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生实践课程 点亮学生童年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blo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课程向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回归,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对学校的课程开发能力是一个有力的考验。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具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我们以此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热点和切入点。结合校情开辟实践活动基地,探索如何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以丰富的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丰厚童年,点亮童年。
  一、结合校情,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本”课程,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根据学校地理位置、文化特色,我们从开辟实践基地入手,挖掘系列课程资源。
  1.农耕文化实践基地
  军民小学处于城乡结合部,学校位于美丽的塔山山麓,学生家长部分依然田间耕种,学校后院就是一个果园,西墙外有空地。家长们丰富的耕种经验就是我们学习的资源。于是我们与村民沟通,将果园变成果树实践基地。师生动手开荒,开辟了我们的种植实践基地。
  2.军文化实践基地
  军民小学,因部队与大小东夼两村共建而得名。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抓住这一特色教育资源,与部队领导沟通,以军营为实践基地,以军文化为学习内容,开展系列活动。部队与学校紧密配合,研究军民共建文化,让军文化在校园扎根,培养有军人气质的公民。
  3.社区教育基地
  学校周边有社区老年公寓,有烟台市博物馆。老年公寓是孩子们学习感恩,学会奉献的好场所。烟台市博物馆新馆,2011年改扩建完成,以丰富的历史文物、新颖的展示方式和全新的科技手段,全面生动地展现了烟台悠久的人文历史、灿烂的地域文化和绚丽的艺术瑰宝,是学生感知历史、欣赏艺术、美育休闲的文化艺术殿堂。
  实践基地是活动开展的载体,我们还注意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中的人力资源,采取措施吸引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家长和社区人士在实践中可以是组织者、引导者、陪同者,也可是受教育、受服务的对象。
  二、设计基于实践基地的系列实践活动
  丰富的活动是实施教育的载体。基于每个实践基地的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更加充实而快乐。
  1.以农耕文化实践基地,感悟乡土文化
  农村的孩子应该有更浓郁的热爱土地情结。我们把开辟的种植园按班级分开,成为各班的种植基地。孩子们兴奋不已,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我们种点啥”大讨论,邀请学生家长到校指导耕种。从春到秋,耕地、播种、浇水、施肥、收获,孩子们在汗水中收获快乐。小菜园里,小油菜、土豆、西红柿、生菜、玉米、萝卜,竞相生长。当孩子们亲手挖出新鲜的土豆、亲手掰下沉甸甸的玉米棒子,那溢于言表的快乐让老师们也喜笑颜开。孩子们的种植观察日记便是丰硕的收获之一。
  2.以军文化实践基地,唱响军魂教育
  学校聘请连队指导员为校外辅导员,聘请战士分别担任每个年级的辅导员。经过实地调研,挖掘三个系列军队教育资源:军用汽车运输系列、军营生活系列、军队历史与发展系列。综合利用教育资源,以“军魂伴成长”为主题,设计系列活动。
  2011年冬,孩子们开展了“走进军营,感悟军魂”参观体验活动。孩子们在部队官兵的带领下参观连队运输汽车,了解各种军用汽车性能;观摩战士内务,学习叠被子,感受战士整齐划一的生活习惯;参观部队荣誉室,学唱连歌,感悟军魂。回校后,孩子们继续开展“学叠豆腐块”体验活动,在家中整理家务,练习叠被子。孩子们的活动体会变成了《豆腐块的故事》文集。
  2012年春,学校邀请官兵,为学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学军姿 悟军魂”军训活动。孩子们在艰苦的训练中学习坐立行,培养学生军人气质,学习军人精神,锤炼军人意志。
  2012年秋,开展“军民情深 我们是一家人”中秋节慰问活动。孩子们自己排练节目,制作礼物,写慰问信,为月饼包装制作心愿卡。真诚的祝愿,让官兵感动不已,即兴表演节目,表示感谢。
  2013年,我们把军魂教育融入日常行为习惯教育,开展“军魂伴成长,习惯早养成”系列活动。邀请部队指导员为孩子们讲座。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结合“军容风纪”设计《军民小学学生仪容仪表要求》,并全校推广。孩子们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互相督促,锤炼军人气质,培养良好的习惯。
  2014年秋,设计军衔学生德育评价体系。设置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大将、中将、大将10级。每周一次授军衔仪式,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日常生活过程性评价,推选晋级少年。设置军衔墙,动态显示学生军衔晋级情况。
  军文化系列活动开展,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军队生活的严明纪律,感受军人的顽强意志。
  3.以社区教育基地,弘扬家乡文化
  烟台博物馆承载着烟台的历史变迁、文化特色,是爱家乡教育的最佳基地。新建馆内有《山海古韵》和《世纪之路》两个基本历史陈列,以及《笔墨丹青》、《许麟庐艺术馆》、《瓷苑掇英》、《绳墨神工》、《丹心乡情》、《古钱今览》等六个专题陈列,此外,还开辟了多个临时展厅。
  六一儿童节期间,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开展以“海韵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各班级自己设立研究小主题,分别开展“恐龙蛋探秘”、“陶瓷艺术”、“古钱今览”、“烟台文化”等主题研究。
  基于对陶瓷艺术的浓厚兴趣,五年级学生下半年又到博物馆,专题进行了“让古陶复活”实践活动。孩子们按兴趣分组,资料搜集阶段,一组再次到烟台博物馆请讲解员阿姨介绍古陶制作过程,细致观察记录古陶复原作品,研究陶器的种类。一组走进烟台新华书店,搜集古陶艺术的文字记载。体验阶段,有的走进陶艺馆,请陶艺师教授制作技巧,模仿古人制陶工艺进行加工,让古陶复活。有的自己买来陶泥,在家中和家长一起研究,带到学校和同学研究。充分的实践体验,让孩子们对陶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大家在古陶艺术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陶艺、国外陶艺产生了兴趣。这就是实践活动的魅力,也将成为孩子们后期研究的主题。   馆内临时展厅会不定时更换教育主题,是我们持续开展活动的好场所。
  三、设计基于民俗文化的中国节系列活动
  中国节俗文化,在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点点积淀、凝聚、流传至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璀璨遗产,它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农村地区保留着较为丰厚的民俗文化,我们发挥农村家庭对民俗文化的熟知优势,借助家长资源开展节日文化研究。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有着极为丰富的节俗。我们设计“蛇年话蛇”、“马年话马”系列活动。例如马年,我们五年级学生进行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节俗大排档”,一一罗列节日期间的民俗;三四年级学生研究“马年春联”“马年趣味短信”,记录“我的春节这样过”;低年级学生研究“马的词语”“马年成语”,动手画马。
  中秋节,是凝聚团圆情愫的节日。我们布置学生搜集中秋诗词、学唱中秋歌曲,阅读中秋故事。为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写书信。并以“中秋节怎样过”进行节日习俗调查。在活动中感受“情”,表达“情”,感受民俗。
  端午节,设计“粽叶飘香”实践活动。搜集资料,了解端午来历、端午故事。亲手体验做粽子。我们邀请一位学生的奶奶,教给孩子们做粽子。奶奶给孩子们讲解如何泡米、蒸粽叶,教孩子们做粽子。稚嫩的小手略显笨拙,包不住米,奶奶手把手教。尽管包好的粽子大小不一,形状多样,不少漏米,但孩子们感受到动手的乐趣。过了一个别样的端午节。
  同时三八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教师节等等,都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每次节日归来,孩子们都带回形式多样的实践成果。过节成为孩子们非常快乐的体验日。我们以节日为载体,引领孩子们感悟中国丰富的节俗文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四、设计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实践活动
  教育资源无处不在,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捕捉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每一次热点事件,都会有丰富的媒体报道、网络信息、新闻视频。我们常常抓住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开展实践活动。
  2013年6月,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第二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举世瞩目。我们开展“航天梦”专题研究,学生关注神十发射的相关报道,办剪报。组织学生观看太空授课,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要求学生回家做实验。研究在地球表面,这几个实验的效果,并写出感受。这一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对航天事业、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进行月球勘测并发回拍摄的照片。我们布置学生关注电视报道,了解神奇的月球,感受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015年9月5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及中国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开展“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系列活动,举办主题演讲,办剪报、手抄报,进行“我最崇拜的抗日英雄”实践研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力提高了孩子们对新闻时事的敏感程度。
  五、实践活动带来的改变
  实践活动让农村的孩子们改变了以书本为主的学习生活,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孩子们学习意识增强,对实践活动有着日益浓厚的兴趣。学习领域的拓宽让农村的孩子也变得自信灵动。
  实践活动的开展转变了家长的观念,不唯教材而学,家庭、社会都是学校的场所。家长们更加注重挖掘家庭教育资源,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校、家庭、社区密切配合,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校园生活更加生机盎然。孩子们快乐地交流实践收获,投入的观察校园花草。孩子们的身影活跃在校园、社区、郊外……
  教育无处不在,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早已深入人心。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让教育更好地“回归生活和社会”。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作为一门“无本”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有一双慧眼,去捕捉信息,发现资源,更好的利用资源。才能让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更加绚烂多彩。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军民小学)
其他文献
我喜欢机器人。  机器人是众多科幻小说、电影的主题,我也从小在各种作品里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角色:他们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然而真正的机器人到底有多神奇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吧!呵呵,我也说不清。但是我可以把脑海里想象的机器人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我用剪纸的镂空方法,制作出了链条、螺丝、钳子、锯齿、弹簧……看看我的“机器人世界”,是不是很奇妙啊?
期刊
新时期,员工思想活跃,面临多媒介、多渠道、多方面的正负影响和灌输。在“信息爆炸”常给人们带来“感知疲劳”的年代,要想在员工头脑中留下企业教益的痕迹,不得不研究如何提高教育的生动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运用多层次的典型教育”,即 “情境典型”开展教育。    “情境典型”的独到之处    “情境典型”就是“在特定情况和环境中的典型”。它具体表现为一些有代表性的生动事例、案例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紧扣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纯真而伟大的,我们应该用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一、复习词语,以词悟文  1.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词语:异口同声 祝贺 迅速 神气十足 左顾右盼 霎时 寂然无声 稚拙 烦恼 不约而同  2.用以上词语中的几个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循图学文,感受爱
《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  作者:史玉柱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定价:42.00元  这本号称迄今唯一真正属于史玉柱本人作品的《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风格确实坦诚直接,说的全是大白话。史玉柱说猪圈上也有脑白金广告,而且越是小城镇和农村,广告成本越低,销售利润越高,我不得不承认他说对了。回顾史玉柱的创业史,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巨人汉卡就是靠勒紧裤腰带打广告火起来
公司法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在于创建一套适宜于特定社会的公司制度。公司制度最终由一系列规则构成,公司法现代化最终要表现为规则的变动与选择,即用一种规则体系代替另外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