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曲艺活态传承的创新发展途径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angmm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曲艺艺术在荔浦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节庆活动、田间地头都有曲艺等文艺形式的节目为百姓增添快乐。因其有厚重的曲艺文化传统,2010年,广西曲艺家协会授予荔浦“广西文场之乡”称号;2012年,广西文化厅授予荔浦“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曲艺)”称号;2013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荔浦“中国曲艺之乡”称号。作为曲艺之乡,在新时代如何发挥地方群众文化的优势,为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活态传承中不断探索曲艺创新发展的可行途径,是值得群文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挖掘地方文化价值,展现时代风貌


  地方本土文化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也有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无视地方的艺术传统,不善于学习借鉴,无异于如俗话所说——“端着金饭碗,还要去讨米”。
  荔浦,辖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悠久的文化传统成为孕育荔浦文场的沃土。荔浦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西文场的重镇,清代以来城镇乡村都传唱广西文场,同时荔浦百姓酷爱山歌,据地方志记载,荔浦百姓自古就有“趁墟之日,男女歌答”的传统,演故事、赛龙灯成为乡间的欢乐。康熙四十八年《荔浦县志》载:“元宵自初十至十六,各门悬一灯,选清秀孩童艳妆女服,携花篮,唱茶歌或演故事、赛龙灯,戏以为乐。”这些记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节日生活,荔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桂剧锣鼓故事台正是传承了节庆文化传统。
  荔浦市自获得“广西文场之乡”等荣誉称号以来,荔浦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做好中国曲艺之乡的工作愈加重视,作为主要实施中国曲艺之乡相关工作的文化部门和群艺馆,更是发挥传承作用的主力军。置身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面对如何更好地将中国曲艺之乡建设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服务结合起来,如何守正与创新、推进曲艺艺术的传承发展,以满足百姓的文化需求的新问题、新挑战,他们找准工作重点,带着思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找出了一条适合当地文化发展的路径:进一步挖掘传统曲艺艺术的价值,创新弘扬曲艺艺术的手段,对传统文场进行重新加工,让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组织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的常态化曲艺艺术培训辅导和演出活动,多维度地开展曲艺艺术的活态传承活动;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节目,参加各类赛事,推进创新发展,扩大曲艺艺术的传播途径,赓续传承优秀传统艺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从而夯实中国曲艺之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借鉴民歌、彩调等艺术形式,丰富创新手段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环境的产物。一种文化的产生,既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离不开它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正是因为环境的不同,才造就了各不相同的地域文化,并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荔浦全市有汉、壮、苗、瑶等15个民族,总人口38万人,下辖10镇3乡。当地的节庆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如庙会、文化节、姊妹节等,为文场、渔鼓、山歌、桂剧、彩调等地方民间艺术搭建了展示的平台,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
  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艺术形式与山歌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在民歌环境中落地生根的同时又生成了新的艺术形式,这一创新发展的过程在荔浦的艺术音乐史上也同样如此。荔浦百姓逢年过节、耕耘打猎、婚庆嫁娶都与歌为伴,民歌手遍及各乡镇。他们视歌如命,有一首山歌唱道:“有歌不唱沤坏肚,有马不骑沤坏鞍。沤坏马鞍不要紧,莫要沤坏你心肝。”①荔浦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民间说唱提供了许多的养料。它可歌可吟的艺术形式适合于各种场合即兴发挥,荔浦民歌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和曲调等形式特征,篇幅短小而抒情,它的韵文结构形式便于口口相传,它的韵文结构多为七言四句和一三三七句结构,即第1句是3个字,其他3句为7个字。在文场的唱词中这两种结构也经常运用,它的流传在山歌中有所体现,如“唱就唱,手拿琵琶弹就弹。手拿琵琶弹弹唱,弹弹唱唱解心烦”②。在演唱的节奏上也有讲究,以每句两字一顿、末句一字一顿的节奏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同时又达到编唱流畅的效果。
  琵琶是曲艺形式文场的主要伴奏乐器,歌手或许是借鉴了以琵琶伴奏的民歌,演唱新的小曲,同时又为听众呈现出新的表演形式。正如杨荫浏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说:“山歌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时用乐器伴奏,加了过门,就成为小曲。小曲又另有杂曲、时曲等名称。”③近年来,荔浦组织文艺创作人员深入生活,努力创作有本土特色的曲艺、彩调节目。他们深知离开生活,艺术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深入生活,就很难写出好的作品。在创作中,向民间学习,向传统借鉴,创作出《帆过漓江天地红》《壮家五更郎》《堵寨门》《文兰汇》《桔花飘香》等一大批获得全国、自治区文艺大奖的曲艺节目。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标志性文艺节目,以充满地域的味道和乡土的气息,展现出荔浦地方文化的魅力。

三、发展优势项目,推进活态传承活动的广泛开展


  在“荔浦文场”成功申报曲艺类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后,以发展优势项目,推进活态传承活动的广泛开展就成为建设好曲艺之乡的推手。
  荔浦文场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广西文场”一脉相承,是一种音乐清丽、典雅优美,擅长叙事抒情的曲艺形式,简称“文场”,又名“文玩子”和“文唱”。文场曲牌唱腔丰富,唱词文雅,情感浓郁。月调等四大调、银纽丝等数十个小调都在荔浦传唱。它在广西文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着独特的地位。民国初年,随着广西文场名家金紫臣落户荔浦,荔浦成为文场发展的重地,金紫臣先后坐镇“四合馆”“集咏阁”“同乐社”,广泛收徒,其弟子遍及荔浦城乡,涌现了张熙臣、蒋良臣、蒋秉清、邓秉鉴、黄秉忠等颇有造诣的文场名家。1935年,荔浦新民书社公开出版了金紫臣编著的第一部规范记录、整理文场传统唱腔和剧目的《新式琴弦曲谱》。该书几度再版(再版时更名为《最新琴弦曲谱》),发行量达5000多册。这本书的出版扩大了文场在桂柳方言区的影响力,也使荔浦文场艺脉后继有人,蓬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紫臣的首徒蒋秉卿、蓝容仙和覃华宣演出了文场传统戏《芦林捡柴》,他们的精彩表演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1959年,桂林开办“文场戏曲训练班”,在21名学生中,荔浦就有7名。进入新世纪,荔浦文场的新人辈出,新作源源不断,每逢圩日文场,唱腔油印本供不应求。   经过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常年开展活动的荔浦文场曲艺社遍及城乡,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生力军。为了更好地使文场薪火相传,荔浦市建起了青少年文场培训基地,每年举办文场汇演和曲艺专场比赛,邀请广西文场传承人、艺术家传授文场技艺,为百姓了解文场、热爱文场、参与文场的活动搭建平台,形成全市保护传承荔浦文场的良好氛围。
  为了弘扬荔浦文场艺术,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国曲艺之乡,市委市政府还加大力度举办专题活动,制定文场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培训文场文艺骨干的计划,扶持挖掘文场人才,从而增强荔浦文场艺術的旺盛生命力,让具有生命力的曲艺艺术走进校园,融入学生的教学活动。兴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开展曲艺艺术进校园活动,最大的效果就在于开启学生们的兴趣点。荔浦地方文化丰富多彩,在曲艺艺术进校园的同时,这些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也成为生动的教材。荔浦群众艺术馆让地方文化资源走进校园,成为孩子们的必修课,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化修养,更为非遗传承带来新契机。
  在活动的开展中,采用了展演、展示、互动等多种形式。活动邀请广西文场专家和国家级传承人何红玉、陈秀芬、李伟群、叶春桃等到传习基地和学校进行授课,让学生们不仅观看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广西文场的展演和广西文场的历史概况、唱本、乐器、道具等,还亲身感受了《小小鲤鱼》等广西文场节目的表演特色和音乐旋律的艺术魅力。对广西文场等曲艺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学校负责人称其“更直观地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提高审美素养,也让校园艺术氛围更加浓厚”。活态传承活动的全面开展,发挥了广西文场、荔浦文场等非遗项目的社会价值,从而提升了人们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
  向传统学习,走创新之路。创新发展曲艺文化事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如果没有活态传承,非遗项目就不可置疑地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般的摆设。可以说传统曲艺艺术在时代的推动下得到创新与发展,为适应时代的需求而吸取丰富多元的元素,从而生动地表现时代色彩也是一种艺术上薪火相传的体现。
  注释:
  ①②荔浦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荔浦县歌谣卷》,1987年版,第90页。
  ③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761页。
  (作者:荔浦市群众艺术馆馆长)
  (责任编辑/朱庭萱)
其他文献
我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一名曲艺教师,也是一名评书演员。在近几年的教学与演出工作中,我深深感觉到曲艺作品的版权问题给我造成的困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學中遇到的版权问题。哪些作品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哪些作品可以让同学们登台表演,哪些作品可以让同学们对外公开表演,这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有些作品的作者或版权所有者较为明晰,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联系到。说明情况后,那些老师都很支持我的
期刊
近年来,河南省广大曲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用说唱汇聚力量,用故事传递真情,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曲艺活动推动和促进地方曲艺创作繁荣发展,为助力中原更加出彩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河南省曲艺家协会连续举办7届的“河南曲艺牡丹奖”就是最具特色的品牌活动。  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河南曲艺艺术底蕴深厚、曲种繁多、名家辈出,新人新作不断涌现,本着“弘扬民族艺术
期刊
相声大师侯宝林在1979年7月23日为任半塘的《优语集》一书作序时曾说了这样一句话:“多年来,我有一个心愿,想把相声这门口头文学从实践提到理论的高度。” ①这是他作为一個传统相声艺人发自肺腑的愿望。因为曲艺虽然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长期以来艺人身份低微,生存处境艰难,缺少基本的研究。当时关于相声的专门研究只有相声表演艺术家罗荣寿的《相声表演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  此后,侯宝林在进行相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开始走出去并向世界展示独特的魅力。作为中华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曲艺别有韵味的馨香深深地吸引了我,2018年,我有幸拜相声“洋教头”丁广泉先生多年的搭档姚富山先生为师,从此潜心学习快板、相声等曲艺曲种。一、给快板加一点外国味道  文化是从特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果实,天然带有地域、民族或者国家的气味。而要让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更具有传播力,获得更
期刊
京韵大鼓是中华曲艺之林中的一朵奇葩,融合了北方曲艺艺术的精华,其艺术价值之高深受肯定,一直以来也备受曲艺观众喜爱。  抗战时期,曲艺工作者编写大量抗日鼓词,再由曲艺演员创制唱腔、编演鼓曲节目宣传抗日,组织义演,捐助资金,以编新、唱新的方式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从那时起就已经包含了创新的元素,传统的说唱形式结合时代主题的内容成为曲艺艺术的一大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期刊
想研究一门学科,最权威、最系统、最便捷的办法,可能就是阅读教材了。教材从来都是晚于实践的,是学科的理论总结和经验集结。教材对一门学科来讲本应该是最基础的前提条件,但在其他艺术学科建设蓬勃发展的时候,曲艺作为一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却因为自身传袭特点和环境制约等原因,没有及时跟上学科发展的列车,虽然学习从业者很多、受众广泛,但在学科建设特别是教材建设上却落在了后面。这与曲艺的蓬勃的发展态势不相
期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也是开国元帅陈毅120周年诞辰,我不自禁想起了近20年前创作《一代儒将陈毅》的过程。那时候,公开出版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书籍及文献较少,有的也只记载了众所周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了全面详细地了解陈毅的一生,我通过各种渠道,从数十部相关著述中摘录出几大本参考资料。每天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我也在疑惑:到底如何才能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用曲艺表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陈毅呢?我
期刊
“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之《山东快书表演艺术》理论硕果累累,全书新意粲然,作者站在山东快书大师的肩膀上,集前人艺术经验、理论研究总结之大成,面壁5年,呕心沥血,爬梳立论,开创了曲艺表演艺术教材编写的新理念、新思路、新篇章。教材是高洪胜、王连成二位德高望重的曲艺人心血结晶之作,兹能诚心敬意吃透经典、用心良苦精心布局、沉下心来笔耕不辍,为山东快书表演艺术裒然圆梦。  山东快书从单纯地“说武老二
期刊
河北省曲协推出“抗击疫情”文艺作品线上展演  为用曲艺鼓舞抗“疫”士气,河北省曲协从1月19日开始,利用新媒体平台陆续推送一批优秀原创曲艺作品,为河北抗“疫”加油助力,为人民群众增添生活乐趣。(曲讯)中国文联十届六次全委会在京召开  1月16日至17日,中國文联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中国文联2020年工作,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部署2021年工作。(曲讯)济南市曲艺团召
期刊
曲艺名家“送欢笑”走进浙江温州  2020年12月17日至18日,曲艺名家“送欢笑”走进浙江温州专场演出分别在温州市鹿城区和瑞安市成功举办,艺术家们用自己精彩的表演点燃了气氛,让演出现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曲讯)第十二期全国曲艺创作高级研修班在张家口举办  2020年12月15日至18日,第十二期全国曲艺創作高级研修班在张家口顺利举办。本次研修班旨在通过讲解和分析曲艺创作的方法等手段,为出作品出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