心,作弊行为在特定空间下持久大量发生。
  另一方面,尽管非正式考试制度变化缓慢,但是依然在变。引起制度变迁的相对价格的有悖于人们理性的持续变化或者影响人们幸福的根本性变化,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5],同时正式制度的变迁会导致一种非均衡的状态,并引发演化新的非正式制度以有效地解决将要出现的新问题的努力[8]。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大量的类似的制度不均衡和额外的获利机会,考生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等在不断的现实冲击下松动,于是趋向作弊的共同心智模式就在考生不断和正式考试制度交互过程中形成。当监考不力并且对作弊的惩处不严时,会改变考生作弊的成本和收益对比,从而作弊有较高的额外受益,现在的作弊可能性较以往大大增加。
  2.正式考试制度的特点及演化变迁方面
  通常而言,正式制度是由国家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供给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稳定性,而且制定和实施要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正式考试制度也符合这个特点。
  目前我国的考试主要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学校、企业等组织实施,面广量大,涉及的委托代理关系[9]复杂。由于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以及一些考试本身的特点,使得特定空间下正式考试制度失效,考试作弊行为大量发生。
  从根本上说,考试是一项获取考生相关属性信息的行为。考试中的各种花费是一种交易费用。正式考试制度必须满足制定者在新考试制度上的收益超过原制度下的收益加上实行新制度的审核试行推广等交易费用之和的条件才可能会变迁,因此无效的或效率不高的正式考试制度将存在较长一段时期,这个也是目前我国人才选拔评价制度改革比较滞后的重要原因。
  现实的发展是不断渐进的,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这种现实发展性和正式制度的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给考试作弊者提供了潜在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作弊者对我们完善考评制度提出了挑战,而且只要有考试,作弊就可能发生。因此对于一些易于作弊的考试我们要不断改变考试方式,探究新的考试手段,改善非正式制度环境,完善我们的正式考试制度,以实现用更低的费用获取人属性信息较为公正的结果。
  
  参考文献:
  [1][9]潘国红,夏绘秦.基于经济学视角的考试作弊分析[J].考试周刊,2008,(35):7,8.
  [2][8]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3,117.
  [3][5]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225-226,54.
  [4]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7.
  [6]李建军.制度与经济增长:新制度经济学的阐释与意蕴[J].理论与现代化,2004,(2):10.
  [7]刘和旺.论学习与制度变迁——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新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5,(8):61.
其他文献
4月26日,广东省人社厅、教育厅联合召开广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全面启动广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指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