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抗日战争中,我广大敌后军民曾广泛制造和使用各种地雷,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军工部门研制出的各种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在珍宝岛反击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也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
本文从新中国历经的几场战争入手,带领读者共同领略新中国各式地雷的风采……
珍宝岛反击战:反坦克地雷显奇功
珍宝岛是外形酷似明、清两代流通货币“元宝”的小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黑龙江主航道的河曲上。自1960年代起,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苏方在1964年中苏边界划境谈判上出示的地图竟然将边境线划到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中国岸边,把珍宝岛、黑瞎子岛等江上小岛都划归苏联所有。从此,中苏边防部队之间出现摩擦,起初双方仅仅是言语冲突,渐渐地理屈词穷的苏联边防军开始使用棍棒火打出平,打伤我边防战士多人。之后,苏军挑衅活动愈演愈烈,我方不得不对苏军进行反击。
1969年3月2日上午8时,我边防部队登岛执行例行巡逻任务,苏军出动70多人和两辆BTP-60装甲车,入侵珍宝岛。苏军列开战斗队形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逼进,并以一部兵力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的侧后穿插。入侵苏军不顾我边防巡逻分队向其发出的警告,突然开枪射击,打死打伤我边防巡逻人员6人。我边防巡逻分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作为预备队的中国边防巡逻队第二小组听到枪声后,立即增援,给入侵苏军以沉重打击。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苏军被击退。
3月2日激战之后,我方料到挨了打的苏军绝不会善罢甘休。鉴于苏军装甲车辆的突击和迂回能力相当强悍,我方决定在珍宝岛西江叉上布设反坦克地雷。但是要在结冻、刮着大风没多少残雪的江面上布雷,如何才能不被苏军发现?这是一个难题。于是我方在境内的小河沟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试验,摸索出用匕首、军用铁锹等在冰面上凿开雷坑,并用白色布兜将地雷包上埋入的特殊布雷方法。在研究了苏方坦克和装甲车入侵我方内河冰道的活动规律后,我方拟定了布雷方案,决定将72枚反坦克地雷分为6个雷群,每群12枚,梯次布置在距离珍宝岛西侧10m处的正面上,雷区宽24m、长50m,每米布置3枚地雷。
3月14日22时,我方布雷分队来到江边的树林中隐蔽。首先派出一个班,对计划布雷的地区进行了一次搜索和侦查,并登岛负责对苏方警戒;其他隐蔽的分队开始在预定布雷地区进行作业。由于中苏两方距离较近,甚至可以听到苏方构筑工事的“咔咔”声。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勇气。当苏方照明弹突然升起时,我方就卧倒在冰面上隐蔽,苏方盲目射击我方也不理会,而苏方始终也没有发现我方的布雷行动。经过40分钟的紧张作业,按时完成了布雷任务。
3月15日8时2分,苏军的大口径火炮开始向我珍宝岛和纵深目标进行猛烈射击,紧接着苏军出动200名步兵、20余辆坦克和30辆装甲车突击我珍宝岛步兵阵地,我方利用岛上天然壕沟、土堤等进行抗击,运用集中火力近距离接战的战法向苏方开火,苏方的第一次冲击很快就被打退。
同日9时46分,苏军又一次在炮火掩护下,出动坦克、装甲车数辆向我方正面冲击,并以4辆T-62主战坦克经岛南端西侧江叉迂回到我方部队侧后,企图切断我岛上部队后路,实施前后夹击。不出所料,最前面的545号坦克闯入我方精心布置的雷区,当即被我反坦克地雷炸毁履带和其他部件,其余3辆坦克惊慌失措、相互碰撞,连忙倒车狼狈逃窜。事后这辆坦克被我方缴获,经研究发现我方火箭弹和无后坐力炮弹对T-62坦克装甲的穿透力几乎为零,如果没有这枚反坦克地雷的奇功,我方登岛部队可能就会在前后夹击下受损。可以说当天的战斗亮点就是这一声反坦克地雷的响亮轰爆。
对越反击战:反步兵地雷逞英豪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和越军都大量使用地雷。相对于其他反步兵武器来说,地雷是加强防御最为有效的武器。这里仅举一个战例——1979年3月柯来西南侧无名高地地雷战。
柯来西南侧无名高地位于越方,距我国境约7千米,是一个圆形高地,山顶面积狭小,茅草丛生,山脚下环绕着水网稻田,一条道路通过山脚。
2月28日,我军步兵某部8连歼灭柯来西南侧无名高地上的全部守敌后,根据上级的命令转入防御作战。次日,越军一个排的兵力向我8连阵地反扑,被我方击退。为了加强阵地防御力度和防止越军使用擅长的偷袭战术,上级命令特务连工兵排在8连阵地前沿布设反步兵地雷。
3月4日16时40分,3个作业组同时开始布雷,19时40分完成布雷任务。3个雷段呈环形设置在8连3个排阵地的前沿,正面达1500m,纵深20~30m,共设置地雷132枚,其中58式压发雷25枚,59式绊发雷32枚,69式跳雷75枚。
3月8日凌晨5时,越军果然趁黑夜出动约1个排的兵力,向8连阵地偷袭。当先头班进入我方3号雷段时,只听两声爆响,2枚地雷被踩响了,当即炸死2人,炸伤约3人,越军知道自己进入雷区后立即撤退。6时5分,还不死心的越军以一个班的兵力偷偷溜到我8连2排前沿右侧,企图再一次偷袭。由3名胆战心惊的越军士兵在前面开路,当进入我方1号雷段时,3个人同时被炸死,后面的越军瞬间跑得不见踪影。6时45分,死撞南墙的越军还不放弃,又以一个排的兵力摸到我8连3排阵地前沿右侧。越军分成3路向我方3排阵地接近,又踩响3枚地雷,当即炸死2人炸伤多人。偷袭不成,越军决定强攻,其士兵在军官的监督下开始冲击,我方趁敌混乱之时,轻重武器一齐开火,经过10分钟的激战,打退了越方两次冲锋,守住了阵地。
此次防御战中,反步兵地雷对阻滞越军的偷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国制造地雷的简史
我国的地雷战术运用灵活,制造和使用地雷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早在明代就有使用各种地雷的记录。在近代战争中,特别是抗日敌后游击战中,我广大军民广泛制造和使用各种地雷,发挥了巨火作用。地雷保卫战、地雷麻雀战、地雷田困战、地雷宣传战等战术使日寇不敢脱离工兵轻易下乡扫荡,甚至连坦克也不敢脱离工兵单独行动。因为我方工兵使用75mm山炮炮弹改制的反坦克车底地雷,可以摧毁日制小坦克脆弱的车底,让车内的日本坦克兵提前“回国”。在山西作战的日寇就曾经遭遇过这种特殊的反坦克地雷,其95式轻型坦克被我军的反坦克地雷炸了个底朝天。
抗美援朝期间,我国制造出木壳反坦克地雷,后来命名为51式反坦克地雷。其结构简单、易于大量生产,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曾经炸毁、炸伤美军多辆坦克。
1950~1960年代,我国仿制出苏式、 美式反步兵地雷(58式、59式等)和苏式反坦克地雷。1969年6月,我国开始进行反坦克和反步兵地雷的国产化研究,很快更新出各种反坦克、反步兵地雷和各种新型布雷装置;1970年代共设计定型了13种地雷;1980年代共设计定型了12种新型地雷。
我军的主要反坦克与反步兵地雷
1950~1960年代:仿苏制、美制反坦克与反步兵地雷
59式反坦克地雷 该反坦克地雷仿自苏联TM-46型反坦克地雷,质量8.5kg,内装TNT炸药5.7kg,可在浅水中使用。起爆后可炸断中型坦克的履带,损坏其负重轮。
该地雷由金属雷壳、装药和引信组成。雷壳上部中央设有带螺盖的引信室,侧部设有一个提手。后期生产的地雷底部有副引信室,用于安装诡计装置。在副引信室中旋入带有拉发引信的副起爆管后,若在排雷时贸然将地雷拿起,副起爆管立刻就会引爆地雷。
59式反坦克地雷的引信由外套筒、内套筒、击针簧、钢珠和起爆管组成。引信装入地雷后,当地雷压盖三分之一以上面积受到2000~7000N压力时,引信外套筒下降,压缩击针簧。待外套筒上的窝槽对正保险钢珠时,在击针簧的张力作用下,保险钢珠被推进窝槽内,击针失去控制,击发起爆管引爆地雷。
58式反步兵地雷 该地雷仿自苏联пMH反步兵地雷,质量600g,内装TNT炸药200g。
该地雷由塑料雷壳、装药、击发机构、压杆和起爆管等组成。雷体内横贯一个圆孔,用于安装击发机构和起爆管。击发机构平时旋在雷体上,击针簧呈压缩状态,但击针由保险销固定在击针套管上,地雷呈安全状态。将起爆管装入雷体后,拔掉保险销,在击针簧张力的作用下,缓冲片被切断,击针进入压杆的圆孔内,其头部被压杆的圆孔凸起挡住,地雷呈战斗状态。当地雷压盖上受到70~300N的压力时,压杆下降,击针击发起爆管,使地雷爆炸。
该地雷设置方法较为特殊,需先旋下击针管帽,检查或更换缓冲片,然后旋下螺塞,装入起爆管,抽出保险销后才可将地雷放入雷坑内。
59式反步兵绊发雷 该地雷可有效封闭道路等可通行的环境,爆炸后产生200块有效杀伤破片,密集杀伤半径7.5m,有效杀伤半径15~20m。地雷质量约2kg,内装TNT炸药75g。其由雷壳、装药、引信、绊线、固定桩和控制桩组成。
该雷雷壳表面上有预制方格槽,采用低廉的生铁浇铸而成。布置时在距地雷6~7m的距离上插上控制桩,将绊线无挂钩的一端固定在控制桩上,而后将固定桩插入地面,将装药装入雷壳并旋拧固定,将拉发引信旋入引信室,最后将绊线挂钩挂在引信的拉火栓上,抽出引信上的保险销,地雷即处于战斗状态。当拉火栓和绊线上受到10~25N的作用力时,地雷即爆炸。
该雷缺点是设置后容易暴露,需要充分利用地形地物进行伪装。
66式反步兵定向雷 该地雷仿自美军在越南广泛使用的M18A1“苏格兰阔剑”式杀伤地雷,其整体呈圆弧状的长方体,由塑料雷壳、装药、钢珠、支架、延期引信或电雷管组成,采用特殊的塑性炸药。
雷壳顶部中央有一个瞄准孔,瞄准孔的两侧各有一个雷管室,上面旋有雷管室塞。雷壳的底部有支架,可以转动、分开或合拢,用以支撑雷体和调整瞄准角度。雷壳内部装有710颗钢珠,爆炸后可以杀伤飞散角60°~124°内的敌人,密集杀伤距离50~55m,有效杀伤距离达80m,可谓威力强大(152mm榴弹的杀伤距离纵深才22m)。
该地雷的设置方式也比较特殊。首先要选择瞄准点,在距地雷50~55m处选择与人肩部同高的物体作为瞄准参照物,从瞄准孔向该参照物瞄准。然后旋下雷管室塞,安装延期引信或电雷管。最后支起地雷,凸面向敌,并伪装即可。需要引爆地雷时,拔掉保险销,将延期引信外套筒转动90°引信即发火,延时5~8秒起爆。如安装电雷管,也可采用电发火方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军M18A1地雷没有该延期引信装置,这一设计属我方独创。
66式定向雷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两山轮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1984年7月12日凌晨4时15分,越方集中一个加强营另加特工团一部的兵力攻击我142高地。3排代理排长李海欣带领15名勇士打退越军一次进攻后,快速在重点位置布设了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当第二轮越军士兵冲进地雷杀伤区后,李海欣不顾胸部和腹部的2处枪伤,引爆了第一枚定向雷,当即将十几个越军士兵炸死。而对向阵地涌来的又一批越军,李海欣引爆了第二枚定向雷。几乎与此同时,一个手投炸药包击中了李海欣,烈士的身体断成了两截……,他牺牲时年仅22岁。最后142号高地的战斗在13时30分结束,阵地还在我方手中,后来这片狭小的高地被命名为“李海欣高地”。(待续)
编辑 曾振宇
本文从新中国历经的几场战争入手,带领读者共同领略新中国各式地雷的风采……
珍宝岛反击战:反坦克地雷显奇功
珍宝岛是外形酷似明、清两代流通货币“元宝”的小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黑龙江主航道的河曲上。自1960年代起,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苏方在1964年中苏边界划境谈判上出示的地图竟然将边境线划到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中国岸边,把珍宝岛、黑瞎子岛等江上小岛都划归苏联所有。从此,中苏边防部队之间出现摩擦,起初双方仅仅是言语冲突,渐渐地理屈词穷的苏联边防军开始使用棍棒火打出平,打伤我边防战士多人。之后,苏军挑衅活动愈演愈烈,我方不得不对苏军进行反击。
1969年3月2日上午8时,我边防部队登岛执行例行巡逻任务,苏军出动70多人和两辆BTP-60装甲车,入侵珍宝岛。苏军列开战斗队形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逼进,并以一部兵力向中国边防巡逻分队的侧后穿插。入侵苏军不顾我边防巡逻分队向其发出的警告,突然开枪射击,打死打伤我边防巡逻人员6人。我边防巡逻分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作为预备队的中国边防巡逻队第二小组听到枪声后,立即增援,给入侵苏军以沉重打击。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苏军被击退。
3月2日激战之后,我方料到挨了打的苏军绝不会善罢甘休。鉴于苏军装甲车辆的突击和迂回能力相当强悍,我方决定在珍宝岛西江叉上布设反坦克地雷。但是要在结冻、刮着大风没多少残雪的江面上布雷,如何才能不被苏军发现?这是一个难题。于是我方在境内的小河沟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试验,摸索出用匕首、军用铁锹等在冰面上凿开雷坑,并用白色布兜将地雷包上埋入的特殊布雷方法。在研究了苏方坦克和装甲车入侵我方内河冰道的活动规律后,我方拟定了布雷方案,决定将72枚反坦克地雷分为6个雷群,每群12枚,梯次布置在距离珍宝岛西侧10m处的正面上,雷区宽24m、长50m,每米布置3枚地雷。
3月14日22时,我方布雷分队来到江边的树林中隐蔽。首先派出一个班,对计划布雷的地区进行了一次搜索和侦查,并登岛负责对苏方警戒;其他隐蔽的分队开始在预定布雷地区进行作业。由于中苏两方距离较近,甚至可以听到苏方构筑工事的“咔咔”声。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业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勇气。当苏方照明弹突然升起时,我方就卧倒在冰面上隐蔽,苏方盲目射击我方也不理会,而苏方始终也没有发现我方的布雷行动。经过40分钟的紧张作业,按时完成了布雷任务。
3月15日8时2分,苏军的大口径火炮开始向我珍宝岛和纵深目标进行猛烈射击,紧接着苏军出动200名步兵、20余辆坦克和30辆装甲车突击我珍宝岛步兵阵地,我方利用岛上天然壕沟、土堤等进行抗击,运用集中火力近距离接战的战法向苏方开火,苏方的第一次冲击很快就被打退。
同日9时46分,苏军又一次在炮火掩护下,出动坦克、装甲车数辆向我方正面冲击,并以4辆T-62主战坦克经岛南端西侧江叉迂回到我方部队侧后,企图切断我岛上部队后路,实施前后夹击。不出所料,最前面的545号坦克闯入我方精心布置的雷区,当即被我反坦克地雷炸毁履带和其他部件,其余3辆坦克惊慌失措、相互碰撞,连忙倒车狼狈逃窜。事后这辆坦克被我方缴获,经研究发现我方火箭弹和无后坐力炮弹对T-62坦克装甲的穿透力几乎为零,如果没有这枚反坦克地雷的奇功,我方登岛部队可能就会在前后夹击下受损。可以说当天的战斗亮点就是这一声反坦克地雷的响亮轰爆。
对越反击战:反步兵地雷逞英豪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和越军都大量使用地雷。相对于其他反步兵武器来说,地雷是加强防御最为有效的武器。这里仅举一个战例——1979年3月柯来西南侧无名高地地雷战。
柯来西南侧无名高地位于越方,距我国境约7千米,是一个圆形高地,山顶面积狭小,茅草丛生,山脚下环绕着水网稻田,一条道路通过山脚。
2月28日,我军步兵某部8连歼灭柯来西南侧无名高地上的全部守敌后,根据上级的命令转入防御作战。次日,越军一个排的兵力向我8连阵地反扑,被我方击退。为了加强阵地防御力度和防止越军使用擅长的偷袭战术,上级命令特务连工兵排在8连阵地前沿布设反步兵地雷。
3月4日16时40分,3个作业组同时开始布雷,19时40分完成布雷任务。3个雷段呈环形设置在8连3个排阵地的前沿,正面达1500m,纵深20~30m,共设置地雷132枚,其中58式压发雷25枚,59式绊发雷32枚,69式跳雷75枚。
3月8日凌晨5时,越军果然趁黑夜出动约1个排的兵力,向8连阵地偷袭。当先头班进入我方3号雷段时,只听两声爆响,2枚地雷被踩响了,当即炸死2人,炸伤约3人,越军知道自己进入雷区后立即撤退。6时5分,还不死心的越军以一个班的兵力偷偷溜到我8连2排前沿右侧,企图再一次偷袭。由3名胆战心惊的越军士兵在前面开路,当进入我方1号雷段时,3个人同时被炸死,后面的越军瞬间跑得不见踪影。6时45分,死撞南墙的越军还不放弃,又以一个排的兵力摸到我8连3排阵地前沿右侧。越军分成3路向我方3排阵地接近,又踩响3枚地雷,当即炸死2人炸伤多人。偷袭不成,越军决定强攻,其士兵在军官的监督下开始冲击,我方趁敌混乱之时,轻重武器一齐开火,经过10分钟的激战,打退了越方两次冲锋,守住了阵地。
此次防御战中,反步兵地雷对阻滞越军的偷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国制造地雷的简史
我国的地雷战术运用灵活,制造和使用地雷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早在明代就有使用各种地雷的记录。在近代战争中,特别是抗日敌后游击战中,我广大军民广泛制造和使用各种地雷,发挥了巨火作用。地雷保卫战、地雷麻雀战、地雷田困战、地雷宣传战等战术使日寇不敢脱离工兵轻易下乡扫荡,甚至连坦克也不敢脱离工兵单独行动。因为我方工兵使用75mm山炮炮弹改制的反坦克车底地雷,可以摧毁日制小坦克脆弱的车底,让车内的日本坦克兵提前“回国”。在山西作战的日寇就曾经遭遇过这种特殊的反坦克地雷,其95式轻型坦克被我军的反坦克地雷炸了个底朝天。
抗美援朝期间,我国制造出木壳反坦克地雷,后来命名为51式反坦克地雷。其结构简单、易于大量生产,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曾经炸毁、炸伤美军多辆坦克。
1950~1960年代,我国仿制出苏式、 美式反步兵地雷(58式、59式等)和苏式反坦克地雷。1969年6月,我国开始进行反坦克和反步兵地雷的国产化研究,很快更新出各种反坦克、反步兵地雷和各种新型布雷装置;1970年代共设计定型了13种地雷;1980年代共设计定型了12种新型地雷。
我军的主要反坦克与反步兵地雷
1950~1960年代:仿苏制、美制反坦克与反步兵地雷
59式反坦克地雷 该反坦克地雷仿自苏联TM-46型反坦克地雷,质量8.5kg,内装TNT炸药5.7kg,可在浅水中使用。起爆后可炸断中型坦克的履带,损坏其负重轮。
该地雷由金属雷壳、装药和引信组成。雷壳上部中央设有带螺盖的引信室,侧部设有一个提手。后期生产的地雷底部有副引信室,用于安装诡计装置。在副引信室中旋入带有拉发引信的副起爆管后,若在排雷时贸然将地雷拿起,副起爆管立刻就会引爆地雷。
59式反坦克地雷的引信由外套筒、内套筒、击针簧、钢珠和起爆管组成。引信装入地雷后,当地雷压盖三分之一以上面积受到2000~7000N压力时,引信外套筒下降,压缩击针簧。待外套筒上的窝槽对正保险钢珠时,在击针簧的张力作用下,保险钢珠被推进窝槽内,击针失去控制,击发起爆管引爆地雷。
58式反步兵地雷 该地雷仿自苏联пMH反步兵地雷,质量600g,内装TNT炸药200g。
该地雷由塑料雷壳、装药、击发机构、压杆和起爆管等组成。雷体内横贯一个圆孔,用于安装击发机构和起爆管。击发机构平时旋在雷体上,击针簧呈压缩状态,但击针由保险销固定在击针套管上,地雷呈安全状态。将起爆管装入雷体后,拔掉保险销,在击针簧张力的作用下,缓冲片被切断,击针进入压杆的圆孔内,其头部被压杆的圆孔凸起挡住,地雷呈战斗状态。当地雷压盖上受到70~300N的压力时,压杆下降,击针击发起爆管,使地雷爆炸。
该地雷设置方法较为特殊,需先旋下击针管帽,检查或更换缓冲片,然后旋下螺塞,装入起爆管,抽出保险销后才可将地雷放入雷坑内。
59式反步兵绊发雷 该地雷可有效封闭道路等可通行的环境,爆炸后产生200块有效杀伤破片,密集杀伤半径7.5m,有效杀伤半径15~20m。地雷质量约2kg,内装TNT炸药75g。其由雷壳、装药、引信、绊线、固定桩和控制桩组成。
该雷雷壳表面上有预制方格槽,采用低廉的生铁浇铸而成。布置时在距地雷6~7m的距离上插上控制桩,将绊线无挂钩的一端固定在控制桩上,而后将固定桩插入地面,将装药装入雷壳并旋拧固定,将拉发引信旋入引信室,最后将绊线挂钩挂在引信的拉火栓上,抽出引信上的保险销,地雷即处于战斗状态。当拉火栓和绊线上受到10~25N的作用力时,地雷即爆炸。
该雷缺点是设置后容易暴露,需要充分利用地形地物进行伪装。
66式反步兵定向雷 该地雷仿自美军在越南广泛使用的M18A1“苏格兰阔剑”式杀伤地雷,其整体呈圆弧状的长方体,由塑料雷壳、装药、钢珠、支架、延期引信或电雷管组成,采用特殊的塑性炸药。
雷壳顶部中央有一个瞄准孔,瞄准孔的两侧各有一个雷管室,上面旋有雷管室塞。雷壳的底部有支架,可以转动、分开或合拢,用以支撑雷体和调整瞄准角度。雷壳内部装有710颗钢珠,爆炸后可以杀伤飞散角60°~124°内的敌人,密集杀伤距离50~55m,有效杀伤距离达80m,可谓威力强大(152mm榴弹的杀伤距离纵深才22m)。
该地雷的设置方式也比较特殊。首先要选择瞄准点,在距地雷50~55m处选择与人肩部同高的物体作为瞄准参照物,从瞄准孔向该参照物瞄准。然后旋下雷管室塞,安装延期引信或电雷管。最后支起地雷,凸面向敌,并伪装即可。需要引爆地雷时,拔掉保险销,将延期引信外套筒转动90°引信即发火,延时5~8秒起爆。如安装电雷管,也可采用电发火方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军M18A1地雷没有该延期引信装置,这一设计属我方独创。
66式定向雷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两山轮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1984年7月12日凌晨4时15分,越方集中一个加强营另加特工团一部的兵力攻击我142高地。3排代理排长李海欣带领15名勇士打退越军一次进攻后,快速在重点位置布设了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当第二轮越军士兵冲进地雷杀伤区后,李海欣不顾胸部和腹部的2处枪伤,引爆了第一枚定向雷,当即将十几个越军士兵炸死。而对向阵地涌来的又一批越军,李海欣引爆了第二枚定向雷。几乎与此同时,一个手投炸药包击中了李海欣,烈士的身体断成了两截……,他牺牲时年仅22岁。最后142号高地的战斗在13时30分结束,阵地还在我方手中,后来这片狭小的高地被命名为“李海欣高地”。(待续)
编辑 曾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