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对于劳动力需求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本文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方法的创新,实现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的改革。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培训;创新机制
前言
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培训机制,也更加依赖于培训机制的改革创新。探索农村力转移培训的基本途径,对于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劳动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
农业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农民和农民家庭、农业干部和中央农业服务人员三类。但是,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因此农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和农民家庭。国外许多国家,如荷兰、日本就非常注重对农民和农民家庭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国家农业技术管理干部,他们较多关注的是与政府目标相关的部分,对农村发展的关心程度不高,这与国家农业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2.教育内容、方式脱离实际
在教育内容上,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农户小规模经营,专业化水平较低,兼业现象比较普遍。但是,现许多农业教育单位只顾模仿发达国家设置专业,教育中过分专业化,设计的课程很难适应农户小规模经营的需要,导致农业教育与农村现实需要错位严重。在教学方式上,农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与农业实践的紧密结合性。农业教育应该在教授学生农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十分强调实践教学。但是多数农业教育机构和教学单位主要以传统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实施教育,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不够,同时也缺乏实践教育,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很差。
3.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薄弱
建国以来,我国始终把为高等教育培养生源作为中小学办学方向,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农村普通教育与城市普通教育实施相同的模式。由于学制和教学大纲限制,我国农村学校进行的农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没有学习过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在广西,这一点更加突出,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农村学校的升学率非常低,绝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只能回乡务农。因此,农村中就出现大量“科盲”。同时,农村成人教育非常薄弱,大部分县份的农民终身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活动。而且还存在培训面太窄、内容陈旧、培训方式落后等问题。薄弱的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是导致广西农村人力资源科技素质低的重要原因。
4.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一是技能鑒定总量相对较少。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急需向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向比较效益高的农业各产业领域深度转移。但是,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总量较少,远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需求。二是技能鉴定发展不平衡。从农业不同行业看,种植业、畜牧兽医、农机、饲料、渔业、农垦、农村能源、农广校、乡镇企业等9个行业(系统),由于开展工作时间先后不一和各行业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技能鉴定工作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三是技能鉴定机构布局不合理。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分布来看,不仅数量少,覆盖面窄,而且相对封闭,尚未形成针对农民的服务网络。
此外,在农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障碍性因素,如社会对农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教育管理体制僵化、农业教育现代化投入不足、社会对农业教育缺乏规范的法制化调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农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教育后续发展过程中,可以这些因素为突破口,寻求加快农业教育发展的可行之道。以充分发挥农业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
二、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的策略
1.農村劳动力培训投入机制的创新。众所周知,因为农村劳动力培训具备公共产品属性的特点,因此其主要出资方为政府。但是人们也应该认识到,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将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从培训的投入方面来说,应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各界力量投资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政府需要承担培训经费的投入,并通过各种方式组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专项基金。而社会各界的力量,则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培训投入参与。
2.农村劳动力培训运行机制的创新。首先,在运营机制方面,要遵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其中,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所以劳动机构在劳动保障部门的允许下,可以通过各种正当方式进行学员招收。只有在多家劳动机构并存的环境下,培训机构才会具备竞争、危机意识。此外,培训机构也需要充分解读市场动向,制定出符合市场发展前景的培训内容和专业以吸引学员。其次,在管理机制方面,应该形成从省到乡镇各级的管理机制,从而实现横向与纵向的全方位的培训管理。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运行管理也可以提供各种便利。因此,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构建出适应农村劳动力培训与管理的信息管理平台。同样借助互联网技术,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等先进理念和方式实现网络教学。
3.创新立足实践,实施就地转移的教育培训
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就地转移教育培训,使其适应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开发性农业的发展,提高集约化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待开发的农业资源利用和改造水平,可以解决一大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内部就业。针对农村小城镇的功能定位(如商贸镇、工业镇等),开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所需要的教育培训,在农村金融业、商贸业、饮食服务业等农村生产服务和农民生活服务的行业,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教育培训体系,全方位为农业提供各种技术培训与服务,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4.对外输出,实施跨国转移的教育培训
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提高国际劳务市场的竞争力,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国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培训模式打开了向境外输送劳动力的渠道。要保障培训质量和效率,首先,政府要自觉担负起职责,指导与规范现行体制下的培训机构,以便为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做好准备;其次,规范中介组织,净化农村劳动力流通渠道的环境。一般来说,中介是政府职能的进一步细化,可以弥补政府职能的缺陷。借助中介组织与机构,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农民工的弱势群体地位,也可以减少用工单位的管理成本。
5.创新政策制度法规,为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的创新提供基础。首先,法律法规是对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的最好保障。所以,农村劳动力培训必须从立法的角度加以保障。其次,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创新培训机制时,仍需要保障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康稳定。
三、结语
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只有加快创新与变革的力度,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我国培训与教育出更多的劳动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强,李建平.农民工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业,2009(12):152-153
[2]杜若,张平.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7)
[3]李文娟.关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01.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培训;创新机制
前言
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培训机制,也更加依赖于培训机制的改革创新。探索农村力转移培训的基本途径,对于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劳动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
农业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农民和农民家庭、农业干部和中央农业服务人员三类。但是,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因此农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和农民家庭。国外许多国家,如荷兰、日本就非常注重对农民和农民家庭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国家农业技术管理干部,他们较多关注的是与政府目标相关的部分,对农村发展的关心程度不高,这与国家农业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2.教育内容、方式脱离实际
在教育内容上,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农户小规模经营,专业化水平较低,兼业现象比较普遍。但是,现许多农业教育单位只顾模仿发达国家设置专业,教育中过分专业化,设计的课程很难适应农户小规模经营的需要,导致农业教育与农村现实需要错位严重。在教学方式上,农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与农业实践的紧密结合性。农业教育应该在教授学生农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十分强调实践教学。但是多数农业教育机构和教学单位主要以传统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实施教育,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不够,同时也缺乏实践教育,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很差。
3.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薄弱
建国以来,我国始终把为高等教育培养生源作为中小学办学方向,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农村普通教育与城市普通教育实施相同的模式。由于学制和教学大纲限制,我国农村学校进行的农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没有学习过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在广西,这一点更加突出,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农村学校的升学率非常低,绝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只能回乡务农。因此,农村中就出现大量“科盲”。同时,农村成人教育非常薄弱,大部分县份的农民终身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活动。而且还存在培训面太窄、内容陈旧、培训方式落后等问题。薄弱的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是导致广西农村人力资源科技素质低的重要原因。
4.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一是技能鑒定总量相对较少。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急需向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向比较效益高的农业各产业领域深度转移。但是,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总量较少,远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需求。二是技能鉴定发展不平衡。从农业不同行业看,种植业、畜牧兽医、农机、饲料、渔业、农垦、农村能源、农广校、乡镇企业等9个行业(系统),由于开展工作时间先后不一和各行业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技能鉴定工作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三是技能鉴定机构布局不合理。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分布来看,不仅数量少,覆盖面窄,而且相对封闭,尚未形成针对农民的服务网络。
此外,在农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障碍性因素,如社会对农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教育管理体制僵化、农业教育现代化投入不足、社会对农业教育缺乏规范的法制化调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农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教育后续发展过程中,可以这些因素为突破口,寻求加快农业教育发展的可行之道。以充分发挥农业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
二、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的策略
1.農村劳动力培训投入机制的创新。众所周知,因为农村劳动力培训具备公共产品属性的特点,因此其主要出资方为政府。但是人们也应该认识到,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将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从培训的投入方面来说,应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各界力量投资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政府需要承担培训经费的投入,并通过各种方式组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专项基金。而社会各界的力量,则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培训投入参与。
2.农村劳动力培训运行机制的创新。首先,在运营机制方面,要遵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其中,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所以劳动机构在劳动保障部门的允许下,可以通过各种正当方式进行学员招收。只有在多家劳动机构并存的环境下,培训机构才会具备竞争、危机意识。此外,培训机构也需要充分解读市场动向,制定出符合市场发展前景的培训内容和专业以吸引学员。其次,在管理机制方面,应该形成从省到乡镇各级的管理机制,从而实现横向与纵向的全方位的培训管理。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的运行管理也可以提供各种便利。因此,借助计算机技术,可以构建出适应农村劳动力培训与管理的信息管理平台。同样借助互联网技术,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等先进理念和方式实现网络教学。
3.创新立足实践,实施就地转移的教育培训
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就地转移教育培训,使其适应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开发性农业的发展,提高集约化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待开发的农业资源利用和改造水平,可以解决一大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内部就业。针对农村小城镇的功能定位(如商贸镇、工业镇等),开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所需要的教育培训,在农村金融业、商贸业、饮食服务业等农村生产服务和农民生活服务的行业,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教育培训体系,全方位为农业提供各种技术培训与服务,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4.对外输出,实施跨国转移的教育培训
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提高国际劳务市场的竞争力,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跨国转移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培训模式打开了向境外输送劳动力的渠道。要保障培训质量和效率,首先,政府要自觉担负起职责,指导与规范现行体制下的培训机构,以便为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做好准备;其次,规范中介组织,净化农村劳动力流通渠道的环境。一般来说,中介是政府职能的进一步细化,可以弥补政府职能的缺陷。借助中介组织与机构,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农民工的弱势群体地位,也可以减少用工单位的管理成本。
5.创新政策制度法规,为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的创新提供基础。首先,法律法规是对创新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的最好保障。所以,农村劳动力培训必须从立法的角度加以保障。其次,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创新培训机制时,仍需要保障人力资源市场的健康稳定。
三、结语
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只有加快创新与变革的力度,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为我国培训与教育出更多的劳动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强,李建平.农民工培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业,2009(12):152-153
[2]杜若,张平.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7)
[3]李文娟.关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01.