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创设独特审美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00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诗歌创作上,诗人都不约而同地偏好于象征、隐喻的营造。本文将以李商隐的作品为例来分析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来探索这两种手法的是如何升华成抽象之美,又是如何达到意象的终极审美目标。
  关键词:意象;抽象;象征;隐喻
  意象(image)一词,是一个中西东文化都有的概念。但它的内涵和外延却是十分模糊的。美国著名学者M.H.艾布拉姆斯说:“意象是现代文学批评中最常见, 也是最含糊的术语。”英国《现代评论术语词典》在解释“意象”时,也慨叹道:这是一个“灵活得令人困惑”的术语,“任何由文学语言所引起的可感效果,任何感人的语言、暗喻、象征,任何形象,都可以被为意象”。意象是因为“言不尽意”而通过“立象以尽意”创造出来的,它的本质就在于“意”,“象”只是充当“意”的载体,是创作者为表现一种抽象的哲理(意),而从外在自然界或社会人生中选择出的某一客观对应物(象)。意象就是通过这种客观事物暗示出一种抽象的哲理(意)。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意象具有象征意义或隐喻意味。作家运用更多的象征、隐喻等手法把特定思想情感或者某种抽象的不尽之“意”借助于“象”表达出来的。既然意象的营造使其具有了象征意义和隐喻意味,那么读者就要领会意象所暗示的深层内涵。
  首先,我们先谈谈什么是象征?黑格尔有明确的表述:
  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
  在这里,黑格尔指出了“意象”的象征内涵:象征是借助某一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是用单纯揭示复杂、用形象暗示抽象、用有限表现无限的一种艺术手段。故而象征手法的运用,可以形成特定的意象,可以引领读者通过对具体的客观对应物的阅读进而去找寻隐藏于事物背后的作者,不能或者不容易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尤其是人物内心深处复杂多变的情感、思绪和意念,这样不仅有利于造成作品与读者接受之间的距离和陌生感,更主要的是能创造出如下的美学意义:
  一、运用象征营造意象,就是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之成为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使作品具有超强含蓄蕴藉之美。比如李商隐的著名的诗《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被誉为“咏物最上乘”,成为咏蝉名篇。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去刻意描绘蝉的外形,只是突出写出蝉栖高难饱,徒劳费声两个特征,但是最出色的却是它的第三、四联,这完全归功于象征手法的恰当运用。寒蝉整日里站在高高的树枝上鸣叫以致于声疏欲绝,可是树却依然冷漠无情不为所动,这正是象征着品行高洁的诗人处于穷困潦倒、宦海飘荡的境地,诗人一再向当权者陈述苦情,可是当权者却像树一样无动于衷。诗人当时处于悲惨境地却无人同情这一“意”无法直抒胸臆,所以选取了蝉在树上鸣叫这一典型意象来尽意,传达出诗人冷彻骨髓的幻觉般的心理感受,含蓄蕴藉。
  二、运用象征营造意象,是“言不尽意,立象尽之”,使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代抒代言,产生逻辑语言所无法达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这时,由于诗的朦胧性和不确定性,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
  李商隐就是很善于运用象征而且还能娴熟自如地运用整体象征手法。诗人总是把象征的对象和自己的意图融会,隐藏在作品之中。如《霜月》:
  初闻征雁己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此诗绘写了深秋时节,在水光相接的夜空出现的霜月交辉的景象,在诗中,“青女”和“素娥”不具有象征意义。而整首诗却有着象征意义,它正是通过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女在高寒中争奇斗妍的一幅图景中表现出来的。至于青女素娥不畏严寒竞妍斗美象征什么,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意味。今人刘学锴、余恕诚从诗人对青女素娥的赞美中,读出了此诗是“超凡脱俗、于幽冷环境中愈富魅力之精神美之象征”
  其次,由于意象的审美特点总是“言在此意在彼”“由此及彼”,即使意象具有了隐喻性。作家在立象以尽意的过程中,还充分运用了隱喻手法。
  善于营造隐喻意象的诗人李商隐,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凄美、空幻的意象,诗人借助这些意象喻指一种隐晦、含蓄的心灵世界,这就是隐喻的过程。李商隐诗中的隐喻形式多样,摇曳多姿,具有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特殊艺术效果。
  在李商隐之前的诗人在诗中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景象时,主要是把它作为创设恬静、优美诗歌意境的媒介,强调的是景为情设,借景生情。而李商隐诗中的自然景象处处折射出诗人自已的人生感慨、人间境遇等,达到情景交融,物我难分、物我合一之境。如《细雨》: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本诗连用二个隐喻侧重抒写细雨所引起的美好联想和回忆。“白玉堂”、“碧牙床”、“楚女”等语词具有鲜明的暗示色彩,让读者能够马上领悟诗人是借咏细雨追忆与“楚女”的一段情缘。细雨来自现实,楚女出自神话,实写虚写相得益彰,共同创造出一个空灵冷艳的具有隐喻特质的诗意。
  通过对李商隐诗中俯拾皆是的隐喻的分析,我们发现运用隐喻手法所创作出的意象能激发读者一系列美的联想。不同的事物在诗人笔下通过隐喻创造出了不同的美感,也只有隐喻能带来这样的效果。李商隐诗中的隐喻就给人以一种更虚泛更广阔的崇高精神境界,也给读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
  可以说是诗人有时是创造而不是发现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世界之间的相似点,来赋予客观物象以鲜明的隐喻色彩,达成意蕴深长的隐喻效果。这些隐喻中的喻体和喻旨之间可能无必然的联系,完全是诗人瞬间的感悟和体会,极富原创性,陌生的事物之间有了一种新的关系建构,作者对事物的一种独特而前所未有的感受也借此得以表现,读者也从中获得一种全新的阅读快感。“如果我们要使比喻有力,就需要把非常不同的语境联在一起,用比喻作一个扣针把它们扣在一起。”这句话揭示了隐喻的创造性和新颖性,隐喻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修辞,它更能拓展思维空间,激发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诗歌的内在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强。正如李商隐在诗中依托隐喻所寄寓的已不限于一己之遭际,而是在此基础上延伸和深化了的带有普遍性的人生感慨和内涵更为深广的人生体验。
  【参考文献】
  [1]叶燮:《原诗》内篇下
  [2]《现代东西方文论选》:37
  [3]黑格尔《美学》第2卷:20
  [4]《李商隐诗歌集解》第四册
其他文献
什么是第一战斗力?随着信息化战争的来临,“信息”是第一战斗力在学术界有相当市场。笔者对此论点心存疑问,本着学术争鸣的态度,笔者从“未来攻防双方实质是联动力的较量、‘
玩耍是孩童的天性,游戏是孩童的乐趣。一个人到了老年难免不滋生念旧的情结,而童年经历的往事在人生中烙下的印痕总是清晰如昨。
从2006年起,中国老年学学会开始评定“中国的长寿之乡”,广西的长寿之乡个数名列首位.然而,由于地域的外部因素不同,桂北的永福以及桂南的东兴,两者的福寿文化都有区域性的特
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的性情的原则,就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
期刊
“三农”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离开对二元社会结构的变革,仅仅注重于农民的增收措施,解决不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本质上是对农民制度歧视的结果.
汉语教学中,词汇是必要环节,本文从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出发,探讨如何让初级水平的留学生学好汉语,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词汇的分类、词汇的选择与重组、根据其特点,结合实际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除了这个身份外,它还为中国的饮食结构以及饮食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食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我们在生活中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触,一个人所喜爱的美食或多或少会与他自身的性格特征,或者是人格品性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们可以从食品为出发点,去挖掘一个人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由食品为源头,去探索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去发现那座舌尖上的红楼,以及红楼里所隐藏的神秘世界。舌尖上的
耳朵上的茧美国当代最著名的演讲家莱斯·布朗先生,现在的演讲酬金是每小时2万美元。当有人问起他成功的秘诀时,布朗指了指自己的左耳,上面有一块厚厚的茧,他说:“我初涉演讲
期刊
莫为明日愁五更,《乡土中国》能排忧。开卷尽是玑珠理,笑对人生亦风流。  --题记  我一直笃信,不了解这个时代的人就枉为这个时代的人。而要了解这个时代就必须先对自己所处
走进那片竹林,轻轻地,连细碎的脚步声都觉得是打搅了它的静谧。我爱它的宁静。每天早上,太阳升起,阳光洒在万物上时,我踏进竹林。翠竹伸展着枝叶,在晨曦中向我问好。我深吸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