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自制力较弱,依赖性较强的小学生,教师要以生为本,落实生本课堂;通过创设情境,营造生趣的课堂;以疑激思,让课堂充满生机。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逐步引导孩子走上自主语文的学习之路。
【关键词】 生本;生趣;生机
【中图分类号】G6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并不断地在这条道路上努力探索。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悟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悟,从而不断走上自主发展的学习之路。
一、准确定位 落实“生本”课堂
每一个孩子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教育需要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以往的许多优秀公开课,甚至是一些特级教师的课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老师展示自己的素质,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这样的课堂,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学生配角而已,这样的课堂成长的是教师还是学生,可想而知。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好的课堂应该是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调动学生自主自觉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本”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的教学,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评价的方式上,要力求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准确把握学情,探索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和个性的教学内容。
如,本人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本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没有注音的课文,对学生的阅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的最大动力,我以猜谜语引入:叫虎不是虎,生来有四足,爱在墙角住,专吃蚊蝇虫。学生好奇心被激发,猜出壁虎时,我顺势出示壁虎图和资料,并带出“壁虎”两个大大的生字卡片,适机认识这两个字和虎字头。然后让学生说说听过的带有“虎”的词语,“老虎、马虎、虎头蛇尾、虎头虎脑、虎虎生威、龙腾虎跃……”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词汇从一年级孩子们嘴里蹦出来,而且越说越来劲。他们在互相启发下积累了诸多词汇。本课课题出现了三个生字,其中学“借”,我采用平常喜欢的“一字带一串”的识字法,让学生说说生活当中还见过哪些和它长得像的字,学生说出“错、惜”,甚至连很少见的“措、厝”也冒了出来。接着给出“我把 借给 ”的句式,在联系生活训练说话能力的同时自然而然理解“借”的字义,继而将以上句式变换成“小壁虎把 借给 ”,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做了铺垫。可见,课堂教学如果能“以生为本”,探寻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让他们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就能学得更主动,更有成效。也许就因为这样,我们班的孩子生活识字热情特别高,课外识字量远远多于课内识字。
《小壁虎借尾巴》以连环画形式呈现,全文连生字都无注音,学生读起来是比较吃力的。初读时,我先让他们说说“今天学的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我告诉他们:“因为很多小朋友现在认识了很多字,厉害了,编课本的叔叔阿姨就想试试小朋友在没有拼音的时候是不是也能读懂课文,想挑战吗?”在抛出“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读懂课文?”的问题后,孩子们开始分享自己的方法,之后我为他们小结出“看看图,猜一猜,问一问,查一查”的方法,孩子们依法主动地开始了阅读和交流。落实“以生为本”的课堂就是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寻找方法,从而更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创设情境 营造“生趣”课堂
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我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人只要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便会贪婪地吮吸着知识,遇困难,也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绝大多数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低年级孩子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仅仅十几分钟,能否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因此,依据学生的兴趣,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成为我每次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我力求通过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
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根据教材特点及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我采用猜一猜、看一看(书、图画、动物头饰)、读一读(比赛认读)、画一画(画动物的脚印)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营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始终处于兴趣盎然的最佳学习状态。课上,我特意创造让他们上黑板作画的机会,画出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和自己想象的其它动物的脚印,教师再用寥寥几笔添加,勾勒出雪地背景图,这样,一幅师生合作的具有童趣的《雪景图》便呈现在眼前。看着这样一幅图,自然而然地想说一说或读一读,教师借图顺势创设情景体验读,如让小朋友喊一喊“下雪啦”,在体验看到下雪了的兴奋中识记生字“啦”,感受语气词和感叹号的作用。这种体会不是通过枯燥的讲述,而是在情境体验中获得的,学生印象深,记得牢。其他句子也在比赛读、表演读下,让学生体会“兴奋—自豪—疑问”的不同感情。
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我充当着孩子的大朋友,和他们一起学,一起笑,以自己多变的语言魅力,诱发孩子的学习好奇心,我创设情境,将教学变成游戏,使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孩子们就会饶有兴趣地“玩”在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营造出充满笑声的“生趣”课堂。
三、以疑激思 构建“生机”课堂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我所熟悉的许多农村小学儿童,大多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问题”会越来越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从来不提问题,二是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三是不会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每接一个新班级,我都会先努力营造学生“敢问”的环境,“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到这里,你发现什么了吗?”像这样的话就经常挂在我的嘴边。我也常让孩子自学质疑。刚开始,孩子们的疑问大概都是字词的意思或课文内容的疑惑,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浅显,难以涉及重难点,我没有责怪他们,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我都先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一旦学生提出一个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我便大张旗鼓地表扬。一段时间后,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基本消除,大部分学生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堂,都能大胆地提问。
质疑问难是理解和感悟课文的关键,学生质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深度,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我在课堂上经常渗透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从课文的题目、重点词句、标点符号、文中矛盾处、插图、谋篇布局等引导孩子质疑。如在教学《灰雀》时,许多孩子不知道灰雀哪里去了,也无法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循循善诱。我引导孩子注意文中的标点符号,看看能不能从标点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有的眼尖的孩子找到了男孩说的那句话“没……我没看见”,问:为什么这里用省略号?“会飞回来的”这一句为什么一会儿用句号,一会儿用感叹号,一会儿用问号?无疑,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问题。
在质疑释疑的课堂上,孩子的思维特别活跃,因为所讨论、解决的是他们真正想知道的、感兴趣的问题。不仅听起来不乏味,而且会主动参与探究,这在很大程度提高了孩子课堂的注意力和参与度,让课堂充满生机。
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所努力的“生本、生趣、生机”的课堂,意在尊重学生的内在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学习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快乐自主地发芽、开花、结果。
【关键词】 生本;生趣;生机
【中图分类号】G6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5-0-01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并不断地在这条道路上努力探索。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悟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悟,从而不断走上自主发展的学习之路。
一、准确定位 落实“生本”课堂
每一个孩子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教育需要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以往的许多优秀公开课,甚至是一些特级教师的课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老师展示自己的素质,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这样的课堂,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学生配角而已,这样的课堂成长的是教师还是学生,可想而知。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好的课堂应该是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调动学生自主自觉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本”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的教学,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评价的方式上,要力求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准确把握学情,探索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和个性的教学内容。
如,本人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本课是学生首次接触没有注音的课文,对学生的阅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学习的最大动力,我以猜谜语引入:叫虎不是虎,生来有四足,爱在墙角住,专吃蚊蝇虫。学生好奇心被激发,猜出壁虎时,我顺势出示壁虎图和资料,并带出“壁虎”两个大大的生字卡片,适机认识这两个字和虎字头。然后让学生说说听过的带有“虎”的词语,“老虎、马虎、虎头蛇尾、虎头虎脑、虎虎生威、龙腾虎跃……”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词汇从一年级孩子们嘴里蹦出来,而且越说越来劲。他们在互相启发下积累了诸多词汇。本课课题出现了三个生字,其中学“借”,我采用平常喜欢的“一字带一串”的识字法,让学生说说生活当中还见过哪些和它长得像的字,学生说出“错、惜”,甚至连很少见的“措、厝”也冒了出来。接着给出“我把 借给 ”的句式,在联系生活训练说话能力的同时自然而然理解“借”的字义,继而将以上句式变换成“小壁虎把 借给 ”,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做了铺垫。可见,课堂教学如果能“以生为本”,探寻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让他们能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就能学得更主动,更有成效。也许就因为这样,我们班的孩子生活识字热情特别高,课外识字量远远多于课内识字。
《小壁虎借尾巴》以连环画形式呈现,全文连生字都无注音,学生读起来是比较吃力的。初读时,我先让他们说说“今天学的课文和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我告诉他们:“因为很多小朋友现在认识了很多字,厉害了,编课本的叔叔阿姨就想试试小朋友在没有拼音的时候是不是也能读懂课文,想挑战吗?”在抛出“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读懂课文?”的问题后,孩子们开始分享自己的方法,之后我为他们小结出“看看图,猜一猜,问一问,查一查”的方法,孩子们依法主动地开始了阅读和交流。落实“以生为本”的课堂就是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寻找方法,从而更自觉自主地学习。
二、创设情境 营造“生趣”课堂
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我说“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人只要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便会贪婪地吮吸着知识,遇困难,也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绝大多数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低年级孩子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仅仅十几分钟,能否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因此,依据学生的兴趣,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成为我每次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我力求通过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
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根据教材特点及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我采用猜一猜、看一看(书、图画、动物头饰)、读一读(比赛认读)、画一画(画动物的脚印)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营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使学生始终处于兴趣盎然的最佳学习状态。课上,我特意创造让他们上黑板作画的机会,画出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和自己想象的其它动物的脚印,教师再用寥寥几笔添加,勾勒出雪地背景图,这样,一幅师生合作的具有童趣的《雪景图》便呈现在眼前。看着这样一幅图,自然而然地想说一说或读一读,教师借图顺势创设情景体验读,如让小朋友喊一喊“下雪啦”,在体验看到下雪了的兴奋中识记生字“啦”,感受语气词和感叹号的作用。这种体会不是通过枯燥的讲述,而是在情境体验中获得的,学生印象深,记得牢。其他句子也在比赛读、表演读下,让学生体会“兴奋—自豪—疑问”的不同感情。
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我充当着孩子的大朋友,和他们一起学,一起笑,以自己多变的语言魅力,诱发孩子的学习好奇心,我创设情境,将教学变成游戏,使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孩子们就会饶有兴趣地“玩”在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营造出充满笑声的“生趣”课堂。
三、以疑激思 构建“生机”课堂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我所熟悉的许多农村小学儿童,大多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问题”会越来越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从来不提问题,二是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三是不会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每接一个新班级,我都会先努力营造学生“敢问”的环境,“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到这里,你发现什么了吗?”像这样的话就经常挂在我的嘴边。我也常让孩子自学质疑。刚开始,孩子们的疑问大概都是字词的意思或课文内容的疑惑,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浅显,难以涉及重难点,我没有责怪他们,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我都先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一旦学生提出一个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我便大张旗鼓地表扬。一段时间后,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基本消除,大部分学生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堂,都能大胆地提问。
质疑问难是理解和感悟课文的关键,学生质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深度,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我在课堂上经常渗透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从课文的题目、重点词句、标点符号、文中矛盾处、插图、谋篇布局等引导孩子质疑。如在教学《灰雀》时,许多孩子不知道灰雀哪里去了,也无法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循循善诱。我引导孩子注意文中的标点符号,看看能不能从标点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有的眼尖的孩子找到了男孩说的那句话“没……我没看见”,问:为什么这里用省略号?“会飞回来的”这一句为什么一会儿用句号,一会儿用感叹号,一会儿用问号?无疑,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问题。
在质疑释疑的课堂上,孩子的思维特别活跃,因为所讨论、解决的是他们真正想知道的、感兴趣的问题。不仅听起来不乏味,而且会主动参与探究,这在很大程度提高了孩子课堂的注意力和参与度,让课堂充满生机。
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所努力的“生本、生趣、生机”的课堂,意在尊重学生的内在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学习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快乐自主地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