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靠式”巡逻提升立体防控效能

来源 :现代世界警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niao1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年初,山东省枣庄市公安局山亭分局以深化公安改革为契机,立足辖区“山多、林多、接壤区县多、外出务工人员多、警力少”的地域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探索推行“停靠式”巡逻勤务新机制,实现“巡逻、走访、宣传、服务”四位一体,治安防控与群众工作相互融合,从源头上夯实了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提升了驾驭复杂治安局势的能力,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在上级组织的六次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中,分局取得了五次全市第一、一次全市第二的好成绩。据统计,2016年山亭辖区“两抢”、盗窃警情万人发案数均为枣庄六区一市最低,全区接报矛盾纠纷类警情同比下降11.85%,无刑事警情日累计达69天。
  民意引领,改革驱动,探索新形勢下巡防工作新模式
  在历次民意调查中,群众对山亭公安工作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平时很少见到警察”或“只见警车不见警察”等方面。分局党委通过分析原因,认为辖区面积大(1018平方公里)、人口多(51万),警力严重不足(仅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三点六),是造成群众见警率不高的客观原因,但也暴露出传统巡防工作存在运行机制不科学、警力投放不合理、工作要求不明确、监督考核不严格等问题,从而造成部分单位和民警“机械应付式巡逻,该巡的地方不巡,治安良好的区域重复巡”以及“只巡逻不管事、走马观花一溜烟”。对此,分局党委就“如何提升巡防工作质效”开展专题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以路面防控和走访群众为主要内容的“停靠式”巡逻勤务机制。该机制将全区27条道路列为必巡线,将各村(居)卫生室、小卖铺等九百多个人口聚集、治安复杂场所等列为必巡点。硬性规定必巡线必巡点的巡逻间隔时间,明确要求巡防队员必须主动停驻在必巡点,解答群众咨询,了解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结合辖区警情,积极开展安全防范知识宣传,提高群众防抢、防盗、防火意识,最大限度提高常态巡逻的覆盖面和见警率、管事率。
  在日常工作中,“停靠式”巡逻坚持警力跟着警情走,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及时将巡逻力量向发案重点部位和治安乱点流动。一是在巡逻路线上突出针对性。根据辖区人口密度、企事业单位数量及治安复杂程度等因素,广泛征求辖区群众意见,分别制定巡逻路线图,确定必巡路线、必巡点,切实提升巡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在勤务安排上突出灵活性。制定昼夜巡查计划,健全公开巡逻、错时巡逻和深夜巡逻机制,确保街面24小时见警。三是在巡逻方式上突出多样性。针对公车改革后出现的车辆保障困难,立足现有条件,积极推行摩托车巡逻与汽车巡逻、徒步巡逻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巡防手段。
  丰富内涵,优化勤务,实现新常态下巡防工作新突破
  首先,拓宽巡防广度,实现“五到位”。各巡防队针对辖区发案情况及时进行综合分析,不断拓宽巡逻覆盖面。一是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去。重点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医院商场、校园周边、金融网点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农村庙会集市、“红白喜事”等群众易聚集场所的巡逻防控工作,做到“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二是到治安复杂区域去。有重点地加强对高发案路段、重点区域及其周边的巡防力度。三是到镇街乡道上去。加大对农村公路和交叉路口的巡逻力度,及时盘查可疑人员和可疑车辆。四是到城乡结合部去。针对城乡结合部相对农村较为富裕,但出租房屋多、流动人口多,防盗设施不足的实际,在加大巡防密度的同时,加强对群众的安全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五是到偏僻无街灯的地方去。根据辖区多为山区、农村的实际,强化在夜间路灯少、灯光弱的区域警力部署,有效地消除治安盲点、黑点。
  其次,加大巡防力度,确保“五必须”。日常巡逻过程中,建立信息导巡机制,强化街面案件及高危人群等深度研判和应用,确保巡逻人员带着警情巡、带着任务巡。一是对案件高发时段、案件多发的重点区域、路段必须巡逻到位,进一步压缩犯罪空间;二是在人员密集点、金融网点、集市广场等必到点必须停下来与群众交流互动,了解情况信息;三是对巡逻过程中发现的身份、行为、体貌、携带物品、驾乘车辆的可疑人员必须进行“盘问”,把握确切的疑点和破绽;四是对可疑人员的证件、人身、物品、车辆必须进行检查核实,坚决不放过任何角落,任何可疑人员;五是对查获的嫌疑人员的基本信息、通讯信息及指纹、DNA样本等信息进行标准化采集,必须及时录入系统,并确保信息准确、齐全。2016年,通过巡逻现场抓获涉嫌违法犯罪人员16人、追逃四人、查处治安案件30余起、收缴管制刀具27把。
  第三,夯实巡防深度,当好“五大员”。“停靠式”巡逻注重将巡逻防控与信息收集、矛盾排查、安全宣传、服务民生、联系群众等具体工作联动,进一步提升巡防质效。一是注重信息收集,当好“信息员”。巡逻中积极摸排各类违法犯罪线索和不稳定因素,对发现的不稳定线索坚持跟上去、查到底,坚决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和违法违规行为。桑村派出所结合巡防工作实际,自主研发了“e报送”系统,先后收集各类信息19000余条,处置纠纷370起,经营深挖案件38起。二是排查矛盾纠纷,当好“调解员”。巡逻民警深入重点群体、人员,进一步了解诉求、掌控动态、发现苗头、宣传政策,以“警民联调”机制为载体,对涉稳的苗头性事件发现在早、处置在小。三是提高安防意识,当好“宣传员”。通过与群众“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与接触,一方面广泛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另一方面针对当前易发、高发的诈骗、盗窃机动车等案件,开展有针对性的预警提示,并传授防范技能,切实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四是主动服务民生,当好“勤务员”。围绕镇街、村居必巡线和必巡点,对病残、行动不便、孤寡老人等实行办证、送证上门服务。同时,对深度醉酒人员、走失老人儿童等求助类警情,第一时间到达,尽最大努力处理好求助类警情。五是密切联系群众,当好“联络员”。将巡防队员、社区民警的联系电话印制到联系卡上,发放到必巡点周边的群众手中,便于群众随时咨询户口、法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
  完善机制,夯实根基,确保新模式下巡防效能新提升   分局坚持警情研判机制,指挥中心每天对各辖区发案情况进行整理汇总;在每周一的例会上,对上一周侵财类警情发案总量、高发案件、多发区域、易发时段等违法犯罪规律特点等进行深度研判,并将研判成果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及时推送到巡逻一线和巡逻力量,明确下一步巡防重点,提升抓现率和巡防精确性。
  分局不断完善实战培训机制,先后组织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保障执法安全”专题培训,警务实战技能培训等八期,培训巡防队员1000余人次。培训中,按照街面巡逻工作“危险加一”思路,设置“武疯子”砍人、吸毒致幻人员砍人等极端场景,在演练中不断思索、完善处置流程和方法,进一步明晰民警处置思路、提升处置技能,全力降低巡防队员在巡防工作过程中的伤亡率。同时,通過定期开展“一分钟现场处置”反恐演练、紧急集结拉动活动,进一步提升巡防队伍快速反应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
  分局想方设法强化后勤保障机制,切实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是在警力保障方面,分局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扩编了特警队伍,专职开展巡逻防控和应急处突工作,工资由区财政全额保障。各派出所争取镇街支持,均成立了专职巡逻队伍。特警队员专门划定巡防区域,不定期与交警、各派出所开展联合巡逻、设卡盘查,形成了交警、特警、派出所等多警种共同参与的大巡防工作格局。二是在警务保障方面,分局多方筹措300余万元用于改善巡防装备,各单位巡逻车辆、单警装备、个人防护器材等均由分局警务保障室统一配备,先后购置了执法记录仪、防暴服、防弹服、防暴腰叉等物品,提升了公安巡防规范化水平。为方便与群众沟通交流,缓解基层巡防车辆不足的实际,先后购置了80余辆警用摩托车、电动车分发至各巡防队伍,进一步增强了巡防工作机动性。三是在经费保障方面,根据巡逻工作日常消耗的工作实际,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经费保障机制,分局定期为巡警大队和各派出所调拨巡逻专项经费,保障车辆维修和燃油供给。
  为实现“停靠式”巡逻工作可持续性,分局坚持以奖惩促巡防,以考核促落实。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人员到位情况、抓获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接处警、信息反馈、服务群众等方面。分局党委成员进行督导检查,定期通报。考核中引入信息化手段,对各巡防组工作进行查勤,轨迹、位置实时掌控;建立了巡防警务微信群,将巡逻民警每天巡防路线、区域,在必巡点与群众交流的情况,及时拍照上传至微信群,并整理成基础工作档案备查。同时,通过制定一案一奖励、发案责任倒查等措施,根据抓现行或提供准确信息协助破案、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等情况给予不同数额的资金奖励,杜绝了“干多干少都一样,干好干坏差不多”的现象,有效调动了巡防队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