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党:
从木瓜桥归来,我心情还没有平静,禁不住提笔给您写信。
我说的木瓜桥,位于湘西南的武冈市城西,离城三十多里;既是街名,也是桥名。桥也称红军桥,其缘由我早从乡土历史书里得知。今天,我和朋友曾君来到游览。
进了街口,但见街道是青石板镶卵石铺成,两旁还有不少旧店铺,即临街的店面大开、有木台板往外延出的柜台、铺板白天取下晚间会上好的那种。几乎每一家店铺的走廊上都吊着长方体的宫灯,挡风玻璃上写着“吉祥”“兴隆”之类的红字;有一家店铺墙上的“南货京果”四个斗大的绿色楷体,还是那样原汁原味;一些店铺门楣上以糯米石灰泥浮雕而成的字号——“街头卤味”“永生吉”“四时顺”——还尽职尽责地坚守着。
我想象着那一年那一天晚上发生在这里的一幕一幕。
那是1930年冬天,张云逸、邓小平率领红七军从广西打到武冈。那天晚上寒风凛冽,霜冻如雪。这一带的老百姓因不知道红军是一支什么队伍,以为又如以往的“粮子”,早跑到山上“躲难”了,一间间店铺铺板俨然,一户户人家大门紧锁。红军战士就在这条小街和与小街相连的桥上宿营。第二天,他们开拔之后,老百姓回来了,但见桥上、街上,比他们离开之前还洁净,街道上有些松动的卵石还被嵌固了;根本没有谁家的门窗被打开,有一户人家山墙一个窗子的一根窗棂原是松动了的,居然还被楔紧了;有一户人家的宫灯换了结实的吊索——原先的不结实,主人本也想换的;有一户人家“躲难”之前没有捉住的一只鸡,居然还在街头觅食。——全不是预想中的样子啊。那家“南货京果”的老板之前并没有离开店铺,他躲在店铺里面。他对从外面回来的街坊邻居说,半夜里他还咳嗽了几声,根本没有人敲他的门;街道上有脚步声,有说话声,也有歌声,但没有骂人的声音。他说还闻到清水煮萝卜的气味。
听他说“清水煮萝卜”,有的人就走到自家的萝卜田里,于是惊异地发现,新拔过萝卜眼(小坑)里,都闪烁着一枚铜板!“萝卜眼里长铜板!”他们奔走相告,感叹不已。他们想象着一种情景。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啊!——后来从一篇红军回忆录得知,那天红军战士来到这里有钱买不到粮食,没办法,只好采取“非常措施”。他们到田里拔萝卜,每拔出一个,就在萝卜眼(坑)里补进一枚铜板。老乡,没经你允许,对不住了啊!
我不觉已走到小街的西端,也即到了桥的东端。
桥是风雨桥,桥端是砖砌的墙,当然大敞了门洞,门洞上面是“木瓜桥”三个斗大的楷体。我沿青石板砌成的石级缓缓而上。走到桥的中腰,忽见右侧有一个台子,台上并立着三个神像,中间那个是主神,一看那红脸美髯,就知道是关公。那一年,红军战士也并没有“破除迷信”而把关公的神台拆掉。那天老百姓回来从桥上过,还惊喜地发现神台上的油灯还亮着。往日,到了傍晚,有专人来添一次灯油的,要不然灯燃不到第二天早晨。那么,昨晚的灯油是谁添的?肯定是那些当兵的啊。还有,那个负责添油的老人看了神台上盛香油的罐子,里面的油只是下去了一点点,说明那些当兵的,并没有拿香油煮萝卜!
是清水煮萝卜啊!
我走到桥西端,下了石阶,再回头看,桥端的楹联是:“木叶落亭前际资水秋深夜雨横飞江圃树;瓜田连岸畔看平原草绿朝烟遥接板桥云。”仍然是墨写的。据说那天早晨,有人发现上、下联的“树”和“云”(繁体)被新填写过,那两个字本已模糊了的。谁做的好事?除了那些當兵的,又还有谁?我吟味一番,对曾君说,那些红军战士也是喜欢楹联所描述的和平安宁的景象的。
我们也从乡土历史书里知道,这样一支军队,还在这里用红泥浆写了一条标语,标语叫“共产万岁”。
自然想一睹那条标语的“真容”。细细搜寻一阵,终于在桥端的南侧发现一个拱形龛子,龛内伫着石碑,石碑正面就有四个朱红的正楷——“共产万岁”。“共产”竖写,“万岁”横写,后三字是繁体;一笔一画,皆刚劲沉毅。
来到这里的人都很激动,都蹲下来,轻轻诵读,细细观赏,又书空描摹。陶醉一番,再看石碑的全体。三尺多高,一尺多宽。透过“共产万岁”的红字,还可看出碑上有阴镌。原来这是一块“功德碑”,镌的都是一些人名和他们为修桥而捐银的数额。碑楣上还刻了“万古不朽”四个字。
我想,“共产万岁”叠印在“功德碑”捐款人名的上面,特别有意思。从一个角度看,红军战士对那种资助公益事业的思想行为是肯定的。换一个角度看,红军战士或许是从根本上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否定:把私有财产捐一点出来终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是要“共产”。“共产万岁”,寄托的是红军战士的崇高理想,也是红军战士能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动力。这样想着,我觉得那标语不是用红泥浆写的,而是用鲜血写的——由鲜红而深沉为殷红,又沁入碑之肌肤,于是岁月再也不能将它“风蚀”了。只听曾君也沉吟道:“当年的萝卜还不能‘共产’,所以只能用铜板买。‘萝卜眼里长铜板’和‘共产万岁’,两者的关系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值得深思啊。”
那用来护碑的拱形龛子是当地群众后来做的,说明他们已经认定了“共产万岁”了吧。我知道,1949年10月,解放军攻打武冈城的时候,这一带的群众主动送给养,救伤员,说明他们已用行动实践“共产万岁”了吧!
好,就写到这里。祝
我们的党永远年轻!
黄三畅
2021年7月1日
责任编辑:李 夏
从木瓜桥归来,我心情还没有平静,禁不住提笔给您写信。
我说的木瓜桥,位于湘西南的武冈市城西,离城三十多里;既是街名,也是桥名。桥也称红军桥,其缘由我早从乡土历史书里得知。今天,我和朋友曾君来到游览。
进了街口,但见街道是青石板镶卵石铺成,两旁还有不少旧店铺,即临街的店面大开、有木台板往外延出的柜台、铺板白天取下晚间会上好的那种。几乎每一家店铺的走廊上都吊着长方体的宫灯,挡风玻璃上写着“吉祥”“兴隆”之类的红字;有一家店铺墙上的“南货京果”四个斗大的绿色楷体,还是那样原汁原味;一些店铺门楣上以糯米石灰泥浮雕而成的字号——“街头卤味”“永生吉”“四时顺”——还尽职尽责地坚守着。
我想象着那一年那一天晚上发生在这里的一幕一幕。
那是1930年冬天,张云逸、邓小平率领红七军从广西打到武冈。那天晚上寒风凛冽,霜冻如雪。这一带的老百姓因不知道红军是一支什么队伍,以为又如以往的“粮子”,早跑到山上“躲难”了,一间间店铺铺板俨然,一户户人家大门紧锁。红军战士就在这条小街和与小街相连的桥上宿营。第二天,他们开拔之后,老百姓回来了,但见桥上、街上,比他们离开之前还洁净,街道上有些松动的卵石还被嵌固了;根本没有谁家的门窗被打开,有一户人家山墙一个窗子的一根窗棂原是松动了的,居然还被楔紧了;有一户人家的宫灯换了结实的吊索——原先的不结实,主人本也想换的;有一户人家“躲难”之前没有捉住的一只鸡,居然还在街头觅食。——全不是预想中的样子啊。那家“南货京果”的老板之前并没有离开店铺,他躲在店铺里面。他对从外面回来的街坊邻居说,半夜里他还咳嗽了几声,根本没有人敲他的门;街道上有脚步声,有说话声,也有歌声,但没有骂人的声音。他说还闻到清水煮萝卜的气味。
听他说“清水煮萝卜”,有的人就走到自家的萝卜田里,于是惊异地发现,新拔过萝卜眼(小坑)里,都闪烁着一枚铜板!“萝卜眼里长铜板!”他们奔走相告,感叹不已。他们想象着一种情景。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啊!——后来从一篇红军回忆录得知,那天红军战士来到这里有钱买不到粮食,没办法,只好采取“非常措施”。他们到田里拔萝卜,每拔出一个,就在萝卜眼(坑)里补进一枚铜板。老乡,没经你允许,对不住了啊!
我不觉已走到小街的西端,也即到了桥的东端。
桥是风雨桥,桥端是砖砌的墙,当然大敞了门洞,门洞上面是“木瓜桥”三个斗大的楷体。我沿青石板砌成的石级缓缓而上。走到桥的中腰,忽见右侧有一个台子,台上并立着三个神像,中间那个是主神,一看那红脸美髯,就知道是关公。那一年,红军战士也并没有“破除迷信”而把关公的神台拆掉。那天老百姓回来从桥上过,还惊喜地发现神台上的油灯还亮着。往日,到了傍晚,有专人来添一次灯油的,要不然灯燃不到第二天早晨。那么,昨晚的灯油是谁添的?肯定是那些当兵的啊。还有,那个负责添油的老人看了神台上盛香油的罐子,里面的油只是下去了一点点,说明那些当兵的,并没有拿香油煮萝卜!
是清水煮萝卜啊!
我走到桥西端,下了石阶,再回头看,桥端的楹联是:“木叶落亭前际资水秋深夜雨横飞江圃树;瓜田连岸畔看平原草绿朝烟遥接板桥云。”仍然是墨写的。据说那天早晨,有人发现上、下联的“树”和“云”(繁体)被新填写过,那两个字本已模糊了的。谁做的好事?除了那些當兵的,又还有谁?我吟味一番,对曾君说,那些红军战士也是喜欢楹联所描述的和平安宁的景象的。
我们也从乡土历史书里知道,这样一支军队,还在这里用红泥浆写了一条标语,标语叫“共产万岁”。
自然想一睹那条标语的“真容”。细细搜寻一阵,终于在桥端的南侧发现一个拱形龛子,龛内伫着石碑,石碑正面就有四个朱红的正楷——“共产万岁”。“共产”竖写,“万岁”横写,后三字是繁体;一笔一画,皆刚劲沉毅。
来到这里的人都很激动,都蹲下来,轻轻诵读,细细观赏,又书空描摹。陶醉一番,再看石碑的全体。三尺多高,一尺多宽。透过“共产万岁”的红字,还可看出碑上有阴镌。原来这是一块“功德碑”,镌的都是一些人名和他们为修桥而捐银的数额。碑楣上还刻了“万古不朽”四个字。
我想,“共产万岁”叠印在“功德碑”捐款人名的上面,特别有意思。从一个角度看,红军战士对那种资助公益事业的思想行为是肯定的。换一个角度看,红军战士或许是从根本上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否定:把私有财产捐一点出来终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是要“共产”。“共产万岁”,寄托的是红军战士的崇高理想,也是红军战士能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动力。这样想着,我觉得那标语不是用红泥浆写的,而是用鲜血写的——由鲜红而深沉为殷红,又沁入碑之肌肤,于是岁月再也不能将它“风蚀”了。只听曾君也沉吟道:“当年的萝卜还不能‘共产’,所以只能用铜板买。‘萝卜眼里长铜板’和‘共产万岁’,两者的关系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值得深思啊。”
那用来护碑的拱形龛子是当地群众后来做的,说明他们已经认定了“共产万岁”了吧。我知道,1949年10月,解放军攻打武冈城的时候,这一带的群众主动送给养,救伤员,说明他们已用行动实践“共产万岁”了吧!
好,就写到这里。祝
我们的党永远年轻!
黄三畅
2021年7月1日
责任编辑:李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