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和呈现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以问题方式所展开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但只有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才可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把握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方式 自主学习
以问答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是当前数学课的常见形式,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满堂灌,激活了师生的双向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现出来。我们应当意识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和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影响。本人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和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再创造问题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及问题呈现一元二次方程是怎样产生的,设计一个简单的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应用问题,让学生了解这种未知方程的产生,是人们在解决生活和劳动实践中所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之一,这可以激发学生尝试列方程和解答问题的欲望。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了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在次数、系数、方程解、表达形式的各种区别和联系,掌握一般方程的转化。
再创造问题的设计是与课堂教学的观念紧密相联系的。要改变过去长期以来学生上课只会听教师讲课,只会照老师讲的公式、法则死记硬背,照搬照套例题,不会探究"为什么""从何而来"的教学模式。针对这一情况,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必须从激疑开始,体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的探究时及时地回顾、补全新知识认知时的原有知识结构体系。上例中要求将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加以对比,就是为了便于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加快同化过程。我在备课中往往将所传授的知识设想成为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将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让学生发现问题--要求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原有知识体系)中寻找联系,进行比较和辨别--发现规则及这一规则的作用--形成迁移。再创造问题的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过程,也即体现了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再创造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自主学习和讨论,教师仅仅起引导方向、激励思考、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并加以评价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训练技能的问题
配方法引入时的问题序列点如何,抛物线与4轴无交点的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如何,在同一水平上的问题,较容易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探索规律。
例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教学中的问题呈现方式对一组平行线(三条)截两条直线,可画出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请同学探索,并画出图形。在以上各种不同情况下写出成比例的线段关系式。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三角形的另两边(可两边延线)相关,能否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到线段成比例,由于受教学的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在形成技能及熟练技能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在缺乏教师引导作用下完全让学生自由尝试的现象。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序列,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知识和技能的同化,更重要的也许在于给学生一种榜样,当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在形成新技能时导找与原有技能之间的结合点,或者为更好地记忆和运用知识和技能,必须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整理(如图书馆和书籍整理)。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这些问题序列,是为了再现人们学习和认识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从零碎到完整,从具体运算到心理运算。
三、培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
自学能力是人们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它属于工具性能力,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重要素质之一。以上这些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从而代替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代替了教师的引导,也使自学过程成为可控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它的依据是学生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实现靠教材和教学参考材料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但必须是由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为过渡,这些问题的设计应当是从小步子逐渐到大步子,具有较强的阶梯性。要解决如何思维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按步思维,这也不会妨碍思维的灵活性。自学能力的形成过程应是:带着问题学--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自学过程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学能力。为引导学生自学而设计的问题,基本思路是:以新带旧,以旧迎新--架桥铺路,穿针引线--注意变式,面向全体--加强反馈,快慢自主。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式问题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时,可设计如下的问题:抛物线当取不同的值时,可使抛物线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探索系数的变化与图象的位置关系。再如:在几何中学习梯形的性质时可设计如下的练习题:剪一刀将一个梯形拼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方法探索,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增强对图形等积变化的探索和体验。
开放式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思维创新的探索的空间,这给数学课堂沉闷的空气中注入了清新剂,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活力所在。每当教师围绕课堂教学出较好的开放题时,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容易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常常为之改变。从以上例题中可以看出,开放题的设计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教师有意识地选择和改造,开放题的素材是容易得到的。数学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教师的教学艺术应当表现在让学生能真切地体会这种劳动带来的精神上的乐趣,不仅仅是成功的快乐,还有创造的快乐,享受数学美的快乐。
初中数学教育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需要教师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要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条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围绕问题所展开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在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学习的自主探索,可能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結果,从而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作为主线,以学生探索学习作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时机、方式、方法等都值得重视。本人从以上四个方面所谈的问题设计方法是自己实践的粗浅体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一个重要而庞大的课题,本身就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去开拓去探索。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方式 自主学习
以问答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是当前数学课的常见形式,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满堂灌,激活了师生的双向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现出来。我们应当意识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和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影响。本人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和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一、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再创造问题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及问题呈现一元二次方程是怎样产生的,设计一个简单的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应用问题,让学生了解这种未知方程的产生,是人们在解决生活和劳动实践中所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之一,这可以激发学生尝试列方程和解答问题的欲望。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了解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在次数、系数、方程解、表达形式的各种区别和联系,掌握一般方程的转化。
再创造问题的设计是与课堂教学的观念紧密相联系的。要改变过去长期以来学生上课只会听教师讲课,只会照老师讲的公式、法则死记硬背,照搬照套例题,不会探究"为什么""从何而来"的教学模式。针对这一情况,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必须从激疑开始,体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首先应当引导学生的探究时及时地回顾、补全新知识认知时的原有知识结构体系。上例中要求将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加以对比,就是为了便于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加快同化过程。我在备课中往往将所传授的知识设想成为一项有意义的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将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让学生发现问题--要求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原有知识体系)中寻找联系,进行比较和辨别--发现规则及这一规则的作用--形成迁移。再创造问题的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过程,也即体现了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再创造问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自主学习和讨论,教师仅仅起引导方向、激励思考、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并加以评价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训练技能的问题
配方法引入时的问题序列点如何,抛物线与4轴无交点的函数解析式的特点如何,在同一水平上的问题,较容易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探索规律。
例如: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教学中的问题呈现方式对一组平行线(三条)截两条直线,可画出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请同学探索,并画出图形。在以上各种不同情况下写出成比例的线段关系式。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三角形的另两边(可两边延线)相关,能否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到线段成比例,由于受教学的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在形成技能及熟练技能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在缺乏教师引导作用下完全让学生自由尝试的现象。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序列,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知识和技能的同化,更重要的也许在于给学生一种榜样,当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在形成新技能时导找与原有技能之间的结合点,或者为更好地记忆和运用知识和技能,必须对它们进行归纳和整理(如图书馆和书籍整理)。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这些问题序列,是为了再现人们学习和认识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从零碎到完整,从具体运算到心理运算。
三、培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
自学能力是人们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它属于工具性能力,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重要素质之一。以上这些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从而代替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代替了教师的引导,也使自学过程成为可控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它的依据是学生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实现靠教材和教学参考材料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但必须是由教师提出的问题作为过渡,这些问题的设计应当是从小步子逐渐到大步子,具有较强的阶梯性。要解决如何思维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按步思维,这也不会妨碍思维的灵活性。自学能力的形成过程应是:带着问题学--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自学过程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学能力。为引导学生自学而设计的问题,基本思路是:以新带旧,以旧迎新--架桥铺路,穿针引线--注意变式,面向全体--加强反馈,快慢自主。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式问题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时,可设计如下的问题:抛物线当取不同的值时,可使抛物线的位置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探索系数的变化与图象的位置关系。再如:在几何中学习梯形的性质时可设计如下的练习题:剪一刀将一个梯形拼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方法探索,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增强对图形等积变化的探索和体验。
开放式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思维创新的探索的空间,这给数学课堂沉闷的空气中注入了清新剂,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活力所在。每当教师围绕课堂教学出较好的开放题时,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容易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常常为之改变。从以上例题中可以看出,开放题的设计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教师有意识地选择和改造,开放题的素材是容易得到的。数学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教师的教学艺术应当表现在让学生能真切地体会这种劳动带来的精神上的乐趣,不仅仅是成功的快乐,还有创造的快乐,享受数学美的快乐。
初中数学教育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需要教师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要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条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围绕问题所展开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在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学习的自主探索,可能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結果,从而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作为主线,以学生探索学习作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时机、方式、方法等都值得重视。本人从以上四个方面所谈的问题设计方法是自己实践的粗浅体会,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一个重要而庞大的课题,本身就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去开拓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