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知觉学习对早期老视症状的改善作用

来源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d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视知觉学习对早期老视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

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来本院就诊的有早期老视症状者80例,年龄40~45岁,平均(42.3±2.5)岁,负镜片法测量双眼调节幅度,选取调节力差的眼为受检眼(80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一组进行为期3个月,每周3次,每次12~15 min的视知觉学习训练(治疗组);另一组为对照组。评估治疗组训练前和训练3、6、9、12周后的主观感受,2组训练前和训练3、6、9、12周后的单眼远视力、调节幅度、阅读视力、最大阅读速度、临界字体、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检查晶状体调节变化幅度。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对各项指标不同时间点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训练前和训练3、6、9、12周后,治疗组各项主观感受评分:视近困难、阅读疲劳、暂时性视物模糊、眼部酸痛、久视头晕评分训练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3.9、482.7、160.9、198.3、126.7,P均<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眼远视力、调节幅度、晶状体调节变化幅度训练前后变化趋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阅读视力、最大阅读速度、临界字体训练前后变化趋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3、4.6、41.5,P均<0.05)。

结论

视知觉学习训练可有效改善有早期老视症状者的近距离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术后10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2年10月至2004年5月在我院行LASIK手术治疗且于近期来院复诊的41例高度近视患者(80眼)纳入研究,按等效球镜度(SE)分为2组:A组:SE -6.00~-10.00 D,44眼;B组:SE≥-10.25 D,36眼。检查裸眼视力(UCVA)、SE和最佳矫正视力(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后眼前节形态学变化,探讨PPC-ICL植入术对前房角、角膜内皮以及邻近组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宁夏眼科医院行PPC-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58例(106眼),于术后1、6、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指标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目的 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术后患者双眼视觉的变化。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行PPC-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42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行同视机的同时视、双眼融合、远立体视检查,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近立体视锐度。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对术前和术后6个月以上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同时视功能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融
目的 探讨50 MHz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对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术前模拟拱高(SV),并分析其与术后实际拱高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5月至2014年7月至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中心拟行PPC-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21例(37眼),年龄(30.0±9.0)岁,等效球镜度(SE)(-15.60±5.7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多焦点非球面切削模式治疗远视型老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预测性。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对36例(72眼)远视型老视患者采用飞秒激光制瓣后用准分子激光SUPRACORTM老视矫正技术矫正远视后在角膜中央区进行老视矫正,检测手术前后患者的裸眼远、近视力,屈光度,角膜形态学数据,眼压(IOP),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变形指数及患者术后主观感受,术后随访24个月。计量资料正态分布采用配对
目的 探讨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急性期的临床特点、眼部表现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12年5月-2014年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确诊为SJS或TEN的24例患者的病史、眼部表现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均由口服药引起,主要致敏药物为抗生素(7例)、解热镇痛药(6例)和神经精神药(4例)。24例患者中16例出现眼部受累,
老视是随着年龄增长、调节能力丧失出现视近物困难的一种生理现象,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人口老龄化使老视人口及老视矫正的需求逐渐增多,老视的手术矫正方法正成为眼科医师关注的热点。随着技术和材料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多样化的老视矫正手术,包括经角膜老视矫正手术、晶状体老视矫正手术和巩膜老视矫正手术。尽管还没有一种完美的老视矫正手术能真正恢复眼的调节功能,现有的手术已取得一些临床效果。现对老视的角膜手术矫正方法做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FD-OCT)的种族特异性正常人数据库,建立简便实用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诊断模型。方法 横断面研究。对133例(133眼)正常人,99例(99眼)早期POAG患者行RTVue-100 FD-OCT的视神经乳头(ONH)、视网膜神经纤维层3.45(RNFL3.45)、节细胞复合体(GCC)三项扫描。用扫描参数建立"诊断模型"。受检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提高,老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像屈光不正矫正手术一样,老视的激光矫正治疗无论是设备开发还是临床手术的应用都逐年增多,如角膜的激光、角膜板层间镶嵌、角膜热重塑、巩膜气化等。但是老视又与屈光不正(近视、远视和散光)不同,到了一定年龄屈光度会相对稳定,而老视则与年龄有紧密的相关性。目前老视人群庞大,因此有许多人期待着安全、有效、可预测性强、远中近视力都能兼顾的老视矫治手术。
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作为眼内重要细胞组成,在近视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视网膜局部调控学说"认为,RPE细胞在近视发生过程中能够接受一级近视信号因子作用,并产生二级信号因子作用于下游传导通路。因此,通过对RPE细胞信号通路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近视的发病机制。现从RPE细胞形态学结构、神经递质及细胞受体、细胞因子、离子通道等方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