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信的阳光女孩
魏萧滟的世界是静悄悄的。
当医生告诉妈妈她是一名一级听障的婴儿时,这对从事音乐教育的妈妈是无法接受的现实,甚至认为是检查出错了。因为小萧滟的眼睛特别灵活,黑眼珠儿“滴溜滴溜”地转个不停,一点也不像失聪的孩子。
小萧滟的爸妈四处寻医,在一岁半时给她戴上了助听器,通过在康复中心训练半年后,有一次看图片“花”时,魏萧滟忽然用胖乎乎的手指着图片,稚嫩地叫:“哇……”
这是一个奇迹。她不但听懂了,还发出了她人生的第一个音,她会说话了。妈妈激动地搂住女儿,喜极而泣。魏萧滟也高兴地抱着妈妈不断地说:
“哇……哇……哇……”
在准备踏入深圳蛇口育才教育集团一小校门时,爸爸妈妈有点担心,,因为在康复中心,身边的小朋友都跟魏萧滟一样是失聪的,大家都戴着助听器或耳蜗。可是到了小学,他们担心正常的同学们看到女儿的耳蜗,会取笑她。
后来,爸爸妈妈发觉自己的担心有点多余了。从来到学校的第一天开始,老师和同学就发现魏萧滟是一个热情、开朗的小姑娘。她开学的第一句话就让班主任殷老师感动得流泪。
当时,她微笑着站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说:“我叫魏萧滟,我虽然有听障,但希望大家都爱我哦。”
真的,如果她自己不说,谁都看不出来她和其他孩子有什么区别,更何况魏萧滟的笑容和自信比任何孩子都阳光。
老师的发音气流
虽然魏萧滟五岁装上了人工耳蜗,经过艰苦的言语康复训练,已经能跟同学一起坐在学校的课室上课。可她的听力,毕竟与正常的同学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上,她必须比正常的同学多付出好几倍的努力。
人工耳蜗在放大老师讲课的声音的同时,也放大了其他嘈杂的小声音,造成干扰。魏萧滟要更加专注地去看老师的口型、动作,甚至下课后还要找老师、找同桌,重复说一说上课的内容。
同学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奇特的情景:
下课了,魏萧滟走到老师跟前,重复地问老师的发音。为了发准音,她还会把小手伸到老师嘴边,去感受老师嘴巴发音时有时长,有时短,有时重,有时轻的气流特点,再把手放在自己的嘴边,去模拟老师发音的气流。
就这样一次一次地反复练习,直到发音准确,老师点头了,她才露出了笑容,继续下一个音的练习。
在学习英语上,因为她听不清清辅音和浊辅音,不能马上就学会老师说的内容,于是她会在家里提前学习音标,像学习语文拼音一样,先把一个单词拼读起来,然后再背。
魏萧滟学习上的韧劲和不轻言放弃,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同学。
肩膀被拍红了
魏萧滟通过努力,听到了美妙的声音,她想把美妙的声音撒向人间,感谢所有人对她的钟爱。
五岁开始,魏萧滟学习古筝。八岁,她又开始学习弹钢琴。她还是个小小舞蹈家。
每次学完琴,因为听得费劲,需要大量时间去练习。别人弹一个音准只要四、五遍,而她需要二十几遍。有时候一天要练琴4个小时,才能巩固学习的内容。
学习弹琴时在训练节奏方面非常困难,虽然有人工耳蜗,但是她听得也不一定很清楚。这时候,老师和妈妈会用拍手、跺脚等大幅度的动作让她看到。她很聪明,很快随着动作的节奏踩着点,理解曲子节奏,并弹奏出来。
记得有一次,有个难一点的节奏,拍手和跺脚都无济于事了,妈妈干脆直接拍起了她的肩膀,让她感知节拍。
一下、两下,拍了百下千下后,媽妈感觉到魏萧滟几次眉头紧锁,甚至有时候咬了咬牙。妈妈觉得不对劲,想暂停训练。可是魏萧滟抬起头笑了笑,又继续练下去。
当最后攻克了这个难关时,妈妈心痛地发现女儿的肩膀已经被自己拍红了。
魏萧滟自强向上,她的努力终于收获了丰硕的回报。这一年,魏萧滟获得“童年星梦想”全国首届听障儿童才艺大赛最佳表演奖。2016年7月她还受邀参加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二届听障儿童、青少年与成人国际音乐节“利耳之声”国际大赛并获得金奖。
在那次活动上,魏萧滟见到了全世界很多和她一样失聪的小孩、大人,他们一起交流,放声歌唱,弹奏乐器,憧憬未来。魏萧滟认为音乐是悦耳动听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长大了,她不仅要成为一个艺术家,还要做一名音乐教师,伴随着动听的旋律,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奇迹。
(本文已选入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不忘初心 行稳致远——最美南粤少年风采录》;本文主人公在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寻找“最美南粤少年”活动中获奖)
魏萧滟的世界是静悄悄的。
当医生告诉妈妈她是一名一级听障的婴儿时,这对从事音乐教育的妈妈是无法接受的现实,甚至认为是检查出错了。因为小萧滟的眼睛特别灵活,黑眼珠儿“滴溜滴溜”地转个不停,一点也不像失聪的孩子。
小萧滟的爸妈四处寻医,在一岁半时给她戴上了助听器,通过在康复中心训练半年后,有一次看图片“花”时,魏萧滟忽然用胖乎乎的手指着图片,稚嫩地叫:“哇……”
这是一个奇迹。她不但听懂了,还发出了她人生的第一个音,她会说话了。妈妈激动地搂住女儿,喜极而泣。魏萧滟也高兴地抱着妈妈不断地说:
“哇……哇……哇……”
在准备踏入深圳蛇口育才教育集团一小校门时,爸爸妈妈有点担心,,因为在康复中心,身边的小朋友都跟魏萧滟一样是失聪的,大家都戴着助听器或耳蜗。可是到了小学,他们担心正常的同学们看到女儿的耳蜗,会取笑她。
后来,爸爸妈妈发觉自己的担心有点多余了。从来到学校的第一天开始,老师和同学就发现魏萧滟是一个热情、开朗的小姑娘。她开学的第一句话就让班主任殷老师感动得流泪。
当时,她微笑着站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说:“我叫魏萧滟,我虽然有听障,但希望大家都爱我哦。”
真的,如果她自己不说,谁都看不出来她和其他孩子有什么区别,更何况魏萧滟的笑容和自信比任何孩子都阳光。
老师的发音气流
虽然魏萧滟五岁装上了人工耳蜗,经过艰苦的言语康复训练,已经能跟同学一起坐在学校的课室上课。可她的听力,毕竟与正常的同学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上,她必须比正常的同学多付出好几倍的努力。
人工耳蜗在放大老师讲课的声音的同时,也放大了其他嘈杂的小声音,造成干扰。魏萧滟要更加专注地去看老师的口型、动作,甚至下课后还要找老师、找同桌,重复说一说上课的内容。
同学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奇特的情景:
下课了,魏萧滟走到老师跟前,重复地问老师的发音。为了发准音,她还会把小手伸到老师嘴边,去感受老师嘴巴发音时有时长,有时短,有时重,有时轻的气流特点,再把手放在自己的嘴边,去模拟老师发音的气流。
就这样一次一次地反复练习,直到发音准确,老师点头了,她才露出了笑容,继续下一个音的练习。
在学习英语上,因为她听不清清辅音和浊辅音,不能马上就学会老师说的内容,于是她会在家里提前学习音标,像学习语文拼音一样,先把一个单词拼读起来,然后再背。
魏萧滟学习上的韧劲和不轻言放弃,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同学。
肩膀被拍红了
魏萧滟通过努力,听到了美妙的声音,她想把美妙的声音撒向人间,感谢所有人对她的钟爱。
五岁开始,魏萧滟学习古筝。八岁,她又开始学习弹钢琴。她还是个小小舞蹈家。
每次学完琴,因为听得费劲,需要大量时间去练习。别人弹一个音准只要四、五遍,而她需要二十几遍。有时候一天要练琴4个小时,才能巩固学习的内容。
学习弹琴时在训练节奏方面非常困难,虽然有人工耳蜗,但是她听得也不一定很清楚。这时候,老师和妈妈会用拍手、跺脚等大幅度的动作让她看到。她很聪明,很快随着动作的节奏踩着点,理解曲子节奏,并弹奏出来。
记得有一次,有个难一点的节奏,拍手和跺脚都无济于事了,妈妈干脆直接拍起了她的肩膀,让她感知节拍。
一下、两下,拍了百下千下后,媽妈感觉到魏萧滟几次眉头紧锁,甚至有时候咬了咬牙。妈妈觉得不对劲,想暂停训练。可是魏萧滟抬起头笑了笑,又继续练下去。
当最后攻克了这个难关时,妈妈心痛地发现女儿的肩膀已经被自己拍红了。
魏萧滟自强向上,她的努力终于收获了丰硕的回报。这一年,魏萧滟获得“童年星梦想”全国首届听障儿童才艺大赛最佳表演奖。2016年7月她还受邀参加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二届听障儿童、青少年与成人国际音乐节“利耳之声”国际大赛并获得金奖。
在那次活动上,魏萧滟见到了全世界很多和她一样失聪的小孩、大人,他们一起交流,放声歌唱,弹奏乐器,憧憬未来。魏萧滟认为音乐是悦耳动听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长大了,她不仅要成为一个艺术家,还要做一名音乐教师,伴随着动听的旋律,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奇迹。
(本文已选入广东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不忘初心 行稳致远——最美南粤少年风采录》;本文主人公在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寻找“最美南粤少年”活动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