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普遍显露出比单纯硬膜外麻醉(CEA)效果快、肌松完全、用药剂量较少、作用时间较长的优点,长时间手术还能通过硬膜外给药延长作用时间,特别适用于下肢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2月收治下肢手术患者400例,一组200例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另一组200例硬膜外麻醉。所有患者均为骨折复位内固定,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其中男280例,女120例,年龄27~62岁,平均40.5岁,两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操作方法:①手术术前准备:根据手术通知麻醉师了解患者的一般检查资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禁食禁水患者先补液,特别年龄较大患者,因进入手术室中麻醉需要先扩容,年龄较大患者输液速度不宜太快,应先时间补液体。两组手术均按椎管内麻的常规准备,腰-硬联合麻醉准备腰麻针,进入手术室后,使用监护仪检测生命体征。护士在麻醉前用留置针建立静脉输液通道,液体一般用乳酸钠林格液,根据患者情况开始快速输液600~1000ml,患者年龄大的和心功能不好的情况下可慢点在病房即可输入,静脉输液的目的是可对抗血管扩张导致的血容量相对不足,有效预防麻醉中低血压发生,协助患者都采取侧卧位,体位的摆放在行椎管内麻醉中决定穿刺的效率。护士协助麻醉师常规消毒。②穿刺方法:护士协助采取患侧卧位,选择L2~3椎间隙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麻醉师1只手不要动,扶着针体,在硬膜外穿刺针为引导,于针内插入25G腰穿针,操作过程注意无菌操作原则,以免造成椎管内外感染。穿过硬膜外穿刺针口,当感觉有突破感时刺破蛛网膜,退出针芯,见脑脊液自针内流出,即注入0.75%布比卡因1~1.4ml加10% GS 1ml或1%丁卡因5~8mg加10% GS及麻黄素各1ml混合液于15~20秒内注完1,完成腰-硬联合麻醉(CSEA),CEA组:选择L2~3间隙常规硬膜外麻醉,头侧置管,麻醉用药:0.37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的混合液,患者会感觉到下面一侧的肢体首先开始麻木,这是由于麻醉剂的比重造成的。两组手术术中常规输液和吸氧,术中注意生命体征的检测,根据手术时间注入硬膜外麻醉药物。手术结束后在从手术床抬到患者平车上时,先不要急于出室,有的患者因体位改变,易出现血压波动,有血压下降呕吐发生,此时麻醉师一定注意患者的反应,术后和护士护送患者入病室,告知病房护士注意监测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变化,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症状进一步观察,积极采取针对性对症处理。
统计学处理:统计两种患者麻醉见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室心率、血压、不良反应。计量指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隙注药后多在3分钟内出现麻醉平面,10分钟左右麻醉平面得以固定,麻醉效果基本做到最佳状态,相应时间较长的下肢手术能够顺利完成。CSEA组200例中,14例出现低血压,5例出现轻度恶心,经静脉注射麻黄碱注射液血压回升,症状好转,CEA组中12例出现低血压,6例发生恶心,1例出现呕吐,经注射麻黄碱得以纠正,2例阻滞不全效果较差的给予静脉药物麻醉,1例出现寒颤。CSEA正好吸取了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的独特优点,采用小剂量局麻药只要麻醉平面控制在T8以下,对循环呼吸干扰小、麻醉效果好,通过对两组的麻醉、手术过程观察,统计麻醉见效时间和阻滞完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腰硬联合麻醉的优点:起效迅速、效果确切、麻醉时间不受限制、局麻药用量小、局麻药中毒的发生率低、术后硬膜外镇痛、真正的腰麻不接触技术。传统上以麻醉有无出现并发症作为判定麻醉效果的标准,硬联合阻滞麻醉时并发癥也时有发生,麻醉风险必定存在。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骨科手术不在单选硬膜外麻醉的方法,硬膜外麻醉的缺点是容易出现阻滞不全,麻醉起效较慢,不良反应大等弊端,腰-硬联合麻醉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优点是起效较迅速,肌松效果好,麻醉时间不受限制,用药量小、也减少了局麻药的毒副作用的发生2,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提高了麻醉手术的效果,我们在工作中体会腰-硬联合麻醉操作前应先适当补液,注意加强输液量,这对预防因突然扩容使血压下降很重要,注药后的10分钟左右注意较多出现血压的下降,这时候的监控较重要,出现这情况可用少量麻黄碱纠正血压,注意检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注意出现血压下降前先调节,应该准备好阿托品和麻黄碱。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控麻醉平面,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麻醉中配制麻药应合理,严格无菌操作,防治感染,警惕麻醉平面异常广泛和全脊麻的发生,患者术后采用去枕平卧6小时,手术全过程患者情感表达不会有影响,优点明显大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579.
2尚若静,徐建国.椎管内麻醉的脊神经并发症及防治.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439.
近几年来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普遍显露出比单纯硬膜外麻醉(CEA)效果快、肌松完全、用药剂量较少、作用时间较长的优点,长时间手术还能通过硬膜外给药延长作用时间,特别适用于下肢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2月收治下肢手术患者400例,一组200例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另一组200例硬膜外麻醉。所有患者均为骨折复位内固定,骨折内固定物取出术,其中男280例,女120例,年龄27~62岁,平均40.5岁,两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操作方法:①手术术前准备:根据手术通知麻醉师了解患者的一般检查资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禁食禁水患者先补液,特别年龄较大患者,因进入手术室中麻醉需要先扩容,年龄较大患者输液速度不宜太快,应先时间补液体。两组手术均按椎管内麻的常规准备,腰-硬联合麻醉准备腰麻针,进入手术室后,使用监护仪检测生命体征。护士在麻醉前用留置针建立静脉输液通道,液体一般用乳酸钠林格液,根据患者情况开始快速输液600~1000ml,患者年龄大的和心功能不好的情况下可慢点在病房即可输入,静脉输液的目的是可对抗血管扩张导致的血容量相对不足,有效预防麻醉中低血压发生,协助患者都采取侧卧位,体位的摆放在行椎管内麻醉中决定穿刺的效率。护士协助麻醉师常规消毒。②穿刺方法:护士协助采取患侧卧位,选择L2~3椎间隙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麻醉师1只手不要动,扶着针体,在硬膜外穿刺针为引导,于针内插入25G腰穿针,操作过程注意无菌操作原则,以免造成椎管内外感染。穿过硬膜外穿刺针口,当感觉有突破感时刺破蛛网膜,退出针芯,见脑脊液自针内流出,即注入0.75%布比卡因1~1.4ml加10% GS 1ml或1%丁卡因5~8mg加10% GS及麻黄素各1ml混合液于15~20秒内注完1,完成腰-硬联合麻醉(CSEA),CEA组:选择L2~3间隙常规硬膜外麻醉,头侧置管,麻醉用药:0.37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的混合液,患者会感觉到下面一侧的肢体首先开始麻木,这是由于麻醉剂的比重造成的。两组手术术中常规输液和吸氧,术中注意生命体征的检测,根据手术时间注入硬膜外麻醉药物。手术结束后在从手术床抬到患者平车上时,先不要急于出室,有的患者因体位改变,易出现血压波动,有血压下降呕吐发生,此时麻醉师一定注意患者的反应,术后和护士护送患者入病室,告知病房护士注意监测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变化,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症状进一步观察,积极采取针对性对症处理。
统计学处理:统计两种患者麻醉见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室心率、血压、不良反应。计量指标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腰-硬联合麻醉蛛网膜下隙注药后多在3分钟内出现麻醉平面,10分钟左右麻醉平面得以固定,麻醉效果基本做到最佳状态,相应时间较长的下肢手术能够顺利完成。CSEA组200例中,14例出现低血压,5例出现轻度恶心,经静脉注射麻黄碱注射液血压回升,症状好转,CEA组中12例出现低血压,6例发生恶心,1例出现呕吐,经注射麻黄碱得以纠正,2例阻滞不全效果较差的给予静脉药物麻醉,1例出现寒颤。CSEA正好吸取了硬膜外麻醉和腰麻的独特优点,采用小剂量局麻药只要麻醉平面控制在T8以下,对循环呼吸干扰小、麻醉效果好,通过对两组的麻醉、手术过程观察,统计麻醉见效时间和阻滞完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腰硬联合麻醉的优点:起效迅速、效果确切、麻醉时间不受限制、局麻药用量小、局麻药中毒的发生率低、术后硬膜外镇痛、真正的腰麻不接触技术。传统上以麻醉有无出现并发症作为判定麻醉效果的标准,硬联合阻滞麻醉时并发癥也时有发生,麻醉风险必定存在。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骨科手术不在单选硬膜外麻醉的方法,硬膜外麻醉的缺点是容易出现阻滞不全,麻醉起效较慢,不良反应大等弊端,腰-硬联合麻醉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优点是起效较迅速,肌松效果好,麻醉时间不受限制,用药量小、也减少了局麻药的毒副作用的发生2,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提高了麻醉手术的效果,我们在工作中体会腰-硬联合麻醉操作前应先适当补液,注意加强输液量,这对预防因突然扩容使血压下降很重要,注药后的10分钟左右注意较多出现血压的下降,这时候的监控较重要,出现这情况可用少量麻黄碱纠正血压,注意检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注意出现血压下降前先调节,应该准备好阿托品和麻黄碱。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控麻醉平面,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麻醉中配制麻药应合理,严格无菌操作,防治感染,警惕麻醉平面异常广泛和全脊麻的发生,患者术后采用去枕平卧6小时,手术全过程患者情感表达不会有影响,优点明显大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579.
2尚若静,徐建国.椎管内麻醉的脊神经并发症及防治.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