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后,为了契合新课改的要求,改变旧教材的弊端,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本研究基于人教版教材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与所边内容的实用性,本文选取了人教版课改后的高中语文教材,从教材的基本体例入手,结合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发现其中的长短之处,为以后的民族地区高中语文的教材的选择与适用性提供参考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体例分析
高中语文教育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化教育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汉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平,熟练掌握日常基本语文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与社交方面的能力。高中语文则是进行语文教育的高级阶段,对老师的教课能力与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民族地区的高中语文教育还兼顾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的读、听、说写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功能。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育,从国家民委少数民族教育司到地方政府的教育局,以及各个学校的语文学科教育组,都不断的在探索少数民族语文教育的基本方案与手段。其中,不断的进行语文教材的体例结构变化是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趋势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域上的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以及和谐共处的中华文化。一方面,保护和发展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对于保持文化多样性以及各民族文化的传统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了社会的共同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因此,本研究结合我国当下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选择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作为分析模板,以此为基础来对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中所使用教材的基本体例结构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探讨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的适用性。
一系列教材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是由袁行霈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为适应高中课改而制定的一套教材,该套教材总体体例分为五个板块,每一板块为一册,教材也就是共五册。每册都安排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等四个部分。
首先,根据教材体例里来看。从第一册到第五册中的阅读鉴赏部分总共安排了20个阅读单元,每个单元分别侧重训练学生在一种文体或者某一方面的阅读能力。每一册的课文安排都将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交替安排,每一册的前两个单元都安排了文学作品,而后面两个单元都安排了实用文。其中,在这五册教材的20个单元中,实用文阅读单元共有4个,其余的16个单元都是安排了文学作品相关选文。在这样的选文体例安排中,通过实用文和文学作品交替组合成的学习单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能力、实用文阅读能力方面的阅读能力,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古典诗词阅读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阅读能力的进步。
其次,针对表达交流方面。该套教材每一册都设计了以阅读朗诵、脱口演讲、小组讨论、现场辩论、一对一访谈等方面为主的口语交际单元。具体到每一册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则主要包括指导与探讨、实践与交流两个方面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其中,指导与探讨主要介绍一些基本人际交流方面的知识,首先要求老师提供一些提示和辅导性的开头,然后提出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针对性问题;实践与交流则是提供活动主题,包括创设活动情境,介绍活动流程和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个人口语交际能力。而其中设计的活动基本上都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使学生在鲜活生动的活动中逐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每个口语交际板块的口语交流活动,虽然都在“指导与探讨”中介绍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基本知识,但事实上这样的理论知识都只占了不到1页的篇幅,与“实践与交流”2页左右的篇幅相比,确实比较少。可见这套教材在口语交际方面尽量简化了理论知识,更加强调于“实践活动”,以达到在活动中提升口生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目的。
再次,从梳理探究部分来看。该部分实际上是一些语文知识的专题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梳理归纳和专题研究。梳理归纳是对一些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汇总,在归纳汇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巩固、整合。专题研究主要是分专题进行,以期能够在专题训练中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在梳理探究问题上的动手能力。
最后,从名著的选择来看。该套教材从必修1到必修5,每册都分别安排了两部中外名著,而这些中外名著安排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与本册书中的某些课文部分进行衔接和互补。比如在必修3里介绍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而在该册的阅读鉴赏部分第一单元第一课就是其中的一章《林黛玉进贾府》。在对名著的相关背景介绍中,有利于学生了解名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正如孟子所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而作品导读是对名著大体内容及其中重要人物的介绍,借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思考与探究则设置系列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培养学生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阅读习惯,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阅读能力。
总之,这一系列教材在课程安排与课文内容设置上体现出来的教学体例安排,都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发高中学生对各类作品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
二系列教材的体例结构在民族地区的适用性
从该套系列教材的基本内容维度来看,可以从选文的文本类型以及选文的文学体裁出发进行探讨,把不同的阅读文本划分为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系列教材的课程设置目标是希望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從系列教材的体例安排,到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的预设来看,在民族地区的高中语文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培养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提升汉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从课堂教课的角度来看,也是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存在。 立足于以上目标,系列教材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三个系统:一是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二是研讨与练习;三是综合性、研究性较强的写作练习。独立的写作专题是教材的重点安排部分,从第一册到第五册,每一册都设置了4个专题,共20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其中每一个专题,前面一部分是所探讨的话题,后面的一部分是所要借鉴的写法。例如,高一学生在小学、初中写老师,大多是把老师身上的各种好往本子上堆,没办法突出重点。到了高中这个阶段则需要开始学习从某个特定角度或者抓住某个特点进行深入刻画,而不能再和以前一样描述现象,浅尝辄止。研讨与练习大多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的相关拓展练习,这种小练习,较之专题作文练习简单一些,且与课文相关,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训练的同时,又形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更深层次的了解,可谓一举两得。写作练习几乎每个梳理探究的专题中都会涉及到一些短文写作或口头作文,而且有些专题中不只包含一处。从三种类型的写作练习的设置来看,既有利于将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覆盖到的问题或话题写作包含进来,比如涉及到的相关影评、实时短论、文章赏析、经典剧本的改编等方面,又有利于将梳理探究的成果以小作文的形式进行巩固加深,丰富对探究内容的深层次理解。
民族地区的中学生,尤其是以非汉语作为第一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环境的影响,对汉语的使用能力相对较欠缺,表达能力不是很流畅,写作能力更是相对较为欠缺。而在系列教材中,以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研讨与练习以及写作练习等模块进行的写作训练对民族地区的汉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能够进行集中训练与专题训练,能够迅速提升民族地区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
三结语
从系列教材的体例安排,到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的预设来看,都着重落实了对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提升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追求三个教学目标。这套教材设计所追求的是学习过程,又重在方法上的引导,使学生在汉语言的读、听、说、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稳步提升的同时,又使得即将迈入大学学习的高中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提升。这套教材一共有五册,每一册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五册教材是一个层次递进的关系,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是相互贯通、相互照应的,学生需要系统连续地学习这套教材,把这五本书都学习完,才可能达到这套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
如今,全球化与多元化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一方面是在从国家层面到学术界层面经行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机制之下,少数民族自身的语言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充分开发与利用本地乡土文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语文素养通过乡土文学教材的开发利用[3];另一方面是在全球化发挥在那背景之下,少数民族地区需要不断的突破地域限制,以更加高远的目光寻求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同步,需要更多的青年一代接受更多的知识,以便能够为自己的民族,我自己家乡作出相应的贡献。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是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更是能够获得新的文化元素。
总之,系列教材的体例安排与它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的预设,在民族地区的高中语文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培养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提升汉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较高的适用性意义。同时又不弱化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掌握与运用,能够将现代化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民族地区的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本土性相结合,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中实现文化多元性与交融共生性的结合,这也是我们从事少数民族高中语文教育工作所应该具备的情感关怀与职业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张丽媛.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现状研究一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2]袁行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1-5(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罗月念.新课改下少数民族地区農村高中语文教育现状的几点反思[J].读与写杂志.2013年第12期,70--71页。
[4]杨再培.追寻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5年第74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体例分析
高中语文教育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化教育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汉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平,熟练掌握日常基本语文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与社交方面的能力。高中语文则是进行语文教育的高级阶段,对老师的教课能力与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民族地区的高中语文教育还兼顾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的读、听、说写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功能。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育,从国家民委少数民族教育司到地方政府的教育局,以及各个学校的语文学科教育组,都不断的在探索少数民族语文教育的基本方案与手段。其中,不断的进行语文教材的体例结构变化是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趋势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域上的不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以及和谐共处的中华文化。一方面,保护和发展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对于保持文化多样性以及各民族文化的传统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了社会的共同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因此,本研究结合我国当下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选择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作为分析模板,以此为基础来对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中所使用教材的基本体例结构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探讨民族地区高中语文教学的适用性。
一系列教材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是由袁行霈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为适应高中课改而制定的一套教材,该套教材总体体例分为五个板块,每一板块为一册,教材也就是共五册。每册都安排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等四个部分。
首先,根据教材体例里来看。从第一册到第五册中的阅读鉴赏部分总共安排了20个阅读单元,每个单元分别侧重训练学生在一种文体或者某一方面的阅读能力。每一册的课文安排都将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交替安排,每一册的前两个单元都安排了文学作品,而后面两个单元都安排了实用文。其中,在这五册教材的20个单元中,实用文阅读单元共有4个,其余的16个单元都是安排了文学作品相关选文。在这样的选文体例安排中,通过实用文和文学作品交替组合成的学习单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能力、实用文阅读能力方面的阅读能力,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古典诗词阅读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阅读能力的进步。
其次,针对表达交流方面。该套教材每一册都设计了以阅读朗诵、脱口演讲、小组讨论、现场辩论、一对一访谈等方面为主的口语交际单元。具体到每一册中的口语交际训练则主要包括指导与探讨、实践与交流两个方面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其中,指导与探讨主要介绍一些基本人际交流方面的知识,首先要求老师提供一些提示和辅导性的开头,然后提出一些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针对性问题;实践与交流则是提供活动主题,包括创设活动情境,介绍活动流程和任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高个人口语交际能力。而其中设计的活动基本上都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共鸣,使学生在鲜活生动的活动中逐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每个口语交际板块的口语交流活动,虽然都在“指导与探讨”中介绍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基本知识,但事实上这样的理论知识都只占了不到1页的篇幅,与“实践与交流”2页左右的篇幅相比,确实比较少。可见这套教材在口语交际方面尽量简化了理论知识,更加强调于“实践活动”,以达到在活动中提升口生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目的。
再次,从梳理探究部分来看。该部分实际上是一些语文知识的专题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梳理归纳和专题研究。梳理归纳是对一些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汇总,在归纳汇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巩固、整合。专题研究主要是分专题进行,以期能够在专题训练中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在梳理探究问题上的动手能力。
最后,从名著的选择来看。该套教材从必修1到必修5,每册都分别安排了两部中外名著,而这些中外名著安排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与本册书中的某些课文部分进行衔接和互补。比如在必修3里介绍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而在该册的阅读鉴赏部分第一单元第一课就是其中的一章《林黛玉进贾府》。在对名著的相关背景介绍中,有利于学生了解名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正如孟子所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而作品导读是对名著大体内容及其中重要人物的介绍,借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思考与探究则设置系列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培养学生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阅读习惯,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阅读能力。
总之,这一系列教材在课程安排与课文内容设置上体现出来的教学体例安排,都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发高中学生对各类作品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
二系列教材的体例结构在民族地区的适用性
从该套系列教材的基本内容维度来看,可以从选文的文本类型以及选文的文学体裁出发进行探讨,把不同的阅读文本划分为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系列教材的课程设置目标是希望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從系列教材的体例安排,到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的预设来看,在民族地区的高中语文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培养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提升汉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从课堂教课的角度来看,也是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存在。 立足于以上目标,系列教材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三个系统:一是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二是研讨与练习;三是综合性、研究性较强的写作练习。独立的写作专题是教材的重点安排部分,从第一册到第五册,每一册都设置了4个专题,共20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其中每一个专题,前面一部分是所探讨的话题,后面的一部分是所要借鉴的写法。例如,高一学生在小学、初中写老师,大多是把老师身上的各种好往本子上堆,没办法突出重点。到了高中这个阶段则需要开始学习从某个特定角度或者抓住某个特点进行深入刻画,而不能再和以前一样描述现象,浅尝辄止。研讨与练习大多是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的相关拓展练习,这种小练习,较之专题作文练习简单一些,且与课文相关,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训练的同时,又形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更深层次的了解,可谓一举两得。写作练习几乎每个梳理探究的专题中都会涉及到一些短文写作或口头作文,而且有些专题中不只包含一处。从三种类型的写作练习的设置来看,既有利于将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覆盖到的问题或话题写作包含进来,比如涉及到的相关影评、实时短论、文章赏析、经典剧本的改编等方面,又有利于将梳理探究的成果以小作文的形式进行巩固加深,丰富对探究内容的深层次理解。
民族地区的中学生,尤其是以非汉语作为第一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环境的影响,对汉语的使用能力相对较欠缺,表达能力不是很流畅,写作能力更是相对较为欠缺。而在系列教材中,以集中独立的写作专题、研讨与练习以及写作练习等模块进行的写作训练对民族地区的汉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能够进行集中训练与专题训练,能够迅速提升民族地区学生相关方面的能力。
三结语
从系列教材的体例安排,到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的预设来看,都着重落实了对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提升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追求三个教学目标。这套教材设计所追求的是学习过程,又重在方法上的引导,使学生在汉语言的读、听、说、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稳步提升的同时,又使得即将迈入大学学习的高中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提升。这套教材一共有五册,每一册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五册教材是一个层次递进的关系,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是相互贯通、相互照应的,学生需要系统连续地学习这套教材,把这五本书都学习完,才可能达到这套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
如今,全球化与多元化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一方面是在从国家层面到学术界层面经行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机制之下,少数民族自身的语言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充分开发与利用本地乡土文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语文素养通过乡土文学教材的开发利用[3];另一方面是在全球化发挥在那背景之下,少数民族地区需要不断的突破地域限制,以更加高远的目光寻求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同步,需要更多的青年一代接受更多的知识,以便能够为自己的民族,我自己家乡作出相应的贡献。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是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更是能够获得新的文化元素。
总之,系列教材的体例安排与它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的预设,在民族地区的高中语文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对于培养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提升汉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有着较高的适用性意义。同时又不弱化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掌握与运用,能够将现代化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民族地区的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本土性相结合,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中实现文化多元性与交融共生性的结合,这也是我们从事少数民族高中语文教育工作所应该具备的情感关怀与职业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张丽媛.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现状研究一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2]袁行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1-5(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罗月念.新课改下少数民族地区農村高中语文教育现状的几点反思[J].读与写杂志.2013年第12期,70--71页。
[4]杨再培.追寻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J].考试周刊.2015年第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