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末,老李全家安排了一次前往泰国普吉岛的旅行。这本来是一次愉快的海岛之旅,阳光、沙滩、椰林、小岛……一家人尽情感受着亚热带的海岛风情。当然,这期间也少不了和蚊子的“亲密接触”。
可就在为期一周的旅行即将结束的那天晚上,老李突然感觉有点冷,并且逐渐觉得有点乏力、头晕。出门在外,又是异国他乡,也没带体温计,老李就没测体温。渐渐地,他觉得头很痛,但是想着马上要回国了,就强忍着,向导游要了止疼片吃。在回程的飞机上,他觉得越来越冷,几乎是裹着毛毯蜷缩着回到北京的。
回家当天,老李自测体温最高达到了39.5℃,还出现了脐周的持续性腹痛,但是并没有恶心、呕吐及腹泻。
老李在家自己吃了点“头孢”和藿香正气水,但是体温并没降下来,头痛和腹痛也都没有缓解。就这样坚持了3天,老李觉得不能再扛着了,于是在第4天的早上打算去医院看看。说来也巧,就在去医院的路上老李突然觉得肚子没那么疼了,体温不太高了,头痛好像也没之前严重了。
到醫院测量体温37.2℃,检查血常规也是大致正常,医生给他开了点退烧药让他回家了。这一天老李体温正常,肚子不疼,似乎病情已经逐渐缓解。
可是第5天,突然又杀了个回马枪,老李的体温再次升高到了38.5℃。
第6天,他身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红斑,小腿两侧还有暗红色的出血点,不痒也不疼。这下老李可是有点慌了,直接来到了医院的发热门诊。接诊医生详细了解了老李的病史,得知他在1周前有泰国的旅行史及蚊子叮咬史,直接把他收进了病房。
入院后,结合老李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医生迅速安排抽血送外检登革热抗体。很快结果就出来了,老李的登革热IgM抗体阳性,提示他这次的病情是由于登革热病毒感染造成的。经过对症支持治疗,老李的皮疹在入院后第2天就开始逐渐消退,体温也逐渐降至正常。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感染造成的急性虫媒传染性疾病,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2014年秋季广东省出现的登革热疫情吧?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天~15天,多数为5天~8天。传染源主要是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了登革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传播途径是通过蚊子叮咬,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这白纹伊蚊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腿蚊子。
人群普遍对登革热病毒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针对登革热的传播特点,在住院期间,感染疾病科医务人员特意为老李配置了蚊帐和电蚊香等“专属礼遇”。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可以为高热,体温可达40℃,可伴有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在发热3天~5天后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1天~3天后再次升高,这种特殊的热型称为双峰热。在病程的第3天~6天,可以出现全身红色斑疹,典型的皮疹是四肢针尖样的出血点。
轻症的登革热患者在出疹后2天~3天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疹消退,病情完全缓解。登革热的病情是自限性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并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但是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可以出现明显的休克、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表现,成为重症登革热。出现这种情况就比较凶险,病死率非常高。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已经报告14例登革热病例,全部是境外输入病例。看来出国特别是去热带海岛地区旅行时,还真得提防小小的蚊子,一不小心可能就中了登革热的招呢。
可就在为期一周的旅行即将结束的那天晚上,老李突然感觉有点冷,并且逐渐觉得有点乏力、头晕。出门在外,又是异国他乡,也没带体温计,老李就没测体温。渐渐地,他觉得头很痛,但是想着马上要回国了,就强忍着,向导游要了止疼片吃。在回程的飞机上,他觉得越来越冷,几乎是裹着毛毯蜷缩着回到北京的。
回家当天,老李自测体温最高达到了39.5℃,还出现了脐周的持续性腹痛,但是并没有恶心、呕吐及腹泻。
老李在家自己吃了点“头孢”和藿香正气水,但是体温并没降下来,头痛和腹痛也都没有缓解。就这样坚持了3天,老李觉得不能再扛着了,于是在第4天的早上打算去医院看看。说来也巧,就在去医院的路上老李突然觉得肚子没那么疼了,体温不太高了,头痛好像也没之前严重了。
到醫院测量体温37.2℃,检查血常规也是大致正常,医生给他开了点退烧药让他回家了。这一天老李体温正常,肚子不疼,似乎病情已经逐渐缓解。
可是第5天,突然又杀了个回马枪,老李的体温再次升高到了38.5℃。
第6天,他身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红斑,小腿两侧还有暗红色的出血点,不痒也不疼。这下老李可是有点慌了,直接来到了医院的发热门诊。接诊医生详细了解了老李的病史,得知他在1周前有泰国的旅行史及蚊子叮咬史,直接把他收进了病房。
入院后,结合老李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医生迅速安排抽血送外检登革热抗体。很快结果就出来了,老李的登革热IgM抗体阳性,提示他这次的病情是由于登革热病毒感染造成的。经过对症支持治疗,老李的皮疹在入院后第2天就开始逐渐消退,体温也逐渐降至正常。
蚊子叮咬招来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感染造成的急性虫媒传染性疾病,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生在夏秋季。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2014年秋季广东省出现的登革热疫情吧?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天~15天,多数为5天~8天。传染源主要是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了登革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传播途径是通过蚊子叮咬,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这白纹伊蚊就是我们常说的花腿蚊子。
人群普遍对登革热病毒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针对登革热的传播特点,在住院期间,感染疾病科医务人员特意为老李配置了蚊帐和电蚊香等“专属礼遇”。
登革热的发热挺特殊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可以为高热,体温可达40℃,可伴有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在发热3天~5天后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1天~3天后再次升高,这种特殊的热型称为双峰热。在病程的第3天~6天,可以出现全身红色斑疹,典型的皮疹是四肢针尖样的出血点。
轻症的登革热患者在出疹后2天~3天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疹消退,病情完全缓解。登革热的病情是自限性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并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但是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可以出现明显的休克、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表现,成为重症登革热。出现这种情况就比较凶险,病死率非常高。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已经报告14例登革热病例,全部是境外输入病例。看来出国特别是去热带海岛地区旅行时,还真得提防小小的蚊子,一不小心可能就中了登革热的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