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在其心理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引导对大学生形成良好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作用十分明显。本文简单阐述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概念,分析了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提出教师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引导的途径和策略,用以帮助和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关键词教师;引导;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0124-01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一种认识,是人适应环境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高级心理过程。一般而言,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心理状况的总认识。人自三岁开始,就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在青春期到成年前的大约十年间,这种心理活动更加活跃。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自我认识是指“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 等问题。自我体验是指一个人对客观环境做出的情感反应。它包括自爱、自尊、自卑、自强和责任意识等。自我体验是对环境的一种对比判断,包括提出自己是否满意自己、别人是否满意自己等。自我控制是指不轻易受外界因素的诱惑和影响,能够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一种自控力的表现。涵盖自主、自立、自信、自制、自律等内容。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从时间段来说,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到成年的大约10年时间里,个人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由不成熟发展为成熟。他们开始注重观察外界活动的规律,开始关心自己的形象,关注自己的心理活动,不再简单地认同别人的观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主观性较为浓厚。这一阶段,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自我意识分化,自我矛盾显现。从中学生突然变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较大改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开始出现分化,由此产生矛盾日益突出。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憧憬,对未来有一定幻想。然而,现实的社会现象和个人体会又与想象有很大距离,于是就出现了理想和现实自我的矛盾。矛盾的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强烈。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跟着改变,经过不同的体验和调适,他们的情绪会出现激动、焦虑、喜悦、悲观甚至是厌世。当理想自我强烈时,他们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事事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放弃主观努力,形成封闭或厌世的心理状态。相反,当“现实自我”表现强烈时,往往容易虚荣心较强和过于自我欣赏,总是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功利心强且怕暴露自己的缺点。
2)自我矛盾日益突出,但调适能力相对较弱。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且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自我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把握通常也是矛盾的,对自己的态度变化也很大。心理调适难度加大,心理状态难以适应客观。这时,他们面临交往与封闭的矛盾,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激情与理智的矛盾,自信与自卑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们有时看到自己强的一面,有时又看到自己弱的另一面;有时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时又不能正确把握自己。面对这些矛盾,大学生便开始通过各种活动来重新认识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调适矛盾中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并适当做出调整来完善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冲突和自我调适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矛盾就会在一个新的阶段和方向上趋于一致,达到暂时的自我统一。然而新的矛盾又会产生,还需要不断地自我调适。
3)自我矛盾不断转化,但渐趋稳定。在自我意识由矛盾—一致,再由产生新矛盾—一致的转化发展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发生变化,由刚进大学的“依赖”和“盲从”,渐渐转变为“敢想问题了”,年级越高,自我意识的波动越平缓。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转化,使得大学生自我意识发生了明显的飞跃,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自我意识也逐渐趋向成熟。
由此可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型”时期,同时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对每一个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教师采取相应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可以帮助和促进大学生走上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之路。
3引导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
在成年人眼中,大学生群体是精力旺盛、朝气蓬勃的;但也是情绪容易激动,性格多变的。这是因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还较差。特别是刚入校的大学生,冲动性和盲目性还较明显。进入中、高年级后,随着接受教育和自学带来的知识积累、大学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水平逐渐增强,一般能够依据别人的评价和自己行动结果进行反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目标,说明大学生行为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而盲目性和冲动性则逐渐减少。
1)教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途径。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引导主体按社会要求自觉地对客体进行自我意识的教育,是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是大学生完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1)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如果能全面的、独立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就能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就能迅速定位自己的奋斗目标,并采取行动来实现这一目标,从而将理想顺利地变为现实。当然,这一过程也是逐渐调适的,目标高了,现实性差了,就自觉调低一点;目标低了,就自觉调高一点;目标不正确,自己也会修正。在具体措施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来认识自我。(2)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评价自我。一名大学生如果以积极的态度过高评价自己,容易形成自尊;但如果以过于消极的态度评价自我,就容易形成自卑。自尊容易形成妄自尊大,不容易被他人接受。而过分自卑则过于强调自己的“缺点”,不利于自己潜力的发挥,影响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这两种情况均不利于自己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从而阻碍自我意识的发展。(3)要引导大学生努力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自己,既起决于自己通过学习知识、加强实践锻炼和自己观察事物发展规律能力的提高,也取决于老师的引导,特别是大学生比较信任老师的引导。作为大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学生要从老师的引导中找到合适的人生坐标,明确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并通过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地完善自我。
2)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策略。(1)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观察。譬如,告诉学生每天睡觉前回顾自己白天的经历,鼓励学生“日省自身”,让他们回答“我今天做了什么?我对什么事情最满意,对什么事情最不满意?我做的事情同学是如何看待和评价的?经常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学会观察自己,观察他人的反应。(2)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分析。如老师可以做示范,举例子,引导学生做自我分析,并在课堂做讲评。(3)要指导打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可以班级匿名交叉对同学做出评价,再让学生本人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来调整自我意识发展。或者让同学结对子来互相评价,从而调整自己。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成效和表现来评价自己,达到调整自我意识的目的。
总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個漫长的过程,教师应按照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引导应结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积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积极调整自我,努力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2]韦彦凌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关键词教师;引导;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0124-01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一种认识,是人适应环境并对环境做出反应的高级心理过程。一般而言,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心理状况的总认识。人自三岁开始,就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在青春期到成年前的大约十年间,这种心理活动更加活跃。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自我认识是指“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 等问题。自我体验是指一个人对客观环境做出的情感反应。它包括自爱、自尊、自卑、自强和责任意识等。自我体验是对环境的一种对比判断,包括提出自己是否满意自己、别人是否满意自己等。自我控制是指不轻易受外界因素的诱惑和影响,能够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一种自控力的表现。涵盖自主、自立、自信、自制、自律等内容。
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从时间段来说,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到成年的大约10年时间里,个人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并逐渐由不成熟发展为成熟。他们开始注重观察外界活动的规律,开始关心自己的形象,关注自己的心理活动,不再简单地认同别人的观点,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主观性较为浓厚。这一阶段,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自我意识分化,自我矛盾显现。从中学生突然变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较大改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开始出现分化,由此产生矛盾日益突出。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憧憬,对未来有一定幻想。然而,现实的社会现象和个人体会又与想象有很大距离,于是就出现了理想和现实自我的矛盾。矛盾的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强烈。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跟着改变,经过不同的体验和调适,他们的情绪会出现激动、焦虑、喜悦、悲观甚至是厌世。当理想自我强烈时,他们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事事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放弃主观努力,形成封闭或厌世的心理状态。相反,当“现实自我”表现强烈时,往往容易虚荣心较强和过于自我欣赏,总是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功利心强且怕暴露自己的缺点。
2)自我矛盾日益突出,但调适能力相对较弱。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且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自我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把握通常也是矛盾的,对自己的态度变化也很大。心理调适难度加大,心理状态难以适应客观。这时,他们面临交往与封闭的矛盾,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激情与理智的矛盾,自信与自卑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们有时看到自己强的一面,有时又看到自己弱的另一面;有时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时又不能正确把握自己。面对这些矛盾,大学生便开始通过各种活动来重新认识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调适矛盾中逐步正确认识自己,并适当做出调整来完善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冲突和自我调适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矛盾就会在一个新的阶段和方向上趋于一致,达到暂时的自我统一。然而新的矛盾又会产生,还需要不断地自我调适。
3)自我矛盾不断转化,但渐趋稳定。在自我意识由矛盾—一致,再由产生新矛盾—一致的转化发展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发生变化,由刚进大学的“依赖”和“盲从”,渐渐转变为“敢想问题了”,年级越高,自我意识的波动越平缓。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转化,使得大学生自我意识发生了明显的飞跃,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越来越明显,自我意识也逐渐趋向成熟。
由此可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型”时期,同时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对每一个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教师采取相应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可以帮助和促进大学生走上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之路。
3引导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
在成年人眼中,大学生群体是精力旺盛、朝气蓬勃的;但也是情绪容易激动,性格多变的。这是因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还较差。特别是刚入校的大学生,冲动性和盲目性还较明显。进入中、高年级后,随着接受教育和自学带来的知识积累、大学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水平逐渐增强,一般能够依据别人的评价和自己行动结果进行反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目标,说明大学生行为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而盲目性和冲动性则逐渐减少。
1)教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培养的途径。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引导主体按社会要求自觉地对客体进行自我意识的教育,是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是大学生完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1)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自我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如果能全面的、独立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就能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就能迅速定位自己的奋斗目标,并采取行动来实现这一目标,从而将理想顺利地变为现实。当然,这一过程也是逐渐调适的,目标高了,现实性差了,就自觉调低一点;目标低了,就自觉调高一点;目标不正确,自己也会修正。在具体措施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来认识自我。(2)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评价自我。一名大学生如果以积极的态度过高评价自己,容易形成自尊;但如果以过于消极的态度评价自我,就容易形成自卑。自尊容易形成妄自尊大,不容易被他人接受。而过分自卑则过于强调自己的“缺点”,不利于自己潜力的发挥,影响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这两种情况均不利于自己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从而阻碍自我意识的发展。(3)要引导大学生努力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自己,既起决于自己通过学习知识、加强实践锻炼和自己观察事物发展规律能力的提高,也取决于老师的引导,特别是大学生比较信任老师的引导。作为大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学生要从老师的引导中找到合适的人生坐标,明确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并通过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地完善自我。
2)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水平的策略。(1)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观察。譬如,告诉学生每天睡觉前回顾自己白天的经历,鼓励学生“日省自身”,让他们回答“我今天做了什么?我对什么事情最满意,对什么事情最不满意?我做的事情同学是如何看待和评价的?经常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学会观察自己,观察他人的反应。(2)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分析。如老师可以做示范,举例子,引导学生做自我分析,并在课堂做讲评。(3)要指导打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可以班级匿名交叉对同学做出评价,再让学生本人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来调整自我意识发展。或者让同学结对子来互相评价,从而调整自己。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成效和表现来评价自己,达到调整自我意识的目的。
总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個漫长的过程,教师应按照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引导应结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积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积极调整自我,努力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伍新春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0.
[2]韦彦凌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