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桥

来源 :金沙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jun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党:
  从木瓜桥归来,我心情还没有平静,禁不住提笔给您写信。
  我说的木瓜桥,位于湘西南的武冈市城西,离城三十多里;既是街名,也是桥名。桥也称红军桥,其缘由我早从乡土历史书里得知。今天,我和朋友曾君来到游览。
  进了街口,但见街道是青石板镶卵石铺成,两旁还有不少旧店铺,即临街的店面大开、有木台板往外延出的柜台、铺板白天取下晚间会上好的那种。几乎每一家店铺的走廊上都吊着长方体的宫灯,挡风玻璃上写着“吉祥”“兴隆”之类的红字;有一家店铺墙上的“南货京果”四个斗大的绿色楷体,还是那样原汁原味;一些店铺门楣上以糯米石灰泥浮雕而成的字号——“街头卤味”“永生吉”“四时顺”——还尽职尽责地坚守着。
  我想象着那一年那一天晚上发生在这里的一幕一幕。
  那是1930年冬天,张云逸、邓小平率领红七军从广西打到武冈。那天晚上寒风凛冽,霜冻如雪。这一带的老百姓因不知道红军是一支什么队伍,以为又如以往的“粮子”,早跑到山上“躲难”了,一间间店铺铺板俨然,一户户人家大门紧锁。红军战士就在这条小街和与小街相连的桥上宿营。第二天,他们开拔之后,老百姓回来了,但见桥上、街上,比他们离开之前还洁净,街道上有些松动的卵石还被嵌固了;根本没有谁家的门窗被打开,有一户人家山墙一个窗子的一根窗棂原是松动了的,居然还被楔紧了;有一户人家的宫灯换了结实的吊索——原先的不结实,主人本也想换的;有一户人家“躲难”之前没有捉住的一只鸡,居然还在街头觅食。——全不是预想中的样子啊。那家“南货京果”的老板之前并没有离开店铺,他躲在店铺里面。他对从外面回来的街坊邻居说,半夜里他还咳嗽了几声,根本没有人敲他的门;街道上有脚步声,有说话声,也有歌声,但没有骂人的声音。他说还闻到清水煮萝卜的气味。
  听他说“清水煮萝卜”,有的人就走到自家的萝卜田里,于是惊异地发现,新拔过萝卜眼(小坑)里,都闪烁着一枚铜板!“萝卜眼里长铜板!”他们奔走相告,感叹不已。他们想象着一种情景。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啊!——后来从一篇红军回忆录得知,那天红军战士来到这里有钱买不到粮食,没办法,只好采取“非常措施”。他们到田里拔萝卜,每拔出一个,就在萝卜眼(坑)里补进一枚铜板。老乡,没经你允许,对不住了啊!
  我不觉已走到小街的西端,也即到了桥的东端。
  桥是风雨桥,桥端是砖砌的墙,当然大敞了门洞,门洞上面是“木瓜桥”三个斗大的楷体。我沿青石板砌成的石级缓缓而上。走到桥的中腰,忽见右侧有一个台子,台上并立着三个神像,中间那个是主神,一看那红脸美髯,就知道是关公。那一年,红军战士也并没有“破除迷信”而把关公的神台拆掉。那天老百姓回来从桥上过,还惊喜地发现神台上的油灯还亮着。往日,到了傍晚,有专人来添一次灯油的,要不然灯燃不到第二天早晨。那么,昨晚的灯油是谁添的?肯定是那些当兵的啊。还有,那个负责添油的老人看了神台上盛香油的罐子,里面的油只是下去了一点点,说明那些当兵的,并没有拿香油煮萝卜!
  是清水煮萝卜啊!
  我走到桥西端,下了石阶,再回头看,桥端的楹联是:“木叶落亭前际资水秋深夜雨横飞江圃树;瓜田连岸畔看平原草绿朝烟遥接板桥云。”仍然是墨写的。据说那天早晨,有人发现上、下联的“树”和“云”(繁体)被新填写过,那两个字本已模糊了的。谁做的好事?除了那些當兵的,又还有谁?我吟味一番,对曾君说,那些红军战士也是喜欢楹联所描述的和平安宁的景象的。
  我们也从乡土历史书里知道,这样一支军队,还在这里用红泥浆写了一条标语,标语叫“共产万岁”。
  自然想一睹那条标语的“真容”。细细搜寻一阵,终于在桥端的南侧发现一个拱形龛子,龛内伫着石碑,石碑正面就有四个朱红的正楷——“共产万岁”。“共产”竖写,“万岁”横写,后三字是繁体;一笔一画,皆刚劲沉毅。
  来到这里的人都很激动,都蹲下来,轻轻诵读,细细观赏,又书空描摹。陶醉一番,再看石碑的全体。三尺多高,一尺多宽。透过“共产万岁”的红字,还可看出碑上有阴镌。原来这是一块“功德碑”,镌的都是一些人名和他们为修桥而捐银的数额。碑楣上还刻了“万古不朽”四个字。
  我想,“共产万岁”叠印在“功德碑”捐款人名的上面,特别有意思。从一个角度看,红军战士对那种资助公益事业的思想行为是肯定的。换一个角度看,红军战士或许是从根本上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否定:把私有财产捐一点出来终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是要“共产”。“共产万岁”,寄托的是红军战士的崇高理想,也是红军战士能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动力。这样想着,我觉得那标语不是用红泥浆写的,而是用鲜血写的——由鲜红而深沉为殷红,又沁入碑之肌肤,于是岁月再也不能将它“风蚀”了。只听曾君也沉吟道:“当年的萝卜还不能‘共产’,所以只能用铜板买。‘萝卜眼里长铜板’和‘共产万岁’,两者的关系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值得深思啊。”
  那用来护碑的拱形龛子是当地群众后来做的,说明他们已经认定了“共产万岁”了吧。我知道,1949年10月,解放军攻打武冈城的时候,这一带的群众主动送给养,救伤员,说明他们已用行动实践“共产万岁”了吧!
  好,就写到这里。祝
  我们的党永远年轻!
  黄三畅
  2021年7月1日
  责任编辑:李 夏
其他文献
摘要 教师要想有从业幸福感,应在树立服务宗旨的基础上讲究方法策略。其一要经常家访,拉近与家长的距离。这样才能消除家长与你的抵触情绪,配合你的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好学生。其二要尊重家长,这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服务宗旨;家访;尊重;幸福;方法    人人都想要追求幸福,而幸福是什么?它的定义究竟如何?恐怕没人能给出答案。我认为,幸福不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状态,它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
期刊
故乡虽说只是一个符号,但它留给人们的却是刻骨铭心的烙印,包括一個人、一个物、一件事……。时光之舟,远逝之水带走了永不回来的时间。童年的许多记忆,也在生活的磨砺中散落成河边的小卵石,然而故乡的柿子,却承载着儿时的欢笑与苦涩不时在脑海中盘旋,并勾起我沉淀已久的记忆。  故乡多山,山高、坡陡、箐深是故乡真实的写照。故乡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但它被舞动着的群山托举着,像一个拘谨的老人步履蹒跚,一直在往前行
期刊
这个秋天到来的时候,桐子林的老耿显得有些焦躁不安。  老鹰岩那片林子快完了!老耿逢人就说这句话。  老鹰岩的那片林子是老耿的命根子,这在桐子林一带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几十里地界娃儿大小都知道的。老耿带着村里的群众拼死拼活斗星星斗月亮地奋斗了好十几年呢,才栽下了那片林子,你说,不是命根那是什么?  电锯在不停地响,挖机和运树子的大货车是一辆接着一辆地开进村子,这些,像一大块石头压在老耿的心上,慌死人呀。
期刊
孩子们终于被接完了,教室里开始变得寂静。李迪和两位老师疲惫地在用消毒灵擦洗桌椅,做着每天离园前的最后工作。突然,教室门外传来刚上任三个多月年轻领导的甜润声音:李老师,请出来一下。李迪心里开始忐忑这几个月以来我做错什么了?这年轻的领导怎么就来找我?她大脑一片空白,这新官上任三把火,着了,我就是她要烧的第一把。她嘴上答应着,可是腿却抖得筛糠似的。她想:我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胆小了?她拖着深重的双腿紧走几步
期刊
编者按:楚雄州文化璀璨多姿、底蕴深厚,蕴藏着丰富的“四大走廊”文化:一是以记述这生命起源的生命走廊,如禄丰恐龙、元谋人、三叶虫化石等;二是记述地球沧桑巨变的奇山异水走廊,如己衣大裂谷、元谋土林等;三是记述中原文化、古滇文化、民族文化、邊陲文化相互激荡、交相辉映的古镇文化走廊;四是记述彝族古老神奇历史的优秀彝族文化走廊、服饰文化等。  为深入挖掘、深入交流、深入阐释楚雄州“四大走廊”内涵,宣传楚雄州
期刊
我看到了云朵的脚印  中年以后  突然看到了岩石柔软的心和鱼儿  痛苦的表情  透过层层黑暗与光明  关于光谱的事  我知道的还没有小草知道得多  你看那弯彩虹  我竟认为是有原罪的  也不愿去指证春风  有些花经它一吹  就蔫谢了  有些事是我们做不到的  譬如和光同尘,譬如风起云涌  我看到云朵的脚印  是因为空中有孤影出现  云朵收放自如  浪迹天涯地修炼  给各人的心中  都留下了唯一  
期刊
这个是青菜,这个是小包菜,这个是四叶菜……母亲站在菜地里,一一地跟我介绍菜名,多少有些自豪的样子。我怕记不住,拿了个小本子,一笔一画地记了下来。记下来也不好使,总有二、三样长相酷似的菜分不清楚,可见我的愚拙。  一个多月前,我从外地回老家看母亲。外地不近,离老家三千余里。我就常年在两点一线间奔波往返,终点是起点,起点也是终点,永不疲倦。母亲独在乡下居住,日常种地,养望生活。见少有回家的儿子回来了,
期刊
编者按:楚雄州文化璀璨多姿、底蕴深厚,蕴藏着丰富的“四大走廊”文化:一是以记述这生命起源的生命走廊,如禄丰恐龙、元谋人、三叶虫化石等;二是记述地球沧桑巨变的奇山异水走廊,如己衣大裂谷、元谋土林等;三是记述中原文化、古滇文化、民族文化、边陲文化相互激荡、交相辉映的古镇文化走廊;四是记述彝族古老神奇历史的优秀彝族文化走廊、服饰文化等。  为深入挖掘、深入交流、深入阐释楚雄州“四大走廊”内涵,宣传楚雄州
期刊
我们一家,因为乌东德水库建设,移民搬迁到新街镇马哼村。  水库移民的父亲,生活如同半月,总感觉缺了一块。  新街镇逢五赶集。搬迁到马哼村之后,每一个集日,都成了父亲的节日,成了他寻找那些缺失了的日子的心灵之旅。  这个节日,决定着父亲接下来一个星期的心情的好与坏。反复循环。  每逢集日,不论晴雨,父亲一定要上街,有事办事,没事就打逛逛。晴日,父亲赶着他的老水牛,架着他的老牛车上街。雨天,父亲仔细给
期刊
“老鹰偷鸡了!”  我们一家人聚在屋里吃午饭的时候,一道褐色的影子从屋顶直扑院子,院子里的鸡,四处逃窜,腾起的灰尘满院子飞扬……  母亲第一个反应过来,拖着扫帚冲到院子里挥舞着。等我们老老少少一家人全都冲到院子里的时候,空中隐隐约约传来鸡撕心裂肺的呼救声,呼救声随着那只鹰,掠过树头,朝对岸飞去,直到看不见苍鹰,听不见呼救声。  母亲把扫帚掷在地上,朝着老鹰飞去的方向捶胸顿足:“该死的贼鹰,你再来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