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的宗旨是使人民群众从中享受到更多的成果,得到更多的实惠,最终体现在民富国强与社会和谐上。为达此目的,对改革的热度、角度、力度、速度、进度、程度(以下简称“六度”)等问题引入科学发展观,予以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不但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必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概念,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最一般的理解,科学发展观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观。亦可广义地认为,凡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和有利于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应当说都是科学的发展。毫无疑问, 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把握、指导、审视和衡量改革的方方面面, 对有序、有效、又好又快地实施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十多年改革的历史与实践证明,在此起彼伏的诸如企改、房改、医改、教改等一系列改革浪潮中,成功者有之,失败者有之,炒夹生饭、走回头路者亦有之,究其因,皆源于是否坚持了科学发展观。
一、改革的热度问题。是指改革氛围的冷暖度与改革条件的成熟度问题,换言之,亦可说是人们对改革的认知度、赞成度、支持度及参与度问题。此问题解决得好,就有改革的基础和生力军,就能为改革添柴加温,就可不断掀起改革的热潮;反之,就可能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一事无成,或者是旺火遇冷水,事与愿违。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想办成任何一件事没有热情不行,“三分钟热度”不行,过冷过热也不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脚踏实地搞好方方面面的实情调研,实事求是地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需求,吃透上情,顺从民意,结合实际,权衡利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们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科学地把握好改革的热度问题,真正做到该温则温,该热则热,因势利导,积极预热,适度加温,逐步升温,趁热打铁,乘胜前进。
二、改革的角度问题。是指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问题。这是每项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打开局面乃至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大凡改革顺畅和成功者,无疑大都是对此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相反,那种不顾实际、生搬硬套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往往是靠不住、行不通的,甚至会带来“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因此,任何一项改革的推行和成功,都应本着通观全局,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全面衡量,慎重比较,选准角度,找好切入点,圈定突破口,科学实施,逐步深化。
三、改革的力度问题。是指改革力量的强弱与大小问题。曾几何时,不论是大会还是小会,也不管是领导讲话还是媒体宣传,只要一涉及到“改革”,大多会有“要加大改革力度”这句话相伴随。好象谁不提加大力度,谁就不是改革者或是改革不力者似的,颇有跟风追浪、赶时髦之嫌。孰不知,改革的力度不是谁想加大就加大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时候想加大就加大的问题,更不是只能一个劲儿地往上加、越加大就越好的问题。大凡改革,往往会涉及到单位(部门)的体制与机制、人们的进退与利益等问题,错综复杂,十分敏感,几乎每加大一次力度,就会掀起一次新的波澜,矛盾就有可能加剧一次,稍有不慎,就会动荡不安,后患无穷,更有可能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因而马虎不得,简单不得。稳妥的办法,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去把握上级精神、各项政策、国家法律、客观现状和大家的承受力度,通盘考虑,谨慎运作,努力掌握好改革力度的加减分寸,寻找时机,掌握火侯,做到该加则加,该减则减,大小适度,松弛有度,稳步过度。
四、改革的速度问题。是指改革的急缓与快慢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速度决定着改革的进度,反映着改革的热度与力度,当然也影响着改革的角度与程度。所以,改革的急缓与快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各个“度”要瞻前顾后,首尾相应,综合运筹,平衡把握,做到急缓适时,快慢有度,以又好又快为原则,“好”字当先,“快”字当慎,以各“度”之和谐为标志,“和”字为优,既不急功近利,又不按部就班,当快则快,该慢则慢,始终把改革的速度控制在“六度”相融相济的范围之内。
五、改革的进度问题。是指改革的进展态势与状况,主要表现在改革的深浅上与穿透状态上,还反映在改革成果的好坏与大小上。它与改革的速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就象钻机钻井一样,正常情况下,应该说有速度就有进度,但有时候有速度却不一定就有进度,比如若是钻机空转,即使速度再快也是没有进度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改革的各个“度”的链条上,进度问题是改革的重要一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解决改革进度问题的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科学思维,科学安排,要在统筹兼顾其它“度”的同时,尤其要让改革的进度与速度有机结合,重点是要瞄准改革的火力点,找到改革的接触点,夯实改革的着力点,脚踏实地,有的放矢,既要防止隔靴搔痒,又要杜绝“钻机空转”,使改革的各项工作落在实处,落在要害处,不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六、改革的程度问题。是指改革的结果与成果问题。结果有好坏之分,成果有大小之别。改革的程度主要表现在改革的规模、范围、层次、水平和成效上,改革的正确和成功与否最终要体现在改革的程度上。虽然改革的程度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但其对改革的归宿与评价却具有表征性和验证性,是改革的出彩点和闪光点,实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因而忽视不得。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改革的“程度”放在改革的其它“度”之中进行审慎比排和思考,辩证地审视和操控改革的程度,把握好从量变到质变的“度”,不愠不火,不急不躁,稳扎稳打,扎实推进,才能使改革工作做到有序进行,有效开展,有花有果。
七、改革的热度、角度、力度、速度、进度与程度问题。涉及到改革从纵向到横向,从平面到立体、从时间到空间全方位的不同层面、各个环节,彼此影响,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促进又有牵掣,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相成,相得益彰。要实施改革、深化改革、有效改革,就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高瞻远瞩,站在全局和更高的层次上,去积极寻找实际情况与大政方针、大势主流的最佳结合点,认真审视和把握好改革的各个“度”及其相互关系,统筹兼顾,周密思维,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有序有力,有声有色,有利有效,把改革引向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轨道。
(作者单位:河南油田宣传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概念,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最一般的理解,科学发展观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观。亦可广义地认为,凡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和有利于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应当说都是科学的发展。毫无疑问, 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把握、指导、审视和衡量改革的方方面面, 对有序、有效、又好又快地实施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十多年改革的历史与实践证明,在此起彼伏的诸如企改、房改、医改、教改等一系列改革浪潮中,成功者有之,失败者有之,炒夹生饭、走回头路者亦有之,究其因,皆源于是否坚持了科学发展观。
一、改革的热度问题。是指改革氛围的冷暖度与改革条件的成熟度问题,换言之,亦可说是人们对改革的认知度、赞成度、支持度及参与度问题。此问题解决得好,就有改革的基础和生力军,就能为改革添柴加温,就可不断掀起改革的热潮;反之,就可能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一事无成,或者是旺火遇冷水,事与愿违。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想办成任何一件事没有热情不行,“三分钟热度”不行,过冷过热也不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脚踏实地搞好方方面面的实情调研,实事求是地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需求,吃透上情,顺从民意,结合实际,权衡利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们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科学地把握好改革的热度问题,真正做到该温则温,该热则热,因势利导,积极预热,适度加温,逐步升温,趁热打铁,乘胜前进。
二、改革的角度问题。是指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问题。这是每项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打开局面乃至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大凡改革顺畅和成功者,无疑大都是对此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相反,那种不顾实际、生搬硬套或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往往是靠不住、行不通的,甚至会带来“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因此,任何一项改革的推行和成功,都应本着通观全局,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全面衡量,慎重比较,选准角度,找好切入点,圈定突破口,科学实施,逐步深化。
三、改革的力度问题。是指改革力量的强弱与大小问题。曾几何时,不论是大会还是小会,也不管是领导讲话还是媒体宣传,只要一涉及到“改革”,大多会有“要加大改革力度”这句话相伴随。好象谁不提加大力度,谁就不是改革者或是改革不力者似的,颇有跟风追浪、赶时髦之嫌。孰不知,改革的力度不是谁想加大就加大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时候想加大就加大的问题,更不是只能一个劲儿地往上加、越加大就越好的问题。大凡改革,往往会涉及到单位(部门)的体制与机制、人们的进退与利益等问题,错综复杂,十分敏感,几乎每加大一次力度,就会掀起一次新的波澜,矛盾就有可能加剧一次,稍有不慎,就会动荡不安,后患无穷,更有可能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因而马虎不得,简单不得。稳妥的办法,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去把握上级精神、各项政策、国家法律、客观现状和大家的承受力度,通盘考虑,谨慎运作,努力掌握好改革力度的加减分寸,寻找时机,掌握火侯,做到该加则加,该减则减,大小适度,松弛有度,稳步过度。
四、改革的速度问题。是指改革的急缓与快慢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速度决定着改革的进度,反映着改革的热度与力度,当然也影响着改革的角度与程度。所以,改革的急缓与快慢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各个“度”要瞻前顾后,首尾相应,综合运筹,平衡把握,做到急缓适时,快慢有度,以又好又快为原则,“好”字当先,“快”字当慎,以各“度”之和谐为标志,“和”字为优,既不急功近利,又不按部就班,当快则快,该慢则慢,始终把改革的速度控制在“六度”相融相济的范围之内。
五、改革的进度问题。是指改革的进展态势与状况,主要表现在改革的深浅上与穿透状态上,还反映在改革成果的好坏与大小上。它与改革的速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就象钻机钻井一样,正常情况下,应该说有速度就有进度,但有时候有速度却不一定就有进度,比如若是钻机空转,即使速度再快也是没有进度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改革的各个“度”的链条上,进度问题是改革的重要一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解决改革进度问题的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科学思维,科学安排,要在统筹兼顾其它“度”的同时,尤其要让改革的进度与速度有机结合,重点是要瞄准改革的火力点,找到改革的接触点,夯实改革的着力点,脚踏实地,有的放矢,既要防止隔靴搔痒,又要杜绝“钻机空转”,使改革的各项工作落在实处,落在要害处,不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六、改革的程度问题。是指改革的结果与成果问题。结果有好坏之分,成果有大小之别。改革的程度主要表现在改革的规模、范围、层次、水平和成效上,改革的正确和成功与否最终要体现在改革的程度上。虽然改革的程度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但其对改革的归宿与评价却具有表征性和验证性,是改革的出彩点和闪光点,实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因而忽视不得。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改革的“程度”放在改革的其它“度”之中进行审慎比排和思考,辩证地审视和操控改革的程度,把握好从量变到质变的“度”,不愠不火,不急不躁,稳扎稳打,扎实推进,才能使改革工作做到有序进行,有效开展,有花有果。
七、改革的热度、角度、力度、速度、进度与程度问题。涉及到改革从纵向到横向,从平面到立体、从时间到空间全方位的不同层面、各个环节,彼此影响,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促进又有牵掣,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相成,相得益彰。要实施改革、深化改革、有效改革,就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高瞻远瞩,站在全局和更高的层次上,去积极寻找实际情况与大政方针、大势主流的最佳结合点,认真审视和把握好改革的各个“度”及其相互关系,统筹兼顾,周密思维,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有序有力,有声有色,有利有效,把改革引向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轨道。
(作者单位:河南油田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