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媒介下要实现教育方法的创新,首先需要教育者看待新媒介在思想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和角色的观念进行革新。然后,积极探索新媒介和自身教育理念及方法的结合点。利用新媒介来拓展了解受教育者信息以及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交流的渠道。
关键词:教育者;受教育者;新媒介;教育方法;创新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大大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特别是对于已进入社会,大部分业余时间在网络上度过的企业员工影响最为明显。新媒介就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最好的代表。新媒介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加速信息传播的速度以及信息量。但是海量媒介下的信息却是良莠不济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网络信息对人们的影响我们可以称为 “网络新媒介再教育”。
利用好网络新媒介再教育可以促进我们的员工教育迈上一个新的阶梯。因此,面对新环境,为了趋利避害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顺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热门话题。
一、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概念
任小波在韩玉芳等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里定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 则指的是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 创造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鲜经验和做法, 以便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指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任务、内容及对象发生的新变化, 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新渠道和新载体。”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织编写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内解释:“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同时,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新途径、和新载体。”祖嘉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里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主要是指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新做法,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虽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概念具有不同的认识,但是都离不开“创新”二字,以及教育者的参与。
二、教育方法创新的主体是教育者
教育实践活动主要由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构成。并由教育主体作为主导。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围绕教育对象,以教育者为实践核心的教育活动。教育主体自身的素质决定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否。教育主体设定某次特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并依据教育目的设置教育内容,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主体也应是教育者。新媒介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也就是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领导或者人事的教育方法的创新。要做到新媒介下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者需要从观念重新认识新媒介,做到观念上的革新。在教育方法上积极引入新媒介,实现教育方法的创新。
(一)教育者对待新媒介的观念需要革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首先需要教育者教育观念的革新。 “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有碍于教育者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育内容、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 有碍于教育者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形成创新的意识、产生创新的冲动、设计创新的内容”在新媒介环境下,教育者需要全面系统的认识新媒介对于员工的影响力、导向力,企业员工对从新媒介获取信息的认同度。教育者还需对新媒介在促进教育方法革新方面有个科学的认识。在一个广受新媒介影响的社会环境下,单纯地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受新媒介影响的员工进行思想道德说教,要想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是很难的。教育者不能孤立地把新媒介当作信息传递、和朋友交流的平台,还应该把这种功能和自己的思想教育工作联系起来。
只有对待新媒介的观念实现革新,才能激励教育者去重新认识新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善于发掘新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中可能的结合点,并创新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渠道。
(二)教育者利用新媒介探索教育方法创新的主要途径
1.利用新媒介帮助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的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者在进行正式教育引导之前,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受教育者的情况,越全面越深入越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在当下,新媒介深受广大员工喜爱。自己不愿和同事谈论的心事可以在网上写下自己的心情日志。同时喜欢通过网络媒介来获取自己所愿关注的信息。这种“表达”和“获取”都会在自己的网络行程中留下足迹。教育者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来了解受教育者心里所想的,知道受教育者关注的是什么。这就是“知彼”的策略。通过新媒介获取受教育者的信息相比通过同事谈话、同事影响所获得的信息更具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具有隐蔽性功能。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受教育者的网络日志、心情签名等情感表达的内容来了解受教者近期的情况,他的困惑或期望是什么。通过转发的微博、分享的日志等内容来了解受教育者所关注的内容是什么。
2.教育者利用新媒介拓展具体教育途径。教育者利用新媒介提供的交流平台可以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纯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局限,实现教育途径多样化。教育者充分融入社区网站(例如人人网、QQ、空间)、微博私信(新浪微博、腾讯微博、MSN)等信息及交流平台,然后利用这些平台提供的交流渠道,通过发私信、参评日志、添加关注、分享日志、照片等来实现和受教育者的网上交流。
教育者可以通过评论受教育者的日志,来表达自己的认识。进一步传递自己的教育思想进而达到教育受教育者的目的。通过转载受教育者好的分享,给受教育者传递一种“共同爱好”的感觉,以此加强交流,进行思想观念的交流,向着教育目的走下去,以达到教育目的。
三、积极引入新媒介创新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耀灿先生认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关系。”但是在我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很难实现的。传统文化中“身先示范”的观念致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施教者是父长辈和老师,并且是以说教为主要方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及“尊师重道”等这一系列的观念至今也深深影响着国人。同时,受某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时下部分学生不尊师长,叛离之心盛焉。这种背景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平等,更有几分对峙之势。因此,在一种不平等关系下进行的谈话或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受到自身因素的限制,很难实现真诚互动。情感交流也就难以实现。因为没有情感上的真诚交流,受教育者认可教育者的程度很难提高,教育实效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我们不能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平等,我们只能缩小这种差距,弱化二者之间的隔阂。
教育者利用新媒介在网络中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以一般“网友”的身份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对于教育者来说,少了师长在面谈时应有的威严。能淡化自己“师尊”的意识,遇到问题时更能较平和理智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少了一些“尊师”的义务,心情可以更放松些,在交流中更能坦诚些。同时,因为不是直面说教的老师,其叛离情绪也会少许多。如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隔阂就少了许多,交流更真诚顺畅许多,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那么教育效果也会随之提升的。
参考文献:
[1]韩玉芳,林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M].学习出版社,2005.
[3]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教育者;受教育者;新媒介;教育方法;创新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大大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特别是对于已进入社会,大部分业余时间在网络上度过的企业员工影响最为明显。新媒介就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最好的代表。新媒介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加速信息传播的速度以及信息量。但是海量媒介下的信息却是良莠不济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网络信息对人们的影响我们可以称为 “网络新媒介再教育”。
利用好网络新媒介再教育可以促进我们的员工教育迈上一个新的阶梯。因此,面对新环境,为了趋利避害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方法。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顺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热门话题。
一、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概念
任小波在韩玉芳等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里定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 则指的是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 创造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鲜经验和做法, 以便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指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任务、内容及对象发生的新变化, 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新渠道和新载体。”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组织编写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内解释:“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同时,努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新途径、和新载体。”祖嘉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里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主要是指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出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合的新做法,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虽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概念具有不同的认识,但是都离不开“创新”二字,以及教育者的参与。
二、教育方法创新的主体是教育者
教育实践活动主要由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构成。并由教育主体作为主导。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围绕教育对象,以教育者为实践核心的教育活动。教育主体自身的素质决定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成功与否。教育主体设定某次特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并依据教育目的设置教育内容,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主体也应是教育者。新媒介下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也就是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领导或者人事的教育方法的创新。要做到新媒介下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者需要从观念重新认识新媒介,做到观念上的革新。在教育方法上积极引入新媒介,实现教育方法的创新。
(一)教育者对待新媒介的观念需要革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首先需要教育者教育观念的革新。 “陈旧、落后的思维方式有碍于教育者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育内容、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 有碍于教育者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形成创新的意识、产生创新的冲动、设计创新的内容”在新媒介环境下,教育者需要全面系统的认识新媒介对于员工的影响力、导向力,企业员工对从新媒介获取信息的认同度。教育者还需对新媒介在促进教育方法革新方面有个科学的认识。在一个广受新媒介影响的社会环境下,单纯地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对受新媒介影响的员工进行思想道德说教,要想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是很难的。教育者不能孤立地把新媒介当作信息传递、和朋友交流的平台,还应该把这种功能和自己的思想教育工作联系起来。
只有对待新媒介的观念实现革新,才能激励教育者去重新认识新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善于发掘新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中可能的结合点,并创新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渠道。
(二)教育者利用新媒介探索教育方法创新的主要途径
1.利用新媒介帮助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的情况。“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者在进行正式教育引导之前,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受教育者的情况,越全面越深入越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在当下,新媒介深受广大员工喜爱。自己不愿和同事谈论的心事可以在网上写下自己的心情日志。同时喜欢通过网络媒介来获取自己所愿关注的信息。这种“表达”和“获取”都会在自己的网络行程中留下足迹。教育者可以通过这些渠道来了解受教育者心里所想的,知道受教育者关注的是什么。这就是“知彼”的策略。通过新媒介获取受教育者的信息相比通过同事谈话、同事影响所获得的信息更具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具有隐蔽性功能。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受教育者的网络日志、心情签名等情感表达的内容来了解受教者近期的情况,他的困惑或期望是什么。通过转发的微博、分享的日志等内容来了解受教育者所关注的内容是什么。
2.教育者利用新媒介拓展具体教育途径。教育者利用新媒介提供的交流平台可以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纯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局限,实现教育途径多样化。教育者充分融入社区网站(例如人人网、QQ、空间)、微博私信(新浪微博、腾讯微博、MSN)等信息及交流平台,然后利用这些平台提供的交流渠道,通过发私信、参评日志、添加关注、分享日志、照片等来实现和受教育者的网上交流。
教育者可以通过评论受教育者的日志,来表达自己的认识。进一步传递自己的教育思想进而达到教育受教育者的目的。通过转载受教育者好的分享,给受教育者传递一种“共同爱好”的感觉,以此加强交流,进行思想观念的交流,向着教育目的走下去,以达到教育目的。
三、积极引入新媒介创新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耀灿先生认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的关系。”但是在我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很难实现的。传统文化中“身先示范”的观念致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施教者是父长辈和老师,并且是以说教为主要方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及“尊师重道”等这一系列的观念至今也深深影响着国人。同时,受某些不良信息的影响,时下部分学生不尊师长,叛离之心盛焉。这种背景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平等,更有几分对峙之势。因此,在一种不平等关系下进行的谈话或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受到自身因素的限制,很难实现真诚互动。情感交流也就难以实现。因为没有情感上的真诚交流,受教育者认可教育者的程度很难提高,教育实效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我们不能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平等,我们只能缩小这种差距,弱化二者之间的隔阂。
教育者利用新媒介在网络中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以一般“网友”的身份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对于教育者来说,少了师长在面谈时应有的威严。能淡化自己“师尊”的意识,遇到问题时更能较平和理智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少了一些“尊师”的义务,心情可以更放松些,在交流中更能坦诚些。同时,因为不是直面说教的老师,其叛离情绪也会少许多。如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隔阂就少了许多,交流更真诚顺畅许多,有了更多的情感交流,那么教育效果也会随之提升的。
参考文献:
[1]韩玉芳,林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教程[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论[M].学习出版社,2005.
[3]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