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呈多样性发展,专门研究机构也一改单一科研的模式,实行本科、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使得时下高校和专门研究机构趋同倾向愈发突出,本文拟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谋求高校和专门研究机构的科学定位和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校;专门研究机构;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5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277-01
知识经济年代,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间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教育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关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国家战略实现。为探寻高校及专门研究机构的发展规律,确保两者的良性发展,本文拟从高校、专门研究机构的类型、功能上作对比分析,并对两者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前瞻性的思考。
一、高校与专门研究机构的功能对比
(一)高校的功能
1、人才培养。早在中世纪时期,高校的功能即是以教学功能为主,以知识传授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有着“欧洲大学之母”美誉的巴黎大学,其办学模式是先组织教师,再招收学生,其主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高校的基本功能是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高校的内在特征是围绕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种种知识活动。如今,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考虑建立知识生产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合理分工协作体系。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进行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能满足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的。
2、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源”.而教学是“流”。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使教学更有广度,更有深度。19世纪初,“1810年,普鲁士主管教育事务的政治家、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创建了柏林大学(1949年更名为柏林洪堡大学),首次将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倡导“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赋于了高校科学研究的新使命。现代高校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任务,同时又负担着以智力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使命。在高校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是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手段,也是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专门研究机构的功能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引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强大力量,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知识经济年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专门研究机构作为中国科研体系的中坚力量,它的地位和规模在整个科研体系中更是举足轻重的。建设一支稳定服务于国家目标、献身科技事业的高水平研究队伍,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希望所在。”这里,实际上明确了二个问题。一是,在整体上明确了作为国家创新重要支撑力量的科研机构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即以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为功能的科研机构。二是明确了科研机构的定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希望。
二、高校科研与专门研究机构相的定位及区分
(一)人才培养
1、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时下,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同质化”的怪圈,“大学的多学科、综合性发展趋向逐渐削弱了大学之间的差异性,导致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似性增加……高等教育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具有的传统特色,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特有角色趋于模糊。专业设置、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均以社会需要为标尺来设置;又要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设置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协调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多要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2、专门机构人才培养的定位。1955年8月1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对研究生的招收、培养、待遇与工作分配等做了明确规定,且培养规格高于普通高校,培养方式大体参照苏联副博士研究生培养办法,其中明确规定:“研究生毕业后由中科院授予科学副博士学位”。专门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处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它所培养的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因此,在专门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上就要符合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生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在人才选拔、人才塑造、人才管理、人才检验上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特殊性和层次性相符。
(二)科学研究
1、高校科学研究的定位。高校的科学研究应有别于专门研究机构的研究,应具有自身的特色。“高校的科研必须从高校的性质、任务出发,针对性地展开研究,其内涵应包括学科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教学研究(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教育规律进行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即教育科学的研究;面向社会发展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等等。”
2、专门研究机构科学研究的侧重。专门研究机构担负着服务国家目标、开展重大前沿研究、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开展技术转移与技术服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等使命。
三、高校与专门研究机构未来发展趋向上的融合性
(一)科教融合
高校与专门研究机构实行科教融合,互动性发展,是由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性决定的。一方面,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为科研提供理论支持、为科研提出问题、为解决科研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知识平台;另一方面,科研引领教学,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研能提高师资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升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性,揭示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容分割的。无论是育人为本的高校,还是科研为本的科研机构,在提升育人品质和科研质量的方式上,都无法不以对方为手段。科教融合,才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协同研究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高校和专门研究机构在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研侧重点上、承担的任务以及在科研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他们的工作却有很大的互补性,尤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人力、物力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高校不仅可以和高科技企业实现深度合作,也可以与专门研究机构创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员交流和共享成果。高校与企业在“产、学、研”上的成功合作,已被斯坦福大学的硅谷模式、剑桥大学的剑桥工业园、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缔造的波士顿科研中心,不断地例证着。
(作者单位:湖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夏清泉.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9
[2]国务院.《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的意见》.1991.09.30.http://china.findlaw.cn/fagui/xz/27/180313.html
关键词:高校;专门研究机构;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5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277-01
知识经济年代,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间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教育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关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国家战略实现。为探寻高校及专门研究机构的发展规律,确保两者的良性发展,本文拟从高校、专门研究机构的类型、功能上作对比分析,并对两者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前瞻性的思考。
一、高校与专门研究机构的功能对比
(一)高校的功能
1、人才培养。早在中世纪时期,高校的功能即是以教学功能为主,以知识传授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有着“欧洲大学之母”美誉的巴黎大学,其办学模式是先组织教师,再招收学生,其主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高校的基本功能是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高校的内在特征是围绕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种种知识活动。如今,在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考虑建立知识生产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合理分工协作体系。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进行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能满足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的。
2、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源”.而教学是“流”。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使教学更有广度,更有深度。19世纪初,“1810年,普鲁士主管教育事务的政治家、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创建了柏林大学(1949年更名为柏林洪堡大学),首次将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倡导“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赋于了高校科学研究的新使命。现代高校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任务,同时又负担着以智力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使命。在高校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是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手段,也是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专门研究机构的功能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引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强大力量,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知识经济年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专门研究机构作为中国科研体系的中坚力量,它的地位和规模在整个科研体系中更是举足轻重的。建设一支稳定服务于国家目标、献身科技事业的高水平研究队伍,是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希望所在。”这里,实际上明确了二个问题。一是,在整体上明确了作为国家创新重要支撑力量的科研机构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即以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为功能的科研机构。二是明确了科研机构的定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希望。
二、高校科研与专门研究机构相的定位及区分
(一)人才培养
1、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时下,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同质化”的怪圈,“大学的多学科、综合性发展趋向逐渐削弱了大学之间的差异性,导致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似性增加……高等教育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具有的传统特色,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特有角色趋于模糊。专业设置、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均以社会需要为标尺来设置;又要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设置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协调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多要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
2、专门机构人才培养的定位。1955年8月1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对研究生的招收、培养、待遇与工作分配等做了明确规定,且培养规格高于普通高校,培养方式大体参照苏联副博士研究生培养办法,其中明确规定:“研究生毕业后由中科院授予科学副博士学位”。专门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处于人才金字塔的顶端,它所培养的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因此,在专门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上就要符合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生成机制和发展规律,在人才选拔、人才塑造、人才管理、人才检验上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特殊性和层次性相符。
(二)科学研究
1、高校科学研究的定位。高校的科学研究应有别于专门研究机构的研究,应具有自身的特色。“高校的科研必须从高校的性质、任务出发,针对性地展开研究,其内涵应包括学科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教学研究(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教育规律进行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即教育科学的研究;面向社会发展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等等。”
2、专门研究机构科学研究的侧重。专门研究机构担负着服务国家目标、开展重大前沿研究、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开展技术转移与技术服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等使命。
三、高校与专门研究机构未来发展趋向上的融合性
(一)科教融合
高校与专门研究机构实行科教融合,互动性发展,是由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性决定的。一方面,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为科研提供理论支持、为科研提出问题、为解决科研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知识平台;另一方面,科研引领教学,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研能提高师资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升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教学与科研的辩证统一性,揭示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容分割的。无论是育人为本的高校,还是科研为本的科研机构,在提升育人品质和科研质量的方式上,都无法不以对方为手段。科教融合,才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
(二)协同研究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高校和专门研究机构在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研侧重点上、承担的任务以及在科研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他们的工作却有很大的互补性,尤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人力、物力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高校不仅可以和高科技企业实现深度合作,也可以与专门研究机构创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员交流和共享成果。高校与企业在“产、学、研”上的成功合作,已被斯坦福大学的硅谷模式、剑桥大学的剑桥工业园、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缔造的波士顿科研中心,不断地例证着。
(作者单位:湖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夏清泉.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9
[2]国务院.《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工作的意见》.1991.09.30.http://china.findlaw.cn/fagui/xz/27/180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