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演员与角色的转化与突破

来源 :颂雅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表演的魅力。因此,演员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需不断发挥自身优势,谋求新的突破。本文从演员与角色的辩证关系入手,探究演员在剧本的基础上如何完成角色的转化,并加以突破。
  一、演员与角色的关系
  在表演中,究竟是演员塑造角色,还是角色塑造演员?其实答案并不是绝对的,不论是“谁”塑造了“谁”,都是一种成功。林洪桐提到:“创作是由一个第一自我和数个第二自我组成的一个复合结构。”从“第一自我”的心灵构架中诞生出“第二自我”的活生生的形象。在剧中,演员与角色是结合了两者特性的共生体,而在剧外,角色与演员则是分开的两个个体。一位好演员必须正确处理角色与演员之间矛盾与统一的辩证关系,在矛盾中寻求统一,在统一中寻求发展。
  二、寻求统一与突破的路径
  演员这个职业是人生的百科全书,他们体验着各种不同的人生,也从自我与角色的情感中不断转化。那么如何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将自我与角色更统一,而又具有突出的个性,是表演体系中值得探求的课题。
  (一)理性分析,找准自我定位
  从演技的角度看,优秀演员所饰演的角色是不应该受到制约的,但因外部条件和表演风格的限制,也并非所有角色都适合去演绎。当然也有很多一人千面的演员,比如冯远征,李明启等,但是他们所接触的角色都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与自身的相似之处。所以演员得对自身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定位,理性地分析角色范围和演绎风格,才能呈现自身与角色融合之后的完美形象。比如张铁林的皇帝、王宝强的农民、张凯丽的妈妈,这一系列的形象让他们一进入观众的视线就变成观众心中所想的角色,因为这些人自身就具有这类角色在观众心目中的普世特征,就如秦海璐所说:“表演一定是理性在前,感性在后。”
  (二)积累经验,提升专业素养
  在我们所接触的作品中不乏有一批好演员,比如《教父》中扮演维克·唐·柯来昂的马龙白兰度,《东北一家人》中李琦扮演的牛永贵,《007:择日而亡》中皮尔斯布鲁斯南扮演的詹姆斯邦德,他们都能将角色的特性与自身特性相融合,在角色中打上自身的烙印,成为了自己的角色。
  演员在接触角色初期,会因两者之间的习惯、形象、生活经历、心理因素的种种不同,而成为创造角色的障碍。然而如何使演员和角色统一并突破呢?可以从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两方面入手,第一自我也就是自身,演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演技,掌握角色的细节特点,让自己的表情和身体成为展示角色的工具,还要在表演过程中有真实感和信念感,面对剧情的发展要真听真看真感觉,这样才能融入角色、融入剧情。第二自我是根据剧情角色的需要去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同样要抓住两个重点,一个是剧本,剧本是引导剧情发展、阐述角色形象的基本,给角色性格以及形象划定了范围,是角色的基因;二是从角色的生活入手,切身体验角色的环境,了解角色的感受,并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与角色的共同点,便自己更接近角色。章子怡在扮演《十面埋伏》中的盲歌妓时,为了体验盲人的生活,她和一个盲人一起生活了几个月,观察他的行为,观察他对环境的感受。正因如此,她才把电影中的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1987年的《红楼梦》,当时为了让演员们快速地了解剧中人物,导演将演员带到大观园中生活,并请来一些红学专家上课,才成就了一代经典。
  (三)调整心理,加强转换能力
  演员在创作角色过程中,自身是创作者,也是创作工具,是表演的主体。作为一名演員,会糅杂多种人物的特性于自身,有时候对于一些性格鲜明的角色,在表演中投入过深,会让自己的内心发生变化,迷失在角色中,这会让演员失去对自我特点以及自我意识的掌控。
  良好的心理转换能力,是演员和角色转化时控制自身、把握自我内心的关键。演员会全身心的投入角色,并且可能在生活中都带有角色的影子,对于一个单一角色而言,这有助于演员融入角色,促成优秀作品的诞生。但是从一个演员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对于下一个角色的构建则形成阻碍,带来局限性。所以说,饰演具有鲜明特征的角色更要具备角色转换的能力,及时调整状态,突破自身的局限,才能有更广阔的表演空间。
  结语
  综上所述,演员在体验角色过程中把握自身与角色之间合理的位置,好比演员是一把小提琴,每一次扮演角色就是扭一次弦轴,不断找到合适自己的范围,而在角色内部挖掘自我则是在调整微调器,通过不断地角色磨练;找到属于自己的“音色”。演员和角色其实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提升与突破的关系,演员通过扮演角色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不断清晰自己的定位,增加自身的经验;角色通过被演员扮演,自身的特性不断被挖掘,将其内部特性外化,使角色更加丰满,人物性格更加充实。所以说,演员与角色的转化与突破,是一个无终止的行程。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其他文献
摘要:古筝在云南地区的发展也有悠久的历史,且在云南音乐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从最早的秦开五尺道开始,陆续有一批汉族移民进入到了云南,并带去了汉族的音乐文化。本文旨在从古筝在云南的传承发展以及古筝在如今社会中生存现状与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古筝在云南的传承,并对这一音乐文化现象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詞:古筝 云南 传承  云南是个兼容并包的省份,随着秦开五道,汉族人民带来了内地的音乐
期刊
摘要:工业风景与摄影媒介作为机械时代的产物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工业题材是早期进入到摄影领域的题材。工业文明、技术革新改变了大众视觉观看方式,突破了绘画式的“客观”。当今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后工业社会,在当代艺术中对早期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影响的探讨成为贝歇夫妇所关注的对象,这与贝歇夫妇继承的新客观流派、新地形流派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两大流派都是关注工业题材以及工业文明对于社会、自然的影响,在这两
期刊
摘要:作为视觉表达的重要形式,插画在视觉传达艺术中发挥着独特的魅力,插画中的绘画技巧也能够在视觉传达中得以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设计领域越来越重视视觉传达设计,而且插画的独特性与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本文通过介绍插画的创作特点,针对插画在广告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等视觉传达领域中的应用展开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插画 视觉传达 应用  通常意义下,插画存在于正文之间,也有一些创作者在独页上展现插
期刊
摘要:红色纪念馆是对我国革命历史保护与传承较为重要的地方,主要是以革命文化为主体,在展示与陈列的过程中突出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目前红色纪念馆在陈列展示设计期间存在一些问题,这对纪念馆传承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上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要采取有效方法对红色纪念馆陈列展示设计要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此全面提高设计质量。  关键词:红色纪念馆 陈列展示 设计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期刊
摘要:声乐艺术是演唱者将自己对所唱歌词和音乐的理解,用具有一定美感的声音传达出来,以其充满美感的听觉形象来感动听众。演唱者需要对生活充满积极向上的态度,具备良好的文化底蕴和音乐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形成相应的声乐演唱技巧来胜任声乐演唱任务。  关键词:情感 文化底蕴 音乐思维 演唱技法  一、演唱者要对生活充满热爱  声乐是演唱者抒发情感、展现音乐技巧的主要形式,一个优秀的歌者不仅具备良好的声乐技巧,
期刊
摘要:自人类诞生以来,文化与语言也随之产生。“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文化在语言表达、思维方式方面存在差异,文学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关键词:文学翻译 文化交流  近些年,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视程度逐渐下降。普遍认为这是一个词对词、句子对句子的技术性的工作,轻视了其中的技巧性和艺术价值
期刊
摘要:陶瓷制品的发展以及工艺技术的革新代表着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作为装饰艺术的载体,陶瓷工艺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装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本文在分析了陶瓷工艺的现状以及装饰艺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陶瓷工艺技术各个环节对装饰艺术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陶瓷工艺 装饰技术 陶瓷装饰艺术  一、陶瓷工艺技术存在的不足  (一)窑炉温控以及烧制技术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
期刊
摘要:胡金铨无疑是一位武侠电影类型中的作者导演,他所追求的艺术主旨、美学特点、文化内涵、人物关系都很“胡金铨”化。他以京剧、中国画为视听载体,以儒释道信仰为文化载体,践行其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追求。本文从武侠电影类型中的作者导演、书写多元中国文化的作者导演、作者性形成的原因三个角度论述胡金铨导演的作者性。  关键词:胡金铨 作者导演 形成原因  曾有学者把华语电影界定为“主要使用汉语方言,
期刊
摘要:1997年,香港回归。彼时的中国已经是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洗礼,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打造,电影的艺术审美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香港回归后,两地电影方面的交流和联系更加紧密,其声音的变化发展也映射着很多关于文化方面主动融入的内容。目前,香港和内地电影市场在积极交流之中互惠共进,使以此为纽带的文化桥梁也搭建得愈加坚实。  本文将从音效、音乐、对白
期刊
摘要:设计周是一种政府主办或支持的城市设计文化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型的设计活动,活动的类型涵盖范围非常广泛。设计周的总体形象设计与普通的视觉形象非常不同,要具备较强开放性、包容性、概括性、综合性、系统性、延展性、快速识别性等特征。很多城市都举办了设计周,并且设计了自己的设计周视觉形象,但由于地区经济和设计水平不同,这些视觉形象都存在不同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比不同设计周的视觉形象设计进行整理和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