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城崎》中出现的三个动物看生命的无常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asha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城崎》是志贺直哉于1917年发表于《白桦》上的一篇小说,该作品是用第一人称以自己在疗养期间的亲身经历,真实的再现了志贺直哉当时的心境。纵观近年关于《在城崎》的研究不在少数,但深究作品中小动物的出现意义的研究,据笔者所知并不多。本文试图通过志贺直哉所观察到的三个小动物的“死”,来探究他对生命的观念以及领悟到的生死真谛。
  【关键词】 人;动物;生存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8-0030-02
  一、志贺直哉和《在城崎》
  (一)志贺直哉的简介
  志贺直哉出生于1883年,3岁即随父母上京,开始受贵族子弟式的教育。1908年考入了东京帝国大学,同年与武者小路等人以传阅杂志为首,写了《某日早晨》等小说,但1910年退学。之后与学习院的后辈里见弴和柳宗悦等的传阅杂志合并,在1910年4月创办了《白桦》杂志,在该刊上发表了《网走》后一举成名,也真正的开启大正文学之门。也许是因为学习院出来的贵族阶级出身这样特殊的原因,这些年轻作家和美术家都主张肯定自我的个性主义所以也确立了明确清新的文学特点。
  在志贺初期的作品中,以虚构手法的客观小说和、以自我和亲人及朋友作为题材的小说内容相互交叉展开。但是他的作家志愿不被实业家的父亲所接受,也有与女佣人的匹配问题等与父亲的对立加深,从1912年离家辗转于多个城市,发表了以自我肯定为基础的《大津顺吉》《在城崎》等作品。最终于1917年与父亲和好,以此为模型同年发表了著名中篇小说《和解》,从此志贺也成为大正时期的代表性中坚作家。他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判断善恶正邪。总之,他强烈的感受性就那样化为文学作品。志贺文学的另外一个特色是他锐利的神经和感性、能看穿对象的冷静而透彻的眼、紧密的构思能力以及正確的描写能力。他创造了很多篇优秀的写实性小说,又把“私小说”发展为“心境小说”,被称为现实主义的第一人,对当时的日本作家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在城崎》的创作背景
  《在城崎》是志贺直哉的中期代表作,1912年由于和父亲的对立移居到了广岛县尾道。1913年4月再次回京,同年8月与里见弴观看了相扑比赛的回程,被山手线的电车撞成重伤。在东京医院住院得救后,为了疗养来到兵库县的城崎温泉。他以自己此事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3年半后靠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写了自己在疗养期间看到的自然界的生与死的真实情况。该作品以“僕”为主人公,从主人公遇到事故时开始。因为是他独自一人去疗养,所以每天不是读书、写字,就是呆坐在椅子上或者就是考散散步打发日子。由于事故的原因记忆力受到影响,但是情绪却非常稳定。在城崎温泉的生活中,主人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的。通过观察这些小生物们的死,联想到遭遇事故的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死,领悟到生与死并非两个极端,人生即是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而已。这篇作品可以称为是志贺直哉的心境小说中更为升华结果了的名作。
  二、出现在《在城崎》中的三种动物
  (一)蜜蜂
  志贺直哉首先以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平静死去的蜜蜂。一天早上,他发现一直蜜蜂死在了玄关处的屋顶上。“腿儿紧贴在肚子下面,触角也歪七扭八的从脸上耷拉下来。”还在从早劳作到晚的的其他蜜蜂对它的尸体冷淡得视而不见,并没有因为同伴的死而有所停顿。这一静一动中更加显示出蜜蜂死后的寂静。无论何时蜜蜂都躺在那里,时刻提醒着主人公那只蜜蜂确实是死了。就这样纹丝不动躺在那里了三天左右后,一场大雨带走了蜜蜂的尸体,离开了他的视野这也让主人公感受到了安静和凄冷。志贺在看到蜜蜂的一动不动的尸体时说:“我感到很亲切。”一生都在忙碌的蜜蜂,现今只能在屋顶冰凉的瓦上一动不动的躺着,确实是异常安静,这种安静使经历了生死大劫的志贺直哉觉得非常亲切,也引发了他对死亡的思考,却并不是害怕。
  志贺直哉在描写蜜蜂的死之前,已经事先表述过在自己发生车祸时面对死亡的想法和心镜,说自己当时如果走错一步,也许就早已经离开了人世,就像自己的母亲和祖父一样。志贺直哉对于蜜蜂的死心态平和,且对蜜蜂死后的寂静也不觉得害怕,甚至有亲切感。因为他认为人在死后的宁静和蜜蜂死后的寂静并无大差别。
  (二)老鼠
  在描写到老鼠和死亡的抗争时,相较于蜜蜂死亡时的平静,中了鱼钎的老鼠不仅拼命挣扎以求逃命还要同时忍受围观人群不断投掷的石头。完全没有富裕时间感到死的恐惧,而是为了能活下来拼命挣扎,不管怎样都想从“死”这个状态中逃出去,一心为了能得救而竭尽全力。在自己面对死亡时,虽然可以接受像蜜蜂一样在静寂中迎接死亡,但当自己遭遇事故受伤时,意识明明已经丧失了大半的时候却还是能自己决定去哪家医院,指定去医院的方法,还一边担心医生不在医院不能马上进行手术,一边联系朋友给医院打电话告知自己的状况。志贺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死亡抗争的老师与自己的经历相似。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在面对死亡时,都不会欣然接受现实,而是会不断地抗争,求生欲望即生命的本能也一定会促使人进行垂死挣扎。然而无论是欣然接受还是进行徒劳抵抗,本身都不存在任何的意义,因为结果已注定无法挽回。任何生物总有面临死亡,只是不知时间而已,死亡是必然的结果。
  (三)蝾螈
  对于蝾螈,书中主人公在某天傍晚去散步,在池塘附近见到一只蝾螈,由于对蝾螈的不喜打算赶跑它,无意间偶然拿了块石头扔了过去,他并非存心击打它,却没想到蝾螈竟被打死了。对于蝾螈来说这完全是飞来的横祸,就连像老鼠那样的挣扎都来不及做。看到这一切的主人公在认为蝾螈可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物的寂静。与之相比自己当时没有被电车直接碾死如今仍然生存了下来,远没有蝾螈那么倒霉。并且与前两个动物之死相比,蝾螈之死让主人公有了更高的感悟,不仅对人生本来的姿态进行了探索,还超越自然对纯粹的哲学进行了思索。平和接受死亡和奋力与之抗争这两个可以选择的人生态度中,志贺认为生与死并非两极,并无差别。在此他也表现出了“世间事事无常”“生死由天命”这样悲观的人生观。志贺在后续的《余谈》中也承认这部小说是厌倦了人生期间所写的。   三、志贺直哉“生”与“死”的转换
  《在城崎》中志贺直哉的生死观进行了三种变化,首先是对死亡的亲近,接着是死亡之前的努力与恐懼,最后是生死的同一性。不平静的家庭和突发事件带给志贺直哉巨大的冲击。经历过生死,使他开始考虑生死的问题,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开始逐渐平静宁和。面对生死他只觉得孤独却不害怕,之后又有蜜蜂死后的寂静,他更觉死亡的亲近。死亡的寂静虽让志贺直哉觉得亲近,只是相对于生的一种生活常态,但濒死的挣扎却令人恐惧。特别是看到老鼠在频死状态的挣扎后,更是感同身受的体会到本能对于生的欲望。
  佛教宣传“生死如一”,即生即是死,死即是生。这一观点在传到日本后,形成了日本社会独特的观念想法。当然作为日本人的志贺直哉自然也受到其影响,《在城崎》恰恰反映了出来。志贺直哉以自己的伤势和疗养做铺垫,以三种不同的死亡例证了无论挣扎与否人都要接受冥冥中已经注定的结局,也许你练挣扎都来不及挣扎因为你自己根本都不知道你需要挣扎。生命的无常并不能从观念上突破生死大限进而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更谈不上历经俗世的纷扰之后的平静安宁,相反这种对于死亡的恐惧感的超越倒更像是对人生苦短的一种无奈及无奈背后的自我安慰。也让他意识到,生和死并非两极,二者并无界限,即所谓的“生死一线间”,令志贺直哉觉得生与死已融为一体,进而使得他采取了从容豁达的生活态度。其实生命无不无常、生与死有多远都并不重要,而是在于生的过程,在于那些挣扎。
  四、结语
  综合前文,在《在城崎》这篇小说中,志贺直哉因伤疗养的事情加上通过“蜜蜂”“老鼠”“蝾螈”这三个小生物的死亡过程逐渐领悟到了生死的真谛。故事主人公被电车蹍伤,去城崎温泉疗养。悲伤的伤势如果发展成脊髓结核就会有致命的危险。若能两三年没有恶化的话便没什么大碍。这样无常的伤势就如同无常的生死,从而垫定了小说的基调。蜜蜂是昆虫,属于具有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常常成千上万的聚集在一个蜂巢里面,靠集体主义精神和智慧采蜜、筑房、酿蜜、(同时也传播花粉),以辛勤劳作为世人所喜爱,是人类的朋友。但是小说中却没有赞扬蜜蜂的优点,反而描写了一个蜜蜂死后,尸骸被遗弃在屋顶楼板上的景象。恰恰利用了群居动物的那种活着时称兄道弟,死后不相往来的特点,影射人类亦有阴阳两个世界,“彼此之间却没有任何交流”。其次是老鼠。在现实生活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是肮脏和罪恶的象征。但是小说中却没有唾骂老鼠的恶性,反而把老鼠描写成一个被人扔到河里,颈部插着钎子,垂死挣扎的受害者。而且还拿老鼠的垂死挣扎与自己劫后余生,渴求救助的过程相对比,其用心良苦不言而喻。濒临死亡的我和濒临死亡的老鼠是一样的,在没有意识到危险时本能的拼命挣扎,当意识到“死”时反而平静了。 最后是蝾螈。蝾螈是有尾两栖动物,体形和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是稀有的观赏动物。蝾螈很脆弱,但它最大的本事就是遇到天敌时可以断尾求生。而作者没有描写蝾螈求生的特异功能,反而精心刻画了一个遭遇飞来横祸,被石子打死的生灵!以此来寓意人的生命也是脆弱的。车祸不也是飞来横祸吗?从另一个角度看,可怜的老鼠,在人们的百般虐待下,还要垂死挣扎。相反,弱小的蝾螈却因为我的不经意而遭遇横祸,连“啊”的一声都没来得及喊出便一命呜呼了。可见生命是多么无常。
  总之,志贺直哉笔下的三个小生灵各有所寓。作者采用了指桑说槐的特殊手法,刻意创作了三个小生灵的“死”,暗喻“死亡”的意义和生命的无常,也许这就是志贺直哉《在城崎》的艺术特色吧。
  参考文献:
  [1]谭晶华.日本近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王之英.日本近代文学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教研室.日本近代文学选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其他文献
【摘要】 2019年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开来,给人类各项社会生产活动造成了巨大影响。虽然至今为止,人类还无法杜绝大瘟疫的发生,但对其特点的把握和思考从未停滞。本文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从正反两面探析其给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政治军事活动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黑死病;流感;新型病毒性肺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K1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社会开始兴起一股创业潮,其中,大学生双创团队成为中流砥柱。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不仅是民族未来的希望,也是实现现代化祖国的未来。在“双创”精神下,团队合作精神是重中之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群人的智慧却是无穷的。我们从群体博弈视域下分析大学生双创团队合作精神,更加是意义非凡,通过著名的博弈案例,例如囚徒困境等,研究团队中的每个人如何进行决策,
期刊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又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期刊
【摘要】 搞好爱国主义基地建设工作,有助于改善全民族的综合素养。须知爱国主义代表着我国伟大的传统理念,在社会改革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更被视为国民统一的精神支柱还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基于此,为了更加快速地完善既有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提升公民个体的思想道德素养,就需要加大对青少年教育的关注度,将此作为社会教育的基础,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时刻承担着青少年道德还有传统教育的重大责
期刊
【摘要】 海報是视觉传播的符号之一。在传播过程中,色彩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所以说,在海报设计中,要使用色彩与文字、图形进行有效的配合,才能将海报中的内容更好地传播出去。文章认为在海报设计中,色彩表现方式有色彩渐变、明度对比、冷暖对比、色相对比、色彩搭配等5中方式。文章还探讨了色彩在商业海报,电影海报,公益海报等不同类型海报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即:在商业海报进行色彩运用时,需要对自身的功效进行考虑
期刊
【摘要】 基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分析,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索构建高职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科学有效的改进策略,拓展了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养成途径,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提高了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判断、吸收、独立思考和自我创新等能力。  【关键词】 教育;素养;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
期刊
【摘要】 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戏剧《哈姆雷特》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戏剧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问题一直以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认为哈姆雷特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就是忧郁。并从哈姆雷特忧郁的表现、哈姆雷特忧郁的原因、如何看待哈姆雷特的忧郁三个方面分析了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特征和它的典型意义。  【关键词】《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忧郁性格  【中图分类号】J801 【
期刊
【摘要】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因里希·伯尔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作品,《小丑之见》可谓备受关注。故事情节通过主人公汉斯——一名小丑的回忆展开。处于困境中的主人公危机重重,而小丑是他脱离功利的现实社会,摆脱世俗教条束缚唯一且最有效方式。他的性格及人生哲学注定了他生存方式的多样化,看似失败的结局对于主人公来说却是重生,他以冷静清醒的目光看待世界,保存了自我,无比的接近真实。  【关键词】 小丑;身份;生
期刊
【摘要】 核心素养是全国教改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课程、内容、手段和定位四个角度出发,结合核心素养的四大基本特性,深入剖析和反思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四种不良倾向,以引发全社会和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 核心素养;特性;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7-0089-02  从“有效教学”到“卓越教学”,从“卓越教学”
期刊
【摘要】 作为“大漠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白虎关》的独特之处在于,相较于《大漠祭》,其乡村生存哲学的精神内涵更近了一层。不只是写法上,而是对人的信仰,人的精神,人生存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探索。因此,《白虎关》虽然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内容上也是“老顺一家”生活延续,但是却能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在细致刻画乡土生活的同时,运用大量象征的笔法,借由对生命苦旅的开掘实现了别具一格的灵魂书写。  【关键词】 白虎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