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推进过程中,“有效教学”理念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相关理论研究、操作研究方面盛极一时。然而,在政治课“有效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值得反思的现实问题。
一、考试文化扭曲有效为急功近利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由于受考试、升学、就业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对于教师价值的认同、对于学校价值的认同,甚至对于教育价值的认同,往往是看具体的分数,而不是分数背后的学生素质与发展潜力。在“考试文化”背景下,追求考试高分往往成为教学终极的唯一目标,“有效教学”也不幸蜕变为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有效手段。
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标准意识的淡漠,许多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不重视甚至不知道学科课程标准。许多课堂教学实例反映出教师不是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在“精细管理”、“科学备考”等美丽的口号下,循着考试的线索,把每一个考点都细化成具体对应的讲解和训练,一个考点一个考点地过,一类题型一类题型地练。教学过程变成了流水作业,学习过程变成了“扫雷(寻找并消除知识盲点)活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变成了高考应试能力的强化训练。
不久前听过一节政治公开课,授课老师在系统梳理了有关知识脉络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展示了大量的“典型”题目进行当堂训练。期间“师生互动”,一一解答,过程十分“紧凑”。不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师生共同探求认知规律;更不谈师生间深层次的思维碰撞,产生顿悟与突破的那份精彩。传统“人灌”变成了现代化的“机灌”。这节课,得到了一些听课教师的认可,评价为“精细全面”、“富有实效”。不难想象,这样高强度的持续的训练,让学生“什么都见过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不会很差,有的甚至还可能比较突出。毕竟,用应试教育手段对付应试往往比用素质教育手段对付应试“更有效”,更能够占到便宜!然而,这样“有效”的教学能够称之为有效教学吗?
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有效学习必须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必然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无论是“机灌”还是“人灌”的教学策略,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智慧参与,没有学生综合能力的系统和持续的培养,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犹如今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拼资源、拼消耗式的经济开发,这样的教学,如果说是有效,也只能属于“高耗低效”。
二、有效教学期待教师提高教学境界
有效教学的主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倡导的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质存在,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的有效教学无疑都指向这种发展,指向“激扬生命,解放教师,放飞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它不但是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场所,而且还是师生共同获得发展的地方。也就是说,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不断地提升和发展自己,不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而要做不断充电、照亮学生的明灯。因为,只有教师发展好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
有感于教学行为与教育理念的严重悖逆,引发了笔者对于有效教学的忧患思索和理想期待。尽管教无定法,但有效教学(撇开低效、无效的教学不论)还是存在着高低不同的境界,即技术的境界和艺术的境界。
所谓技术的境界,是人们对教学有效的基本要求。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每一节课,教学有较高的效益和效率,每节课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生不仅在双基上,而且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一境界还是较多地将目光聚焦于政治教学的功能方面,过于看重“学科逻辑”——从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来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因此,还不能真正实现人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的有效统一。
艺术的境界,是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是人们对教学有效的崇高要求。教学以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为根本价值取向,教学艺术的展示精彩多姿、诗情画意,教学过程张弛有度、行云流水,有对话、有启迪、有感悟、有分享,常常使学生感到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不仅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和自由感,还能使学生得到学习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学习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让学生“充满期待和享受”的有效教学,它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有帮助。
有效教学从技术境界向艺术境界的提升,意味着工匠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升华。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作为政治教师,应从教育教学的本意和使命上去创造科学的、个性鲜明的有效教学,去追寻艺术的、至上至美的教学境界!■
一、考试文化扭曲有效为急功近利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由于受考试、升学、就业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对于教师价值的认同、对于学校价值的认同,甚至对于教育价值的认同,往往是看具体的分数,而不是分数背后的学生素质与发展潜力。在“考试文化”背景下,追求考试高分往往成为教学终极的唯一目标,“有效教学”也不幸蜕变为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有效手段。
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由于课程标准意识的淡漠,许多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不重视甚至不知道学科课程标准。许多课堂教学实例反映出教师不是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在“精细管理”、“科学备考”等美丽的口号下,循着考试的线索,把每一个考点都细化成具体对应的讲解和训练,一个考点一个考点地过,一类题型一类题型地练。教学过程变成了流水作业,学习过程变成了“扫雷(寻找并消除知识盲点)活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变成了高考应试能力的强化训练。
不久前听过一节政治公开课,授课老师在系统梳理了有关知识脉络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展示了大量的“典型”题目进行当堂训练。期间“师生互动”,一一解答,过程十分“紧凑”。不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师生共同探求认知规律;更不谈师生间深层次的思维碰撞,产生顿悟与突破的那份精彩。传统“人灌”变成了现代化的“机灌”。这节课,得到了一些听课教师的认可,评价为“精细全面”、“富有实效”。不难想象,这样高强度的持续的训练,让学生“什么都见过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不会很差,有的甚至还可能比较突出。毕竟,用应试教育手段对付应试往往比用素质教育手段对付应试“更有效”,更能够占到便宜!然而,这样“有效”的教学能够称之为有效教学吗?
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有效学习必须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必然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无论是“机灌”还是“人灌”的教学策略,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智慧参与,没有学生综合能力的系统和持续的培养,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犹如今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拼资源、拼消耗式的经济开发,这样的教学,如果说是有效,也只能属于“高耗低效”。
二、有效教学期待教师提高教学境界
有效教学的主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倡导的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即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优质存在,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的有效教学无疑都指向这种发展,指向“激扬生命,解放教师,放飞学生”。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它不但是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场所,而且还是师生共同获得发展的地方。也就是说,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不断地提升和发展自己,不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而要做不断充电、照亮学生的明灯。因为,只有教师发展好了,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
有感于教学行为与教育理念的严重悖逆,引发了笔者对于有效教学的忧患思索和理想期待。尽管教无定法,但有效教学(撇开低效、无效的教学不论)还是存在着高低不同的境界,即技术的境界和艺术的境界。
所谓技术的境界,是人们对教学有效的基本要求。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每一节课,教学有较高的效益和效率,每节课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生不仅在双基上,而且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一境界还是较多地将目光聚焦于政治教学的功能方面,过于看重“学科逻辑”——从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来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因此,还不能真正实现人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的有效统一。
艺术的境界,是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是人们对教学有效的崇高要求。教学以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为根本价值取向,教学艺术的展示精彩多姿、诗情画意,教学过程张弛有度、行云流水,有对话、有启迪、有感悟、有分享,常常使学生感到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不仅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和自由感,还能使学生得到学习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学习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让学生“充满期待和享受”的有效教学,它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有帮助。
有效教学从技术境界向艺术境界的提升,意味着工匠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升华。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作为政治教师,应从教育教学的本意和使命上去创造科学的、个性鲜明的有效教学,去追寻艺术的、至上至美的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