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是一位蜚声海内外的大学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1917年~1949年,胡适三次受聘于北京大学,前后工作了19年,历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英文部教授会主任、代理教务长、教务长、英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北大校长等职。在京19年间,胡适先后居住过朝阳门南竹竿胡同、南池子缎库胡同后身8号、景山钟鼓胡同14号、北海陟山门街6号、地安门米粮库胡同4号、美术馆东厂胡同1号等6处寓所。这6处寓所,前5处是自租房,最后一处是北京大学安排的宿舍。
第一处寓所:东城区朝阳门南竹竿胡同
1917年9月10日,在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的推荐下,留美归国的胡适第一次进入北京大学,被聘为文科教授,讲授英文学、英文修辞学及中国古代哲学三门课程,月薪260元,后涨至300元。
1917年9月30日,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胡适提到了自己在北大的生活,“适现尚暂居大学教员宿舍内,居此可不出房钱。饭钱每月9元,每餐两碟菜,一碗汤。饭菜颇不如南方之佳,但尚可吃得耳。适意俟拿到钱时,将移出校外居住,拟与友人六安高一涵同居。高君亦好学之士,所居甚僻静,可以无外扰,故欲移出同居也,彼处房钱每月不过六元,每月仅出三元耳。合他种开销算起来,也不过每月四五十元之谱。”不久,胡适即搬出了北大宿舍,迁至朝阳门南竹竿胡同高一涵的住处。
1917年12月,胡适回到安徽绩溪老家,与未婚妻江冬秀完婚。蜜月尚未度完,胡适就只身回到了北京,留下妻子江冬秀在老家照顾年迈的母亲。1918年1月,胡适正式加入《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与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李大钊、沈尹默等人轮流编辑,《新青年》第一次用白话文出版。
1918年2月24日夜,胡适在南竹竿胡同的居所被盗。第二天,胡适给母亲去信,汇报此事,“昨夜有贼偷进来,开箱取去狐皮马褂一件,外国衬衫几件,罩袍一件,单衣几件,帽子两顶,茶壶一把,剃刀一盒,镜子一面,洋袜几双,还有家带出来的千里镜头两个,破表一只,也都拿去了。”
寓所不安全,妻子江冬秀不久要来京,胡适开始考虑搬家,托人寻找合适的房子。在1918年3月11日和3月13日致母亲和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两次提到了找房一事。
同年3月,胡适被选为北京大学英文部教授会主任。
第二处寓所:东城区南池子缎库胡同后身8号
1918年3月30日,胡适离开了居住半年的南竹竿胡同,搬进了缎库胡同后身8号的新租房。在3月27日致江冬秀的信中,胡适提到,“我已租了一所新屋,预备五六内搬进去住,这屋有九间正房,五间偏房(作厨房及奴婢住房),两间套房,离大学也不远(与江朝宗住宅相隔一巷),房租每月20元。”对于新租房,胡适很满意,在4月2日致母亲的信中谈到,“我已于三十日搬入新寓居住,此屋很好,入校既便,出城也便。”
6月12日,妻子江冬秀来京与胡适团聚,带来了不少干挂豆、萝卜丝、笋衣、豆豉等皖南土特产。第二天下午,陶孟和、郑阳、丁文江等老朋友来胡宅看望江冬秀。
1918年底,缎库胡同后身8号迎来了一位年轻的客人。这个年轻人当时默默无闻,后来却成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毛泽东。1918年9月,毛泽东为组织“湖南新民学会”会员去法国勤工俭学,第一次来到北京。经北大教授杨昌济的推荐,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书记员,同时旁听北大的课程。毛泽东听过胡适的课,此次拜访是想争取胡适支持湖南的学生运动。会谈当中,两人谈到了出国勤工俭学的问题,胡适劝毛泽东,不一定非留学不可,在国内一样可成栋梁之才。
1919年2月,胡适编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正式出版发行,这本书由“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讲义整理而成,是第一部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著作,其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问世不到两月即再版一次,后来又多次再版,至1930年已经是第15版。同年11月,胡适代理北京大学教务长。
1920年3月,胡适的新诗集《尝试集》由亚东图书馆出版发行,这部诗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其出版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
第三处寓所:东城区景山钟鼓胡同14号(新门牌17号)
1920年6月,胡适第三次搬家,入住钟鼓胡同14号。这是一所普通的四合院,进门为门房,两侧为厢房,正房居后,旁有耳房。正房为寝室和书房,厢房为客房及会议室,耳房住女佣。庭院不大,有一棵老槐树,一棵枣树,几盆花卉盆景。晚饭后,胡适经常在庭院散步。
1921年11月,胡适完成《红楼梦考证》,这是胡适第一次将其导师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运用于《红楼梦》的研究,被视为“新红学”的开山之作,为“新红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此时的胡适已经名声大震,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北大最具影响力的教授。
1921年6月1日,由胡适发起的探讨政治问题的“努力会”正式成立。1922年5月7日,“努力会”会刊《努力周报》创刊,胡适担任主编。5月14日,《努力周报》第二期刊登了胡适、蔡元培、王宠惠等联名发表的《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公开宣扬“好人政府”的主张,要求一个“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有计划的政治”。“好人政府”主张的提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争议,将胡适等人推上了风口浪尖。
1922年4月25日,胡适当选为北京大学教务长及英文系主任。
第四处寓所:西城区北海陟山门街6号
1925年初,胡适因痔疮在上海接受中医治疗,江冬秀带着两个孩子留在北京。在致胡适的一封信中,江冬秀提到,“丁在君由天津来,昨天他打电话来,要我同去看林长民的房子。我看看房子不大合适,嫌太贵,七八十元怎么住得起?他一定劝我租下来,他说你租一幢好房子,适之少在外面住两个月就有了。我想朋友这样热心对我们,我也不好回他不要。丁先生说他打电报告诉你,不要我管,他替我定下来了。”江冬秀信中提到的房子位于陟山门街6号,房主林长民是林徽因的生父。3月7日,江冬秀将家搬到林宅。林宅条件不错,庭院宽敞,院中有长廊、厨房和机井,室内有皮沙发,非常气派。胡适不在京,江冬秀手头没钱,就把家中的几件金器当了150元钱,以抵开支。
1927年5月底,胡适离开了生活10年的北平,定居上海,与好友徐志摩等创办新月书店。1928年3月,胡适受聘为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在《新月》杂志上,胡适连续发表《人权与法》《知难行亦不易》《我们什么时候才有宪法》《我们要走哪条路》等文章,宣传人权与约法,批评国民政府言论不自由,遭到国民政府的忌恨与打压。1930年5月,迫于压力,胡适辞去中国公学校长之职。
第五处寓所:西城区地安门米粮库胡同4号
1930年11月30日,胡适携全家再次来到北平,二次受聘于北京大学,担任文学院长、中国文学系主任、文科研究所主任等职。当晚,胡适全家入住位于米粮库胡同4号新租的寓所。新宅环境幽雅,主体建筑是一幢三层小洋楼,房间很多,设施完善。洋楼前有一个很大的庭院,栽有树木、花圃。庭院的左侧是汽车间,后面是厨房和锅炉间。北大老友傅斯年与胡适是邻居,住在米粮库胡同1号院。胡适到京的当晚,傅斯年在家中设宴,为胡适接风。
12月17日是胡适的40岁生日,100多位好友来家为胡适祝寿,胡适用徽州“一品锅”款待大家。
北伐之后,北大一度陷入了低迷。胡适担任文学院长以后,协助北大校长蒋梦麟制定了北大的治校方针,即“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将文、法、理三科改为三个学院,出面邀请魏建功、俞平伯、梁实秋、闻一多、温元宁、叶公超、丁文江、饶毓泰、吴大猷、李四光等出任北大教授,为北大的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徐志摩是胡适的老朋友,胡适曾为徐志摩和陆小曼主持过婚礼。考虑到徐志摩婚后开销很大,经济上有点拮据,胡适特聘请徐志摩来北大任教。徐志摩来北平教书期间,在米粮库4号院暂居。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坐飞机来北平,坠毁于济南附近的开山。为此,胡适十分难过和自责,在家中做了一首名为《狮子(悼志摩)》的诗,以示怀念。
胡适在4号院居住了7年,“七七事变”之后的第二天,胡适离开了北平。后来,胡适接受蒋介石的任命,远赴美国,担任驻美大使,在外交战线上为中华民族的抗战努力地工作。
胡适搬走以后,4号院又先后迎来了许多住户。1938年,著名画家陈半丁迁入4号院,在此居住13年。陈半丁入住后,在庭院里种了许多树木花草,取名为“五亩之园”。新中国成立后,李克农上将曾一度在4号院居住,后来陈伯达迁入此宅。1977年,党和国家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全家迁入4号院,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先后在此去世。
第六处寓所:东城区美术馆东厂胡同1号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适结束了在美国的外交生涯,于1946年7月回国。考虑到胡适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国民政府任命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7月29日,胡适飞抵北平,第三次进入北京大学,入住东厂胡同1号。
东厂胡同1号原属清末两广总督瑞麟的宅院,后来归荣禄所有。荣禄死后,袁世凯为了拉拢黎元洪,花10万银元买下荣禄宅院的东半部送给黎元洪。后来,黎元洪把房宅卖给了日本人。抗战胜利后,归北京大学所有。原来的黎宅是一座非常大的四合院,共有四进四路,胡适居住的仅仅是中间的一路四合院。虽然这座院子仅占黎元洪府邸的四分之一,但面积依然很大。正中是大门,进门后有三进房,头进是客厅和客房,二进是胡适的卧室、办公室和书房,三进是胡适的3间藏书房。东院是花园,内有亭台。西院是厨房、佣人住处和车库。
胡适在东厂胡同1号居住两年多,为北大的发展呕心沥血。
胡适上任之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北大教育经费的不足。由于国内经济困难,物价飞涨,北大教师生活窘困。11月11日,胡适飞抵南京,参加国民政府的制宪国民大会,呼吁解决教育经费和教师的待遇问题。可是,国民党当局一心忙于内战,无暇顾及教育。胡适无奈之余,向银行界的朋友借款度日。1947年5月16日,“北大反饥饿反内战行动委员会”在北京大学成立。“北大反饥饿反内战行动委员会”领导北大学生罢课,组织“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作为北大校长的胡适进退两难,既要应付政府的追查,又要暗中保护学生,耗费了不少心血。
为了发展北大,胡适于1947年8月向蒋介石提出了“十年高等教育发展计划”,建议政府用5年的时间,集中精力优先发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5所大学,5年之后,再发展5所大学。可惜,由于各大学校长的反对,加上政府无钱办教育,胡适的美好愿望只能落空。
1948年12月15日,在解放军进入北平之前,胡适得到蒋介石的电令,仓促飞离了北平。由于走得匆忙,胡适来不及与北大同事告别,仅仅留下了一张便笺,“今早及今午连接政府几个电报,要我即南去,我就毫无准备地走了。”胡适走时,把102只装有书籍、手稿、日记、照片等珍贵物品的箱子全部留在了东厂胡同。1957年,胡适在台湾立下遗嘱,将这批藏品全部捐献给北京大学。
胡适之后,1号院先后居住过范文澜、吕叔湘、罗常培、季羡林等北大教授。
(编辑 麻雯)
[email protected]
第一处寓所:东城区朝阳门南竹竿胡同
1917年9月10日,在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的推荐下,留美归国的胡适第一次进入北京大学,被聘为文科教授,讲授英文学、英文修辞学及中国古代哲学三门课程,月薪260元,后涨至300元。
1917年9月30日,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胡适提到了自己在北大的生活,“适现尚暂居大学教员宿舍内,居此可不出房钱。饭钱每月9元,每餐两碟菜,一碗汤。饭菜颇不如南方之佳,但尚可吃得耳。适意俟拿到钱时,将移出校外居住,拟与友人六安高一涵同居。高君亦好学之士,所居甚僻静,可以无外扰,故欲移出同居也,彼处房钱每月不过六元,每月仅出三元耳。合他种开销算起来,也不过每月四五十元之谱。”不久,胡适即搬出了北大宿舍,迁至朝阳门南竹竿胡同高一涵的住处。
1917年12月,胡适回到安徽绩溪老家,与未婚妻江冬秀完婚。蜜月尚未度完,胡适就只身回到了北京,留下妻子江冬秀在老家照顾年迈的母亲。1918年1月,胡适正式加入《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与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李大钊、沈尹默等人轮流编辑,《新青年》第一次用白话文出版。
1918年2月24日夜,胡适在南竹竿胡同的居所被盗。第二天,胡适给母亲去信,汇报此事,“昨夜有贼偷进来,开箱取去狐皮马褂一件,外国衬衫几件,罩袍一件,单衣几件,帽子两顶,茶壶一把,剃刀一盒,镜子一面,洋袜几双,还有家带出来的千里镜头两个,破表一只,也都拿去了。”
寓所不安全,妻子江冬秀不久要来京,胡适开始考虑搬家,托人寻找合适的房子。在1918年3月11日和3月13日致母亲和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两次提到了找房一事。
同年3月,胡适被选为北京大学英文部教授会主任。
第二处寓所:东城区南池子缎库胡同后身8号
1918年3月30日,胡适离开了居住半年的南竹竿胡同,搬进了缎库胡同后身8号的新租房。在3月27日致江冬秀的信中,胡适提到,“我已租了一所新屋,预备五六内搬进去住,这屋有九间正房,五间偏房(作厨房及奴婢住房),两间套房,离大学也不远(与江朝宗住宅相隔一巷),房租每月20元。”对于新租房,胡适很满意,在4月2日致母亲的信中谈到,“我已于三十日搬入新寓居住,此屋很好,入校既便,出城也便。”
6月12日,妻子江冬秀来京与胡适团聚,带来了不少干挂豆、萝卜丝、笋衣、豆豉等皖南土特产。第二天下午,陶孟和、郑阳、丁文江等老朋友来胡宅看望江冬秀。
1918年底,缎库胡同后身8号迎来了一位年轻的客人。这个年轻人当时默默无闻,后来却成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毛泽东。1918年9月,毛泽东为组织“湖南新民学会”会员去法国勤工俭学,第一次来到北京。经北大教授杨昌济的推荐,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做书记员,同时旁听北大的课程。毛泽东听过胡适的课,此次拜访是想争取胡适支持湖南的学生运动。会谈当中,两人谈到了出国勤工俭学的问题,胡适劝毛泽东,不一定非留学不可,在国内一样可成栋梁之才。
1919年2月,胡适编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正式出版发行,这本书由“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讲义整理而成,是第一部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著作,其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问世不到两月即再版一次,后来又多次再版,至1930年已经是第15版。同年11月,胡适代理北京大学教务长。
1920年3月,胡适的新诗集《尝试集》由亚东图书馆出版发行,这部诗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其出版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
第三处寓所:东城区景山钟鼓胡同14号(新门牌17号)
1920年6月,胡适第三次搬家,入住钟鼓胡同14号。这是一所普通的四合院,进门为门房,两侧为厢房,正房居后,旁有耳房。正房为寝室和书房,厢房为客房及会议室,耳房住女佣。庭院不大,有一棵老槐树,一棵枣树,几盆花卉盆景。晚饭后,胡适经常在庭院散步。
1921年11月,胡适完成《红楼梦考证》,这是胡适第一次将其导师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运用于《红楼梦》的研究,被视为“新红学”的开山之作,为“新红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此时的胡适已经名声大震,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北大最具影响力的教授。
1921年6月1日,由胡适发起的探讨政治问题的“努力会”正式成立。1922年5月7日,“努力会”会刊《努力周报》创刊,胡适担任主编。5月14日,《努力周报》第二期刊登了胡适、蔡元培、王宠惠等联名发表的《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公开宣扬“好人政府”的主张,要求一个“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有计划的政治”。“好人政府”主张的提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争议,将胡适等人推上了风口浪尖。
1922年4月25日,胡适当选为北京大学教务长及英文系主任。
第四处寓所:西城区北海陟山门街6号
1925年初,胡适因痔疮在上海接受中医治疗,江冬秀带着两个孩子留在北京。在致胡适的一封信中,江冬秀提到,“丁在君由天津来,昨天他打电话来,要我同去看林长民的房子。我看看房子不大合适,嫌太贵,七八十元怎么住得起?他一定劝我租下来,他说你租一幢好房子,适之少在外面住两个月就有了。我想朋友这样热心对我们,我也不好回他不要。丁先生说他打电报告诉你,不要我管,他替我定下来了。”江冬秀信中提到的房子位于陟山门街6号,房主林长民是林徽因的生父。3月7日,江冬秀将家搬到林宅。林宅条件不错,庭院宽敞,院中有长廊、厨房和机井,室内有皮沙发,非常气派。胡适不在京,江冬秀手头没钱,就把家中的几件金器当了150元钱,以抵开支。
1927年5月底,胡适离开了生活10年的北平,定居上海,与好友徐志摩等创办新月书店。1928年3月,胡适受聘为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在《新月》杂志上,胡适连续发表《人权与法》《知难行亦不易》《我们什么时候才有宪法》《我们要走哪条路》等文章,宣传人权与约法,批评国民政府言论不自由,遭到国民政府的忌恨与打压。1930年5月,迫于压力,胡适辞去中国公学校长之职。
第五处寓所:西城区地安门米粮库胡同4号
1930年11月30日,胡适携全家再次来到北平,二次受聘于北京大学,担任文学院长、中国文学系主任、文科研究所主任等职。当晚,胡适全家入住位于米粮库胡同4号新租的寓所。新宅环境幽雅,主体建筑是一幢三层小洋楼,房间很多,设施完善。洋楼前有一个很大的庭院,栽有树木、花圃。庭院的左侧是汽车间,后面是厨房和锅炉间。北大老友傅斯年与胡适是邻居,住在米粮库胡同1号院。胡适到京的当晚,傅斯年在家中设宴,为胡适接风。
12月17日是胡适的40岁生日,100多位好友来家为胡适祝寿,胡适用徽州“一品锅”款待大家。
北伐之后,北大一度陷入了低迷。胡适担任文学院长以后,协助北大校长蒋梦麟制定了北大的治校方针,即“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将文、法、理三科改为三个学院,出面邀请魏建功、俞平伯、梁实秋、闻一多、温元宁、叶公超、丁文江、饶毓泰、吴大猷、李四光等出任北大教授,为北大的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徐志摩是胡适的老朋友,胡适曾为徐志摩和陆小曼主持过婚礼。考虑到徐志摩婚后开销很大,经济上有点拮据,胡适特聘请徐志摩来北大任教。徐志摩来北平教书期间,在米粮库4号院暂居。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坐飞机来北平,坠毁于济南附近的开山。为此,胡适十分难过和自责,在家中做了一首名为《狮子(悼志摩)》的诗,以示怀念。
胡适在4号院居住了7年,“七七事变”之后的第二天,胡适离开了北平。后来,胡适接受蒋介石的任命,远赴美国,担任驻美大使,在外交战线上为中华民族的抗战努力地工作。
胡适搬走以后,4号院又先后迎来了许多住户。1938年,著名画家陈半丁迁入4号院,在此居住13年。陈半丁入住后,在庭院里种了许多树木花草,取名为“五亩之园”。新中国成立后,李克农上将曾一度在4号院居住,后来陈伯达迁入此宅。1977年,党和国家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全家迁入4号院,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先后在此去世。
第六处寓所:东城区美术馆东厂胡同1号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适结束了在美国的外交生涯,于1946年7月回国。考虑到胡适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国民政府任命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7月29日,胡适飞抵北平,第三次进入北京大学,入住东厂胡同1号。
东厂胡同1号原属清末两广总督瑞麟的宅院,后来归荣禄所有。荣禄死后,袁世凯为了拉拢黎元洪,花10万银元买下荣禄宅院的东半部送给黎元洪。后来,黎元洪把房宅卖给了日本人。抗战胜利后,归北京大学所有。原来的黎宅是一座非常大的四合院,共有四进四路,胡适居住的仅仅是中间的一路四合院。虽然这座院子仅占黎元洪府邸的四分之一,但面积依然很大。正中是大门,进门后有三进房,头进是客厅和客房,二进是胡适的卧室、办公室和书房,三进是胡适的3间藏书房。东院是花园,内有亭台。西院是厨房、佣人住处和车库。
胡适在东厂胡同1号居住两年多,为北大的发展呕心沥血。
胡适上任之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北大教育经费的不足。由于国内经济困难,物价飞涨,北大教师生活窘困。11月11日,胡适飞抵南京,参加国民政府的制宪国民大会,呼吁解决教育经费和教师的待遇问题。可是,国民党当局一心忙于内战,无暇顾及教育。胡适无奈之余,向银行界的朋友借款度日。1947年5月16日,“北大反饥饿反内战行动委员会”在北京大学成立。“北大反饥饿反内战行动委员会”领导北大学生罢课,组织“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作为北大校长的胡适进退两难,既要应付政府的追查,又要暗中保护学生,耗费了不少心血。
为了发展北大,胡适于1947年8月向蒋介石提出了“十年高等教育发展计划”,建议政府用5年的时间,集中精力优先发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5所大学,5年之后,再发展5所大学。可惜,由于各大学校长的反对,加上政府无钱办教育,胡适的美好愿望只能落空。
1948年12月15日,在解放军进入北平之前,胡适得到蒋介石的电令,仓促飞离了北平。由于走得匆忙,胡适来不及与北大同事告别,仅仅留下了一张便笺,“今早及今午连接政府几个电报,要我即南去,我就毫无准备地走了。”胡适走时,把102只装有书籍、手稿、日记、照片等珍贵物品的箱子全部留在了东厂胡同。1957年,胡适在台湾立下遗嘱,将这批藏品全部捐献给北京大学。
胡适之后,1号院先后居住过范文澜、吕叔湘、罗常培、季羡林等北大教授。
(编辑 麻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