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小班新生入园时,总有一些幼儿出现这样那样的行为问题,如暴力反抗不愿上幼儿园、过分依赖个别保教老师、冲动爱打人、持续哭泣、尿裤子、吮吸手指、乱咬东西等。幼儿出现的这些行为,很大原因是由于家长的过度溺爱、庇护,孩子缺少交流和应对人际瓜葛的能力造成的。如何透过这些表面的行为问题,开启幼儿的心扉,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呢?
一、“我们的新家真漂亮”
为了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我们精心创设幼儿的活动环境:门口——“小头爸爸”带着“小头儿子”来上学了;墙壁——“可爱的一家人”里有每个小朋友与爸爸妈妈的照片;主题墙——“可爱的幼儿园”里有一群小动物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耍;玩具柜——有小朋友最爱玩的玩具;小椅子——有小朋友最喜欢的小贴画。在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把环境安全放在第一位,注意室内的色彩搭配,游戏区域的划分,各种物品的摆放,使小小的活动室看起来亲切又活泼,温馨又和谐。孩子来园后,看到了爸爸妈妈的照片、自己喜爱的玩具,他们忘记了陌生环境给他们带来的不安,“娃娃家”“玩具室”“电话亭”以及小贴画等,都成了他们情感依托和表现的最好空间。
二、“我想上幼儿园”
孩子来到幼儿园,生活环境和次序的改变,给他们带来了不安和恐惧。为了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新生入园前我们去每位孩子家里家访,亲近幼儿,了解孩子的个性、习惯、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所采取的教育方法,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孩子入园前的能力和心理准备工作。
新生来园前夕,我们组织了两次半日活动。一次以“美丽的幼儿园”为主题,请家长带着孩子到幼儿园来,参观幼儿园,让孩子在幼儿园里自由玩耍,熟悉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激发幼儿喜爱幼儿园的情感。一次以“我上幼儿园”为主题,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班级的活动,我们按幼儿园正常的作息时间制度组织活动,在集体活动环节我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帮助幼儿和家长熟悉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让孩子们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激发幼儿想上幼儿园的愿望,从心理上减轻对新环境的恐惧感。
三、“老师像妈妈”
那些过于依恋父母的孩子,来到幼儿园后会惊慌失措,有的把班级某一老师当救命稻草,有的干脆用沉默和哭泣筑起一道屏障。尽快地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可以缓解幼儿这些不良行为。因此我们常常以“妈妈”的身份出现,有时是“兔妈妈”,有时是“娃娃妈妈”,有时是“羊妈妈”等。我们和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用“妈妈”的胸怀包容他们,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情感,解决他们的困难,以母亲般的情怀去补偿幼儿的情感缺失,渐渐的孩子们打开了心扉,把老师当“妈妈”。
四、“我爱演节目”
小班阶段的幼儿是非观念差,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部分幼儿爱用拳头解决与同伴间的纠纷,其根源在于他们不能正确分辨出自己行为的对错。小班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形象。我们就把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通过木偶表演出来。如:针对幼儿抢玩具这一现象,我们设计了两个角色,谦让、友爱的“佳佳”,霸道、自私的“强强”,让孩子们在观看表演后思考“你喜欢谁?为什么?”在孩子们都有了正确认识之后,我们组织每位幼儿反复模仿“佳佳”的行为,孩子们经过讨论和表演,合理行为得以强化,消极行为得以消退。
五、“我认真学本领”
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小班幼儿大多不能专注于某一活动、专心听别人说话。我们在教学方面用新、奇、特的事物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放慢学习的速度和节奏,注意调控班级的学习气氛,以我们的激情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注重常规习惯的培养,把四处乱串的幼儿吸引到老师身边,安静下来和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
对于有多动症倾向的孩子,我们一方面积极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纠正和治疗;一方面逐渐加强要求让其跟上集体的步子。
六、“我喜欢做游戏”
游戏可以满足幼儿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喜欢成功、喜欢合群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体育游戏中适量的运动,帮助幼儿宣泄内心紧张和不安;表演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了自信、锻炼了勇气;自选游戏中孩子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在游戏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注意给有不良行为的幼儿一些特殊的帮助。如给不爱交往的孩子在大家面前表现的机会;交给好动的孩子一些具体的任务;让爱哭的孩子去哄“布娃娃”睡觉;对于过分哭闹不愿参加活动的幼儿,尊重他们的意愿,给他们足够的心理缓冲时间。游戏中孩子们稳定了情绪,转移了注意,放松了心情,行为问题逐步缓解。
七、“老师喜欢我”
对于尿裤子的幼儿,能定时提醒排尿;注意控制幼儿的活动量;不讥笑和指责幼儿,缓解因遗尿带来的心理压力,使幼儿的行为问题向好的方向发展。
对于“吮吸手指”“乱咬东西”的幼儿,我们首先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安全的生活环境,消除紧张情绪;其次减少幼儿独处的机会;第三用注意力转移的方法调整幼儿的行为。还有一些“口吃”的孩子,我们忽视“口吃”的毛病,为他卸下心理包袱,提供宽松的交流环境;放慢交流的速度,不强调“不着急,慢慢说,再说一边”;鼓励他大胆说话并和家长取得共识,使家园教育保持一致。
在教育过程中,我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围绕主题活动,把健康教育融入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逐步使孩子们身上的一些行为问题得到纠正或缓释,让他们较快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一、“我们的新家真漂亮”
为了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我们精心创设幼儿的活动环境:门口——“小头爸爸”带着“小头儿子”来上学了;墙壁——“可爱的一家人”里有每个小朋友与爸爸妈妈的照片;主题墙——“可爱的幼儿园”里有一群小动物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耍;玩具柜——有小朋友最爱玩的玩具;小椅子——有小朋友最喜欢的小贴画。在环境的创设中我们把环境安全放在第一位,注意室内的色彩搭配,游戏区域的划分,各种物品的摆放,使小小的活动室看起来亲切又活泼,温馨又和谐。孩子来园后,看到了爸爸妈妈的照片、自己喜爱的玩具,他们忘记了陌生环境给他们带来的不安,“娃娃家”“玩具室”“电话亭”以及小贴画等,都成了他们情感依托和表现的最好空间。
二、“我想上幼儿园”
孩子来到幼儿园,生活环境和次序的改变,给他们带来了不安和恐惧。为了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新生入园前我们去每位孩子家里家访,亲近幼儿,了解孩子的个性、习惯、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所采取的教育方法,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做好孩子入园前的能力和心理准备工作。
新生来园前夕,我们组织了两次半日活动。一次以“美丽的幼儿园”为主题,请家长带着孩子到幼儿园来,参观幼儿园,让孩子在幼儿园里自由玩耍,熟悉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激发幼儿喜爱幼儿园的情感。一次以“我上幼儿园”为主题,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班级的活动,我们按幼儿园正常的作息时间制度组织活动,在集体活动环节我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游戏,帮助幼儿和家长熟悉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让孩子们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激发幼儿想上幼儿园的愿望,从心理上减轻对新环境的恐惧感。
三、“老师像妈妈”
那些过于依恋父母的孩子,来到幼儿园后会惊慌失措,有的把班级某一老师当救命稻草,有的干脆用沉默和哭泣筑起一道屏障。尽快地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可以缓解幼儿这些不良行为。因此我们常常以“妈妈”的身份出现,有时是“兔妈妈”,有时是“娃娃妈妈”,有时是“羊妈妈”等。我们和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用“妈妈”的胸怀包容他们,细心照料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情感,解决他们的困难,以母亲般的情怀去补偿幼儿的情感缺失,渐渐的孩子们打开了心扉,把老师当“妈妈”。
四、“我爱演节目”
小班阶段的幼儿是非观念差,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部分幼儿爱用拳头解决与同伴间的纠纷,其根源在于他们不能正确分辨出自己行为的对错。小班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常要借助于具体形象。我们就把发生在幼儿身边的事,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通过木偶表演出来。如:针对幼儿抢玩具这一现象,我们设计了两个角色,谦让、友爱的“佳佳”,霸道、自私的“强强”,让孩子们在观看表演后思考“你喜欢谁?为什么?”在孩子们都有了正确认识之后,我们组织每位幼儿反复模仿“佳佳”的行为,孩子们经过讨论和表演,合理行为得以强化,消极行为得以消退。
五、“我认真学本领”
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小班幼儿大多不能专注于某一活动、专心听别人说话。我们在教学方面用新、奇、特的事物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放慢学习的速度和节奏,注意调控班级的学习气氛,以我们的激情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注重常规习惯的培养,把四处乱串的幼儿吸引到老师身边,安静下来和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
对于有多动症倾向的孩子,我们一方面积极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纠正和治疗;一方面逐渐加强要求让其跟上集体的步子。
六、“我喜欢做游戏”
游戏可以满足幼儿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喜欢成功、喜欢合群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体育游戏中适量的运动,帮助幼儿宣泄内心紧张和不安;表演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了自信、锻炼了勇气;自选游戏中孩子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在游戏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注意给有不良行为的幼儿一些特殊的帮助。如给不爱交往的孩子在大家面前表现的机会;交给好动的孩子一些具体的任务;让爱哭的孩子去哄“布娃娃”睡觉;对于过分哭闹不愿参加活动的幼儿,尊重他们的意愿,给他们足够的心理缓冲时间。游戏中孩子们稳定了情绪,转移了注意,放松了心情,行为问题逐步缓解。
七、“老师喜欢我”
对于尿裤子的幼儿,能定时提醒排尿;注意控制幼儿的活动量;不讥笑和指责幼儿,缓解因遗尿带来的心理压力,使幼儿的行为问题向好的方向发展。
对于“吮吸手指”“乱咬东西”的幼儿,我们首先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安全的生活环境,消除紧张情绪;其次减少幼儿独处的机会;第三用注意力转移的方法调整幼儿的行为。还有一些“口吃”的孩子,我们忽视“口吃”的毛病,为他卸下心理包袱,提供宽松的交流环境;放慢交流的速度,不强调“不着急,慢慢说,再说一边”;鼓励他大胆说话并和家长取得共识,使家园教育保持一致。
在教育过程中,我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围绕主题活动,把健康教育融入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逐步使孩子们身上的一些行为问题得到纠正或缓释,让他们较快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