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IBM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以来,全球智慧城市建设节奏逐步加快,以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实践和应用效果上已经凸显。随着我国各行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多个城市相继提出了构建智慧城市的设想。在解读智慧城市概念的同时,一些相关问题的思考同样必不可少。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杂志记者采访到了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甄峰。
《经济》:过去几年我国都在提倡建设智慧城市,这两年“互联网+”又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主题,在您看来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甄峰:智慧城市和“互联网+”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智慧城市里的很多东西住建部都有明确规定,如智慧的基础设施、智慧的产业经济、民生和各个方面的产业支持。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是要用一些新的信息技术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智慧,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用更加智慧的方法去建设城市。
“互联网+”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互联网什么都可以加,可以加城市,也可以加产业。“互联网+城市”实际上就是加居民、加产业、加管理、加空间等各个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加强了空间组织联系,改变了空间结构,空间布局也变得更加有弹性,甚至影响到我们整个城市的空间建设。
《经济》:南京的河西新城区也被列为了智慧城市试点,这两年来,其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遇到了哪些问题?
甄峰:首先,河西新城是南京集金融、商务、商贸、会展、文体五大功能为一体的新城市中心,是居住与就业兼顾的中高档居住区和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城市西部休闲游览地,也是现代文明与滨江特色交相辉映的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化新南京的标志区。智慧城市推进本身就是一个普遍性的事情,也是全国性的事情,刚开始大家都觉得智慧城市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能解决城市的很多问题,可是一旦执行起来,政府都感觉到力不从心。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要做的太多,但是具体从哪个方向去切入,又找不到点。
在很多项目的实际推进中,资金是相当缺乏的。国家提倡PPP模式,但该模式以企业为主,企业又都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如果没有利益的诱惑和吸引,企业是不会投钱的。另外,智慧城市不是空架子,也不是摆设的花瓶,智慧城市需要有实用价值,其最后成功与否要看是否被人们所接受和使用。
《经济》: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您认为未来应该如何规划?
甄峰:如何规划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智慧城市具体怎么用、怎样建设,更多地应该倾听老百姓的声音,倾听企业的声音,了解企业的需求是什么,需求点在哪里,因为每个人对于智慧的理解度和需求点都是不一样的。
在西方的理解里,智慧城市更多强调的是宜居、绿色、低碳,侧重于生态环境建设,利用新的科学技术、物联网技术来解决一些生活宜居问题、环境问题和碳排放问题。而中国则更注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建设,从可持续和科学发展角度来讲,我们的智慧城市应该效仿和学习国外的这种城市建设模式。
《经济》:您一直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在当今大数据背景下,您认为当下的城市规划和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在信息化时代,我们的城市规划重点应更加侧重于哪些方面?
甄峰:在大数据之前,城市规划做的就是土地。我们关注的是土地,关注的是城市空间,同时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也都需要去考虑。
所谓城市规划,就是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各种资源的一种时空安排,例如各种资源的土地使用、人口的分配、基础设施的配置布局。但是有了信息化和智慧城市之后,很多东西就发生了改变。以前的城市规划,更多的是考虑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而近些年来,更多的是考虑老百姓需求的自下而上的安排。满足这种需求需要大数据的支撑,把居民的上网轨迹数据、购物轨迹数据采集过来,然后分析其在城市空间中的活动规律和居民设施的使用情况等,进而对城市空间、基础设施进行测评和分析,以便及时、有效地了解城市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出现的问题。以前城市规划强调的是整体规划,今后将关注的是近期建设规划,因为及时地更新大数据动态才会使生活中的问题得到很快的反馈和解决。
《经济》:过去几年我国都在提倡建设智慧城市,这两年“互联网+”又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主题,在您看来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甄峰:智慧城市和“互联网+”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智慧城市里的很多东西住建部都有明确规定,如智慧的基础设施、智慧的产业经济、民生和各个方面的产业支持。智慧城市建设一方面是要用一些新的信息技术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智慧,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用更加智慧的方法去建设城市。
“互联网+”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互联网什么都可以加,可以加城市,也可以加产业。“互联网+城市”实际上就是加居民、加产业、加管理、加空间等各个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加强了空间组织联系,改变了空间结构,空间布局也变得更加有弹性,甚至影响到我们整个城市的空间建设。
《经济》:南京的河西新城区也被列为了智慧城市试点,这两年来,其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遇到了哪些问题?
甄峰:首先,河西新城是南京集金融、商务、商贸、会展、文体五大功能为一体的新城市中心,是居住与就业兼顾的中高档居住区和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城市西部休闲游览地,也是现代文明与滨江特色交相辉映的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化新南京的标志区。智慧城市推进本身就是一个普遍性的事情,也是全国性的事情,刚开始大家都觉得智慧城市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能解决城市的很多问题,可是一旦执行起来,政府都感觉到力不从心。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要做的太多,但是具体从哪个方向去切入,又找不到点。
在很多项目的实际推进中,资金是相当缺乏的。国家提倡PPP模式,但该模式以企业为主,企业又都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如果没有利益的诱惑和吸引,企业是不会投钱的。另外,智慧城市不是空架子,也不是摆设的花瓶,智慧城市需要有实用价值,其最后成功与否要看是否被人们所接受和使用。
《经济》: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您认为未来应该如何规划?
甄峰:如何规划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智慧城市具体怎么用、怎样建设,更多地应该倾听老百姓的声音,倾听企业的声音,了解企业的需求是什么,需求点在哪里,因为每个人对于智慧的理解度和需求点都是不一样的。
在西方的理解里,智慧城市更多强调的是宜居、绿色、低碳,侧重于生态环境建设,利用新的科学技术、物联网技术来解决一些生活宜居问题、环境问题和碳排放问题。而中国则更注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建设,从可持续和科学发展角度来讲,我们的智慧城市应该效仿和学习国外的这种城市建设模式。
《经济》:您一直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在当今大数据背景下,您认为当下的城市规划和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在信息化时代,我们的城市规划重点应更加侧重于哪些方面?
甄峰:在大数据之前,城市规划做的就是土地。我们关注的是土地,关注的是城市空间,同时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也都需要去考虑。
所谓城市规划,就是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各种资源的一种时空安排,例如各种资源的土地使用、人口的分配、基础设施的配置布局。但是有了信息化和智慧城市之后,很多东西就发生了改变。以前的城市规划,更多的是考虑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而近些年来,更多的是考虑老百姓需求的自下而上的安排。满足这种需求需要大数据的支撑,把居民的上网轨迹数据、购物轨迹数据采集过来,然后分析其在城市空间中的活动规律和居民设施的使用情况等,进而对城市空间、基础设施进行测评和分析,以便及时、有效地了解城市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出现的问题。以前城市规划强调的是整体规划,今后将关注的是近期建设规划,因为及时地更新大数据动态才会使生活中的问题得到很快的反馈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